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大家都知道,名將韓信的出身並不高,年少時父母便雙亡,常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於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他也未被推舉為朝廷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韓信只能依靠別人餬口度日。為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的韓信,可以說落魄的如乞丐,經常向人乞食,甚至還一度遭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

後來,貧困之中的韓信,只能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結果碰到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就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飢,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對於名將韓信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史家稱其“寄食漂母”。為了感激漂母,韓信特地許下承諾日後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之恩情。但未曾料到,聽後的漂母卻非常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大家都知道,名將韓信的出身並不高,年少時父母便雙亡,常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於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他也未被推舉為朝廷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韓信只能依靠別人餬口度日。為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的韓信,可以說落魄的如乞丐,經常向人乞食,甚至還一度遭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

後來,貧困之中的韓信,只能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結果碰到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就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飢,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對於名將韓信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史家稱其“寄食漂母”。為了感激漂母,韓信特地許下承諾日後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之恩情。但未曾料到,聽後的漂母卻非常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或許是漂母的一番話讓韓信羞愧不已,激勵起他的志向,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待時而動,仗劍投效項梁麾下準備大顯身手。但在反秦的過程中,武信君項梁卻因輕敵秦將章邯折戟定陶被殺。無奈之下,沒有重大功績的韓信只能歸附於西楚霸王項羽的帳下,成為項王帳下的執戟郎中。

為建立功業,在跟隨項羽的時候,韓信曾多次向項羽提出破敵之策,但因霸王項羽自負,均沒采納重視。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韓信也一樣,擁有雄才偉略,自然希望投靠明主一展拳腳。聽聞漢王劉邦禮賢下士、愛賢惜才,於是他棄楚投漢。剛開始的時候,漢王劉邦並沒覺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隨便封了個小官,拜以為治粟都尉。

當時劉邦正遭受項羽排擠,被封為漢中王,軍中一時出現了逃亡之風。韓信見狀多次主動求見劉邦,建議儘早決策東征,以穩定軍心、爭奪天下。然而誰知劉邦對於韓信的進言置若罔聞,韓信認定在漢軍也不受重用,想一走了之,踏上歸途。幸運的是,蕭何這個“伯樂”能看出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華,於是就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大家都知道,名將韓信的出身並不高,年少時父母便雙亡,常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於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他也未被推舉為朝廷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韓信只能依靠別人餬口度日。為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的韓信,可以說落魄的如乞丐,經常向人乞食,甚至還一度遭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

後來,貧困之中的韓信,只能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結果碰到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就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飢,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對於名將韓信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史家稱其“寄食漂母”。為了感激漂母,韓信特地許下承諾日後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之恩情。但未曾料到,聽後的漂母卻非常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或許是漂母的一番話讓韓信羞愧不已,激勵起他的志向,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待時而動,仗劍投效項梁麾下準備大顯身手。但在反秦的過程中,武信君項梁卻因輕敵秦將章邯折戟定陶被殺。無奈之下,沒有重大功績的韓信只能歸附於西楚霸王項羽的帳下,成為項王帳下的執戟郎中。

為建立功業,在跟隨項羽的時候,韓信曾多次向項羽提出破敵之策,但因霸王項羽自負,均沒采納重視。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韓信也一樣,擁有雄才偉略,自然希望投靠明主一展拳腳。聽聞漢王劉邦禮賢下士、愛賢惜才,於是他棄楚投漢。剛開始的時候,漢王劉邦並沒覺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隨便封了個小官,拜以為治粟都尉。

當時劉邦正遭受項羽排擠,被封為漢中王,軍中一時出現了逃亡之風。韓信見狀多次主動求見劉邦,建議儘早決策東征,以穩定軍心、爭奪天下。然而誰知劉邦對於韓信的進言置若罔聞,韓信認定在漢軍也不受重用,想一走了之,踏上歸途。幸運的是,蕭何這個“伯樂”能看出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華,於是就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士兵背井離鄉,忍受不住異鄉的艱辛和孤寂離開本是常事,而看著士兵的逃離劉邦也無計可施,只得聽之任之。大浪淘沙本是篩選精英,但如果逃離的是良臣猛將,那對求賢若渴的劉邦來說,恐怕猶如被割了心頭肉一樣難受。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原來丞相蕭何在策馬追趕韓信時,來不及向劉邦作出解釋,對這位不可多得統帥之才,豈能如此消失!

追上韓信後,蕭何經過苦苦相勸,韓信才勉強同意跟隨蕭何重返漢營,觀察漢王劉邦是否有重用自己的誠意,再作打算。時隔兩日,蕭何返回漢營,劉邦且喜且怒一番責備:“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面對漢王劉邦的質疑,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至如韓信,稱得上國士無雙。大王如果想得天下,非韓信的計策不可。”說來漢王劉邦也是個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的英主,經過丞相蕭何一番舉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為表示誠意,劉邦還選擇良日,行齋戒之禮,築設壇場,行任命大將的大禮。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大家都知道,名將韓信的出身並不高,年少時父母便雙亡,常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於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他也未被推舉為朝廷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韓信只能依靠別人餬口度日。為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的韓信,可以說落魄的如乞丐,經常向人乞食,甚至還一度遭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

後來,貧困之中的韓信,只能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結果碰到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就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飢,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對於名將韓信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史家稱其“寄食漂母”。為了感激漂母,韓信特地許下承諾日後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之恩情。但未曾料到,聽後的漂母卻非常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或許是漂母的一番話讓韓信羞愧不已,激勵起他的志向,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待時而動,仗劍投效項梁麾下準備大顯身手。但在反秦的過程中,武信君項梁卻因輕敵秦將章邯折戟定陶被殺。無奈之下,沒有重大功績的韓信只能歸附於西楚霸王項羽的帳下,成為項王帳下的執戟郎中。

為建立功業,在跟隨項羽的時候,韓信曾多次向項羽提出破敵之策,但因霸王項羽自負,均沒采納重視。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韓信也一樣,擁有雄才偉略,自然希望投靠明主一展拳腳。聽聞漢王劉邦禮賢下士、愛賢惜才,於是他棄楚投漢。剛開始的時候,漢王劉邦並沒覺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隨便封了個小官,拜以為治粟都尉。

當時劉邦正遭受項羽排擠,被封為漢中王,軍中一時出現了逃亡之風。韓信見狀多次主動求見劉邦,建議儘早決策東征,以穩定軍心、爭奪天下。然而誰知劉邦對於韓信的進言置若罔聞,韓信認定在漢軍也不受重用,想一走了之,踏上歸途。幸運的是,蕭何這個“伯樂”能看出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華,於是就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士兵背井離鄉,忍受不住異鄉的艱辛和孤寂離開本是常事,而看著士兵的逃離劉邦也無計可施,只得聽之任之。大浪淘沙本是篩選精英,但如果逃離的是良臣猛將,那對求賢若渴的劉邦來說,恐怕猶如被割了心頭肉一樣難受。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原來丞相蕭何在策馬追趕韓信時,來不及向劉邦作出解釋,對這位不可多得統帥之才,豈能如此消失!

追上韓信後,蕭何經過苦苦相勸,韓信才勉強同意跟隨蕭何重返漢營,觀察漢王劉邦是否有重用自己的誠意,再作打算。時隔兩日,蕭何返回漢營,劉邦且喜且怒一番責備:“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面對漢王劉邦的質疑,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至如韓信,稱得上國士無雙。大王如果想得天下,非韓信的計策不可。”說來漢王劉邦也是個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的英主,經過丞相蕭何一番舉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為表示誠意,劉邦還選擇良日,行齋戒之禮,築設壇場,行任命大將的大禮。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漢王即將封拜大將的消息傳出,諸將皆喜,人人自以為必得大將。據《西漢演義》記載,漢將樊噲更是揚言:“我與漢王起兵豐沛,遂得關中,救駕鴻門,隨軍入漢,社稷之臣,共同甘苦者也。今日築壇拜將,惟我則足以當之。”而待到拜將日,拜將儀式隆重舉行,漢王劉邦當著三軍將大將軍印綬鄭重交付給韓信的時候,漢軍將領均大感意外!《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畢竟將劉邦將大漢的未來交付一個沒有威望,甚至可以說是無所知名之輩的韓信,眾將皆不服。

而面對這一片的震驚與喧嚷,韓信毫不介意,抬著頭邁著大步,自信滿滿的登上了拜將神壇,數載失意下深淵,一朝得志上凌雲。登壇拜將後,面對眾人的質疑,漢王劉邦問畢恭畢敬的向韓大將軍問道:“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隨後經過一番暢談,大將軍韓信分析了楚漢彼此優劣,總結了項羽雖勇猛善戰,但是卻不能任用部下賢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但當部下有功當封給爵位官職時,他卻非常吝嗇,實乃婦人之仁。項羽霸天下而臣使諸侯,然而他卻違背義帝之約,分封不公終引得各路諸侯心中不平。凡是項羽軍隊所到之處,無不縱兵擄掠,天下人大多怨恨已久,百姓只不過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大家都知道,名將韓信的出身並不高,年少時父母便雙亡,常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於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他也未被推舉為朝廷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韓信只能依靠別人餬口度日。為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的韓信,可以說落魄的如乞丐,經常向人乞食,甚至還一度遭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

後來,貧困之中的韓信,只能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結果碰到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就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飢,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對於名將韓信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史家稱其“寄食漂母”。為了感激漂母,韓信特地許下承諾日後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之恩情。但未曾料到,聽後的漂母卻非常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或許是漂母的一番話讓韓信羞愧不已,激勵起他的志向,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待時而動,仗劍投效項梁麾下準備大顯身手。但在反秦的過程中,武信君項梁卻因輕敵秦將章邯折戟定陶被殺。無奈之下,沒有重大功績的韓信只能歸附於西楚霸王項羽的帳下,成為項王帳下的執戟郎中。

為建立功業,在跟隨項羽的時候,韓信曾多次向項羽提出破敵之策,但因霸王項羽自負,均沒采納重視。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韓信也一樣,擁有雄才偉略,自然希望投靠明主一展拳腳。聽聞漢王劉邦禮賢下士、愛賢惜才,於是他棄楚投漢。剛開始的時候,漢王劉邦並沒覺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隨便封了個小官,拜以為治粟都尉。

當時劉邦正遭受項羽排擠,被封為漢中王,軍中一時出現了逃亡之風。韓信見狀多次主動求見劉邦,建議儘早決策東征,以穩定軍心、爭奪天下。然而誰知劉邦對於韓信的進言置若罔聞,韓信認定在漢軍也不受重用,想一走了之,踏上歸途。幸運的是,蕭何這個“伯樂”能看出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華,於是就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士兵背井離鄉,忍受不住異鄉的艱辛和孤寂離開本是常事,而看著士兵的逃離劉邦也無計可施,只得聽之任之。大浪淘沙本是篩選精英,但如果逃離的是良臣猛將,那對求賢若渴的劉邦來說,恐怕猶如被割了心頭肉一樣難受。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原來丞相蕭何在策馬追趕韓信時,來不及向劉邦作出解釋,對這位不可多得統帥之才,豈能如此消失!

追上韓信後,蕭何經過苦苦相勸,韓信才勉強同意跟隨蕭何重返漢營,觀察漢王劉邦是否有重用自己的誠意,再作打算。時隔兩日,蕭何返回漢營,劉邦且喜且怒一番責備:“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面對漢王劉邦的質疑,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至如韓信,稱得上國士無雙。大王如果想得天下,非韓信的計策不可。”說來漢王劉邦也是個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的英主,經過丞相蕭何一番舉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為表示誠意,劉邦還選擇良日,行齋戒之禮,築設壇場,行任命大將的大禮。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漢王即將封拜大將的消息傳出,諸將皆喜,人人自以為必得大將。據《西漢演義》記載,漢將樊噲更是揚言:“我與漢王起兵豐沛,遂得關中,救駕鴻門,隨軍入漢,社稷之臣,共同甘苦者也。今日築壇拜將,惟我則足以當之。”而待到拜將日,拜將儀式隆重舉行,漢王劉邦當著三軍將大將軍印綬鄭重交付給韓信的時候,漢軍將領均大感意外!《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畢竟將劉邦將大漢的未來交付一個沒有威望,甚至可以說是無所知名之輩的韓信,眾將皆不服。

而面對這一片的震驚與喧嚷,韓信毫不介意,抬著頭邁著大步,自信滿滿的登上了拜將神壇,數載失意下深淵,一朝得志上凌雲。登壇拜將後,面對眾人的質疑,漢王劉邦問畢恭畢敬的向韓大將軍問道:“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隨後經過一番暢談,大將軍韓信分析了楚漢彼此優劣,總結了項羽雖勇猛善戰,但是卻不能任用部下賢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但當部下有功當封給爵位官職時,他卻非常吝嗇,實乃婦人之仁。項羽霸天下而臣使諸侯,然而他卻違背義帝之約,分封不公終引得各路諸侯心中不平。凡是項羽軍隊所到之處,無不縱兵擄掠,天下人大多怨恨已久,百姓只不過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勸諫劉邦反其道而行之:“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況且項羽任用的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其部眾投降諸侯,被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章邯等三人免於一死,秦地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正在這時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自然都不擁戴他們。

而今我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廢除秦朝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 。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舉兵東進,三秦之地可以傳檄而定也。

聽了韓信這番極具洞察力的概況,漢王劉邦大為歡喜,自以為得信晚已。於是,劉邦完全採納韓信的計策,部署諸將做好揮軍東進的準備。同年,漢軍就兵發函谷關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由此爆發。

"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謀攻篇》有句經典名言:“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百戰百勝固然尚好,但並不算是好中之好;只有不經過雙方戰爭而使敵軍屈服的,才是稱得上好中之好。自古以來,不戰而勝都是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歷代文臣名將無不向往臻入此境。然而,對於兵家的這一理想追求,能將其付諸實踐可謂少之又少,就連兵聖孫武本人也沒能達到!

但俗話說凡事都有例外,對於這超高的軍事指揮境界,卻被一位無需任何指揮經驗,出道就是戰爭天才的名將實現了。而這位天才將領就是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的淮陰侯韓信,韓信不戰而屈全燕,是第一個把這種理想追求變為現實的名將。

作為在秦末漢初風雲時期最耀眼的傑出獎領,韓信曾指揮過陳倉之戰、安邑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可謂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終在劉邦奪得天下後煮酒論英雄時給出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的超高評價。所以後世對韓信卓越的統兵智謀一致推崇,讚許不斷。但除了傑出軍事天賦外,韓信還曾為漢王劉邦提出不世奇策,分析天下大勢,其意義遠超隆中對!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大家都知道,名將韓信的出身並不高,年少時父母便雙亡,常常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於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早年他也未被推舉為朝廷官吏,又沒有經商謀生之道,韓信只能依靠別人餬口度日。為此《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吃飯都成了大問題的韓信,可以說落魄的如乞丐,經常向人乞食,甚至還一度遭受到屠夫的胯下之辱。

後來,貧困之中的韓信,只能在一條河邊以釣魚勉強維持生活。結果碰到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婦人,其中一位老婦人注意到韓信時常衣食無著,出於憐憫之心,就將自己的食物分出一部分給韓信充飢,連續數十日天天如此。對於名將韓信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史家稱其“寄食漂母”。為了感激漂母,韓信特地許下承諾日後必定會重重報答今日之恩情。但未曾料到,聽後的漂母卻非常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或許是漂母的一番話讓韓信羞愧不已,激勵起他的志向,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韓信待時而動,仗劍投效項梁麾下準備大顯身手。但在反秦的過程中,武信君項梁卻因輕敵秦將章邯折戟定陶被殺。無奈之下,沒有重大功績的韓信只能歸附於西楚霸王項羽的帳下,成為項王帳下的執戟郎中。

為建立功業,在跟隨項羽的時候,韓信曾多次向項羽提出破敵之策,但因霸王項羽自負,均沒采納重視。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韓信也一樣,擁有雄才偉略,自然希望投靠明主一展拳腳。聽聞漢王劉邦禮賢下士、愛賢惜才,於是他棄楚投漢。剛開始的時候,漢王劉邦並沒覺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隨便封了個小官,拜以為治粟都尉。

當時劉邦正遭受項羽排擠,被封為漢中王,軍中一時出現了逃亡之風。韓信見狀多次主動求見劉邦,建議儘早決策東征,以穩定軍心、爭奪天下。然而誰知劉邦對於韓信的進言置若罔聞,韓信認定在漢軍也不受重用,想一走了之,踏上歸途。幸運的是,蕭何這個“伯樂”能看出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華,於是就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士兵背井離鄉,忍受不住異鄉的艱辛和孤寂離開本是常事,而看著士兵的逃離劉邦也無計可施,只得聽之任之。大浪淘沙本是篩選精英,但如果逃離的是良臣猛將,那對求賢若渴的劉邦來說,恐怕猶如被割了心頭肉一樣難受。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原來丞相蕭何在策馬追趕韓信時,來不及向劉邦作出解釋,對這位不可多得統帥之才,豈能如此消失!

追上韓信後,蕭何經過苦苦相勸,韓信才勉強同意跟隨蕭何重返漢營,觀察漢王劉邦是否有重用自己的誠意,再作打算。時隔兩日,蕭何返回漢營,劉邦且喜且怒一番責備:“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面對漢王劉邦的質疑,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至如韓信,稱得上國士無雙。大王如果想得天下,非韓信的計策不可。”說來漢王劉邦也是個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的英主,經過丞相蕭何一番舉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為表示誠意,劉邦還選擇良日,行齋戒之禮,築設壇場,行任命大將的大禮。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漢王即將封拜大將的消息傳出,諸將皆喜,人人自以為必得大將。據《西漢演義》記載,漢將樊噲更是揚言:“我與漢王起兵豐沛,遂得關中,救駕鴻門,隨軍入漢,社稷之臣,共同甘苦者也。今日築壇拜將,惟我則足以當之。”而待到拜將日,拜將儀式隆重舉行,漢王劉邦當著三軍將大將軍印綬鄭重交付給韓信的時候,漢軍將領均大感意外!《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畢竟將劉邦將大漢的未來交付一個沒有威望,甚至可以說是無所知名之輩的韓信,眾將皆不服。

而面對這一片的震驚與喧嚷,韓信毫不介意,抬著頭邁著大步,自信滿滿的登上了拜將神壇,數載失意下深淵,一朝得志上凌雲。登壇拜將後,面對眾人的質疑,漢王劉邦問畢恭畢敬的向韓大將軍問道:“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隨後經過一番暢談,大將軍韓信分析了楚漢彼此優劣,總結了項羽雖勇猛善戰,但是卻不能任用部下賢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但當部下有功當封給爵位官職時,他卻非常吝嗇,實乃婦人之仁。項羽霸天下而臣使諸侯,然而他卻違背義帝之約,分封不公終引得各路諸侯心中不平。凡是項羽軍隊所到之處,無不縱兵擄掠,天下人大多怨恨已久,百姓只不過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勸諫劉邦反其道而行之:“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況且項羽任用的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其部眾投降諸侯,被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章邯等三人免於一死,秦地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正在這時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自然都不擁戴他們。

而今我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廢除秦朝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 。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舉兵東進,三秦之地可以傳檄而定也。

聽了韓信這番極具洞察力的概況,漢王劉邦大為歡喜,自以為得信晚已。於是,劉邦完全採納韓信的計策,部署諸將做好揮軍東進的準備。同年,漢軍就兵發函谷關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由此爆發。

沒有任何指揮經驗,一出道就是戰爭奇才,其不世計策也遠超隆中對

可以說韓信在登壇拜將之日,縱談天下大事,暢快淋漓,準確明細,實際上是為劉邦描繪了爭奪天下的戰略藍圖。韓信對天下時局的分析,可謂清晰透徹入骨入髓,此等方略,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真乃不世之奇策也!縱使是四百年後的諸葛孔明初見劉皇叔分析天下大勢的“隆中對”,亦不能過矣!

這一刻,中國歷史上最閃耀的一顆將星,終於在漢王建築的祭壇上冉冉升了起來。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軍事統帥,韓信無需任何指揮經驗與戰陣的磨練,一出道就是戰爭天才。自韓信統兵一生幾乎是百戰百勝,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為西漢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最終成為千古名將,締造了“逢戰必勝”的神話,有了後來“兵仙”的稱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