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

大和三年,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整理《劉白唱和集》,主要收集在長安與劉禹錫往來的唱和詩作。在詩集序裡出現了“詩豪”的說法: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在這裡,白氏因劉禹錫詩歌有森然之氣稱其為“詩豪”,其實,文如其人,劉禹錫就是從不對時乖命蹇的遭際認輸的一個人。

"

大和三年,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整理《劉白唱和集》,主要收集在長安與劉禹錫往來的唱和詩作。在詩集序裡出現了“詩豪”的說法: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在這裡,白氏因劉禹錫詩歌有森然之氣稱其為“詩豪”,其實,文如其人,劉禹錫就是從不對時乖命蹇的遭際認輸的一個人。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劉禹錫和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年齡相仿,私交也相當好,這哥幾個應該算是中唐詩壇的槓把子。

劉禹錫屬於大器早成的那種,22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即進士及第,同年,吏部的博學鴻詞科考試也是一次通過。

(前面提過,唐代考中進士不能直接授官,還要參加博學弘司科考試。其好友柳宗元差不多也是21歲就完成了這兩項考試,在這個年紀通過這兩項考試是相當了不起的。至少對比同時期的韓愈,進士考了4年,博學弘司科考了3次最後沒考上。沒有黑韓愈的意思,唐代科舉比宋代難很多,在唐代能考中進士的就已經算是精英了。)

劉禹錫後來入幕杜佑府中(這個杜佑,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祖父),而後,“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此時的太子是後來的順宗,就是在此期間結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33歲時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組成永貞革新集團,史稱“二王劉柳”,由於他們在政治上還不成熟,順宗皇帝病中說不出話,還有其他一些複雜原因,永貞革新草草收場。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貶後又被賜死,革新集團的主力均被新上任的唐憲宗貶到遠地,即所謂“二王八司馬”事件。

從此,劉禹錫開始了長達23年的流放生涯。

劉禹錫被貶到朗州做司馬,10年後,終於盼到朝廷下詔回京。剛回到長安的劉禹錫去了玄都觀賞桃花,並在朋友們的邀請下寫了一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從題目中的“戲贈”到詩的後兩句,都足以讓當朝新貴對號入座——合著是貶了你劉禹錫才給我們空出位置嘍?這首詩很快傳播開來,當然很快遭到政敵的攻擊。攻擊的也不只是劉禹錫一個人,憲宗皇帝本就對永貞黨人耿耿於懷。於是,司馬們被貶到更遠的邊州做刺史。刺史是比司馬官職高一級,但偏遠州郡的刺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謂“明升暗降”。

劉禹錫二月回京,三月就被迫到遙遠的嶺南做連州刺史(本來是播州,在柳宗元、裴度等人的上書求情後改判連州)。13過去了,劉禹錫的貶地換了好幾處,皇帝也換了好幾任,劉禹錫再度應詔回京。回京之後他還是先到玄都觀看桃花,寫下《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滄海桑田,桃花沒了,種桃的道士也不見了。只有他劉禹錫又回來啦!

劉禹錫是跟桃花槓上了嗎?不,他是向命運發出的不服輸信號。事實上,即便在偏遠的州地前後顛簸23年,劉禹錫從來沒有向生活低過頭。

"

大和三年,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整理《劉白唱和集》,主要收集在長安與劉禹錫往來的唱和詩作。在詩集序裡出現了“詩豪”的說法: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在這裡,白氏因劉禹錫詩歌有森然之氣稱其為“詩豪”,其實,文如其人,劉禹錫就是從不對時乖命蹇的遭際認輸的一個人。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劉禹錫和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年齡相仿,私交也相當好,這哥幾個應該算是中唐詩壇的槓把子。

劉禹錫屬於大器早成的那種,22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即進士及第,同年,吏部的博學鴻詞科考試也是一次通過。

(前面提過,唐代考中進士不能直接授官,還要參加博學弘司科考試。其好友柳宗元差不多也是21歲就完成了這兩項考試,在這個年紀通過這兩項考試是相當了不起的。至少對比同時期的韓愈,進士考了4年,博學弘司科考了3次最後沒考上。沒有黑韓愈的意思,唐代科舉比宋代難很多,在唐代能考中進士的就已經算是精英了。)

劉禹錫後來入幕杜佑府中(這個杜佑,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祖父),而後,“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此時的太子是後來的順宗,就是在此期間結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33歲時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組成永貞革新集團,史稱“二王劉柳”,由於他們在政治上還不成熟,順宗皇帝病中說不出話,還有其他一些複雜原因,永貞革新草草收場。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貶後又被賜死,革新集團的主力均被新上任的唐憲宗貶到遠地,即所謂“二王八司馬”事件。

從此,劉禹錫開始了長達23年的流放生涯。

劉禹錫被貶到朗州做司馬,10年後,終於盼到朝廷下詔回京。剛回到長安的劉禹錫去了玄都觀賞桃花,並在朋友們的邀請下寫了一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從題目中的“戲贈”到詩的後兩句,都足以讓當朝新貴對號入座——合著是貶了你劉禹錫才給我們空出位置嘍?這首詩很快傳播開來,當然很快遭到政敵的攻擊。攻擊的也不只是劉禹錫一個人,憲宗皇帝本就對永貞黨人耿耿於懷。於是,司馬們被貶到更遠的邊州做刺史。刺史是比司馬官職高一級,但偏遠州郡的刺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謂“明升暗降”。

劉禹錫二月回京,三月就被迫到遙遠的嶺南做連州刺史(本來是播州,在柳宗元、裴度等人的上書求情後改判連州)。13過去了,劉禹錫的貶地換了好幾處,皇帝也換了好幾任,劉禹錫再度應詔回京。回京之後他還是先到玄都觀看桃花,寫下《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滄海桑田,桃花沒了,種桃的道士也不見了。只有他劉禹錫又回來啦!

劉禹錫是跟桃花槓上了嗎?不,他是向命運發出的不服輸信號。事實上,即便在偏遠的州地前後顛簸23年,劉禹錫從來沒有向生活低過頭。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在連州任刺史期間,劉禹錫積極深入民間,考察民情。比如,《插田歌》吸收民間俚歌形式,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農婦穿著白麻布裙,農夫披著綠草蓑衣。一齊唱起田中歌呀,輕聲細語好似竹枝。但聽哀怨的歌聲響,不懂俚語不辨歌詞。時不時的一陣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戲。”末了,對那些爬到小官吏便得意忘形的“計吏”和當朝的官場腐敗予以嘲諷。借計吏之口,說“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做官人去”——用竹筒布就能換取長安的衛士做。

劉禹錫在連州時關注到教育問題,大力培養人才。《連州志·名宦傳》記載:“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回望劉禹錫的履歷,可以說,他的前半生是相當順利且得意的。永貞革新成為命運的轉折點,被流放的邊地的劉禹錫接受的打擊不只是貶官。

在赴連州任上,劉禹錫80多歲的老母親,因長途跋涉而不幸離世。元和十四年,劉禹錫丁母憂,扶靈柩返洛陽守喪經過衡陽時,接到柳宗元的死訊。柳宗元和他的經歷太像了:同是少年得志,又共同參與了革新,並且後來長期遭貶。

傷心之下,劉禹錫為寫下《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並引》一詩寄託哀思: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

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

馬嘶循故道,帆滅如流電。

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在連州不久,劉禹錫又被貶謫為夔州刺史。接連的打擊是命運想讓劉禹錫低頭嗎?並沒有,喪母失友之後,反而激起了劉禹錫更大的鬥志。

丁憂結束後,劉禹錫就趕到夔州上任了。劉禹錫被當地那婉轉悠揚的民歌所吸引,一方面消解喪母失友的哀痛,一方面學習新事物。他的語言天賦很好,很快便把民歌的活潑與自己士大夫那種文雅結合起來。

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等諸多膾炙人口的佳句,都是在此期間創作出來的。

"

大和三年,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整理《劉白唱和集》,主要收集在長安與劉禹錫往來的唱和詩作。在詩集序裡出現了“詩豪”的說法: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在這裡,白氏因劉禹錫詩歌有森然之氣稱其為“詩豪”,其實,文如其人,劉禹錫就是從不對時乖命蹇的遭際認輸的一個人。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劉禹錫和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年齡相仿,私交也相當好,這哥幾個應該算是中唐詩壇的槓把子。

劉禹錫屬於大器早成的那種,22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即進士及第,同年,吏部的博學鴻詞科考試也是一次通過。

(前面提過,唐代考中進士不能直接授官,還要參加博學弘司科考試。其好友柳宗元差不多也是21歲就完成了這兩項考試,在這個年紀通過這兩項考試是相當了不起的。至少對比同時期的韓愈,進士考了4年,博學弘司科考了3次最後沒考上。沒有黑韓愈的意思,唐代科舉比宋代難很多,在唐代能考中進士的就已經算是精英了。)

劉禹錫後來入幕杜佑府中(這個杜佑,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祖父),而後,“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此時的太子是後來的順宗,就是在此期間結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33歲時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組成永貞革新集團,史稱“二王劉柳”,由於他們在政治上還不成熟,順宗皇帝病中說不出話,還有其他一些複雜原因,永貞革新草草收場。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貶後又被賜死,革新集團的主力均被新上任的唐憲宗貶到遠地,即所謂“二王八司馬”事件。

從此,劉禹錫開始了長達23年的流放生涯。

劉禹錫被貶到朗州做司馬,10年後,終於盼到朝廷下詔回京。剛回到長安的劉禹錫去了玄都觀賞桃花,並在朋友們的邀請下寫了一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從題目中的“戲贈”到詩的後兩句,都足以讓當朝新貴對號入座——合著是貶了你劉禹錫才給我們空出位置嘍?這首詩很快傳播開來,當然很快遭到政敵的攻擊。攻擊的也不只是劉禹錫一個人,憲宗皇帝本就對永貞黨人耿耿於懷。於是,司馬們被貶到更遠的邊州做刺史。刺史是比司馬官職高一級,但偏遠州郡的刺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謂“明升暗降”。

劉禹錫二月回京,三月就被迫到遙遠的嶺南做連州刺史(本來是播州,在柳宗元、裴度等人的上書求情後改判連州)。13過去了,劉禹錫的貶地換了好幾處,皇帝也換了好幾任,劉禹錫再度應詔回京。回京之後他還是先到玄都觀看桃花,寫下《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滄海桑田,桃花沒了,種桃的道士也不見了。只有他劉禹錫又回來啦!

劉禹錫是跟桃花槓上了嗎?不,他是向命運發出的不服輸信號。事實上,即便在偏遠的州地前後顛簸23年,劉禹錫從來沒有向生活低過頭。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在連州任刺史期間,劉禹錫積極深入民間,考察民情。比如,《插田歌》吸收民間俚歌形式,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農婦穿著白麻布裙,農夫披著綠草蓑衣。一齊唱起田中歌呀,輕聲細語好似竹枝。但聽哀怨的歌聲響,不懂俚語不辨歌詞。時不時的一陣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戲。”末了,對那些爬到小官吏便得意忘形的“計吏”和當朝的官場腐敗予以嘲諷。借計吏之口,說“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做官人去”——用竹筒布就能換取長安的衛士做。

劉禹錫在連州時關注到教育問題,大力培養人才。《連州志·名宦傳》記載:“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回望劉禹錫的履歷,可以說,他的前半生是相當順利且得意的。永貞革新成為命運的轉折點,被流放的邊地的劉禹錫接受的打擊不只是貶官。

在赴連州任上,劉禹錫80多歲的老母親,因長途跋涉而不幸離世。元和十四年,劉禹錫丁母憂,扶靈柩返洛陽守喪經過衡陽時,接到柳宗元的死訊。柳宗元和他的經歷太像了:同是少年得志,又共同參與了革新,並且後來長期遭貶。

傷心之下,劉禹錫為寫下《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並引》一詩寄託哀思: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

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

馬嘶循故道,帆滅如流電。

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在連州不久,劉禹錫又被貶謫為夔州刺史。接連的打擊是命運想讓劉禹錫低頭嗎?並沒有,喪母失友之後,反而激起了劉禹錫更大的鬥志。

丁憂結束後,劉禹錫就趕到夔州上任了。劉禹錫被當地那婉轉悠揚的民歌所吸引,一方面消解喪母失友的哀痛,一方面學習新事物。他的語言天賦很好,很快便把民歌的活潑與自己士大夫那種文雅結合起來。

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等諸多膾炙人口的佳句,都是在此期間創作出來的。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夔州大約三年,隨後他又被貶謫到和州任刺史。年過半百的劉禹錫在由夔州到和州的路上也寫下了不少好詩。

經過武昌時看到路旁一個吹笛的老人正在吹笛。於是藉助這位老人發出了“氣力已微心尚在,時時一曲夢中吹”的老當益壯感慨;經過西塞山時,又寫下了《西塞山懷古》,這是一首久負盛名的詠史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表面上是客觀地敘述往事,其實是有諷刺,用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最終還是覆滅的東吳對當時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尖銳諷刺。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嘆息人們往往不吸取歷史教訓而重蹈覆轍。

長慶四年八月,53歲的劉禹錫抵達和州。雖然多次被貶謫,但劉禹錫依然關注時事,他在和州寫下《金陵五題》等詠史詩。借詠史來關照現實,讓統治者以史為鑑。

其中《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的燕子,其實是棲息在王謝兩高門大廳之上的舊燕。以此曲折地說明了世事桑倉與盛衰變化。

其中的《石頭城》也是這種基調:“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通過對前朝古蹟風景的觀摩,來抒發千古興亡之感。

劉禹錫在和州兩年後,接到返京的詔書。此時,他已經在外被流放了23年之久。

在返回洛陽的途中,經過揚州時,竟然遇到了被免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也要回洛陽。白居易為劉禹錫長期被貶有所觸動,心懷不平之氣,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就是才高招人嫉妒引來禍端,但這一“折”竟長達23年,任誰都覺得造化弄人,白居易在詩中的情緒很激烈。而劉禹錫卻在唱和中說: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千帆競發,萬木蔥蘢,時代巨流滾滾向前,他劉禹錫也不過是時代大潮中的一員——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不斷更新的人間充滿活力,他這顆老樹願意抖擻精神追隨新的潮流。

簡單地說,劉禹錫想要表達的無非就是:世間美好,人間值得。

"

大和三年,白居易稱病免歸,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整理《劉白唱和集》,主要收集在長安與劉禹錫往來的唱和詩作。在詩集序裡出現了“詩豪”的說法: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在這裡,白氏因劉禹錫詩歌有森然之氣稱其為“詩豪”,其實,文如其人,劉禹錫就是從不對時乖命蹇的遭際認輸的一個人。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劉禹錫和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年齡相仿,私交也相當好,這哥幾個應該算是中唐詩壇的槓把子。

劉禹錫屬於大器早成的那種,22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即進士及第,同年,吏部的博學鴻詞科考試也是一次通過。

(前面提過,唐代考中進士不能直接授官,還要參加博學弘司科考試。其好友柳宗元差不多也是21歲就完成了這兩項考試,在這個年紀通過這兩項考試是相當了不起的。至少對比同時期的韓愈,進士考了4年,博學弘司科考了3次最後沒考上。沒有黑韓愈的意思,唐代科舉比宋代難很多,在唐代能考中進士的就已經算是精英了。)

劉禹錫後來入幕杜佑府中(這個杜佑,就是晚唐詩人杜牧的祖父),而後,“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此時的太子是後來的順宗,就是在此期間結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33歲時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一起組成永貞革新集團,史稱“二王劉柳”,由於他們在政治上還不成熟,順宗皇帝病中說不出話,還有其他一些複雜原因,永貞革新草草收場。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貶後又被賜死,革新集團的主力均被新上任的唐憲宗貶到遠地,即所謂“二王八司馬”事件。

從此,劉禹錫開始了長達23年的流放生涯。

劉禹錫被貶到朗州做司馬,10年後,終於盼到朝廷下詔回京。剛回到長安的劉禹錫去了玄都觀賞桃花,並在朋友們的邀請下寫了一首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從題目中的“戲贈”到詩的後兩句,都足以讓當朝新貴對號入座——合著是貶了你劉禹錫才給我們空出位置嘍?這首詩很快傳播開來,當然很快遭到政敵的攻擊。攻擊的也不只是劉禹錫一個人,憲宗皇帝本就對永貞黨人耿耿於懷。於是,司馬們被貶到更遠的邊州做刺史。刺史是比司馬官職高一級,但偏遠州郡的刺史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所謂“明升暗降”。

劉禹錫二月回京,三月就被迫到遙遠的嶺南做連州刺史(本來是播州,在柳宗元、裴度等人的上書求情後改判連州)。13過去了,劉禹錫的貶地換了好幾處,皇帝也換了好幾任,劉禹錫再度應詔回京。回京之後他還是先到玄都觀看桃花,寫下《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滄海桑田,桃花沒了,種桃的道士也不見了。只有他劉禹錫又回來啦!

劉禹錫是跟桃花槓上了嗎?不,他是向命運發出的不服輸信號。事實上,即便在偏遠的州地前後顛簸23年,劉禹錫從來沒有向生活低過頭。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在連州任刺史期間,劉禹錫積極深入民間,考察民情。比如,《插田歌》吸收民間俚歌形式,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農婦穿著白麻布裙,農夫披著綠草蓑衣。一齊唱起田中歌呀,輕聲細語好似竹枝。但聽哀怨的歌聲響,不懂俚語不辨歌詞。時不時的一陣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戲。”末了,對那些爬到小官吏便得意忘形的“計吏”和當朝的官場腐敗予以嘲諷。借計吏之口,說“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做官人去”——用竹筒布就能換取長安的衛士做。

劉禹錫在連州時關注到教育問題,大力培養人才。《連州志·名宦傳》記載:“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回望劉禹錫的履歷,可以說,他的前半生是相當順利且得意的。永貞革新成為命運的轉折點,被流放的邊地的劉禹錫接受的打擊不只是貶官。

在赴連州任上,劉禹錫80多歲的老母親,因長途跋涉而不幸離世。元和十四年,劉禹錫丁母憂,扶靈柩返洛陽守喪經過衡陽時,接到柳宗元的死訊。柳宗元和他的經歷太像了:同是少年得志,又共同參與了革新,並且後來長期遭貶。

傷心之下,劉禹錫為寫下《重至衡陽傷柳儀曹並引》一詩寄託哀思:

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

我馬映林嘶,君帆轉山滅。

馬嘶循故道,帆滅如流電。

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

在連州不久,劉禹錫又被貶謫為夔州刺史。接連的打擊是命運想讓劉禹錫低頭嗎?並沒有,喪母失友之後,反而激起了劉禹錫更大的鬥志。

丁憂結束後,劉禹錫就趕到夔州上任了。劉禹錫被當地那婉轉悠揚的民歌所吸引,一方面消解喪母失友的哀痛,一方面學習新事物。他的語言天賦很好,很快便把民歌的活潑與自己士大夫那種文雅結合起來。

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等諸多膾炙人口的佳句,都是在此期間創作出來的。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夔州大約三年,隨後他又被貶謫到和州任刺史。年過半百的劉禹錫在由夔州到和州的路上也寫下了不少好詩。

經過武昌時看到路旁一個吹笛的老人正在吹笛。於是藉助這位老人發出了“氣力已微心尚在,時時一曲夢中吹”的老當益壯感慨;經過西塞山時,又寫下了《西塞山懷古》,這是一首久負盛名的詠史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表面上是客觀地敘述往事,其實是有諷刺,用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最終還是覆滅的東吳對當時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尖銳諷刺。以“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嘆息人們往往不吸取歷史教訓而重蹈覆轍。

長慶四年八月,53歲的劉禹錫抵達和州。雖然多次被貶謫,但劉禹錫依然關注時事,他在和州寫下《金陵五題》等詠史詩。借詠史來關照現實,讓統治者以史為鑑。

其中《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的燕子,其實是棲息在王謝兩高門大廳之上的舊燕。以此曲折地說明了世事桑倉與盛衰變化。

其中的《石頭城》也是這種基調:“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通過對前朝古蹟風景的觀摩,來抒發千古興亡之感。

劉禹錫在和州兩年後,接到返京的詔書。此時,他已經在外被流放了23年之久。

在返回洛陽的途中,經過揚州時,竟然遇到了被免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也要回洛陽。白居易為劉禹錫長期被貶有所觸動,心懷不平之氣,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就是才高招人嫉妒引來禍端,但這一“折”竟長達23年,任誰都覺得造化弄人,白居易在詩中的情緒很激烈。而劉禹錫卻在唱和中說: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千帆競發,萬木蔥蘢,時代巨流滾滾向前,他劉禹錫也不過是時代大潮中的一員——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不斷更新的人間充滿活力,他這顆老樹願意抖擻精神追隨新的潮流。

簡單地說,劉禹錫想要表達的無非就是:世間美好,人間值得。

劉禹錫:被流放23年,依舊相信人間值得

宋代曾鞏曾經說:“東坡平生詩學劉夢得。”在這裡,是說蘇軾的政治諷諭深受劉詩影響。其實,蘇東坡那曠達之氣與豪放之力,面對困厄不輕易認輸的精神都與劉禹錫如出一轍。

實際上,貶謫,在封建時代,不僅僅是一種政治限制,也是一種刑罰,貶謫路上以及在任期間都有可能喪失生命——除了貶地生活條件艱苦,官員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煎熬。下詔回京的那一年,“八司馬”只剩下5人,而摯友柳宗元死在第二次的貶所,終年46歲。

而劉禹錫,儼然是貶官中的一朵奇葩,你看,上面提到的他在貶地做的事和作的詩,不論外界怎樣,他一貫是昂揚向上的。

熬過漫長的23年之後,晚年回到長安和白居易對詩,依舊戰鬥力爆表。還記得開頭引的白居易的話嗎?“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劉禹錫作詩的激情,讓白居易這個“詩魔”都感到有些自不量力。

以劉白為主的唱和詩人群,前後活動時間長達19年。

要贏,就贏那悠長的歲月。正如他再次寫“桃花詩”,彼時的政敵早換了幾波,他更多的是寫給自己看,寫給命運看,讓命運知道,他依然對剩下的時光抱有期待。顛沛流離的23年流放生活,始終沒有磨平劉禹錫的稜角,那個倔老頭,心中依然住著一個小男孩。


興趣閱讀:

唐詩爆款傳播典範:元稹白居易是這樣火起來的

白居易:懟皇帝的詩人最好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