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酒泉工匠”王志軍

劉建忠 社會 酒泉日報 2017-06-07

一把手電,一個工具包,一雙敏銳的耳朵和一手精湛的維修技術,這四樣是王志軍最精良的“裝備”。手電幫助他判斷機器的表象是否正常;工具包幫助他隨時開展維修;耳朵幫助他判斷機器運行的聲音是否有異常;技術幫助他迅速鎖定和解決障礙,保障設備正常運行。

這雙敏銳的耳朵和一手精湛的技術非一日之功,是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維修鉗工王志軍用多年的維修經驗、職業精神以及不斷學習鑽研的拼勁造就的。

記“酒泉工匠”王志軍

機器是有生命的

“15歲到53歲,在這38年裡,我每天都在與機器設備打交道。於我而言,每臺機器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他們會因操作不當或者維護不周而‘發脾氣’;運行久了,他們也會‘生病’。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看病’,及時發現異常,排除隱患;及時對症下藥,剷除病根。”現任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機器維修班班長的王志軍這樣說。

剛入行,他有四年的學徒經歷。出徒不久,就被公司委以大修車床的重任。他化壓力為動力,查找資料,翻閱圖紙,請教師傅,加班加點……終於在40天后,圓滿完成維修任務,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看著再次運行的機器,王志軍第一次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敬畏感,也對機器有了感情,領導的表揚更讓他充滿成就感。

如今,他依然穿梭在奧凱的每個車間,巡視機器的運行情況,聽聲音,看錶象,詳細詢問操作工。他說,每臺機器都是他的“老朋友”,它們的結構和數據在38年的維修中他已熟記在心。

從“奧凱工匠”到“酒泉工匠”

“奧凱工匠”的評選是從2015年開始的,王志軍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都被公司評選為“奧凱工匠”。2015年之前,他拿過十幾個“先進工作者”稱號。

王志軍說,不管是“奧凱工匠”還是“酒泉工匠”,對他來說都是一種鞭策。有時候他也會懶惰,覺得自身所學已經夠用,不用再鑽研。但是每一次獲得榮譽稱號對他都是一種警醒,提醒他不能停滯,要繼續鑽研、繼續學習。

最初,互聯網還沒有普及,他通過書籍為自己充電,加強技能。工作之餘他時常去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買各種維修理論的書。翻閱書籍和圖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好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現在,他還經常通過互聯網搜索有關案例,學習借鑑,開闊視野,為維修設備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09年,車間新進了18臺航車。由於機械軌道的鋪設誤差,航車在安裝後脫軌現象非常嚴重。王志軍仔細觀察航車的結構,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創造性地提出在關鍵部位安裝一塊擋板。果然,安裝擋板後的航車運行穩定,安全係數大大提高。直到2016年下半年,航車再次出現故障,王志軍敏銳地發現是由於擋板磨損而造成的。除了更換新的擋板,他又提出加兩個軸承來保障穩定性。後來,這一做法在全公司推廣,保障了人和設備的安全。

別人眼中的王志軍

“我跟著王師傅有10個年頭了。10年裡,他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過硬的技術都讓我打心眼裡佩服。他對我要求嚴格,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實打實的技術。10年裡,我們一起配合完成了無數個維修任務。現在的我也可以獨當一面,能做他的徒弟,我覺得很驕傲。”王志軍的徒弟劉建忠說。

劉建忠還說起2009年底公司遷入新址時200多臺機器亟待安裝的事。當時王志軍帶著維修班的5個人,加班加點,突擊安裝,不斷進行安裝調試,最終機器如期運行。2015年,數控剪板機出現問題,王志軍通過觀察,準確判斷出問題所在,搶修從晚上8點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結束。王志軍對他說,只要能修好,再苦再累也值得。

提起王志軍,奧凱數控鈑金車間主任雒曉冬這樣說:“王工的技術在全公司上下是有口皆碑的。我認識他十幾年了,他肯鑽研,肯吃苦,對工作認真負責,車間機器一有問題,他隨叫隨到,對機器故障的判斷很準確,而且時常能想出好的點子解決問題。”

雒曉冬說,2011年7月,車間的關鍵設備數控沖模迴轉頭壓力機的油缸漏油不能使用。王志軍通過查驗,對缸體進行開孔栓堵改制修復,經過他日夜攻關,終於使設備正常運轉,保障了生產工期,使公司避免了經濟損失。

王志軍精湛的技術以及創新性的舉措貫穿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

2012年,液壓角度剪切機關鍵部位出現損壞,也是經過他的攻堅克難,修復使用至今。2014年到2015年,公司試製新產品抽雄機,王志軍參加攻關、試製,製作抽雄機行走轉向支腿,設計工裝解決焊閤中焊接變形、不同心同軸的問題等,這樣的例子在王志軍的職業生涯中比比皆是。

回顧38年的職業生涯。王志軍說,要掌握過硬的技術,就要做一個“苦行僧”,肯吃苦、肯鑽研,一步一個腳印地“修行”,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工匠”。他感謝公司的培養,也慶幸自己在“修行”路上的堅持。他說,這條路沒有終點,他將一直走下去。

(楊夏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