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之後,漢廷在賈誼“眾建諸侯”的策略下,對諸侯王國進行了進一步調整肢解。漢景帝即位之後,更是大封皇子為王,以親制疏的策略進一步發揮作用,高祖系後人的諸侯王勢力進一步被文帝—景帝這一支牽制。

在景帝時代,全國諸侯王基本分成三種類型:

其一是高祖系後人14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志、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 、城陽王劉喜 、 淮南王劉安、廬江王劉賜 、 衡山王劉勃、 趙王劉遂 、燕王劉嘉 。

文帝后人2王:樑王劉武 、 代王劉登 。

景帝諸子 6 王:河間王劉德 、臨江王劉閼於、淮陽王劉餘、汝南王劉非、廣川王劉彭祖 、長沙王劉發。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漢文帝

在文帝、景帝兩代“以親制疏”的制約政策之下,漢廷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長安與高祖系後人諸王之間的衝突上。雖然經過呂后(惠帝)以及文帝和景帝的連續性“削藩”,景帝時代的諸侯王勢力已經與高祖初封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被縮小的諸侯王國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政治權力和經濟資源。

漢初至於文景時代的諸侯王有著某種程度上“擬天子化”的儀式權力,即所謂“宮室百官 , 同制京師 ”。當然,漢廷對諸侯王國並非毫無制約,相較於漢初,景帝時代的諸侯王,政治權力已經大大縮減。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漢景帝

首先,人事權力被收回,王國的傅、相由長安任命 , 諸侯王不得自置;其次,長安的法令在諸侯國通行,諸王不得擅自立法;第三,未經天子允許, 諸侯王不得擅自賜爵 、赦死罪 ;第四,剝奪軍事權,沒有皇帝的虎符 、 詔書 , 諸侯王不得擅自發兵 ;第五,剝奪經濟權益,諸侯王必須定期朝見皇帝 , 按規定 納獻費和酎金, 並定期派遣官吏上計;第六,儀式權力的規範化,諸侯王不得僭越天子儀制。

客觀而論,在漢廷如此多維度的壓制之下,諸侯王國的行動空間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如果反叛,等同於飛蛾撲火。但是,為什麼後來還是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呢?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賈誼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集權化國家的構建過程與地方分權的現實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無論諸侯王手中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存量有多少,在漢廷看來,都是集權終極目的的阻力。

漢初諸侯王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兩類:其一,是“ 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入”,《漢書·食貨志》記載,“ 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入 , 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 , 皆各為私奉養 , 不領天子之經費 。”其二,是田租和口賦,即土地稅和人頭稅。

這些常規財政收入其實還不算什麼,最關鍵的是某些諸侯國,尤其是吳國的特殊經濟資源引起了漢廷的忌憚。什麼特殊經濟資源呢?煮鹽、 冶鐵和鑄錢 ,這是三項重大利源!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漢書·食貨志》

在漢初經濟衰敗的背景下,為了刺激經濟恢復,國家對民營資本的涉足領域限制較少,鹽鐵及貨幣鑄造是可以民營化的,諸侯王也不乏參與者。其中,吳王劉濞最為典型。《史記· 吳王濞列傳》記載,“吳有豫章郡銅山 , 溪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 , 煮海水為鹽 , 以故無 賦 , 國用 富 饒 ”。吳國經濟實力畢竟雄厚,所以枚乘說,“夫吳有諸侯之位 , 而實富於天子”。

集權化國家的建立,不僅是需要實現政治和軍事權力的一元化,經濟資源的也要實現一元化控制。吳國擁有相對獨立的經濟資源,這是集權化國家構建的障礙,衝突是遲早要發生的。吳國如此,其他諸侯國亦如是!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吳王劉濞

如果說文帝時代賈誼的“眾建諸侯”方案還比較溫和,那麼景帝時代晁錯的“削諸侯”之議則非常激烈,咄咄逼人,毫不掩飾。晁錯在文帝時期未得大用,但景帝一即位就被擢為御史大夫,其中似可窺見漢廷“削藩”將有大動作。

晁錯對諸侯王造反的可能性作出了非常悲觀的預測,認為“今削之亦反 , 不削亦反 。 削之 , 其反覓 , 禍小;不削之 , 其反遲 , 禍大”,故而“ 請諸侯之罪過 , 削其支郡”。景帝即採納晁錯之議,開始推行削藩 。

正如晁錯父親所說,晁錯和漢廷的“侵削諸侯,疏人骨肉”政策實在過激,但這的確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建構的必然程序,分權制的郡國並行體制即將走到盡頭。景帝的削藩 , 引起諸侯王的“震恐 ” 。 當“ 漢廷臣方議削吳 ” 時 , “ 吳王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 , 故舉事 ”。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晁錯

吳王劉濞率先造反,吳王與景帝之間還有一段歷史仇怨,當年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因為一點小事,抄起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太子,所以這是有殺子之仇,此事之後,吳王稱病不朝。如果沒有晁錯“削藩”之議,劉濞即便再仇恨景帝朝廷,也不會以卵擊石,主動造反的。

為了聯合更多諸侯王舉事,吳王劉濞與各諸侯王“通謀 ”,“ 約縱 ”結盟 。吳王劉濞串聯的第一個同盟是楚王劉戊。楚王劉戊的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的孫子,楚國與吳國是鄰國,亦是大國,自然也是漢廷收拾的對象。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楚王劉戊墓的金縷玉衣

景帝三年冬,楚王劉戊入朝,“晃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 , 私奸服舍 , 請誅之 。 詔赦 , 罰削東海郡 ”。所謂薄太后國喪期間的“私奸服舍”,極有可能是晁錯的欲加之罪,至於“請誅之”,而景帝又來個“詔赦”,不過是帝王術而已,目的則是削奪其封地。楚王劉戊怨恨,“ 乃與吳通謀 ”,吳楚兩國首先結盟 。

吳王劉濞串聯的第二個盟友是膠西王劉卬,膠西國是當初劉肥系齊國被肢解之後的產物,“膠西王勇 , 好氣 , 喜兵 , 諸齊皆憚畏 ”。勇而好武的膠西王劉卬自然也是景帝朝廷削奪的目標,景帝二年,“ 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 , 削其六縣。 ”

既然都是被剝奪和被損害的,那麼膠西國也自然加入了吳王的密謀集團,吳王對膠西王的承諾是“ 兩主分割”,瓜分天下 ,吳王劉濞更是“親自為使 , 使於膠西 , 而結之 ”。在膠西王的策動之下,齊王系諸王全部加入吳王集團,齊 、菑川、 膠東 、 濟南 、 濟北諸 王 , 相約起兵反漢。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西漢前期政治版圖

與此同時,吳王劉濞還與趙國串謀。趙王劉遂有兩件事對漢朝廷不滿 。 一件是文帝分趙之河間郡置國 , 傳位 二世 , 因無後國除為郡 , 併入漢廷直轄。 趙 王就想把河間要回來,但是未能如願。 另 一件是景帝即位後,“ 趙王有罪 , 削其常山郡 。河間未得 , 常山又失 , 舊恨新仇 , 趙王對朝廷愈加怨恨 ,於是加入吳王反叛計劃之中。

除上述諸王外,淮南三王也是吳王聯合對象。淮南三王即淮南王劉安 、 廬江王劉勃、衡山王劉賜 。他 們的父親淮南厲王劉長謀反被廢,被貶謫至蜀地 , 死於道中 。 還在文帝封淮南三子 前 , 賈誼曾上疏勸諫說:“此人少壯,豈能忘其父哉 ? ”果然不出賈誼預料,“ 淮南三王怨入骨髓 , 欲一有所 出之久矣 ”,歷史的仇怨促使淮南三王加入了吳王集團。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王爺的太子,老王爺傷心欲絕,多年後還是想報仇

七國之亂

經過一番密謀,吳王劉濞的反叛集團得以形成,但其實力與漢廷難以抗衡,如果舉事,無異於飛蛾撲火。但是,在景帝朝廷咄咄逼人的強勢政策壓迫下,除了殊死一搏,諸王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當初文帝之所以能繼承大統,就是因為功臣集團及劉氏諸王的聯手政變“誅諸呂”,而劉氏諸王的頭號功臣就是齊王劉襄兄弟幾人,代王劉恆成為漢文帝之後,卻對齊王系一再削弱。文帝和景帝兩代的削藩,足以令劉氏諸王鋌而走險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