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英烈譜 馬本齋:民族英雄愛國一生'

"
"
聊城英烈譜 馬本齋:民族英雄愛國一生

初秋時節,天高雲淡。莘縣張魯鎮本齋路上,行人來來往往,路邊店裡現烤的燒餅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人們沉醉在新時代的幸福生活中。

沿本齋路往南走不遠,即是民族英雄、回民驕子——馬本齋烈士的陵園。陵園坐北朝南,採用伊斯蘭建築風格,主體由園門、碑亭、烈士墓和紀念堂組成,紀念堂內安放著馬本齋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掛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題寫的輓聯。

1901年,馬本齋出生在滄州獻縣東辛莊村(今本齋村)。他家境貧寒,年少時因家鄉大旱,輟學隨父外出謀生。不久,馬本齋投身奉軍,就此開始戎馬生涯。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的鐵蹄踏進了東辛莊。面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馬本齋聯絡鄉親,組建隊伍,奮起抗日。1937年8月,一支六七十人的回民抗日義勇隊宣告成立。1938年初,共產黨領導的河北遊擊軍攻克河間縣城,在周圍地區開展抗日活動。而這時的馬本齋,也想尋找真正抗日救國的隊伍,想了解共產黨抗日救亡的主張。恰在此時,中共冀中省委派回民教導隊的黨員劉文正與馬本齋聯繫,劉文正介紹了黨的抗日救國綱領、民族政策和為抗日救國作出的艱苦努力,馬本齋從中看到了希望。1938年6月,人民自衛軍回民教導隊與河北遊擊軍回民教導隊合編,成立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

這時,馬本齋產生了強烈的入黨願望,平時也注意用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在舊軍隊裡混了10多年,沾染了不少壞習氣,你們要好好幫助我改造。”經過不懈努力、學習,經總支書記王一民主持的總支委員會討論決定,由丁鐵石和劉世昌介紹,馬本齋於1938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高興得徹夜未眠。

1940年秋,八路軍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發動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百團大戰後,日軍甚為恐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隨即抽調大量精銳日軍回師華北,並將戰略矛頭指向冀中地區。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馬本齋奉命挺進到大清河以北,直逼敵人在冀中的心臟——保定。馬本齋成功運用“推磨”戰術,利用容城一帶的有利地形,牽著敵人的鼻子轉。他告誡指戰員,要取得游擊戰爭的勝利,必須完成“吃得飽,睡得著,走得快”三大任務,心中也必須裝著幾本地圖。

1944年1月,回民支隊接到命令,在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的指揮下,奔赴陝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革命聖地延安的光榮任務。然而,由於長期的戰爭生活,馬本齋積勞成疾,頸部生了毒瘡。戰區環境艱苦、醫療條件差,馬本齋病情急劇惡化,生命垂危。1944年2月7日,馬本齋病逝。按照馬本齋的遺願,冀魯豫軍區派一個連護送他的靈柩到他生前戰鬥過的魯西北迴族聚居村張魯鎮安葬。

1944年3月17日,黨中央在延安隆重召開了馬本齋烈士追悼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為他題寫了輓聯。毛澤東主席為馬本齋烈士題寫輓詞:“馬本齋同志不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