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位於黑吉蒙三省區交匯處、齊齊哈爾市西部、雅魯河畔,地處大興安嶺南麓與鬆嫩平原過渡地帶,西鄰內蒙古自治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6175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169個村(居)民委員會;人口總數60萬(2014年)[1]

上古三代屬肅慎地。周迄漢為神貊地。櫃三迄晉時大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地。後魏、北齊時期屬豆莫婁地。1949年,劃屬黑龍江省所轄。1955年由富拉爾基遷駐朱家坎鎮,1956年景星縣又併入龍江縣。1985年,歸齊齊哈爾市所轄。

龍江縣是著名的雜糧產區,畜牧大縣。境內有龍興鎮張公館、沙家街古城遺址、金長城遺址、景星鎮缸窯遺址、七棵樹鎮望海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址。是全國文化先進縣。2018年6月,農業農村部確定“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龍江縣入選。

歷史建制

齊齊哈爾“龍江縣”概況

龍江縣圖冊(14)

上古三代屬肅慎地;周迄漢為神貊地;櫃三迄晉時大扶余奴隸制王國的屬地;後魏、北齊時期屬豆莫婁地;隋為靺鞨黑水部;唐代屬黑水靺鞨苦僕固兩部;遼代屬東京道長春州北境及東北路統軍司伯斯鼻骨德部;金代屬蒲與路;元屬斡赤廳分地。後屬荸苦江軍民萬戶府;明時設置拜苦衛、兀刺忽衛,隸屬奴兒干都司統轄;清天聰年間此地為索倫、達斡爾兩部所據。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設副都統,隸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同三十八年(1699年)黑龍江將軍移駐於此.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黑水廳,同年十二月廢副部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黑水廳升為龍江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龍江縣,劃屬黑龍江省龍江道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本縣直隸黑龍江省,為一等縣,偽滿洲國建國之初仍沿用舊制·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十四省,本縣劃歸新設的龍江省管轄。康德三年(1936年)由龍江縣析置齊齊哈爾市。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改為九省,取消龍江省,本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龍江縣劃屬黑龍江省所轄。一九五六年景星縣又併入龍江縣。

1699年黑龍江將軍府搬遷到齊齊哈爾,齊齊哈爾遂成為清代至1954年之間黑龍江地區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不過清、民兩代,沒有“市”的建制,所以齊齊哈爾既是黑龍江的省會,又是龍江縣的縣城所在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府縣同城。1927年齊齊哈爾開始設置市,不過這一時候龍江縣依然還在市區呢,這是市縣同城。

1946年4月,龍江縣從齊齊哈爾市區遷至富拉爾基。

建國以後

1955年9月,龍江縣由富拉爾基遷駐朱家坎鎮,1958年9月,將朱家坎鎮改為龍江鎮。

而現在的富區當時只是有1000多人口的一個火車站,基本就是一個村莊的規模[2]建國後,龍江縣縣城首先搬遷到了富區,國家一五計劃開始以後,為發展東北重工業,國家把許多大型廠礦搬遷到齊齊哈爾,像一重等大型企業就搬遷到了遠離市區的富拉爾基,隨後,龍江縣政府又從富區搬遷到了朱家坎,也就是現在龍江縣縣城所在地。

管轄:龍江鎮 景星鎮 龍興鎮 山泉鎮 七棵樹鎮 對寶鄉 雅魯河鄉 永發鄉 濟沁河鄉 頭站鄉 杏山鄉 柳樹鄉 東華鄉興隆川鄉 白山鄉 合山鄉 黑崗鄉 魯河鄉 華民鄉 發達鄉 哈拉海鄉

2003年,撤銷合山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龍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龍江鎮鎮府街;撤銷永發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景星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景星村;撤銷雅魯河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龍興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龍興村;撤銷對寶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山泉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平安村(黑民區[2003]108號)。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7月7日14時32分,在黑龍江省龍江縣(北緯47.1度,東經123.0度)發生4.6級地震。

綜合概況

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和增幅創歷史新高。初步核算,全縣生產總值實現23.91億元,同比增長34.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13.97億元,增長75.2%;第二產業實現3.75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實現6.19億元,增長1.3%。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2戶企業退出國有和集體資本11391萬元,化解企業債務12465萬元,2794人與企業解除了勞動關係,共發放經濟補償金1736萬元。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務用車改革進展順利。農牧場改革也邁出了可喜步伐,7個農牧場分別劃歸所在鄉鎮管理。通過一系列改革,調動了廣大幹部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縣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全力推進“四個換位”進程。2005年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

58.4:15.7:25.9。大力發展綠色、特色經濟,綠色食品種植面積擴大到127萬畝,“雅魯河”牌龍江小米等共10個產品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識,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基地縣。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100%和85%。城鎮低保對象達到8550人,發放低保資金477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縣域經濟總量偏小,經濟總體實力不強,經濟運行質量不高。二是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不穩固。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富餘人員較多,社會就業壓力較大。

農業經濟

2005年,全縣緊緊圍繞“以調促農、主副換位”的發展思路不動搖,進一步突出“一大兩快”工作重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5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243487萬元,同比增長58.7%;增加值實現139635萬元,增長75%。

1、種植業:2005年我縣風調雨順,日照充足,霜期延後,受此影響糧食產量獲得歷史性大豐收。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81.6萬畝,糧豆薯總產超過百萬噸大關,達到111萬噸,同比增加近68萬噸。僅種植業就實現產值161383萬元,同比增長121.5%;增加值實現100057萬元,增長153.3%。

2.畜牧水產業:“牧業富民”戰略紮實推進。積極推進“一羊兩牛”和“草業生產”四個產業化建設。畜牧業發展呈現出較好發展勢頭,對拉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牧業產值實現74717萬元,增加值實現33996萬元,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漁業產值實現5287萬元,增加值實現396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0.2%和4.9%。

3.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脆弱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通過“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等項目建設,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3萬畝,森林面積達到1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4.3%。加大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力度,對西部山區、半山區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業和投資建築業

幾年來,全縣上下堅持“工業強縣”的發展思路不動搖,採取出售、租賃、招商等多種措施,全力發展工業經濟。工業經濟已全面走出低谷,步入健康發展軌道。工業經濟的掘起,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38425萬元,增長7.2%;銷售收入實現40158萬元,增長17.6%;利稅實現4128萬元,增長9.8%;增加值實現12168萬元,增長2.7%。

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283萬元,增長17.3%。其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完成17808萬元;房地產開發投資17119萬元;城鎮私人建房投資356萬元。

縣內具有資質等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4家,外埠來我縣投資的房地產企業5家。共完成房地產投資17119萬元,其中住宅投資12769萬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積171178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139877平方米;完成住宅1570餘套。

交通運輸郵電業

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境內通車裡程分別為50公里和1485公里,運輸能力顯著增強。全年完成貨物運輸週轉量13910萬噸公里,其中鐵路13000萬噸公里,公路910萬噸公里。旅客運輸週轉量8685萬人公里,其中鐵路2485萬人公里,公路6200萬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量5009萬元,同比增長27.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7萬戶,增長19.5%。

商貿與物價

城鄉商貿流通比較活躍,社會需求穩中有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居民的購買力。各大市場均呈現出購消兩旺的良好局面。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8069萬元,增長8.1%。

市場價格緩慢回落。據縣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調查結果顯示,在8大類商品和服務中,醫療保健、食品漲幅均有不同程度回落。2005年全縣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指數為102.9%,同比回落2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進展。利用各種展會、媒體廣泛宣傳龍江、推介龍江,讓更多的人認識龍江,瞭解龍江、關注龍江。2005年全縣共落實引資項目96個,引進內資55112萬元,外資150萬美元。

財稅金融業

財政形勢明顯好轉。克服徵稅起點提高,支出壓力加大等諸多困難,大力培植財源,積級拓寬財政增收渠道。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首次突破億元大關,超出年初計劃1674萬元,幹部職工工資得到了按時足額發放,而且還告別了只開結構工資的歷史。全年財政總收入實現10674萬元,增長33.2%,財政總支出實現42395萬元,增長30.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實現44.3%,地方財政支出實現35758萬元,增長29.6%。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首次超過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

金融形勢進一步好轉,對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各金融機構面臨借貸權限上收的不利形勢,積極向上級業務部門申請信貸資金支持“三農”發展。全縣各項存款餘額167772萬元,增長16.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38845萬元,增長11.2%。各項貸款餘額165808萬元,同比增加111萬元,農業貸款51967萬元,增長30%。

社會保險業不斷髮展。全年實現各類保險金額18.8億元,其中財產險18.5億元,人壽險0.3億元。保費收入5169萬元,其中財產險828萬元,人壽險4341萬元。

科教文化衛生

堅持“科教興縣”戰略不動搖。初步建立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城鄉辦學水平和教學條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我縣被省政府評為教育督導評估先進縣。全縣共有中學26所,小學202所,專業任課教師3764人。中學在校生35024人,小學在校生2824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41.1%,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文體事業健康發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龍江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播出質量和效果進一步提高,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新架有線電視光纜100公里,有線電視村通播率達到99%,城鎮入戶率達到48%,農村入戶率達到20%。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1個,其中縣直醫療單位7個,鄉鎮衛生院14個,擁有鄉及鄉以上衛生技術人員766人。疾病控制傳染病房、婦幼保健院建設如期完成,縣醫院獲全國百姓放心醫院示範院稱號,被評為省級衛生城。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加強。通過生態縣規劃,把部分能源消耗指標、環保指標與經濟發展指標相匹配,進一步樹立了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全年累計投入環境汙染治理資金達204萬元,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332噸,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22%,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8%,大氣總懸浮微粒日均值0.256毫克/立方米,城鎮環境噪聲62.2分貝。

人口和人民生活

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增長得到控制,全民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資金38.4萬元全部足額發放到位。全縣總人口609358人,其中城鎮人口111081人,農村人口498277人。計劃生育率達到97.21%,人口出生率為8.39‰,自然增長率為4.78‰。被評為市級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全省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由於財政形勢的明顯好轉,廣大幹部職工的工資明顯提高,而且還兌現了一個月的獎勵工資,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創歷史新高,達4212元,增長45.2%。農業取得歷史性的大豐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98元,增長41.5%。居民在醫、食、住、行等方面消費水平明顯提高。通過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整頓和規範醫藥市場等措施,保證全縣居民享受安全方便價格合理的醫療服務。反映在吃的方面,現在人們已由吃飽向吃好型轉變,更注重了生活質量的提高。節假日在外用餐在我縣正悄然興起,餐飲業異常火爆。在住的方面,居民更加追求安全、溫暖、舒適的家居環境。我縣個體出租車發展迅速,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全社會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為21963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879萬元,增長37.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9084元,增長14.1%。

龍江縣資源豐富。物產富饒 ,盛產玉米、大豆、高梁、水稻、穀子、馬鈴薯、葵花、中草藥等雜糧和經濟作物,糧豆薯總產量常年穩定在 20億公斤。年均商品量在150萬噸以上,肉牛、肉羊、大鵝飼養量分別達到20萬頭、85萬隻、200萬隻以上。工業基礎雄厚。形成了以建材、機電、食品、冶金、飼料為主的 5個傳統產業和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畜產品深加工、礦產品深加工 3個新興產業為主導的8大工業體系。商貿條件優越。是歷史形成的吉林、內蒙、黑龍江省西部三省區農副產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市場體系健全,商業網點遍佈城鄉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山秀水美,景色怡人,空氣清新,遠離汙染,是不可多得的生態旅遊勝地,朝陽山、敖寶山、老龍頭、大青山等名山坐落在龍江境內,其中朝陽山為齊齊哈爾市最高峰。礦產資源豐富。麥飯石、石灰石、陶粒泥(頁)巖全市獨有,儲量第一。交通四通八達。濱洲鐵路貫穿縣境,碾北公路、龍甘公路、龍景公路在縣城交匯,龍江縣政府所在地龍江鎮距齊齊哈爾機場70公里。社會事業日新月異,金融、保險、通訊、郵電等社會服務體系配套齊全。今年,全縣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綠色特色農業。綠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13萬畝,特色作物種植面積136萬畝,藥材面積15224畝,龍江縣A級“雅魯河”牌綠色食品小米、大米、玉米、綠豆、紅小豆,龍江縣A級“宏盛”牌綠色食品羊肉分割產品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使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