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英賢院士從朱日和閱兵談我國步槍/彈發展(上)

朵英賢院士從朱日和閱兵談我國步槍/彈發展(上)

閱兵中的步槍

朵英賢院士從朱日和閱兵談我國步槍/彈發展(上)

朵英賢院士從朱日和閱兵談我國步槍/彈發展(上)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90週年閱兵中,95改是輕武器主角

最近我看了慶祝香港迴歸20週年的閱兵和中國人民解放軍90週年閱兵。兩次閱兵都有大量的輕武器方隊,除了陸軍、海軍、空軍,還有武裝警察部隊、特種部隊,裝備面很廣,我心裡非常高興。這裡我先做一個小小的更正,這次所有的步槍全是95-1式步槍(以下簡稱“95改”),不是網上有些人說的95式步槍。95式步槍和95改步槍是兩種槍型,名稱只差一個“改”字,後者是前者的改進型。兩者都是無託結構,同一種自動機。不同的是前者發射95式普通彈(彈頭質量4.15克),後者發射通用彈(彈頭質量4.55克)。後者在身管部位配了下掛榴彈發射器;前者雙手操作發射機構,後者單手操作發射機構。兩種槍佩帶在士兵身上,一般人區別不出來。無怪乎有些人把95改步槍誤認作95式步槍,我是費了很大的勁才辨認出來。這個時候“彈荒”問題又湧上心頭,我立即用手機和朋友們取得聯繫。結論是通用彈還在解決問題中。

朵英賢院士從朱日和閱兵談我國步槍/彈發展(上)

通過這兩次閱兵,我對彈荒的解困更有了信心。95式槍族研製時,指標高條件差,總師系統意識到,我們是在趕世界步槍小口徑化的末班車,經不起失誤。在反覆總結我國研製63式步槍和67式兩用機槍成敗經驗後,在95式步槍的諸多性能中,把可靠性作為第一生命,並釐清了步槍可靠性的內涵,在團隊中達成共識,成為每個成員助推的著力點。95式步槍,包括95改步槍連續裝備的20多年中,步槍以其高效的傳動、極低的故障概率及構件的結實耐用著稱軍內,儘管近年來它的發射藥和槍彈接連不穩,由於可靠性方面持續的堅挺,槍、彈、藥這個系統中成了穩定的載體。要知道,與它同時期的M16步槍至今已修改過5次,AK74步槍也已跟蹤修改過3次。我國新槍缺令槍械跟蹤這一制度,95式步槍沒有修改過一次,正好說明它有可靠的天賦,堅挺的槍械成了彈和藥修復的載體和依託。

本來,95式步槍以改進的名義在2004年立項,但軍方的目標是仿俄羅斯1994年研製成功的AN94式變射速步槍,而不是對95式步槍進行改進,這一開頭引起原則分歧,相持之下,兵器裝備系統選擇了仿AN94式步槍途徑,另行組成總設計師系統。項目啟動之後,因基礎知識太差難有進展,也正好俄羅斯以AN94式步槍存在嚴重問題全部撤裝,中國的仿製也就偃旗息鼓。這時,軍方以步槍槍彈有兩種型號,生產供應不方便為由,提出“兩彈合一”的任務。將來採用一種槍彈配步槍系列和機槍系列,因為難度很大,就請南京理工大學外彈道專家王良明教授參加攻關,不久,王良明提出彈形數字化外彈道模型,大幅調整了彈頭阻力,優化之下,得到了射程800米以內彈頭最佳形狀。2005年兵器裝備系統組織“兩彈合一”的聯合攻關。

在聯合攻關過程中,為了提高身管壽命,將彈頭殼材料由覆銅鋼改為純黃銅,身管壽命提高,但不久就發生“熱散”故障,射擊過程中出現因彈頭掛銅而散射。這個故障從2010年“95改步槍”結題起到2016年上報成果時還沒有得到解決,由“兩彈合一”形成的槍彈取名為“10年式5.8毫米通用槍彈”,此彈因存在嚴重射擊缺陷,首次開啟了95式步槍生產以來的“彈荒”時期。95改步槍自2004年啟動後,唯一的成果是加掛榴彈發射器,論證周詳,方案簡潔,由9616廠抓總獨立完成。我本來想在95改的後期對槍械進行一次人機功效改進,沒想到它因通用彈而延緩。

其實解決彈荒問題很簡單,發射藥折騰了多年,反反覆覆時好時壞。最後還不是行政決定叫停,改研新藥。彈荒也是,需要行政再出馬,叫停通用彈,為解決“彈荒”讓開路。(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