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路易·艾黎 山丹 抗日戰爭 合作社 掌上蘭州 2017-05-12
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路易•艾黎誕辰120週年紀念大會

今年,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甘肅省“榮譽公民”路易·艾黎誕辰120週年、來華工作90週年、逝世30週年。

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他提出“手腦並用、創造分析”的工業發展和教育理念,與如今所倡導的“工匠精神”不謀而合。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共通的精神永遠不會改變。

海內外共憶百年情

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路易•艾黎親友團為其雕塑獻花

4月20日,春風和煦的校園裡,從萬里之外趕來的路易·艾黎的親友團一行停留在蘭州城市學院培黎校區,在路易·艾黎雕像前,獻上了一朵朵綻放的菊花。

今年,是”路易·艾黎誕辰120週年、來華工作90週年、逝世30週年。蘭州城市學院為此舉辦了隆重的紀念大會,邀請海內外200餘人來到蘭州,共同緬懷路易·艾黎先生,傳承和弘揚他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

新西蘭駐華大使麥康年向大會致函,他說,今年在中國和新西蘭均開展了紀念路易·艾黎誕辰120週年和來華工作90週年的活動,兩國將繼續開展合作,進一步加強聯繫。

路易•艾黎的侄子莫里斯·艾黎回憶了許多關於叔叔的往事。1897年,路易·艾黎出生於新西蘭基督城斯普林菲爾德小鎮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19歲時,他走進軍營,在戰場上第一次與中國人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和由山東農民組成的勞工軍團一起參加了在比利時伊普爾阻擊德軍的戰役。

回到家鄉後,中國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度吸引了路易•艾黎,他經常從各類報紙上看到中國的消息。1927年,路易·艾黎乘坐輪船抵達上海,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在中國期間,路易·艾黎目睹了各地的現狀,為增強中國抗戰的經濟實力,他將逃到後方的難民組織起來進行生產,推動建設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前,路易·艾黎組織把武漢64家企業搬到了寶雞。企業重新復工生產,不僅為持久抗戰保存了工業設施,還安置了大批的失業工人。

1940年,路易·艾黎在陝西省雙石鋪(今陝西鳳縣)創辦了一所工業合作社培訓學校,他將學校命名為“培黎工藝學校”。選用“培黎”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美國主張這種培訓辦法的約瑟夫·貝利而取的諧音,另一層是取用“為黎明而培訓”的意思。

1944年日軍連續攻陷鄭州、洛陽,寶雞及附近的雙石鋪危在旦夕。路易·艾黎決定把雙石鋪培黎工藝學校的人員、設備全部搬遷至山丹。

工匠精神在“培黎”

在山丹,路易·艾黎創建了山丹培黎工藝學校,度過了難忘的10年,也是他人生歷程上付出心血和汗水最多的10年。

1944年12月,路易·艾黎和好友喬治·何克帶著60多個學生和27個難民工人,用馬拉大車攜帶學校設備一路走走停停,經過近一個月的跋涉才到山丹。

到達山丹後,路易·艾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辦學方針,學校缺什麼就辦什麼。他們用當地戈壁灘上的芨芨草做作原料,辦了一個造紙廠。之後又辦了皮革組、玻璃組、陶瓷組、煤窯組、機械組、電器組、化工組、地質測量組。學校由學生自行管理,按年齡區分,高班帶低班,大的照顧小的,民主氣氛非常濃厚。

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路易·艾黎與培黎學校成員

漸漸地,附近來上學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路易·艾黎租了20畝地,成立農業組,讓學生們在種地中學習,還實施了灌溉引水澆地。農業組還進行了工業化,用上電動榨油機,只需要一個學生操作就可以頂老式油坊11個工人的工作量。同時建起作坊、小型糖廠,生產出來的東西山丹的老百姓都能用上。

學校建了鍋爐,用蒸氣發電。學校通電的那天晚上,山丹城裡的老百姓都來看,一輩子照油燈過來的老鄉們都驚呆了。1950年山丹縣政府才通上照明電,也是培黎學校供給的。

路易·艾黎曾在自傳中回憶:“電機車間對當地農民來說一直是個看不夠的奇景,老鄉們透過窗戶,注視著從他們村裡來的幾個學生,看到他們配電盤錢,拉開電閘,隨著一聲吼叫,發電機轉動起來,接著他們便看到各個院子裡的燈都亮了起來。”

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路易•艾黎為學生們講內燃機

路易·艾黎給自己定了“規矩”,只要在學校,每天上午他都要親自到各個實習工廠走一趟,遠的騎自行車去,近的步行。

1949年下半年,西北軍閥馬步芳的1000多名士兵駐紮在學校周圍,計劃在撤離之前炸燬學校。為防止他們搶走車輛, 路易·艾黎組織師生把汽車拆掉藏起來,把汽油埋藏在礦井中,疏散學生。

不久之後,解放軍從青海經扁都口開過來,山丹解放了。路易·艾黎又組織師生把汽車連夜重新裝好,派出14輛卡車和運輸組的全體同學去支援解放玉門和大馬營。

“運輸組的學生都乾的不錯,我很高興地看到,旨在培育健壯體魄和創造性技術的學校教育已經幫助學生們養成了善於應付各種挑戰的能力”,他後來回憶說。

解放軍的傷員被送到學校醫院進行治療,學校還將縫製好的500套皮大衣送給解放軍。時任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彭德懷邀請路易·艾黎到酒泉會面,對他創辦培黎學校的業績給予了很高評價。

在山丹,學校一度發展到近600人的規模,設有近20個供學生實習的生產組,實行半工半讀、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方針,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學校為甘肅省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當年玉門油田的許多工人就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

路易·艾黎 百年傳承“工匠精神”

路易•艾黎給學生理髮

1952年,學校被移交給西北石油管理局,東遷蘭州,更名為培黎石油學校,路易·艾黎一直任名譽校長。1987年4月,在紀念路易·艾黎來華60週年之際,新的山丹培黎學校正式開學,艾黎、馬海德、習仲勳擔任名譽校長。

路易·艾黎把現代文明帶到了山丹,第一臺榨油機、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個玻璃廠、第一個發電機......山丹的工業基礎是培黎學校開辦工廠奠定的基礎,農業也因為工業化的介入而有了不同的發展,山丹馬場30萬畝油菜花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連片油菜種植基地。如今, 路易·艾黎是山丹的文化符號,是培黎精神的支點。

路易·艾黎撰寫的《探索創造性教育紀實》中記載:“我們在學校大門裡豎起一座石碑,請石匠鐫刻了學校的校訓——‘創造、分析’四個大字。”

他在這本書前言中說:“作為教育,如果它沒有給人民的創造性活動提供奮勇前進的思想和方法,而是成為撲滅富有創造性的智慧火花的教條,那麼,這種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

路易·艾黎在自傳中屢次提到:“普通農民的孩子具有很大的潛力,不論是在學習和通常的生產實習中,他們都驚人的一心一意,表現出極好的品質、勇敢和智慧,只要引導得法,他們就能夠做一切技術工作。”

莫里斯·艾黎曾兩次來到中國看望路易,他記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叔叔說:”你知道嗎,我真的特別想去山丹,但是醫生卻不讓我去。”

令路易·艾黎魂牽夢繞的山丹,是他實現工合發展與教育理念的地方,也是他“中國的故鄉”。

路易·艾黎人生的最後一程,留在了山丹。1987年,他在北京逝世後,骨灰一半撒在山丹培黎學校原來的農場四壩灘,一半安放在山丹的墓地裡。

教育理念新繼承

進入新世紀,培黎石油學校併入蘭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之後更名為蘭州城市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以路易·艾黎倡導的“手腦並用、創造分析”為校訓,並對這一校訓提出了具體的解釋:其內涵一是強化實踐,能夠應用知識,結合實際,切實提高動手能力;二是注重理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三是勇於創造,敢為人先,提出並分析解決問題;四是勤于思考,善於從表象入手,深入發掘事物的內涵與本質。

“手腦並用、創造分析”,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既是路易·艾黎教育思想的結晶,也是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的至理名言。

路易·艾黎和他的學生們,在那個年代,詮釋了 “手腦並用、創造分析”的 “工匠精神”,代表著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用現在的流行語來形容:這是一種氣質,產生於每一個專注、認真、堅定的人身上。

作為路易·艾黎事業和精神的繼承人,蘭州城市學院鼓勵全校師生善於動手,樂於分析,敢於創造,勇於實踐,努力將其發揚光大,使其在新的時期呈現出新的生命力,綻放新的光芒。

蘭州城市學院培黎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同長虹說,路易·艾黎的教育思想是一筆寶貴而璀璨的精神財富,我們作為老先生教育事業的後繼者,如何繼承和發揚他的教育思想,領會精髓,發揚光大,是我們的夢想和責任。

同長虹介紹,在機械設計基礎等課程教學中大膽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將理論教學改為教學與學生動手製作模型相結合。在老師的帶領下,師生利用課餘時間設計並親手製作了大量的機構演示模型,包括凸輪機構模型、抽油機模型、軸承拆裝拉力器機構、牛頭刨床機構等模型。

利用它們教學,既形象逼真,又節省了大量的資金,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習課程的興趣,大大地增進了理論教學的效果。

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傳授學生創新設計技法,使學生樹立“人人是創新之人,處處是創新之地”的思想。

有同學結合家裡採摘花椒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的問題,設計出了一種採摘花椒的“採摘器”;有些學生根據公交車投幣箱中紙硬幣混雜難以清點的問題,設計了“投幣箱紙硬幣分離清點計數自動化裝置”;還有的學生根據電線杆的小廣告難以清除的問題設計並製作了“清除小廣告的機器人”。

學生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參加各類大賽,在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全國高校數字藝術作品大賽、甘肅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等賽事中獲得各種獎勵30餘項,學生獲得發明專利等成果近10件。

學院還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興趣組織了“艾創空間”(艾是愛的同音,又是老校長艾黎的“艾”,有弘揚“創造分析、手腦並用”精神之意)、“機械創新設計協會”、“機器人愛好者協會”等學生組織,旨在通過這些社團的活動,組織創新實踐,鍛鍊學生創造分析能力。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魏娟

編輯:王學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