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的馬拉松正在井噴!一場“跑馬”就能撬動地方GDP?

馬拉松 北京馬拉松 跑步 經濟 全聯通 2017-06-04

文 中華工商時報見習記者 田未

又一名跑者倒在了馬拉松的賽道上。

5月30日,銀川馬拉松官方微博發出公告,跑者王某某在距離半程終點2.5公里處倒地,現場展開急救並迅速轉運至醫院救治,於5月30日上午8:10搶救無效死亡。

千城一面的馬拉松正在井噴!一場“跑馬”就能撬動地方GDP?

不知道這是第幾個倒在42.195終點線之前的人了。

如今,馬拉松成為全球範圍的一場場狂歡,在國內亦呈井噴之勢。據中國田徑協會官方數據發佈,2016年註冊賽事一共有328場,共辦賽事122場;2017年迄今註冊賽事有56場,共辦賽事15場。

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競相舉辦馬拉松,這與賽事背後的經濟效益密不可分。然而,大熱之下生髮的各種問題,也促使我們必須冷靜思考其價值和意義。

靠跑步撬動GDP?

根據國外相關經驗,當一國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將以馬拉松賽為依託,進入到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週期。這在歐美被稱作“馬拉松賽事現象”。

當下的中國正在出現這一現象。2011年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是中產階級的崛起。正是這一年,跑步熱開始在全國蔓延。

據瞭解,全球體育產業規模是8000億美元左右,業內人士估算,跑步市場佔全部體育產業的1/8,即1000億美元。

中國馬拉松市場有多大?有預測顯示,到2020年,馬拉松賽事有望達到500場。包括全產業鏈在內,可能達到300億元的市場容量。

千城一面的馬拉松正在井噴!一場“跑馬”就能撬動地方GDP?

馬拉松會給舉辦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除了賽事本身產生的報名費、廣告冠名費、贊助費等,還會帶動航空、物流、酒店、賓館、餐飲、文化、旅遊、消費等相關收入。

而舉辦地政府的投資則大致包括:前期宣傳、場地費、搭建布展、選手服裝、急救設備、獎牌製作、賽事獎金等。

這是一筆十分划算的買賣。舉例來說,耐克、阿迪等體育用品巨頭每年僅贊助國內一場馬拉松的費用均在千萬以上。

有報告顯示,賽事運動部分毛利率高達65.8%,整體毛利率一般為45%左右。這並沒有誇大其詞,要知道,北京國際馬拉松位居“中國十大最具品牌價值體育賽事”第六名——超過2.5億元。

坐等收益,何樂不為?

事實似乎也並沒有讓人失望。

據相關報道,2014年的杭馬成本為1200萬元,收入超過2000萬元,起點黃龍體育中心附近的布丁酒店,預訂率超過了90%,而正常情況約在50%到60%;2015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給廈門帶來直接經濟效益2.07億元,帶動經濟效益達2.55億元;甘肅蘭州國際馬拉松賽開辦以來,到蘭州旅遊的人數年均增長超過15%……

如此大的蛋糕,誘惑力自然不小。況且,馬拉松對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並不算高。不用豪華高端的現代體育場館,跑步嘛,只要有路就行了。政府把路一圈,坐等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

今年3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馬拉松年會上,中國田徑協會負責人透露,計劃在2017年舉行超過400場全國馬拉松及路跑賽事。

如此算來,本年度平均每個週末有8場馬拉松賽事舉辦。作為一項參與性強的新興產業,路跑產業強大的吸引力和吸金力正在且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顯現。

低門檻背後隱憂重重

然而,業內人士介紹,眾多馬拉松賽事中真正盈利的很少,絕大部分目前還處在賠本賺吆喝階段。

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的發佈,明確規定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2015年1月,中國田徑協會又宣佈全面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

審批取消後,地方政府或企業舉辦馬拉松,無需再從地方體育局、省體育局、國家體育局層層上報,只要得到當地政府同意就行。如此低的門檻,使得馬拉松儼然成為體育產業中可以產生巨大紅利的下一個風口。

但低門檻也代表著可能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

我國舉辦的馬拉松類賽事,主辦方一般都是當地政府和體育主管部門,賽事運營公司負責具體的賽事承辦工作。地方政府一方面是資金上的投入,同時還會在場地、安保、醫療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地方政府受政策影響,受財政資金影響,不能支持的話,比賽就可能沒法辦下去。

如果是一場成功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可能成為舉辦城市的一次出色的營銷,帶動當地的體育產業和旅遊業發展。而在目前,很多馬拉松賽事缺少地方特色,淪為泛泛。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表示,如今不少的馬拉松陷入了“邀請非洲選手”、“大力搞直播”的怪圈,“各個城市舉辦的馬拉松特色並不明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並不能體現,甚至有市民認為這是在燒錢。”“一些馬拉松甚至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譬如資金運作不到位而引發的獎金遲發、甚至是發不出的尷尬局面”。

千城一面的馬拉松正在井噴!一場“跑馬”就能撬動地方GDP?

目前,北馬、廣馬等著名賽事名額一票難求、需要抽籤決定名額的現象經常見諸報端,而一些不知名賽事報名冷清也是事實,一些賽事的主辦方甚至需花重金請知名運動員撐場。

2016年4月,關於2015臨沂國際馬拉松賽事拖欠9名獲獎非洲運動員近8萬美元獎金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後,揭開了國內馬拉松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而在此前,《深圳晚報》也報道了2015年深圳馬拉松拖欠部分運動員獎金的新聞。

在當前環境中,國內專業的、有經驗的賽事運營隊伍實在有限,辦賽資源並不充裕,很多賽事的品質難以得到基本保障,這樣一種跟風辦賽、為GDP而辦賽的不健康氛圍,最終可能影響國內馬拉松賽事的健康發展。

馬拉松的蛋糕雖大,地方政府想要吃得好、營養足,還需冷靜思考,妥善經營。

千城一面的馬拉松,跑不出地方特色。如何將獨特的城市元素融入到賽事之中,使其取得長期的營銷效果,成為城市形象名片,需要的不是盲從,而是智慧。至於為了取得成績而重金邀請非洲知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則大可不必。因為一場馬拉松對於城市而言,最大的作用不是跑出了什麼樣的好成績,而是讓多少人記住了跑過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