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老街在中國每一個城市都有,它屬於這座城市的原住民,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和變遷,也記錄了這座城市原住民的悲歡離合,它總有會告別的那天,但是也總有那些懷舊的人把它時而眷戀。

這個沙灣老街位於瀘州市主城區澄溪口長江南岸,距茜草壩區近一公里,至藍田鎮約五公里,離泰安場也不過六、七公里。現在已經進去拆遷改建的情況,據說要保護,新的面貌還沒有出現,讓江陽沽酒客和你們一起重溫當年的舊夢時光吧。

其實沙灣整個街道蜿蜓曲折,坡多坎多,但都是石板相嵌的路面,道兩旁大多是木製結構的房屋,特別是那些修建別具一格的吊腳樓,更不凡彰顯風俗和典雅,街道長不到一公里,寬不足三米,被人們戲稱為“袖珍街”和“芙蓉鎮”。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沙灣老街又按街內地名劃分為沙灣主街、水井灣、油房拐、普陀寺和毗盧寺。這裡有瀘州市八大風景之一的少鶴山“東巖映月”,有大佛,有廟字,有冬暖夏涼、霧氣瑩繞井口的“良水”井,還有原瀘縣各界新生活運動促進委員會祕書肖爾誠所題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雕刻在江邊山崖上。

長江順街而下,構成了山、水、街相融一體的獨特老街風貌。

沙灣老街在1933年以前被稱之為沙灣,因它地處長江岸邊,整個街道和河岸彎曲,長江流經這裡形成一個較大的回水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沱裡存積了大量的河沙,一旦長江在每年的夏末秋初退水後,就呈現出了方圓數百米的沙壩,“沙灣”就此而來。

據《水經注》和《瀘州縣誌)》記載,公元1278年,元世祖任命瀘州降坡全為安撫使,治所改拓蒲家莊、犀牛寨管屬,即現在的江陽區。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到1283年將宋末改瀘州為江安州之名復改為瀘州,州府遷至現在的茜草壩,統領江安縣、納溪縣和合江縣,沙灣歸瀘州府管轄,沙灣也就成為了當時人們到州府茜草壩經商、求學、做官、從軍的必經之地。

從此,這裡開始興建廟宇、供奉菩薩,供達官貴人、書學才子,黎民百姓燒香拜佛、祈禱安康。最有名的莫過於大佛寺(現在的東巖公園)、王爺廟和普陀寺,這些廟宇和菩薩在文革“破四舊,立四新”運動時,均受到嚴重的破壞,至今只留下一些殘垣斷壁和傳說了。

沙灣在明清時期,也逐漸形成了人們的居住經商場所。據現在居住沙灣老街的老人們回憶,1933年以後,民國政府鑑於當時沙灣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們的生活、居住等情況,將沙灣改為沙灣街,從此正式納人了瀘州的行政版圖,劃歸沙茜鄉管屬。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劉良海是沙灣街的第一任保長兼水陸運輸保長,由此可見,當時的沙灣街已經是水陸交通要道了。由於劉良海博識多才,治街有方,在他任職期間,到這裡經商、辦各種小作坊的人越來越多,各式各樣的房屋相繼修建。

什麼樓房(二層)、吊腳樓、平房都有,但都是傳統的木製結構,這些房屋的門窗上、房簷長、屋頂上,只要有木頭的地方,都雕刻著飛龍走獸、鳥樹魚河,格外顯露出古色古香。

整個街上,有遠近聞名的李鐵匠、王鐵匠、李氏消皮店、和氏理髮店、張家傘鋪、田氏油房和姚家、龔家館子等。除此之外,還有眾多肉店、菜店、布店、茶館,合江縣、瀘縣以及附近的人們經常在大清早就來這裡購買自己所需的各種物品和等待乘船到瀘州城。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可以說沙灣街在當時就成了人們經商、購物、休閒、娛樂的聚集地和物資的集散地。

為了改變人們從沙灣街過河到瀘州城沒有碼頭,吃水靠長江和走泥石路的歷史,在州府的大力支持下,劉良海保長開始走上了改造沙灣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之路,首先是解決人們吃井水問題。

在沙灣主街附近僱請了20餘名民工,利用近個月的時間進行挖溝、開石、打坑、完成了一個口寬近15米、深近2.5米的散並,這口井不僅流量大、水質無色無味、清澈透明外,還具有冬暖夏涼、井口水霧瑩繞等特點,人們見此情景自發的請來能工巧匠,在水井附近的石壁上,刻下了“良水”字,從此當地的人們不再依賴長江水飲用了,這裡也就取名為“水井灣”。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解放後,居眾把這口井全部用石條圍成了“筘井”,直到1994年,由原市中區政府和茜草廠區辦事處出資,沙灣街的居民用上自來水後,這口井才被人們棄用,但這口井至今保存完好。

水的問題解決後,劉良海保長又先後用巨型條石修建了碼頭和鋪設了街道。碼頭分中、上、下碼頭,中碼頭108梯,有大月臺、小月臺,供高官貴人等當時所謂的社會上層人渡船過河和夏天乘涼,上碼頭68梯,供停靠貨船,下碼頭58梯,供貧民百姓等社會下層人乘船過河,這三個碼頭除上、下碼頭稍有損毀外,中碼頭至今保存完好。

據老人們說,高官貴人和貧民百姓乘什麼樣的木船和班次有嚴格的區分和限制。

高官貴人乘的船要大一些,座位一般在20人左右,且是有棚的,每一小時一班。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貧民百姓所乘的船要小的多,無棚,座位一般不超10人,每兩個半小時一班,高官貴人和貧民百姓所乘的船不能同時駛出,前者必須先駛,雖然各自所乘的船都在澄溪口靠岸但高官貴人的船要靠上,貧民百姓的船則必須往下靠。

由此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高低貴賤、貧富之分是相當嚴格的,等級制度盛行。

解放後,舊社會沙灣街的乘船制度才被取消,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沙灣街的客渡木製小船才逐步被機動客船所替代,沙灣街的客船碼頭至今在洪水期仍在發揮作用。

碼頭建成後,為了讓高官貴人、富人才子活得開心,玩得順心,這裡便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初夏龍船比賽,參賽的龍船每次都上10條,比賽的勝負就是在長江河裡搶鴨子,看哪條龍船搶到在頸上繫了紅稠的鴨子最多,就算做是贏家,為了慶賀這條龍船摘冠,主辦方還在街上大擺酒席,以表祝賀。

據老人們講,幾乎每年都是由沙灣街當地人組成划船手的一條叫白鶴龍的龍船爭得第一,當地人知道水性,怎樣才能使龍船更快地駛出、駛進江岸,白鶴龍就佔盡了先機。由其他地方來比賽的龍船往往只能是得第二、三名,如長江龍、鹹菜龍等。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沙灣街劃龍船的賽事,吸引了方圓數十里的人們來觀看,盛況空前,場景壯觀,聞名四面八方。可以說,在當時能到沙灣街看龍船比賽,是人們追求的時尚。

對於那條有名的白鶴龍,解放後還放在中碼頭大月臺附近的王爺廟裡(後來的沙灣民小學內)但在60年代的“破四舊,立四新”運動中,也遭到厄運。

由於沙灣街人丁興旺,商業作坊多,交通又很方便,附近有錢、有權有勢的高官貴人都陸續綾來這裡居住,就連國民黨的傷兵也來這裡養傷寄居,民國政府隨後在現在的瀘州五中建立了所謂的”難民保育院”和在二郎灘修建的因日本飛機轟炸瀘州時致傷致殘人員,進行醫治的醫院,實際上就是傷兵和高官貴人家屬的居住和療傷的場所。有幾名傷兵在沙灣街一直生活到70年代,死後大多葬身於大佛寺(現東巖公園)附近。

解放後,沙灣街居住的居民近200戶,人口700有餘,往目的熱鬧也在持續,原來的普陀寺改成了醫院(茜草衛生院的前身),王爺廟也變成了居民群眾脫盲的夜校(原沙灣民辦小學的前身)。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1953年,瀘州市政府將原民國時期的陸壩、沙灣鄉、沙茜鄉進行了調整合並,統稱為沙灣鄉,沙灣街也就隨之由沙灣鄉管理,沙灣街居民的戶口歸到成立不久的茜草派出所,在文化大革命中,沙灣街居民的戶口又由南城派出所管理,到1980年又恢復到茜草派出所。

由於沙灣街狹窄,顯得非常擁擠,有購物的、過河的、有喝茶看戲和聽玩藝的,也有吃飯吃麵的,在人群中更有看稀奇和熱鬧的。三線建設,也讓沙灣和茜草一度非常熱鬧,可以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沙灣街最繁華的時期。

由於1982年長江大橋的修建通車以及“三長廠”的擴建發展,茜草壩已成為工礦區,工礦商店和農村商業網點逐步建立,沙灣街從此就不再是交通要道、商業聚集區和人們的購物場所,慢慢地失去了它昔日的熱鬧和繁華。

瀘州回憶:江陽老街沙灣,還有多少過去的印象

沙灣街由於有近百年的歷史,如今整個街道和房屋建築都還保存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如今的沙灣街,路還是原來的路,建築還是原來的建築,樹還是原來的樹,它卻見證了沙灣街近百年來的歷史滄桑和發生的變化,特別是那棵有上百年樹齡的黃角樹,現在還綠葉成蔭,枝幹強壯,現在老住戶拆遷,等著新建維護後的沙灣老街,我們在拭目以待它的新貌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