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江蘇省委書記提出的這些“有沒有”發人深思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江蘇省委書記提出的這些“有沒有”發人深思

6月27日上午,江蘇省委黨校會議中心禮堂座無虛席。全省縣(市、區)委書記政治能力建設專題培訓班在這裡開班。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給大家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

在時長超過兩個半小時的黨課中,婁勤儉緊密結合江蘇實際,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更加自覺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江蘇省委書記提出的這些“有沒有”發人深思

引人關注的是,婁勤儉此次提出了一系列“有沒有”問題,引發黨員領導幹部深入思考。許多黨員領導幹部走出會場後坦言,對照這些問題,自我感覺“畫像”很準,聽了甚至汗涔涔,有會場坐不住的感覺。

婁勤儉究竟提出了哪些問題,讓很多黨員領導幹部感覺“坐不住”呢?筆者現場聆聽,摘錄其中一些。

“九個有沒有”?看看你有沒有

婁勤儉回顧了十九大以來江蘇省委部署開展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指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頭等大事、長期任務,去年重在解決“身體進入新時代,思想停在過去時”的問題,現在要著重解決對新思想“理解不深入、行動跟不上、落實缺乏創造性”這三個問題。

在具體分析了這三個問題後,婁勤儉認為,這三個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交織在一起,集中表現為一些思想認識、思路謀劃和工作推進上共性的偏差和誤區。

這些偏差和誤區有哪些表現,婁勤儉根據省委辦公廳同志做的調研,歸納為“九個有沒有”:

——有沒有因為過去發展中形成一定的先發優勢,就認為可以輕輕鬆鬆走在前列的盲目樂觀?

——有沒有認為經濟好就一好百好,看不到其他方面發展短板的認識盲區?

——有沒有滿足於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做法,不研究規律甚至不按規律辦事的路徑依賴?

——有沒有對歷史遺留問題能拖則拖,不願正視問題、不敢解決問題的僥倖心理?

——有沒有圖眼前、圖省事、圖來得快,不注重打基礎、利長遠的行為短視?

——有沒有一味地等規劃、靠“大樹”、要政策,以我為主、自主規劃、主動爭取意識不足的依賴心理?

——有沒有各自為營、“各顯神通”,不注重集中力量、統籌資源辦大事的視野侷限?

——有沒有過於迷信自身能力,不注重學習進步,一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就束手無策、疲於應付的本領恐慌?

——有沒有怕擔責任,落實工作中簡單套用上級或外地做法,不去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研究的形式主義?

針對這“九個有沒有”的問題,婁勤儉列舉了一系列實例。現場聆聽的同志鴉雀無聲,沉默許久。

婁勤儉對大家說,在歷屆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幹部群眾的接續奮鬥下,江蘇過去的發展取得了好的成績、打下了好的基礎,正是在這樣的起點上,我們才能對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有更高的認識和要求。我們一直說,江蘇工作的鮮明基調就是“中央有要求、江蘇有行動、落實見成效”,這一優良傳統一定要保持下去,而且要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落實新發展理念,檢視有“三問”

婁勤儉說,新發展理念對江蘇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前一段時期,我省發生的事故和問題,說明不少地方對新發展理念的理解貫徹還遠沒有到位。”

為此,婁勤儉提出,要認真回答好三個問題:

1

——發展的初心是什麼?

婁勤儉坦言,這些年江蘇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果,但是回過頭來審視,發展中也有失誤、也有代價。“我們黨的初心使命是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如果環境汙染了、安全失去了,老百姓吃不到放心的食品、呼吸不了新鮮的空氣,哪怕口袋再鼓、城市再光鮮,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實際是對初心使命的背離。”

在列舉了一系列發人警醒的例子後,婁勤儉說,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新發展理念就是在發展問題上對初心的迴歸、對使命的堅守,充分認識到江蘇在過去發展中形成的“重化型”產業結構、“煤炭型”能源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已經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充分認識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唯一正確的道路,特別是要堅持“安全第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真正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和諧安寧中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2

——我們的發展是不是遵循了規律?

婁勤儉說,江蘇過去發展創造的成功經驗,是建立在研究和把握規律基礎上的,但現在時代條件發生了變化,規律也隨之不斷演進,就不能有路徑依賴、搞簡單套用。

把脈宏觀大勢和江蘇實際,婁勤儉提醒各級幹部,有幾個規律需要深刻認識和把握好:

一是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的規律。江蘇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後期,但各地情況不一樣,不能脫離階段實際盲目發展,特別是蘇北還處在工業化的加速期,要按照“四化”同步的特徵和規律,大力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二是技術變革的規律。當前推動技術進步、社會變革和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主導技術,仍是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我們不僅要重視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帶來交叉融合創新、集成創新和應用創新,也要重視對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本身的研究。

三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現代產業發展已經從單體項目競爭轉向產業體系對抗,未來培育發展主導產業,要認真研究規律,增強產業上下游的系統性,形成產業鏈的體系競爭力。

3

——江蘇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核心任務是什麼?

婁勤儉說,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很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事關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重中之重的任務。

怎樣理解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也曾是科學家的婁勤儉暢談了自己的觀點。

婁勤儉認為,所謂“自主”,要看掌握多少關鍵核心技術。“我們不能片面關注產業的體量規模,更要看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有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所謂“可控”,主要看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現代產業體系不代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產品都要自己來生產,而是要不受控。經濟全球化時代,以市場、技術、標準建立產業體系,就可以全球範圍配置資源,把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企業組織起來、形成產業。”

婁勤儉坦言,轉方式、調結構是擺在江蘇面前的一場硬仗。

“這個過程肯定會比較艱難,但不能因為一有陣痛就想著往回走。”婁勤儉給大家鼓勁說,我們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個坎,就能迎來江蘇發展的新境界。

站穩群眾立場,捫心自問三個“有沒有”

婁勤儉對大家推心置腹地說,我們踐行黨的宗旨、站穩群眾立場,難的不是一時一事,而是一輩子。

為此,婁勤儉同樣拋出了三個“有沒有”的問題,讓黨員領導幹部們要經常對照檢視自己。

——有沒有真正把群眾立場內化於心、成為自覺?

——為群眾辦事時有沒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

——做每一件事時有沒有全心全意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為了讓黨員幹部有更清醒的問題意識,婁勤儉以自己多次深入調研,列舉了當前江蘇民生保障改善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比如,蘇北農村住房條件集中改善。有的地方對這項工作認識不深、重視不夠,以縣為主體的推進機制還沒有很好地落實,群眾的獲得感還不太強。“我們各級幹部都要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幾十年都住在這麼差的房子裡,生活條件遲遲得不到改善,這是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

——比如,教育改革。從進展情況看,離群眾期盼還有距離。“各地黨委政府要反思:對這個問題是不是真正重視起來,有沒有從人才成長的規律去考慮群眾的上學意願?就江蘇的現狀而言,我們擴大普高招生比例,是在補長期形成的短板,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比如,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大家普遍反映,學前教育上公辦園難、上優質園貴;看病難、看病貴;死後安葬難、墓地貴。“群眾有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就要把責任擔起來,增加公共服務資源供給。”

婁勤儉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如果不深入研究問題、不主動解決問題,沿用過去的做法,守幾年攤子,短期內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大家會比較輕鬆,但這絕不是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表現。

“我們的事業從來都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向前推進的,關鍵在於對問題要有認識、有態度、有擔當。”婁勤儉說,對一些長期以來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我們的地方黨委政府要認真反思,是不是真沒有辦法解決,為什麼遲遲得不到解決?雖然這些問題解決起來比較複雜,甚至會遇到想象不到的阻力和壓力,但只要我們能夠真正回到初心使命上,真正帶著深厚的為民情懷,思想再解放一些,就能夠打開思路、想到辦法,才能夠真正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 THEEND—

撰稿 林久

攝影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筠

版權說明

如需轉載本公眾號內容: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2.完整標註版權及本公眾號ID、作者、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的,本公眾號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編輯: 金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