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就是一個字,悟透了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麥當勞 國際 自由小小影 2018-11-30

有一年,我在美國演練一個個案,叫做麥當勞。麥當勞小姐站在櫃檯前面,來了一個美國人,要買早餐。麥當勞小姐說:“現在早餐時間已經過了,我們只供應午餐,不供應早餐了。”那個美國人說:“我不管你們怎麼規定的,我現在就是要買你們的早餐,因為我最喜歡吃你們的早餐,你們的午餐我不喜歡吃。”這個小姐就問經理:“經理,早餐時間已經過了,這位客人還要買早餐,怎麼辦?”經理說:“不賣給他,照規定辦理。”沒想到那個美國人從衣服口袋裡拿出一把手槍,指著麥當勞小姐說:“我就是要買早餐。”麥當勞小姐著急地問:“經理,怎麼辦?”經理說:“賣給他,還能怎麼辦?”

這是活生生的個案。沒有人會為了捍衛公司的制度而壯烈犧牲。

然後他們就很傷腦筋:“怎麼辦?制度只能管好人,不能管壞人。”那位經理就問我:“你們中國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說:“中國人從來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不信我演示給你看。”我就讓那個麥當勞小姐走開,我站在櫃檯前面,那個美國青年又來了:“我要買一份早餐。”我說沒問題,中國人不會那麼傻,跟他講很多。一定要先說沒問題,然後我東看西看,說:“糟糕,都賣完了。”他就走了,我什麼事都沒有。美國人說:“你這一套算哪一套?”我說:“中國人亂講,就把問題解決掉了,不像你們講半天,事情越處理越糟糕。”

有一個美國人不服氣,上來說:“不,再來一次,我要買一份早餐。”我說沒問題,看來看去之後說:“抱歉,賣完了。”他說:“那不是嗎?”我說:“是,那是早餐沒有錯,但那是客人退回來,吃了會拉肚子,我們準備拿去化驗的,你要的話,我送給你。”他連忙說:“不要了,不要了。”

這就是外國人特別佩服我們的,一個字,就叫作:化!

幾乎所有的問題,這一個字就夠了,就化解了。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就是一個字,悟透了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出現問題和矛盾,解決是解決不了的,反而越解決越麻煩;我們講究化解,把問題化於無形。如何化解?我們再看下面的案例。

如果你是總經理,你的兩個幹部發生衝突了,你會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你罵誰都不對。你認為是其中一個人不對,就把他叫來罵。中國人很厲害,面對這樣的情況,他不會吭聲,讓你罵,等你罵完了,他才開始講,講到最後,你才發現,原來是自己錯怪他了,他根本就沒有錯。於是,你就想當然地認為這個沒有錯,那一定是另一個人錯了。又把另外一個人叫來,開始罵他,他也是中國人,他也一聲不吭,就讓你罵,罵完了,他才說,最後你一聽才發現,糟糕!他也沒有錯,又是自己錯了。

當領導的經常這樣,就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中。我當領導當了很久,我的幹部一吵架,我會把他們叫來,然後我一句話也不說,讓他們自己說。當然,因為我在場,他們兩個人就有顧慮,都不敢多說。等到最後,我問到底誰對誰錯,兩個人都說自己錯。我說:“其實你們兩個人沒有錯,是我的錯。”他們連忙說沒有這回事。如此一來,大家就都沒有錯了。這就叫做化。把麻煩消弭於無形,這才叫做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到最後,沒有痕跡,大家心裡沒有怨氣,才能真誠合作。

現在我們往往學習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遭遇問題,馬上動腦筋,要想辦法加以解決。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也顯得十分積極。然而,深一層思考,便不難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了,常常引發更多的問題,弄得大家越來越忙碌,並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後遺症的嚴重性,想起來相當可怕。

道路開得越寬大,塞車的情況越嚴重,因為大家認為道路寬廣,必然比較暢通易行,一下子都擠到這裡來,當然塞車。加上大小車輛一起來,更是擁擠不堪。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就是一個字,悟透了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現在我們到處可以看到資訊,然而往往只看題目,不看內容,反正拷貝回去,再慢慢閱讀,結果只拷貝不查閱,只存檔不知運用,造成資訊氾濫,徒然增加存檔的成本,卻無實際的效用。忙於拷貝,並不能解決閱讀、瞭解、應用的問題,反而製造十分嚴重的存而不看的後遺症。

我們發現問題時,不妨先想“不解決行嗎”?如果不解決比較好,讓大家的心思集中在這個問題上面,比較容易對付,那就“明明能夠解決,也要裝迷糊,儘量拖延”。中國人常常提醒自己慎防“無以為繼”,所以採取“善門難開”的策略,極力控制自己不要首開惡例,其實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後遺症的產生。

無論怎麼做,一定要注意化解的方式,必須做到“合理”的地步,才能持續有效。否則部屬會認為上級運用“借刀殺人”的計策,明明有腹案,故意不說出來,只想借他的口和筆,按照上司的意思表現在白紙黑字上,讓大家罵他、怪他,甚至把他看成馬屁精,專門逢迎上司的旨意。

上司把問題拋出來,讓幹部去設法解決。幹部必須廣徵同仁的意見,以免產生閉門造車的結果,上司不高興,同仁也不諒解。所以上司不能夠馬上提問題,立即要答案,迫使部屬以機智應答來交差,事後才後悔不止。上司提出問題,應該問一問部屬,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夠提供答案。部屬自己會盤算,大概要費多少時間,以便充分溝通。給部屬合理的操作時間,正是上司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最佳佐證,最能夠讓部屬信服。

化解的作用,在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解決問題於無形”。因為有形的解決,很容易產生後遺症,讓大家更傷腦筋。無形的解決,大家找不到繼續攻擊或聯想的著力點,後遺症比較少。

主管自己提出答案,往往把事情弄得很大。職位越高,大家對他的答案越重視。眾目所視的結果,什麼漏洞都被看出來。加上不同角度一起來看,更是慘不忍睹。引發出許多相關問題,豈非自作自受?

讓部屬提答案,主管冷眼旁觀,一方面看提答案的人,心態如何;一方面看哪些人蓄意中傷、惡意批評,一下子把所有存心不良、觀念不正確的人都抓出來,是不是在“人”的方面,也化解了不少障礙呢。

部屬找出答案,上司也表示同意。這時候再問部屬:“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可以落實答案的實施?”

部屬受到尊重,只好推心置腹地進行分析,指出最難突破的難關在哪裡,最好怎麼辦才能事半功倍。把實施的過程也“化”得相當順利,又減少了若干可能產生的後遺症。答案妥善,過程簡便,增加化的效果。

問題應該由大變小,由小變了。大家多花一些時間在預防性思考和化解性考慮上面,就可以少花一些時間在那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於奔命,而且往往徒勞無功。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就是一個字,悟透了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所以,我們應該重視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看重解決問題的人。

(國學大師曾仕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