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過節囉!

劉三姐 餈粑 新陽街道 2017-04-01
三月三,過節囉!

春暖花開 紙鳶翩飛

三月三,過節囉!

唱山歌、對山歌,一起感受山歌的魅力。

靚麗的少數民族服飾,歡快的節拍,靈動的舞姿、嘹亮的歌聲歡迎前來過節的客人。

三月三,過節囉!三月三,過節囉!

這是新陽街道轄區單位開展的“走進壯鄉三月三 共享民族嘉年華”主題活動。

三月三,過節囉!

”你來聽歌我來對“

三月三,過節囉!

美麗可愛的山歌娃

三月三,過節囉!

校園的操場變身千人大歌墟,看!在校老師和家長們也在對山歌。

三月三,過節囉!

樑雪梅副主任與龍騰路小學校長合影

好奇吧?知道這是在哪兒不?

3月29日,西鄉塘區新陽街道轄區的龍騰路小學舉辦了“壯鄉三月三”主題活動。新陽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樑雪梅受邀來到現場觀摩。

山歌嘹亮,民族節俗美食更誘人

三月三,過節囉!

壯族五色糯米飯、土家族的餈粑、仡佬族菜包、瑤族荷包紮……

還有很多……

三月三,過節囉!三月三,過節囉!

民族節俗的美食令人目不暇接

三月三,過節囉!

厲害了我的哥!

唱罷山歌,小歌手們開始獻上拿手絕活--美食比拼

三月三,過節囉!三月三,過節囉!

校園內還設置的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宣傳欄

農曆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節(歌舞節)。

“歌圩”,是外族人給壯族定的漢名,壯語叫“歡龍垌”,意思是到田間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歡窩敢”,意為出洞外唱的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神像都放在巖洞裡。巖洞裡是神聖的地方,必須保持肅穆,只有到巖洞外才能放聲自由歌唱。

三月三,過節囉!

“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這句在廣西流傳的山歌歌詞,說明壯族歌圩節的起源,和歌仙劉三姐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說劉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廣西宜山一個漁民家裡。從小愛唱山歌,成年以後容貌美麗,出口成歌。附近有個財主莫懷仁想強搶劉三姐與他成親,劉三姐誓死不從,莫懷仁叫人把劉三姐拋入河中。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魚峰山下。鄉親們聞訊,紛紛趕來學歌。後來她與一青年獵人結為夫婦,就一直在這裡傳歌。莫懷仁得知後,又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拋入魚峰山下小龍潭。半夜,月明星稀,當鄉親們把他們兩個打撈上來時,忽然一陣清風,只見劉三姐和青年獵人騎在一條魚背上,一邊唱歌一邊騰空而去。自此,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劉三姐稱為歌仙。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據記載,歌圩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已有壯族“男女盛服……聚會作歌”的記載。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間,青年男女便穿上節日的盛裝,雲集山頭曠野或竹林草坡即興對唱,相互盤答,歌聲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音韻。

暢所欲言

看演出、品美食,順帶還科普了民族文化知識,這樣的民族文化盛宴在新陽轄區的新秀學校、二十五中、十五中等學校都有開展哦。不知道你參加了沒?有什麼樣的體會和想法?陽陽邀您來分享!一段話、一張照片都可以喲!

還有:

我們的新陽路、永和、北大南等社區也開展了“壯族三月三 ”系列活動。

新陽路社區還將舉辦攝影比賽活動哦

誠邀攝影愛好者們參與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