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中唐時期的805年,剛剛登基的唐順宗進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國政改革,就是中唐有名的“永貞革新”(其實這個事件說了好多遍了,但因為相關的人太多,每到一個詩人,就得把他在革新中的境遇說一遍)。

這次革新的實質一是想要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二是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三是懲貪鄙,用賢能,免苛徵,恤百姓。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次革新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但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也包括改革集團成員自己的問題),這次“永貞革新”前後不過只有146天,就受保守勢力的反撲,迅速失敗了。唐順宗被幽閉,被迫稱病讓位給太子(也有一說是他突患中風,經過治療之後啞掉了,失去了執政能力),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就是打擊革新派人物,受打擊最厲害的是“二王八司馬”。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柳侯祠內的柳宗元像)

“二王”是改革首領,於是王叔文和王伾早早就死掉了(一個病死,一個賜死),“八司馬”是重要人物,分別是劉禹錫、柳宗元、韓泰、陳諫、韓曄、凌準、程異及韋執誼,這八位分別被貶到了邊遠的州地做了司馬(前文說過,其實這個官職就是地方軍事部門的一個不痛不癢的參謀,絕無實權),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韓泰被貶為虔州司馬,陳諫被貶為台州司馬,韓曄被貶為饒州司馬,凌準被貶為連州司馬,程異被貶為郴州司馬,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其實就是一貶到底,做了最最底層的勉強還算作官的官罷了,這是人在仕途的絕大失敗,也是人生的重大打擊,我們說,苦難成就人,於是,一次革新的失敗,出了一大波文學成就突出的文人,其中優秀的當然要數劉禹錫和柳宗元。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現在柳州的柳侯公園)

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一去10年,基本處於無事可做的狀態,閒時深入民眾,於是寫了《捕蛇者說》,《永州八記》等重要作品,這是柳宗元重要的體驗生活時期。815年年初,柳宗元與劉禹錫、韓泰、韓曄、陳諫等五人(其他三人韋執誼、凌準已死在貶所,程異因為善於理財已得到新皇帝唐憲宗重用)終於收到朝廷旨意奉詔回京,因為路途遙遠,等到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也有一說是因為劉禹錫寫了那首重要的“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的不服軟的詩的緣故。)將他們五人分別貶到了更為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連州做刺史,官是升了,也有實權了,但依然與朝政無關,前面的文章說過,這次被貶的人裡又多了一位大詩人白居易,不過白跟他們不是一回事,不大相關。

柳宗元飽經顛簸,一路勞頓,甫到柳州,就寫了一首詩,詩名就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全詩如下: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詩詞書法)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詩意圖)

顯然,這是寫給他的難兄難弟的。“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城上已在高處,更何況城上又有高樓,顯見詩人立身之高,站得高,看得遠,為什麼要登高呢,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被貶之地,抒發一腔無法明言的情愫。“接大荒”,足見柳州城當時的荒涼,詩人舉目所見,只有遼闊無垠的荒涼。這樣的情景,想必戰友們也是如此吧,於是,他不禁起了愁思,這種愁思正與城外的大荒一樣茫茫無邊,望不到邊際。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驚風亂颭芙蓉水)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颭”,指風吹物使其顫動。遠望不見,詩人把眼光收回,這是詩人近處所見的景物,是夏日急雨之下的自然景物,“驚風”,足見風來得急,來得突然,來得劇烈,於是不僅已經出水的荷花被吹得打顫,就連荷花下的似乎也跟著被掀動了;接著又是一陣急雨,雨滴斜斜地甩打在緊緊攀援在牆面上的薜荔(薜荔又名涼粉子,木蓮等,攀援或匍匐灌木)上。詩人寫這樣的場面當然不僅僅是寫景,他的感情也是融於其中的,時局的暴風驟雨下的詩人,心裡如何安定得下來,自己和戰友們不正如出水的荷花,附牆的薜荔一樣正在承受風雨的摧殘。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自己眼前的景象如此,遠在他方的朋友們又是什麼樣子呢,於是,詩人又把心思拉到遠方,但遠方根本不能看到,山上的樹影重重遮住了詩人遠望的視線,能看到的只有江流曲折如九轉的迴腸。這裡的樹影遮望眼與水像九曲迴腸都是有象徵意義的。現實的殘酷使好友不得見,自己的一腔愁思可不正團在一腔九曲迴腸裡。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也有一說是“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文身”指的是身上刺花,古時南方少數民族有“文身斷髮”的習俗。“共來”,大家一齊被貶到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既然望而不可見,怎麼辦呢,只好寫封信互通消息了,但陸路山嶺重疊,水路江流曲折,就連寫信互通消息顯然也是不現實的了。好友同時被貶,各自都在荒城,既不得見,也不得互通消息,怎不讓人痛心!顯然此處可以展開大發感慨,但詩人沒有多說,就只寫到自己音書滯一鄉就收束了,再不多言,看似言語不足,實則餘音嫋嫋。

柳宗元的這首詩,是真正的“鳳頭、豬肚、豹尾”,也是真的感人

(詩意圖)

關於做文章,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裡說:“喬吉博學多能,以樂府稱,嘗雲:‘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尤貴在首尾貫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樂府矣。”這種寫詩的方法當時只用來說樂府的創作,後來就被拓展成寫文章的“鳳頭、豬肚、豹尾”的“作文六字法”。這六字其實是詩文創作開頭、主體以及結尾的比喻:詩文的起頭要奇句奪目,引人入勝,柳宗元的這句“城上高樓接大荒”足夠了,像鳳頭一樣俊美、響亮、精彩;詩文的主體要言之有物,緊湊而有氣勢,如同豬肚一樣充實豐滿,柳宗元這首詩中間兩聯實在有足夠豐富的細節;詩文的結尾要簡潔有力,有餘韻,如同豹尾一樣雄勁瀟灑,“猶自音書滯一鄉”可供聯想的餘韻實在足夠悠長。

柳宗元不愧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寫出了文章的那種豐富悠長的味道,好讀、耐讀,也足夠感人。

(【唐詩閒讀】之105,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