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探隊攻克呂梁離石區任家溝天然恆溫貯藏洞項目難題

呂梁山 臨縣 呂梁 豆腐 跳槽那些事兒 技術 設計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2019-06-18

正值春夏之交,離石區信義鎮任家溝,大道邊的一處工地上,“任家溝天然恆溫貯藏洞項目”的大紅字赫然在目。這一信義鎮大型調產項目,以其新穎的設計,宏大的構架,已經引來省上市裡許多部門的參觀、學習。

恆溫庫內探奇境

爬上坡樑上的工地,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兩眼寬闊的大窯洞口。這窯洞寬過三丈,頂高兩丈,比起平常所見的普通窯洞高大好多。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記者進入大洞觀察,只見洞內空間開闊,四下裡拉著電線,燈火通明,可約略觀測洞內寬有兩丈,深有五六十米。

洞外是燥熱的陽光,而洞內卻一片幽暗陰涼。沿著平坦光滑的地板,繞過蛛網般交織的電線線路,記者小心謹慎探索前進。只見大窯洞內頂棚、兩壁都圈起了紅磚,縫隙平整。

走不多遠,就見窯洞打橫處又有通道打出,或取直,或打彎,向左右延伸約二十餘米,一直與另一大窯洞貫通。通道規模、陳設都與大窯洞相仿,只是光線更加幽暗、環境更加封閉。

陪同的工程負責人郭利平介紹:“這就是兩個大貯藏洞,主洞、輔洞互為補充。兩個貯藏洞打成後,內部總面積1萬多平米,可貯藏貨物2000多噸。”

這樣的大洞,冬暖夏涼,可常年保持恆溫,正是山區農副產品貯藏的好場所,特別適宜於我市的黃土丘陵地帶使用。難怪這一恆溫庫調產項目會在建設不久就名聞遐邇,引起各方普遍重視。

鑽探行業先鋒軍

這麼宏大別致的工程,不論是設計,還是建設,在山區各地真不多見。其始作俑者自然很不容易,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建設者們,恰恰就是呂梁山上土生土長的一隻鑽探隊。

給記者做嚮導的郭利平,是這支鑽探工隊的隊長。他身材中等,衣著普通,樸素的外表,掩蓋不住走南闖北的幹練和豪爽。郭隊長老家臨縣,年過四十,正是年富力強。青年時代,他曾應召在中鐵十二局工作,常年在野外築路工地勞動,學會一身鑽探隧道、劈山開路的好本領。

2014年,郭利平從鐵路工程上下來,回到臨縣當地自行創業。鐵路工程建設的鍛鍊培養是他最大的條件和優勢,再三尋思,他覺得還是得靠鑽探建設技術謀生路,開始著手探索建立這樣一支民間工隊,專門承攬打洞鑽探及類似工程。

鑽探隊籌建伊始,首要是要聚齊一幫好工人。郭利平深知工程行業技術至上的道理,“常言道,‘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可幹現代工程還真不是這樣,你還得挑,挑出最吃苦耐勞的人!”說起當年工隊建設之初的事,郭利平記憶猶新。

為挑選合適的手下,他費盡了心思。鑽探行業非比尋常,常年奔走外地不說,工程安全、結實、堅固更是第一標準。

“吃不得苦不能用,太過滑頭不能用,身體瘦弱不能用。”郭利平自嘲地笑著說,“在用工上,建隊之初,我就確立了這樣的‘三不用’原則。”

他挑選的都是附近村上年輕力壯的好勞力。青年們向他報名後,都要經過他親自談話、面試,問一問家裡幾口人,排行第幾,農活做些啥,以前幹過工程沒,有的還要親自上門親自察看。優先把那些誠實、簡樸、吃苦耐勞,或者有一定技術功底的好勞力選進來。

人馬召集聚齊後,郭利平再親自教授他們鑽探的基本技術。“這套技術啊,和普通的打窯洞還不同,實質是鐵路工程上使用的隧道鑽探技術,要求一定的機械化、精密度。”郭利平介紹。

隊伍培訓後,才進入一線工地,不唐突,不冒進,確保工程建一處能成一處,質量第一安全至上,如此,才能在山區市場上紮下牢固的根基。

任家溝裡顯身手

由於技術好,力量強,郭利平的鑽探工隊很快在當地建設市場站穩了腳跟。

2015年,鑽探隊在臨縣劉家會鄉朱家窪村,開鑿了呂梁山上第一座恆溫倉庫,為當地人貯存豆腐。

“那個恆溫庫不算大,專門為冷藏豆腐使用的,是我們建隊後的第一座工程,為村裡豆腐的儲藏起了作用。”郭利平回憶道。

2017年,他們又在臨縣叢羅峪鎮成功建設恆溫庫,這一次,僱主是臨縣企業寶峰食品有限公司,規模比上次的豆腐庫大多了。

這一次建造恆溫庫,工隊用上了壓軸的看家本領,而也正是這項工程,使得工隊的名聲不脛而走。

2018年,離石區信義鎮大力轉型調產,與當地企業合作,在任家溝村興建恆溫庫。項目定了,誰來承建?幾番走訪諮詢,當地幹部找到了郭利平的隊伍。

“畢竟是新型項目,必須做到安全第一。咱就是要找這類有經驗,有成果的工隊。”任家溝村支部書記楊潤平說。

2018年11月後,鑽探隊轉戰離石信義鎮,建設任家溝恆溫庫。

時值嚴冬,天寒地凍,鑽探隊的工人們身著棉衣,戴手套,戰嚴寒,鬥霜雪,在瀕臨結冰的氣溫下,奮戰一月有餘,成功鑽探300多米。

工隊在村裡臨時租用農戶的瓦房三間,用於自己起灶,做飯住宿。“冬天幹活苦得多了,一早吃過飯就上工,回來常在一兩點。晚上回來更晚,有時都到七八點了。” 房東胡虎這樣回憶。

工時長倒也罷了,最困難是冒著嚴寒動工。工人們說:“工地上冰雪在地,在洞裡還好,能避開風頭,洞外幹活,那真的受罪。”

工人們公認,最苦的是在洞外攪拌機前工作的攪拌工,為了及時供料,往往必須堅持作業三小時之久,下工時手腳都凍得紅腫一片。幾天下來,攪拌工序速度明顯慢了。這樣下去不行!郭利平立馬意識到,必須維護勞動權益的基本公平。他與大家商量,及時做出調整,要求工人們都來做攪拌工,輪流作業。每名工人每工作一小時就進行換崗,每天十幾個小夥子輪流上崗,堅持到春節放假,確保了冬季工程順利進展。

現在,站在任家溝恆溫庫的大洞內端,記者看到工人們仍正在忙碌勞動,安護架,砌磚牆,剷土石,不一而足,晦暗的燈光,映射出勞動的艱辛。可簡陋的工作環境,破舊的工作服裝,都磨損不了他們工作的意志,他們不愧是黃土樑上的鐵漢,是最光榮的攻堅戰士。(記者 樑瑜)

呂梁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