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但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比如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購入政府發放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農民急著套現,而他購入後以後等到政府開發時就可以成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舊樓、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其中,最難得的一個項目,是香港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但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比如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購入政府發放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農民急著套現,而他購入後以後等到政府開發時就可以成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舊樓、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其中,最難得的一個項目,是香港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他親自統籌項目,該項目總價值已高達400億元港幣,後期達到的利潤有1000倍以上。要是此項目是一人(當時四叔與其他幾位投資人一同投資)獨攬,估計後半生磕著瓜子也能穩穩坐在房地產行業巨頭的位置上。

1981年四叔借殼“永泰建業”完成了上市。至此,長江實業、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作為香港華人房地產商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開啟了香港地產界的寡頭時代。

香港樓市經歷多次起跌,迴歸前後升至頂峰。這時亦是四叔的收成期。樓市勁升,他的身家亦水漲船高,1996年,他以1270億元身家,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並且在1997年,蟬聯第四名,成為當時全球最有錢的華人。

至此,四叔的事業到達了巔峰時期,但年近70的四叔卻絲毫沒有退休的意思。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但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比如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購入政府發放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農民急著套現,而他購入後以後等到政府開發時就可以成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舊樓、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其中,最難得的一個項目,是香港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他親自統籌項目,該項目總價值已高達400億元港幣,後期達到的利潤有1000倍以上。要是此項目是一人(當時四叔與其他幾位投資人一同投資)獨攬,估計後半生磕著瓜子也能穩穩坐在房地產行業巨頭的位置上。

1981年四叔借殼“永泰建業”完成了上市。至此,長江實業、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作為香港華人房地產商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開啟了香港地產界的寡頭時代。

香港樓市經歷多次起跌,迴歸前後升至頂峰。這時亦是四叔的收成期。樓市勁升,他的身家亦水漲船高,1996年,他以1270億元身家,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並且在1997年,蟬聯第四名,成為當時全球最有錢的華人。

至此,四叔的事業到達了巔峰時期,但年近70的四叔卻絲毫沒有退休的意思。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進入21世紀後,四叔逐步淡出企業經營,繼而轉身資本市場發展。2004年12月15日,他成立了“兆基財經企業公司”,主要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的高達500億港元的投資。至此,四叔從「香港樓王」變成了「亞洲股神」。

通過一系列的借殼、分拆、收購,他一手創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恆基地產集團連同其附屬及聯營公司在內,有6家獨立上市公司,業務涵蓋地產、酒店經營、百貨、基建、餐飲、旅遊等。而涉及的業務已經到達了全世界,所以即便香港經濟幾經沉浮,危機四伏,但四叔卻穩穩坐在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

結語:

當我們回看四叔的一生,他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奇才,對數字的敏感程度非常高。他對貨幣、資金的操作讓業內人驚歎。但不論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他的身上始終保有順德商人勤奮、低調的個性。在他轉行做資本後,他會不遠萬里奔波,聽取幾十位業內高手的意見。

而當我們把維度放寬到香港的富豪四大家族,四叔從掌櫃到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從經歷房地產的幾何級增長到進入股市用小資金換取更大的資金,到最後的多元化、多領域的發展。

其實香港四大家族的發家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他們身上是一個香港時代的烙印。而時代不會再來了。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但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比如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購入政府發放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農民急著套現,而他購入後以後等到政府開發時就可以成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舊樓、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其中,最難得的一個項目,是香港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他親自統籌項目,該項目總價值已高達400億元港幣,後期達到的利潤有1000倍以上。要是此項目是一人(當時四叔與其他幾位投資人一同投資)獨攬,估計後半生磕著瓜子也能穩穩坐在房地產行業巨頭的位置上。

1981年四叔借殼“永泰建業”完成了上市。至此,長江實業、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作為香港華人房地產商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開啟了香港地產界的寡頭時代。

香港樓市經歷多次起跌,迴歸前後升至頂峰。這時亦是四叔的收成期。樓市勁升,他的身家亦水漲船高,1996年,他以1270億元身家,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並且在1997年,蟬聯第四名,成為當時全球最有錢的華人。

至此,四叔的事業到達了巔峰時期,但年近70的四叔卻絲毫沒有退休的意思。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進入21世紀後,四叔逐步淡出企業經營,繼而轉身資本市場發展。2004年12月15日,他成立了“兆基財經企業公司”,主要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的高達500億港元的投資。至此,四叔從「香港樓王」變成了「亞洲股神」。

通過一系列的借殼、分拆、收購,他一手創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恆基地產集團連同其附屬及聯營公司在內,有6家獨立上市公司,業務涵蓋地產、酒店經營、百貨、基建、餐飲、旅遊等。而涉及的業務已經到達了全世界,所以即便香港經濟幾經沉浮,危機四伏,但四叔卻穩穩坐在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

結語:

當我們回看四叔的一生,他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奇才,對數字的敏感程度非常高。他對貨幣、資金的操作讓業內人驚歎。但不論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他的身上始終保有順德商人勤奮、低調的個性。在他轉行做資本後,他會不遠萬里奔波,聽取幾十位業內高手的意見。

而當我們把維度放寬到香港的富豪四大家族,四叔從掌櫃到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從經歷房地產的幾何級增長到進入股市用小資金換取更大的資金,到最後的多元化、多領域的發展。

其實香港四大家族的發家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他們身上是一個香港時代的烙印。而時代不會再來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籠屋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但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比如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購入政府發放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農民急著套現,而他購入後以後等到政府開發時就可以成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舊樓、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其中,最難得的一個項目,是香港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他親自統籌項目,該項目總價值已高達400億元港幣,後期達到的利潤有1000倍以上。要是此項目是一人(當時四叔與其他幾位投資人一同投資)獨攬,估計後半生磕著瓜子也能穩穩坐在房地產行業巨頭的位置上。

1981年四叔借殼“永泰建業”完成了上市。至此,長江實業、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作為香港華人房地產商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開啟了香港地產界的寡頭時代。

香港樓市經歷多次起跌,迴歸前後升至頂峰。這時亦是四叔的收成期。樓市勁升,他的身家亦水漲船高,1996年,他以1270億元身家,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並且在1997年,蟬聯第四名,成為當時全球最有錢的華人。

至此,四叔的事業到達了巔峰時期,但年近70的四叔卻絲毫沒有退休的意思。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進入21世紀後,四叔逐步淡出企業經營,繼而轉身資本市場發展。2004年12月15日,他成立了“兆基財經企業公司”,主要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的高達500億港元的投資。至此,四叔從「香港樓王」變成了「亞洲股神」。

通過一系列的借殼、分拆、收購,他一手創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恆基地產集團連同其附屬及聯營公司在內,有6家獨立上市公司,業務涵蓋地產、酒店經營、百貨、基建、餐飲、旅遊等。而涉及的業務已經到達了全世界,所以即便香港經濟幾經沉浮,危機四伏,但四叔卻穩穩坐在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

結語:

當我們回看四叔的一生,他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奇才,對數字的敏感程度非常高。他對貨幣、資金的操作讓業內人驚歎。但不論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他的身上始終保有順德商人勤奮、低調的個性。在他轉行做資本後,他會不遠萬里奔波,聽取幾十位業內高手的意見。

而當我們把維度放寬到香港的富豪四大家族,四叔從掌櫃到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從經歷房地產的幾何級增長到進入股市用小資金換取更大的資金,到最後的多元化、多領域的發展。

其實香港四大家族的發家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他們身上是一個香港時代的烙印。而時代不會再來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籠屋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如果你曾經瞭解過香港被稱作“棺材屋”的籠屋、寮屋,你就會了解那一輩香港地產老大哥還是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四叔,為為眾多財力有限的中低收入家庭圓了安居的夢想。

而他們本人被財富逼得停不下來,他們的命運或許就是為這個時代奮戰到最後一秒。而財富卻也以另一種方式還給了社會。

"

導語:李兆基,6歲學做生意,12歲出任天寶榮金鋪的頭櫃,15歲成為掌櫃,19歲離開順德揣著一千元到香港闖蕩。從老本行起家,後進軍房地產,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在68歲、69歲連續兩年成為世界四大富豪……他為香港乃至世界的商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說起李嘉誠,幾乎無人不知這位香港首富的名字,但再問到首富後面這位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可能很多人就該沉默了。因為他低調得甚至都不如一個TVB明星在大陸有知名度。

雖然這兩位傳聞關係並不好,但有趣的是他們同是商界“超人”。在從商的這條路上他們從青蔥年少做到了白髮蒼蒼,他們始終站在前線,直到身體真的“被掏空”。他們一生志在千里,卻也早知似水流年。如打麻將一樣,讓他們無法停手的早已不是輸贏,而是運壽帷幄手中那副牌的樂趣,那一口“吃了”、“糊了”。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計算。李兆基絕對是行走的“鐵算盤”。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1928年2月20日,他生於廣東順德大良,排名老四,故被喊做“四叔”。四叔是個商二代,父親李介甫先生擁有天寶榮金鋪和永生銀號兩間門店,經營著黃金、匯兌、外幣買賣生意。

四叔從六歲起耳濡目染經商之道,很小就已練就心算的本事,成為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當時也有行業潛規則:鑄金的偷金,鑄銀的偷銀。一次,他看到鍊金師傅在偷金,但父親因為師傅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假裝不知道。

而他卻不願牽制於人,所以背地裡跟著師傅偷學技術。沒用多久,就學會了。然後,他就可以管理師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而這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他後面的管理工作中。員工想要糊弄他幾乎不可能,因為他不是甩手掌櫃,他非常懂自己在做的事,並掌握了最核心的部分。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四叔文化不高,卻熟讀四書五經,對古書很有興趣,這句便是他的座右銘。都說商人的遠見很重要,但遠見是怎麼來的?就是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有獨到眼光,才能先別人一步。

白手起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定要配合時勢和環境

當我們總結富豪的故事,都會說得有幾分傳奇,比如四叔19歲是如何在戰亂時期,帶著1000元離開順德,去到香港發展,開啟了人生的逆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曾經香港的金鋪街

但傳奇的背後,永遠都是有深遠的規律。

四叔總結過《四書》中《大學》其中一段:“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而這六個字說得不光用在人生上,套用在商界也依舊恰當。

“止”的意思就是適可而“止”,先小富再大富。

所以,四叔做生意不是拿1000元去博一個億,而是用1000元去做1000元的生意,想辦法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順勢而為,為未來鋪路。

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之際,不少內地財主跑到香港,外匯兌換業務及黃金買賣生意十分興隆。他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憑藉著對黃金市道走勢的把握,他在這場黃金大戰中大賺了一筆。

賺到第一桶金時,他早已行定下了人生的下一個方向。

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元券等,都可隨著政治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早就認為實物比貨幣更為保值的四叔,決定向實物(地產)進軍。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人口劇增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的住房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但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四叔沒有足夠的資金,但他知道合作。

1958年,四叔和馮景禧、郭德勝等八人合股組成永業公司,開始涉足地產生意。當時香港的物業大都是整棟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體對此望洋興嘆,但他們推出“分層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按揭)”的方式,面向廣大中下層市民,一改過去地產業經營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樓宇都賣空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三劍客

1963年,四叔和馮景禧及郭得勝成立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全力進軍房地產,他們如桃園結義一般,三人懷著雄心壯志,努力奮鬥,配合得當,人稱他們為地產界「三劍俠」。

年紀最小的四叔出任總經理,主理範圍包括建樓的圖則設計、買入土地作貨源以及樓宇銷售等工作。當時他過目即能判斷出圖紙設計是否存有不當之處,令手下著名大學出身的規劃設計師都自嘆不如。

歷經十年打拼,公司越做越大,1972年新鴻基地產股票正式上市,而合作了十餘年的“三劍客”也於此時分手了。而這段歲月成為四叔心中最懷念的,如今惋惜的則是曾經“打天下”的夥伴都已離世,剩下他還在和時間對抗,孤軍奮戰。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入錯行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70年代香港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四叔站在發展的黃金階段,並隨時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帶著新鴻基地產上市後分得約值五千萬港元的地盤和物業,他用這些物業於1972年底和胡寶星合作,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1973年初,恰逢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四叔趁機將公司上市。他又將面向廣大市民的經營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發展良好,股價也隨之上漲。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後來,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四叔此時手握鉅額現金,他認定這正是收購土地的黃金時期,遂於當年7月10日成立恆基兆業有限公司,並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份,開始加快地產發展步伐。

1974年伴隨西方經濟從石油危機中全面復甦,香港經濟和房地產業重新走上“快車道”。

四叔如一個連軸轉的鐘,一刻沒有停歇,四叔自立門戶後,看到香港人多地少的現狀,認定小型住宅大有可為,於是在市區大量收購舊樓加以重建,開發小戶型住宅。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但在香港這樣的彈丸之地,土地資源的獲取難度可想而知,四叔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比如購入“乙種換地權益書”(購入政府發放給農民的換地權益書,農民急著套現,而他購入後以後等到政府開發時就可以成為能使用的地皮)、改造舊樓、並樓(通過向某個目標地盤上的多個業主收購物業,湊零為整,得來土地)……

恆基兆業成立之初,僅有股本一點五億元,樓盤二十個。但幾年之後,它的地盤激增至逾百個。其中,最難得的一個項目,是香港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他親自統籌項目,該項目總價值已高達400億元港幣,後期達到的利潤有1000倍以上。要是此項目是一人(當時四叔與其他幾位投資人一同投資)獨攬,估計後半生磕著瓜子也能穩穩坐在房地產行業巨頭的位置上。

1981年四叔借殼“永泰建業”完成了上市。至此,長江實業、新鴻基、恆基兆業、新世界,作為香港華人房地產商的“四大天王”各就各位,開啟了香港地產界的寡頭時代。

香港樓市經歷多次起跌,迴歸前後升至頂峰。這時亦是四叔的收成期。樓市勁升,他的身家亦水漲船高,1996年,他以1270億元身家,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的第四名,並且在1997年,蟬聯第四名,成為當時全球最有錢的華人。

至此,四叔的事業到達了巔峰時期,但年近70的四叔卻絲毫沒有退休的意思。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進入21世紀後,四叔逐步淡出企業經營,繼而轉身資本市場發展。2004年12月15日,他成立了“兆基財經企業公司”,主要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的高達500億港元的投資。至此,四叔從「香港樓王」變成了「亞洲股神」。

通過一系列的借殼、分拆、收購,他一手創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恆基地產集團連同其附屬及聯營公司在內,有6家獨立上市公司,業務涵蓋地產、酒店經營、百貨、基建、餐飲、旅遊等。而涉及的業務已經到達了全世界,所以即便香港經濟幾經沉浮,危機四伏,但四叔卻穩穩坐在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

結語:

當我們回看四叔的一生,他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奇才,對數字的敏感程度非常高。他對貨幣、資金的操作讓業內人驚歎。但不論站在多高的位置上,他的身上始終保有順德商人勤奮、低調的個性。在他轉行做資本後,他會不遠萬里奔波,聽取幾十位業內高手的意見。

而當我們把維度放寬到香港的富豪四大家族,四叔從掌櫃到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從經歷房地產的幾何級增長到進入股市用小資金換取更大的資金,到最後的多元化、多領域的發展。

其實香港四大家族的發家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他們身上是一個香港時代的烙印。而時代不會再來了。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香港籠屋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如果你曾經瞭解過香港被稱作“棺材屋”的籠屋、寮屋,你就會了解那一輩香港地產老大哥還是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四叔,為為眾多財力有限的中低收入家庭圓了安居的夢想。

而他們本人被財富逼得停不下來,他們的命運或許就是為這個時代奮戰到最後一秒。而財富卻也以另一種方式還給了社會。

李兆基退休:他曾與困住香港人的“棺材屋”抗爭

據保守估計,李兆基自1982年以來贊助內地各項教育事業達400餘項。2008年“5.12”汶川地震,李兆基從私人基金捐出1億元賑災,加上早前以集團名義捐出的1000萬元,累計捐款已達1.1億元。2009年6月26日,李兆基再向北大、清華捐贈4億元。

另外捐到世界教育、醫療行業的錢不計其數。四叔的傳奇並沒有到此為止,這個故事仍在繼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