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

這一條路叫做關隴大道,也叫隴阪道,它的東側起點是長安,走過渭河平原後穿越隴山,西去河西走廊、玉門關、敦煌,連接西域和中亞地區,是漢唐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節點之一。

隴阪道在中國歷史上太重要了。如果《竹書紀年》裡關於周穆王的傳說是真的,那麼他應該是中原第一人走過隴阪道,駕著八駿去崑崙找西王母。此後秦始皇西巡,也是經此至平涼地區;還有張騫鑿空西域、班超投筆從戎、陳湯雖遠必誅,都在這條路上留下過匆匆足跡。到了隋唐,這條路就更重要了。從侯君集到玄奘,從蘇定方到高仙芝,他們都曾在這裡告別中原,前往西域;而天竺的高僧大德們和粟特胡商們走上關隴大道後,都會長舒一口氣,漫長的旅途即將結束,東方的長安遙遙在望。

隴山分為兩部分,北為六盤山,南為關山,隴阪道即在關山之中。

歷代詩詞裡,關於“關山”的描寫汗牛充棟,已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的典故。

曹操有《度關山》;

《木蘭辭》裡有”關山度若飛”;

江總《閨怨篇》有“願君關山及早度”;

元稹有“堯年值雪度關山”;

李白有《關山月》,

王維有“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杜甫有“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

李賀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這樣列舉下去沒完沒了。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我們開過張家川自治縣的縣城之後,首先抵達的是張良鄉。據說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因此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說實話,我覺得留侯鎮更好聽一點。不過此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停留的地方,一掠而過。

開過張良鄉之後,路況一落千丈,道路顛簸不堪,而且時斷時續,我們經常因為前方修路而被迫從旁邊的土坡上繞行。甚至有那麼一兩次,道路痕跡變得模糊,我們稀裡糊塗一直開到別人家田埂地頭,才發現走錯了。

就這麼走走停停,我們抵達了隴阪道的第二個座標——恭門鎮。這個地方的建造者可是大名鼎鼎,乃是秦國名將、殺神白起。秦昭王時為了開發隴西,命令白起開隴山路,到這裡修起了弓門寨,到了民國時改“弓”為“恭”。至今在縣城西、北二山上,還有宋代修的白起祠和白起堡。附近還有一個宋代的鳳翔府遺址,傳說毀於金兀朮。

老地方真不愧有老地方的底蘊,隨便一個名字都可以上溯到秦漢年間。哪怕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鎮子,隨便一扒拉,就能和無數如雷貫耳的歷史人物事件勾連上。

從恭門鎮開始,景色從黃土丘陵開始向山地轉變。周圍的山體逐漸拔高,但仍舊保留著層次分明的土原風格。從這裡開始,我們正式進入關山地區。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恭門鎮不光是丘陵和關山的分界線,而且還是隴阪道的一個大樞紐。從西向東走關隴大道,到恭門這裡,道路一分為三,分成了北、中、南三線。

北線從恭門向東,走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經固關到隴縣。固關可是個厲害去處,這附近有一座關卡,漢初所設,本名隴關。太始二年,漢武帝巡遊至此,過關的時候遭遇了雷暴,差點沒給劈死。於是隴關改了個名字,叫做大震關,後稱固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中線和北線差別不大,從恭門東去到馬鹿,走老爺嶺、付汗坪、安戎關、大震關、固關,再到隴縣。其實這條路是當年正經的關隴大道,張郃進兵,大概就是從這裡走的。可惜如今故道不存,完全湮滅。咱們只能從岑參的詩作裡去想象當年的盛況:“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關。”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南線,叫做咸宜關道。也從恭門走,到馬鹿南下長寧驛,然後走驛程溝、蔡子河、鬼門關、駱駝巷、馬鞍子、崖付、最後抵達咸宜村,進入隴縣。光聽這一路上的名字,就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

開始周遭還是黃土丘陵,先是植被逐漸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山形也開始不動聲色地變換著姿態,宛若一部地質連續劇的開場,有條不紊地鋪墊,徐徐展開劇情。當我們渡過一條小溪後,劇情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風格大變。

望著茫茫山色,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做“層林盡染”了。儘管山麓到山尖的植被都已泛黃,但黃與黃之間卻仍有微妙差異,有青黃、有金黃、有緋黃、有明黃、有鵝黃,它們交織在一起,層疊繁複而不紛亂,比最高明的畫家還要天才。

黃土高原的粗糲和塵土不知不覺間消失不見,撲面而來的是溼潤的山風,以及草木清香。如果是平常,這樣的景色還則罷了——但我們在西北丘原已經穿行了兩天,陡然換了一個頻道,視覺衝擊格外地大。

應劭說過:天水有大阪,名隴山,其旁有崩落者,聲聞數百里,故曰坻頹。又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稱隴山其阪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見隴山之險峻。

越是險峻的山區,景色越是壯美。我們一路追逐著美景,如痴如醉,不時停車駐足遠眺。

在我們面前的,居然是一片草原。

其阪九回的險峻隴山裡,怎麼冒出一片草原來?

而且這草原太美了,美的簡直不真實。碧空若洗,綠草如茵,全無一絲雜質。一條小溪蜿蜒而過,溪岸凹凸起伏,一看就沒經過任何修飾。原上有一塊塊狀如牛馬的黑色臥石,遠處小山樹林滿布,林子一鋪到山麓邊緣就停下來,站成整齊的一條線,和草原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塊

聽完他們的保證,我眯起眼睛,仔細地朝前方看去。還好,這片草原還不是那種遼闊無垠的——如果真的就是出事了——而是一片狹長地帶。兩側山峰壁立,牢牢把這片草原鎖在當中。

這裡真叫關山草原,是關山中的一片低谷草原地帶。此地古稱汧邑,是秦代養馬之地。漢代在向西北擴張之前,也仰賴此地出馬。說這裡像瑞士,不算誇張,地貌和氣候與中歐阿爾卑斯相仿,外號卻叫做小天山。

山腹之中,居然藏著一個小小的草原,大自然可真是奇妙。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隴阪道,隴山,隴縣,隴州,關隴集團,他們到底有什麼聯繫?

日暮前後,我們終於有驚無險地殺出隴山,抵達了東側的隴縣。這裡距離寶雞不過八十幾公里,全程都是高速。我們遂不做停留,直奔寶雞而去。開了足足一天山區小道,平均時速連五十都到不了,現在換了高速,這一路的酣暢淋漓,不必細表。最後在天色完全黑透之前,我們終於進入了魏國抵禦蜀漢入侵的核心要塞——陳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