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從天而降”

陸軍 彭德懷 朝鮮半島 韓國 坦克 聯合日報 2018-11-29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從天而降”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了國內戰爭。美國雖距朝鮮萬里之遙,卻恃強橫加干涉,糾集英、法等16國軍隊,打著聯合國軍隊旗號,出兵朝鮮,不久便把戰火燒到鴨綠江,猛叩中國邊疆大門,嚴重地威脅到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為了“保家衛國”,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志願軍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抗美援朝!

彭德懷臨危受命後,就志願軍出國作戰前後的報道問題向毛澤東主席提議:“在戰鬥打響之前,應絕對保密。打響之後,新華社在報道和廣播方面也應注意分寸。要設法轉移敵人的視線,使其產生判斷上的錯覺,以便我軍各路部隊迅速隱蔽過江投入戰鬥,取得戰鬥的主動權和有利戰機,力爭初戰勝利,以提高士氣,穩定人心,扭轉被動局面。”就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積極準備渡江時,美國五角大樓已斷定“蘇聯和中國出兵干涉的時機已過”,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因而猖狂揚言要在11月24日即感恩節前佔領北朝鮮,直達鴨綠江邊。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聯合國的空軍具有絕對優勢,共產黨要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他們的軍隊就會損失一半。”“紅色中國干預會被迅速報復的威脅所嚇住。”美國要員們根本就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更沒料到經過長期戰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竟然敢與美國相抗衡。這些錯誤的判斷,加之我軍的限制報道,有利於志願軍“瞞天過海”實施奇襲。1950年10月19日黃昏,中國人民志願軍40軍、39軍、42軍、38軍和3個炮師,同時開始在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3個渡口,乘著夜色,悄悄地渡過鴨綠江,於22日夜渡完。志願軍部隊每晚進行行軍,次日天亮前停止行進並隱蔽起來,同時避開主要道路開進。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從天而降”

彭德懷成功地迷惑了麥克阿瑟。麥克阿瑟錯誤地認為:沒有一箇中國軍事指揮官會冒這樣的風險,把大量兵力投入已被破壞殆盡的朝鮮半島。擔任美國陸軍副參謀長的李奇微事後評論道:“中國人沒有留下一點部隊運動的跡象,所以,統帥部懷疑是否有大部隊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美國戰史家也評論道:“聯合國軍同他們接觸以前,一直沒有發現他們,我們的飛機在上空搜索時,偽裝得十分巧妙的中國軍隊都隱蔽起來了。”

10月25日,作為志願軍先頭部隊的40軍首戰南朝鮮軍第6師,正式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初戰獲勝,極大地提高了入朝作戰部隊的信心。部隊通過實戰感到,南朝鮮軍雖然全部是美式武裝,然而每個師只有105毫米榴彈炮營,火力還不很強,其士兵又大部分是被強徵入伍不到半年的新兵,戰術技術水平都很低,作戰時主要依靠美國飛機和大炮的掩護。彭德懷因此總結說:“敵人離了飛機大炮,就攻不能攻,守不能守,只要我軍充分利用夜間,實行大膽的迂迴包圍、穿插作戰,就可以殲滅敵人的。”

可是,麥克阿瑟仍錯誤地認為:中國派志願軍到朝鮮作戰,只不過是象徵性的行為,志願軍人數少,裝備差,供應困難,不足為慮。當南朝鮮軍已不敢再朝鴨綠江邊推進時,美國陸軍最悠久的王牌師第1騎兵師,仍然向距鴨綠江邊60公里的雲山前進,支援已在那裡的南朝鮮軍第15軍團。這時,志願軍第39軍已經奉命圍殲在雲山的南朝鮮軍。於是,中美兩國軍隊的第一次交戰——雲山之戰就打響了。11月1日傍晚,志願軍第39軍以8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雲山之敵發起圍殲戰。部隊在隱蔽接近和包圍敵人後,不等進行火力準備,即以一部分兵力突然衝入雲山鎮,以打亂敵人指揮。部隊打進敵人陣地後,發現敵兵肩膀上戴著馬頭臂章,而且個頭高大,才知道遇到了美國軍隊。而美軍這時剛剛與南朝鮮軍接防,戒備疏忽,把進入鎮內的志願軍當成了南朝鮮軍,還同他們握手。志願軍將錯就錯,進至一個營的營部前才突然開火。敵人遭到突然襲擊後,一片驚慌,脆弱的南朝鮮軍第15軍團迅速崩潰。由於雙方實行近戰,敵人的優勢火力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被迫丟棄了大部分重裝備;在坦克的掩護下於午夜開始突圍。在突圍路上,美軍騎8團又遭到志願軍截擊,坦克大都被炸藥包炸燬,在第1營、第2營趁隙逃脫之後,第3營未能逃脫被志願軍包圍。志願軍採取白天隱蔽,入夜發起攻擊的戰法,向敵軍連續進行了兩個夜晚的攻擊。至11月3日夜,殘敵除個別突圍外,全部投降,前來增援的美軍騎1師第5團也被擊退。雲山之戰,共消滅美軍約1800人,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火炮190門。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從天而降”

在雲山之戰開始的那天夜晚,志願軍總部判定清川江以北敵人只有5萬人,又處於分散狀態之中,而志願軍可以集中12萬至15萬人投入戰鬥,因此,決定向敵人發起總攻。具體部署是:以側後迂迴結合正面突擊,力爭分割和殲滅清川江北的敵軍主力,特別是南朝鮮軍3個師。從11月1日的晚間起,志願軍各部展開進攻。可是,敵軍因美軍騎1師的失敗而發現與之對陣的突然冒出的“朝鮮軍”力量強大,急於11月3日全線撤退。敵軍全是機械化裝備,收縮十分迅速,一天之內,敵軍各部就已經後撤幾十公里,退守到清川江以南。志願軍各部隊均是徒步追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人逃竄,但畢竟已殲滅了1萬多敵人,取得了出國作戰後的第一次戰役勝利。第一次戰役於11月7日結束,共進行了13天,消滅敵軍1.58萬餘人,其中大部分是南朝鮮軍;將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回到清川江南。首戰告捷,粉碎了美國一舉吞併全朝鮮的侵略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美國情報部門此時終於發現突然冒出來的“朝鮮軍”是中國軍隊,然而美軍統帥麥克阿瑟怎麼也不願相信這個情報。彭德懷此時卻正集中精力在部署志願軍的第二次戰役,他知道只有在戰場取得勝利,才能真正“保家衛國”,迫使侵略者坐到談判桌旁。為了增強志願軍的力量,他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下令將原作為預備隊的第9兵團的3個軍再調入朝鮮,赴東線作戰。這樣到11月24日,在朝鮮的志願軍總數已達45萬人,其中作戰部隊38萬人。

此後,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志願軍又發動了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共殲敵27萬餘人,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附近,迫使敵人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了停戰談判,扭轉了朝鮮戰局。美國合眾社對此只得哀嘆:“這是美國建軍以來最大的失敗,是美國陸軍史上最黑暗時期。” (一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