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於婧

婁燁導演的新片《蘭心大劇院》入圍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這部影片演員眾多,年代感深厚。導演就劇本、人物、風格以及表演等方面,為我們詳述了影片幕後的故事。

《蘭心大劇院》改編自虹影的小說《上海之死》,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改變這部小說時,婁燁坦言,自己被原著裡的許多內容所吸引:“小說原著的描寫是非常電影化的,那些人物也非常有意思,空間都是我比較熟悉的,戲中戲的元素和女性主義的傾向都是我感興趣的。”當被問及改動幅度時,他提到了另外一本小說:“(影片)改動了(小說的)很多地方,比如結尾的部分,因為偶然性的事件整個就發生了改變。戲中戲的部分用橫光利一的《上海》來做替換。人物上,小田切讓演的古谷三郎是離小說最遠的,包括他妻子Miyoko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虹影的《上海之死》。”

為了完成這部影片,導演閱讀了大量的資料,以求得更加真實的還原。“我看的很雜,什麼都看,看不下去就扔了,比較隨意。每一部影片會有一部分需要閱讀的工作。比如這部影片需要去拿很多禮拜六派小說來看,再重讀一些鴛鴦蝴蝶牌的評論,然後再看一些左翼文學和他們的爭論,也會看蘭心大劇院的歷史。這些跟工作有關的閱讀好像都來不及全看。比如關於當時密碼的著作,日本軍部的編制,這些資料都一大堆,然後還有很多顧問來共同討論和推薦。這個階段閱讀了很多關於影片背景的閱讀。之後可能才有閱讀其他東西的時間。”

包括鞏俐、趙又廷、小田切讓和帕斯卡·格里高利在內的世界級演員陣容是影片的一大看點。婁燁是這樣看待選角問題的。“選角是根據具體人物來的,他們本來就是租界裡多語言環境下的人物,比如於瑾是一個電影明星,你很難讓一個不是電影明星的人來扮演電影明星。因為之前有一個別的計劃,讓我和趙又廷見了一面,我看到他就覺得他比較適合譚吶,希望他能穿一下衣服試一下,狀況很好。他說話有一點猶豫,我覺得譚吶應該是和他比較接近的。當然每一個導演腦中的導演都不太一樣,但是譚吶肯定不是一個在現場發號施令的導演。我還是比較反對符號性的人物設定,包括類型片,雖然這樣做很有效果,但實際上破壞了人物的複雜性。我還是希望從人物自身出發,而不是類型片的定位出發。我覺得裡面沒有傳統黑色電影裡可以一一對應的角色,因為所有角色都是灰色的。”

電影明星鞏俐和偶像派出身的趙又廷是第一次合作演對手戲,對於婁燁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我不覺得他們是完全不同類型的演員,只是有些部分他更在行一點,有些部分更靠近他自身一點。比如說趙又廷一開始覺得導演的工作他有一點陌生,但實際上導演的工作和別的工作沒什麼區別,他就是一個劇院的工作成員之一。很難說他們之間有表演風格的不同,比如帕斯卡這樣厲害的演員可以根據跟隨影片的風格來改變他的表演方式。”

影片的打光很不平衡,導演是故意追求一種“不好的黑白片”效果,關於這一點,他是如此考慮的:“還是想保持紀錄片的狀況,而不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平衡影像。而且這個影片前後的落差也不允許影像一成不變。所以你會發現後面的影像更強烈一些。紀錄片的樣子更適合這部影片,只是根據故事和人物向前推近。”

婁燁曾經提過到法國新浪潮對影片的影響,但這些影響也並非一一對應。“新浪潮也有很多種不同風格的影片,比如戈達爾、特呂弗和侯曼都不一樣,包括《通往絞刑架的電梯》(路易·馬勒),風格都比較多樣的,也有比較戲劇性的電影,比如特呂弗晚期的作品《最後一班地鐵》差不多也是舞臺性的。這兩個風格對我來說都是電影啟蒙階段的印象,非常打動人,我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影響。但實際上在工作上很難一一對應這樣的拷貝,比如說我們服裝和造型設計會考慮《祖與佔》(特呂弗),因為它也是一部60年代的電影,也是一個歷史片。所以這樣的關係是完全相同的。這是一個歷史片,但也是今天的歷史片,這一點和《蘭心大劇院》是相同的。”

《蘭心大劇院》的主創、發行和宣發都來到了威尼斯,數量高達50人,當被問及為什麼帶這麼多工作人員一同前來時,婁燁表達對工作人員們的尊重與欣賞:“這些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跟他們合作也是非常愉快,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夠儘可能多的參加到首映中來,包括主創的攝影師和錄音師,這和之前影片《推拿》和《浮城謎事》差不多,之前也是這樣。”鞏俐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自己也是一直要到世界首映時才第一次看到成片,對於這樣的抱怨,婁燁不禁笑了起來:“這是我的錯。因為沒來得及,大家都在不同地方工作。”儘管如此,依然不難看出,他內心對這場集體合作的滿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