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義姓盧,慧能也姓盧,是河北老鄉。

“黃粱一夢”,眾所周知,主角也是燕趙盧生夢中得富貴,所以水滸作者也寫盧俊義耗夢,但盧俊義未能自色悟空,最終被飲下毒酒。

武松是河北清河人,名為武行者,其實是個假和尚,只是帶了別人行頭而已,不過最後成道為清忠祖師,八十善終。

慧能“一宿覺”有何來歷?花和尚魯智深立地成佛因慧能式頓悟

武松的行頭有點搞笑

魯智深和慧能的共同點是:不認字,水滸英雄榜裡也就這一個和尚,你看作者開篇標題寫他,結局標題也寫他,魯智深可不是慧能轉世?

魯智深被師傅在“殺人放火”上得到教誨,最後頓悟了,就如慧能也曾“動心”過,但能歸於“圓寂”,即是得道高僧。

宋江是水滸領袖,是“梁山黨”,追求成功學,但卻失敗,魯智深也曾是二龍山第二代領袖,後來還聚集了武松等人入夥,連同楊志,都是開篇中出現的豪傑,可見是“邊塞黨”,保家衛國,最終出家.

人生百年,難免老去,總有一些痴心人,例如秦皇漢武,貪生怕死,追求長生不老,這是東方模式,西方美其名曰登天堂室。

求學佛法於孔孟,無異於緣木求魚,因為“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子執著於“生”,孔孟雖然也說“朝聞道,夕可死”與“捨生取義”,看似輕生,其實重生,當代所謂高質量生活的精神追求。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後,與儒道日益融合,唐代禪宗的出現即是佛道的結合,宋明理學更是完成了三教合一,這本是正常的文化交流,但也避免不了出現異端邪說,例如“輪迴說”與“圓寂即死說”。

臺灣“百歲大師”南懷瑾在《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一書中引用了野史傳聞,說的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是老僧轉世,“流言甚廣”的是一首題壁詩:

五十年前王守仁, 開門即是閉門人。

精靈剝後還歸復, 始信禪門不壞身。

這首詩看似悟空,其實很俗,若是王陽明傳人制造,那是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因為王陽明年輕時“格竹子”以求悟道,走火入魔,因是強學,中老年則修煉成了三教合一的“心外無物說”,與佛同道;若是其對手製造故事,那無疑是諷刺理學家王陽明反叛儒教,學習佛教之邪魔外道。

“佛教”非“佛”,傳人中國,更會變態,例如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自然受“印度佛”(各種教派)影響,就有火鳳凰更生歌,後被青年郭沫若演繹成《鳳凰涅槃》,錢鍾書晚年被諮詢,曾諷刺回覆說這是郭沫若製造中國典故。因為無論《詩經》還是《莊子》也經常談到鳳,但無“火鳳凰”一說,當然,也不排除他是受野史《春秋孔演圖》的“鳳為火精”之說所演繹。

郭沫若所言鳳凰的“更生”一詞卻出自莊子:“棄世則更生”,但莊子所言是心境修養,即孔子論心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心如止水,“呆若木雞,唯道集虛”,“為道日損”;顏回之坐忘:忘仁義,忘禮樂,去聰明,拋知識。

所以,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明確打破“生死有別觀”:“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固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即善始善終。

莊子死妻,鼓盆而歌,死有何懼?自然之化!哪裡同類邪門佛家“更生”之念?

郭沫若誤解莊子“更生”說,世人更是誤解涅槃即死,我們經常聽人說哪個和尚圓寂了,就知道是死了,其實並不符合圓寂的本意,是小乘教法演繹,因為大乘教法說的圓寂也是不分生死的境界,並非拘泥於肉體之“死”論,與莊子同。

水滸第119回標題是“魯智深浙江坐化”,注意,這裡用的不是圓寂一詞,還在其中調侃寺內眾僧答道:“你是出家人,還不省得佛門中圓寂便是死?”魯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喚做圓寂,灑家今已必當圓寂。煩與俺燒桶湯來,灑家沐浴。”……比及宋公明見報,急引眾頭領來看時,魯智深已自坐在禪椅上不動了。

慧能“一宿覺”有何來歷?花和尚魯智深立地成佛因慧能式頓悟

崑劇《山門》一節

作者最後還是沒有用圓寂一詞來說魯智深死了,可見智真長老所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並非說的去死,而是停止效忠宋江,留在江南繼續安心做和尚。

這正是《金剛經》所言:“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切法皆是佛法”不等於一切經皆是佛經”,常被邪教利用,自圓其說,乃至圖謀不軌,例如海和尚唸經如唱流行歌曲,打動了潘巧雲紅杏出牆,呵呵

因為亂法迷世,後果不堪,禪宗祖師爺慧能對此進行多次批判。

廣東有僧志道,研究《涅槃經》十年而不開悟,被慧能點撥道:“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江西有僧志徹,曾行刺慧能未果,接受點化:“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解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慧能的意思是佛經是好經,可惜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我們要學“古文經學”,不被“今文經學”所誤導。

一部《壇經》,是繼莊子之後再度大談“生死無別說”,可謂人生之大徹大悟,也可參見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生、不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是老子的“復歸於嬰兒”、莊子的“心如死灰”,萬籟俱寂之態。

慧能拒絕武則天入宮,因有假和尚馮小寶之民間風嘲,對薛簡大使道:“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溫州僧玄覺攜玄策去曹溪洞拜訪慧能大師,卻不參拜,還圍著大師轉了三圈,從頭到腳,無禮打量。

大師也很奇怪道:你個婆羅門教派的小沙彌,難道不懂東方禮儀。

玄覺回敬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何必拘禮?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豈不聞孔子拜見老萊子被教訓:去汝恭謹偽裝,還你赤子之心。

大師笑了:如是,如是。

玄覺這才參拜,卻要走人。

大師又奇怪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玄覺道:飛鳥之影,如影隨形,未嘗動也,是汝心動,吾雖行動,心未嘗動也。

大師道: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後大師“奄然遷化”(《壇經》作者法海沒有用“圓寂”一詞,可見禪宗學者領會“圓寂”本意)前,曾招法海等十大弟子遺言,並無玄覺,可見玄覺直與慧能媲美也。果然,“(玄覺)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諡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看來,大智慧之人,也有動心的時候,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墮入愛河,心地無邪,又何嘗不是一種悟空,密宗雙修乎?一笑!

因此,王陽明更生說,是外道,說圓寂是死,更是俗人見解,所以章太炎先生在《齊物論釋》一書中說讀莊子與慧能是成佛捷徑,其他,皆邪魔外道,斯言過甚,也非無稽,因為,讀書不可不甚,遇真人才得淑,特別是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選擇,考驗人心。

臺灣淨空大師說得好:學佛無需精通各個門派,入一門即可。

慧能“一宿覺”有何來歷?花和尚魯智深立地成佛因慧能式頓悟

廣州慧能大師銅像

切記:(慧能大師心經語錄)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性去,王無。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慈悲,即是觀音.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但心清修,即是自行西方。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