'毛澤東為何決定率部“上山”開闢井岡山根據地?'

"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本文摘自《毛澤東史實80問》,田樹德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井岡山,屬於南嶺的北支,位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的中段,東起永新的拿山,西到湖南酃縣的水口,北起江西寧岡的茅坪,南到江西遂川的黃坳,方圓275公里。論海拔高度,一般為1000~1500米。距茨坪12 5公里的八面山,是井岡山的五大哨口之一的最高哨口,其海拔高度也不過只有1800米。顯然,在我國眾多的大山之中,井岡山不算出眾。

然而,毛澤東卻於1927年10月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挺進井岡山,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那麼,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為什麼挺進井岡山去開闢革命根據地?最初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的人是誰呢?

1996年2月7日,《華商時報》載文說:“最初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的是秋收起義部隊第二團的團長王興亞。”其具體情況,該文是這樣記述的:

王興亞,江西安福人,早年參加共產黨,當過北伐軍營長,大革命失敗後潛回家鄉組織農民武裝。他與井岡山的袁文才、王佐是拜把兄弟,互相支援。有一天,他接到江西省委的信,指示他速到安源開會。會是由中央特派員毛澤東主持。在部署完秋收起義工作後,毛澤東鄭重地對眾人說:還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敵強我弱,倘若暴動失利,退路在哪裡?眾人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王興亞把腿一拍,說:“要是咱們打輸了的話,就退到我的兩個老庚(袁、王)那裡去。那裡高山大嶺,險要得很,進可攻,退可守,而且連綿好幾百裡,安得下千軍萬馬呢!”大家忙問是哪兒,他說:“井岡山嘛!”毛澤東聽後,忙要他把井岡山和袁、王的情況再講清楚些。從此,“井岡山”便在毛澤東的心裡紮下了根。

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在江西安源張家灣村召開軍事會議,傳達“八七”會議精神,部署秋收起義工作,其時間是1927年9月初。

其實,在這之前,湖南衡山縣一位名叫張瓊的婦女會幹部,曾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對此,著名作家葉永烈有以下的記述:

毛澤東此前並未上過井岡山,他怎麼會做出如此“天才的選擇”呢?筆者在井岡山採訪時,求教於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朱本良。據他了解,那是毛澤東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時,在1927年2月20日至23日來到湖南衡山縣城,訪問過當地的婦女會幹部張瓊。張瓊說起她有個表兄,受國民黨追捕,無處可逃,逃進了井岡山。那兒山高皇帝遠,國民黨鞭長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岡山上躲了幾個月,知道山上的詳細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盤踞。毛澤東很注意張瓊提供的信息,從此井岡山存儲在他的腦海的“信息庫”裡……

正因為這樣,毛澤東在1927年7月4日的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上就提出了“上山”的主張,以為“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說得更明確,說要“擔任土匪工作”……葉永烈:《毛澤東之初》,作家出版社於1993年12月版,第81頁。

從上述情況來看,最初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的人,應當說是衡山縣婦女會幹部張瓊。據中共衡東縣委黨史辦、中共衡山縣委黨史辦、中共南嶽區委宣傳部編撰的《雲氣縱橫話衡嶽》一書記載,毛澤東是於1927年1月15日至24日上午在湖南衡山縣考察。在此期間,他曾先後兩次召開婦女座談會,瞭解有關婦女方面的情況。第一次婦女座談會是於1月15日到衡山縣白果鎮後,在芳山公祠召開的。第二次座談會是1月20日到衡山縣城後,於23日在縣婦訓班召開的。中共衡東縣委黨史辦、中共衡山縣委黨史辦、中共南嶽區委宣傳部編:《雲氣縱橫話衡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83頁。

葉永烈在《毛澤東之初》一書中說,毛澤東於1927年2月20日至23日到衡山縣考察,是有誤的。而其準確時間應為1927年1月23日,而不是2月20日至23日的事。因為毛澤東於1927年1月4日從長沙啟程到湖南農村考察農民運動,先到湘潭湘鄉縣考察,1月15日至24日上午在衡山考察。24日下午離衡山回長沙,在長沙郊區考察。27日至2月3日到醴陵考察。2月4日回到長沙,在長沙縣郊區瞭解農運情況。2月5日,毛澤東便結束歷時32天的湖南5縣的考察。2月12日,毛澤東已從長沙到武昌,不可能在衡山。

王興亞在安源軍事會議上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是在張瓊向毛澤東推薦井岡山之後的又一次。王興亞的推薦,可以說對毛澤東決心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進一步起了促進作用。

井岡山,位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是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使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起點。井岡山的鬥爭,其時間雖然不是很長,只有2年3個月,但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那麼,毛澤東何時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對這個問題,在出版的著作中有以下幾種說法:

1993年6月,群眾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的足跡》一書記載:

1927年9月的一個夜晚,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在湖南瀏陽縣文家市裡仁學校大教室裡召開軍事會議,由毛澤東主持……會議主要圍繞“全軍進軍方向問題”展開了討論……接著,前委便開始討論到哪裡紮根的問題。

毛澤東聽完大家的發言,用手指著掛在牆上的地圖道:“這塊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這裡山高水險,地勢險要,森林茂密,是個理想的落腳點。這裡的群眾基礎也好,有自給自足的自然資源,特別是井岡山地區,是個積草囤糧、聚集革命力量的好地方。我們可以在這裡建立革命根據地。”

會議一直開到深夜。經過激烈爭論,終於通過了毛澤東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主張。

次日,全軍在里仁學校舉行會師大會。毛澤東便在會上宣佈了向羅霄山脈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命令。曾維東、嚴帆著:《毛澤東的足跡》,群眾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9~101頁。

上述記載說明:毛澤東於1927年9月19日在文家市召開秋收起義前委軍事會議時,就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這是第一種說法。

何長工撰寫的《跟毛主席上井岡山》、《秋收起義和引兵井岡山》這兩篇比較全面和系統的回憶文章,也持此說。

“文化大革命”前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出版的著作,其記載絕大多數都說毛澤東在文家市就決定上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一書記載,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期間,還提出了要在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問題”。中共湖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協作組編:《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20~21頁。這是第二種說法。

許多參加過秋收起義的老同志,在發表的回憶文章中,也持這第二種說法。例如,陳士榘、陳勝谷的回憶都說直接聽到毛澤東在三灣時講過:“我們要建立根據地”,陳士榘:《回憶三灣改編》,1961年1月。“要與井岡山袁文才、王佐聯繫,建立根據地”。陳勝谷:《回憶向井岡山進軍》,1968年7月。

毛澤東在三灣期間,曾派人與袁文才聯繫。當年的送信人李立有同樣的回憶,他說: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部隊來到我們三灣,住在謝生和雜貨鋪。當時,我是三灣村黨支部書記。毛澤東同志寫了一封信,叫我送到寧岡茅坪袁文才那裡去。毛澤東同志已瞭解到這支隊伍。我接到由李德勝轉交給我的毛澤東的親筆信後,回到家裡與父親李長壽商量,叫我叔叔和我一道送到寧岡去。袁文才接到信很高興,給了我一塊銀洋。隨後,袁派了軍事參謀陳慕平與寧岡縣委書記龍超清一道,跟我們來三灣與毛澤東同志接頭。他們將寧岡的詳細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彙報,這時毛澤東就對井岡山一帶的情況瞭如指掌,就做出了上井岡山的決定。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242~243頁。

1993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之路·橫空出世》一書,提出了第三種說法:

為了確定革命的落腳點,10月3日,部隊離開了三灣,當日到達寧岡縣古城。毛澤東在這裡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議著重研究並決定在羅霄山脈中段建立以寧岡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問題……胡長水、李瑗著:《毛澤東之路·橫空出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72~373頁。

湖南人民出版社於1989年9月出版的《湖南黨史論叢》一書,提出了第四種說法:

毛澤東率領起義軍到達酃縣水口之後,沒有再向南運動,卻於10月27日上井岡山,開展武裝割據,創建革命根據地。中共湖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編:《湖南黨史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378頁。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時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三營十連連長,全國解放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張宗遜回憶,也說在湖南酃縣水口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他說:

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是在酃縣水口決定的。在文家市,部隊集結不是上井岡山,而是往南挺進,力求接近南昌起義部隊。部隊在古城,召開“活動分子會議”,我參加了,寧岡、永新縣委的同志也參加了。會議的中心任務,是毛澤東同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沒有提到上井岡山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部隊南進到達酃縣水口、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知道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汕頭失敗後,毛澤東根據變化了的客觀形勢而提出來的。直到這時,毛澤東同志才率領部隊正式開始了以井岡山為中心的活動。張宗遜:《回憶警衛團參加秋收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31~132頁。

除此,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於1927年10月22日從湖南酃縣水口出發,經下村進入江西遂川縣境內。23日在大汾鎮突遭遂川地主武裝“靖衛團”三四百人的襲擊,隊伍被打散。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率領部分人員撤退到井岡山南麓的黃坳,然後由黃坳到井岡山西南面的荊竹山,與王佐部隊取得聯繫後,明顯改變行軍方向,即由原來南下揮師向東,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於10月27日到達茨坪西面6公里處的大井村。據一些參加過井岡山革命鬥爭的老同志回憶,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於10月24日在荊竹山宣佈的。

對上述幾種說法,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古城會議上決定的。這種觀點,似乎已成了定論。

其實,決定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是哪一次會議的成果,而是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在革命實踐中不斷探索,通過一系列會議,逐漸做出的決定。

《毛澤東年譜》(上卷)記載,1927年7月4日,毛澤東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34次會議,在討論湖南問題時,他在發言中,就主張“上山”,認為“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8月9日,在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在討論湖南秋收暴動時,毛澤東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師的武裝,佔據五六縣,形成一政治基礎,發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上山思想,顯然不等於就是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從上山思想發展到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必然要經過一個實踐和探索過程。

9月初,毛澤東從株洲到安源,以中共中央特派員和湖南省委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身份,在張家灣召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當議論倘若暴動失利退路在哪裡時,贛西農民自衛軍總指揮兼安福縣農軍負責人王興亞,主張上井岡山。在此之前,即1927年1月23日,毛澤東在衡山縣婦訓班召開座談會時,衡山縣婦女會幹部張瓊,曾向毛澤東講過井岡山的情況。雖然如此,張家灣軍事會議並未決定把井岡山作為暴動失利退路的立足點。

9月19日,秋收起義各路部隊到達湖南瀏陽文家市,在里仁學校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起義受挫後的進軍方向時,經過激烈爭論,通過了毛澤東關於放棄進攻長沙的主張,決定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求落腳點,以保存實力再圖發展,仍未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

9月29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進駐江西永新縣三灣村後,主持召開了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主要是整頓組織,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為建立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在這次會上,毛澤東還特別強調:“部隊不能亂跑了”,要“就地打主意”。“袁文才在茅坪打圈圈,敵人幾年來都沒有把他們消滅,王佐在井岡山也是這樣。敵人沒有辦法搞垮他們。”“我們要和地方結合起來,要取得地方支持,一方面我們把傷病員交給他們,他們可以把我們的傷病員安置好。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槍給他們,幫助他們發展起來,這樣我們就不會被敵人打垮。”顯然,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具有“根據地”的意思。正如秋收起義時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參謀部的勤務員、在三灣時曾以士兵代表身份參加前委擴大會議、全國解放後任中央民族學院院長熊壽祺的回憶所說:

在三灣時……雖然那時毛主席還沒有提到“根據地”三個字,但是講話的內容卻是“根據地”的內容,概念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經過鬥爭實踐發展起來的,這中間有個過程。毛主席在三灣講話的意思可以肯定是“根據地”的意思,三灣改編的意義是偉大的,但其中還有一個偉大的意義,即在於毛主席提出了“根據地”的思想。中共湖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協作組編:《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53頁。

10月3日,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由三灣到達北距三灣225公里、南距礱市75公里的江西寧岡縣的古城鎮。

10月4日,毛澤東在古城鎮西的一座古老的書院文昌宮,主持召開有前敵委員會委員、部隊營以上幹部和黨的積極分子共60多人蔘加的前委擴大會議,即古城會議。會議歷時兩天。許多著作記載,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是在這次會議上決定的。

筆者認為,在古城會議決定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可能性很小。其理由:第一,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毛澤東於9月初在安源軍事會議上才聽王興亞講井岡山有袁文才、王佐的工農武裝。到了永新的三灣,毛澤東才寫信與袁文才聯繫。袁文才收到毛澤東的信後,派龍超清、陳夢平等到三灣與毛澤東見面。聽取了龍超清等的介紹後,毛澤東才對袁文才部的情況有所瞭解。此時,因為尚未見到袁文才,對其態度如何,毛澤東不很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怎能做出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定呢?

第二,毛澤東於10月3日率部到古城;7日便離古城到茅坪;8日,便帶領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三營、一營一連和四連(後改稱特務連),從茅坪附近的大壠到湖南酃縣的十都、水口、下村,再到江西遂川的營盤圩、戴家埔、大汾做群眾工作。在古城停留的時間這樣短暫,而其會議內容,主要是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初步總結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以來的經驗教訓,著重討論在井岡山周圍地區如何開展游擊戰爭等問題。因此,在古城會議上做出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定,其可能性很小。

第三,如若在古城會議上已經做出了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定,會議結束在茅坪設立了後方醫院和留守處之後,為什麼不直接上山,而要繼續南下,毛澤東率部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從茅坪附近的大壠到湖南酃縣的十都、水口、下村,再到江西遂川的營盤圩、戴家埔、大汾和井岡山,西南面的荊竹山、大井,歷時一個多月,行程千里,於10月27日到茨坪,11月初又回到茅坪呢?

第四,1927年10月19日,餘灑度在給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報告中寫道:“軍至湘南嶽(酃)縣與桂東縣交界之處,度即被派赴湘、鄂來作報告,並請示機宜。”還寫道,“緊急時必退桂東汝城(桂陽)等縣。”見1927年10月19日《餘灑度報告》。這報告說明,工農革命軍到酃縣的水口以前並沒有決定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否則餘灑度何必來湘、鄂“請示機宜”。正因為如此,所以情況緊急時“必退桂東汝城(桂陽)等縣”。

第五,1936年,毛澤東在同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曾談到有關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問題。他說:

1928年4月,朱德來到井岡山,我們的隊伍會了師。我們一同制訂了一個計劃,要建立一個包括6個縣的蘇區,逐步地穩定並鞏固湘贛粵邊區的共產黨政權,並以此為根據地,向更廣大的地區發展。這個戰略同黨組織這裡所說的“黨組織”,即湖南省委。的建議相反,它幻想得到迅速的發展。《毛澤東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55頁。

毛澤東這段自述說明,直到1928年4月,他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後,才制訂了一個建立包括6個縣的蘇區,並以此為根據地的計劃,但湖南省委不同意。

為了得到中央和湖南省委的認可或批准,毛澤東於1928年5月2日在永新再次給中央寫信。信中說:

以寧岡為中心,羅霄山脈政權之建立,黨之強有力,軍力去造就,實現湘贛兩省之革命根據地之一。此理毛同志等業已累次呈明在案,由湘南特委轉湖南省委轉中央,多次未見奉準駁明文。見1928年5月19日《中共江西省委轉毛澤東同志的信》。

毛澤東的這封信說明,到1928年5月2日,中央和湖南省委仍未批准在湘贛邊界建立革命根據地。

第六,陳毅於1929年9月1日所寫的《關於朱毛紅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也可證實古城會議尚未做出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定。此報告說:

秋收暴動失敗後,毛部被迫向南移至寧岡,復得當時綠林(洪會)首領袁文才、王佐之幫助,乃留在井岡山附近各縣遊擊……從1928年4月至7月,這一時期四軍初成立……當時決定在寧岡建立軍事根據地。

第七,對於1928年4月毛澤東與朱德會師後才正式決定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問題,1929年12月25日《楊克敏關於湘贛邊區情況的綜合報告》說得更清楚。他說:

邊界自毛部去春(1928年)自湖南與朱德會合後,確定了建立羅霄山脈中段的割據政權的決心,因為鑑於過去軍隊沒有一個根據地,流寇似的東闖西竄,得不到一個休養的機會,軍隊感覺十分疲勞,而甚難解決的,就是傷兵的安置問題,要找一個軍事根據地,必須用力量去建立一個割據區域,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是很好的軍事根據地,於是創造羅霄山脈中段的割據,建立羅霄山脈中段的政權,為朱毛當時唯一的工作和企圖,於是偉大的奮鬥和激烈的鬥爭,一幕一幕地開展起來了。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是1928年4月朱毛會師後才正式決定的。在這之前,毛澤東曾多次向中央和湖南省委寫報告,提出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但未得到認可和批准。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只好做有關的準備工作,正如毛澤東所說:

在軍隊內部,朱德和我不得不同兩種傾向作鬥爭:第一種是要立即進攻長沙,這我們認為是冒險主義;第二種是要向南撤退到廣東境內,這我們認為是“退卻逃跑主義”。我們當時認為,我們的主要任務有二:分田地和建立蘇維埃政權。我們要武裝群眾來加速這一進程。《毛澤東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第55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