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下功夫讀《二十四史》

 毛澤東從青年時代起,就喜歡閱讀傳統的經、史、子、集著作,“苟有志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這是青年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態度。他對史籍的愛好,貫穿於他的一生。

毛澤東讀得最多的、批註最多的歷史書籍是《二十四史》。中南海毛澤東故居藏書中有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這部《二十四史》,是1952年工作人員根據他閱讀中國古籍的需要而添置的。這是一部大字木刻線裝本,毛澤東生前特別喜愛,每次去外地視察工作,參加會議和調查研究時,他老人家都囑咐工作人員帶上這部史籍,走到哪裡,帶到哪裡,讀到哪裡。從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無論在外出的火車上、飛機上,無論在住地的會客廳裡、書房裡、辦公室裡、臥室裡,無論白天、黑夜,工作人員隨時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凝神靜氣地讀《二十四史》的身影。

如果說毛澤東從青年時代開始閱讀《二十四史》還只是單本、篇章,那麼從1952年之後,毛澤東讀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就是全面、系統地研讀了。這部《二十四史》,毛澤東整整讀了24年。

1975年,毛澤東已經82歲高齡,而且眼睛患白內障,逐漸看不清東西了,醫生建議他每天不看書或少看書。他對醫生的話毫不在意,每天照樣看書。實在不能看了,就讓身邊工作人員給他讀書。1976年5月,毛澤東的病情不斷加重,身體素質越來越差。6月初,他突患心肌梗塞,經及時挽救,脫離了危險。之後不久,毛澤東許多時間都處在昏迷半昏迷狀態,靠鼻飼生活。據醫療組的護理記錄,1976年9月8日這一天,毛澤東看文件、看書11次之多,共計2小時50分鐘。毛澤東讀過多遍的這部《二十四史》中的《晉書》、《南史》等分冊就一直放在他的身邊,這部書一直陪伴著他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毛澤東為什麼如此下功夫讀《二十四史》呢?筆者認為,《二十四史》這部鉅著記載的我國長達4000多年的社會歷史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是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鑑往知來、治國安邦、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鏡鑑寶庫。此外,毛澤東苦讀《二十四史》至少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從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沒有出國留學的思想淵源來看,是為了解中國古今學說制度之大要。當年他的同代人中有不少人都出國求學了,他的同學也勸毛澤東出國磨礪,但毛澤東最終還是留了下來,留在了國內。他那時認為留在國內探索的好處是:看譯本較原本快速得多,利於在較短的時間求到較多的知識。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佔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關係,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他還說,我覺得關於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道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

毛澤東雖然沒有走出國門,壯遊世界。相反,當許多人在國外住洋房,吃麵包時,他卻走向了中國的窮山僻壤,走向了社會的最底層,住茅屋,吃南瓜。通過調查瞭解中國社會問題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從讀“無字之書”中獲得了豐富的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知識。

毛澤東青年時期的這些想法、看法、做法,特別是他的“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的主張,與他後來下功夫讀《二十四史》是密切聯繫的。前者是因,後者是果。毛澤東晚年還堅持讀《二十四史》,就是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就是為了對自己的國家知道得更多一些。《二十四史》就是了解我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的最好的、最完整的知識寶典。

要全面地瞭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可不讀《二十四史》。正如1975年毛澤東與蘆荻老師關於讀《二十四史》的談話時所說的,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為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而上學。不讀,靠什麼來了解歷史呢?反過來,一切信以為真,書上的每句話,都被當作真實的信條,那就是歷史唯心論了。正確的態度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

這就清楚地說明,毛澤東下苦功讀《二十四史》,就是為了瞭解中國歷史,瞭解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瞭解中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

第二,為了借鑑歷史,從歷史中尋求治理國家的啟示、經驗和教訓。學習研究中國歷史包括學習研究《二十四史》,瞭解把握“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為今天的現實鬥爭服務。鑑往知來,是為了治國安邦。學習瞭解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遺產,有批判地繼承和發展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的精華,汲取對今天、明天,政治、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等建設和發展有益的東西,讓其更好地為現實鬥爭和建設事業服務,這是毛澤東酷愛歷史,孜孜不倦地學習研究《二十四史》一貫的主張。

1939年5月20日,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就強調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1960年12月24日,毛澤東在會見古巴婦女代表團和厄瓜多爾文化代表團時的談話中對中國文化遺產的科學態度又一次作了很好的闡述。他說,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並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和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分開來。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我們要注意區別封建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時期的東西。當封建主義還處在發生和發展的時候,有很多東西還是不錯的。反封建主義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無批判地利用的。封建時代的民間作品,也多少都還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影響。我們應當善於進行分析,應當批判地利用封建主義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義的文化當然要比封建主義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區別地加以利用。我所瞭解的是這樣,我們現在的方針是這樣。至於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中國古典著作多得很,現在是分門別類地在整理,用現代科學觀點逐步整理出來,重新出版。

“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這樣的主旨是毛澤東晚年讀《二十四史》的內在主要的動因。他老人家晚年不僅下了很大功夫讀《二十四史》,而且還下了很多功夫讀《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綱鑑易知錄》、《通鑑紀事本末》、《續通鑑紀事本末》等多種稗官野史。彭德懷說,在黨內真正懂得中國歷史的還只有毛主席一人。周恩來說,毛澤東讀古書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

我們從圖書服務工作中還知道,晚年的毛澤東,不僅自己下了很大功夫讀《二十四史》,而且常常將他讀過的認為有意義的人物傳記等分冊送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彭德懷、陳毅等中央領導人閱讀。他老人家生前非常重視《二十四史》等史書的標點出版工作。他曾多次向全黨同志發出學習歷史的號召。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他就要求有關方面組織安排《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史籍的標點出版工作,首先指定標點《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1959年後,有同志建議將其餘二十史加上《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澤東深表贊同。在他的支持下,集中全國專家學者的力量,對這部史書加以標點、分段、校字,大大便利了歷史研究工作,也為更多的人學習中國歷史提供了方便。

文/徐中遠

來源:黨建研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