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鳳雛 兩人得一 可安天下!水鏡先生沒說錯,錯在劉備不會用

(說歷史的女人——第688期)

三國時期,流傳最廣的一句名言,莫過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對諸葛亮和龐統的一句預言式的評價了,即“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因為流傳太廣泛,甚至一度被很多朋友視為正史記載。但是不管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都並無此記載。這句話的原出處,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原話再現——“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注:即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照此來看,問題就來了,按照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說法,即伏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這兩個人不是全部得到,乃是從兩人中得到其中一個,就能安定天下。可是結果呢,劉備不僅請到了伏龍諸葛亮,還得到了鳳雛龐統,那麼是不是可以更輕鬆的安定天下了呢?

答案當然是沒有,我們都知道,劉備只是得到了南中、益州和漢中等地,建立了一個三國中最小的蜀國。而且還是最早滅亡的,也就是說享國或存在的時間也最短。與所謂的天下,更是遙不可及。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什麼地方呢?是伏龍和鳳雛不行嗎?還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在那裡誇大其辭忽悠劉備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幾個問題。

伏龍、鳳雛 兩人得一 可安天下!水鏡先生沒說錯,錯在劉備不會用

首先司馬徽的話存在誇大之處嗎?依照後來伏龍和鳳雛的才能展現來看的話,這二位絕對不是靠學歷或吹牛來撐門面的,他們確實都是有著過人的才能,而且都是大才,在三國的人才庫裡,都是排在前面的頂級人才。諸葛亮屬於難得的全才,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複合型人才。他有非常強大的治國理政才能,更有優秀的治兵能力,此外還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除了才幹,其品質更是不必廢話,為人高雅,忠誠可靠,是一位純臣。

再說龐統,與諸葛亮不同,諸葛亮在志節上要更純粹,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有情懷有理想。而龐統則不同,他雖然擅長品評人物,但其謀略才幹也極其出眾。不過龐統這個人不談情懷,凡事以利益為要。也正因此,在益州出現機會的時候,龐統是極力勸劉備入川。之後,又全力勸劉備丟棄信義,以實際利益為重,開打劉璋,方才奪取了益州之地。

由此可見,水鏡先生司馬徽沒有吹牛,他的推薦語還是可信的。問題是,伏龍和鳳雛只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並沒有安天下呢。那麼問題到底是出在誰身上呢?我們接著看,實際上“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話,水鏡先生沒說錯,錯在劉備不會用或不能善加使用。有2點理由足以證明:

第1點是關於伏龍諸葛亮的。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被劉備親自請來的,諸葛亮出山初期,為劉備立了兩件大功:其一是間接的,算是為劉備謀後路,此事便是在劉表長子劉琦請教自救辦法時,諸葛亮建議劉琦到外地任職,以求自保,並且指出江夏乃上上選擇,有兵有糧,之前為黃祖經營多年,恰逢黃祖死亡,也有空缺。於是劉琦到江夏做了江夏太守,成為後來赤壁之戰時劉備的一塊籌碼和可退之地。

其二是直接的,諸葛亮作為劉備的外交使節出使東吳,對孫權陳述利弊,最終促使吳蜀聯盟的成功。吳蜀聯盟對於劉備來說有多重要呢?可以說,當時曹操大軍已經得荊州,劉備不過是喪家之犬了,手頭的兵力不過萬人,根本不足以和曹操抗衡。因此,藉助東吳之力,取得自保,是劉備的上上之策。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令人感到奇怪,在赤壁之戰後,到劉備去世託孤之前,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的地位忽然就隱形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第一方面是劉備在取得立足之地後,心態發生了變化,之前看重諸葛亮,除了諸葛亮才能過人外,還有一點,那就是他和諸葛亮志同道合,都有匡扶漢室之志,可是此時劉備內心恐怕想的是如何更好的擴大實力,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梟雄了。這是諸葛亮被隱形的第一原因。

伏龍、鳳雛 兩人得一 可安天下!水鏡先生沒說錯,錯在劉備不會用

第二方面是龐統和法正的出現。劉備想圖霸,想強大,那就必須得行動,光有理想是不行的。因此,劉備此時期把自己的偏愛側向了龐統和法正。龐統幫助劉備進入了川蜀,而法正幫助劉備奪走了漢中,這兩人幫助劉備取得了一塊能夠做皇帝的寶地,因此劉備更偏愛龐統和法正,這是諸葛亮被隱形的第二原因。

在這一系列過程,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過於功利。比如在得到益州後,法正行為不端,卻因劉備恩寵無人敢指正和管束。這體現了劉備的一個特點,那就是誰對劉備的實際用處更大,他就偏愛誰。作為早先追隨的諸葛亮,則一直被冷落,先是因龐統冷落,後是因法正冷落。實際上這是劉備的損失,因為在劉備陣營,真正能夠做到始終都秉持一個態度和品質的純臣,僅諸葛亮一人。但劉備並未善用,直到臨死才明白。

比如發動夷陵之戰時,諸葛亮為何不吭聲,無非是因為他的勸諫劉備不聽,若聽,他豈能坐看劉備大敗?也正因此,諸葛亮才會在戰後說若法正在,情況就會不同。實際上,這話也體現了諸葛亮內心的無奈。

而決定劉備長遠成敗的關鍵之處都跟諸葛亮有關,諸葛亮給劉備的諫言中,有兩個最重要,其一是直接的,即隆中對,這個策劃是堅決不能把荊州弄丟,因此劉備若認真對待,那麼是可以給關羽一個命令的,即死守荊州根基,沒有我的命令不可隨意出戰。這樣,荊州必然可保,因為關羽守城還是比較靠譜的。

其二是間接的,若劉備聽信諸葛亮,諸葛亮必然勸諫劉備停止伐吳,這樣夷陵之敗就能避免。

如此,蜀漢不丟荊州,也無夷陵之敗,那麼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還是機率蠻高的。從這方面來看,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並非妄言。

第2點是關於龐統的。我們先來看看龐統的死因。兩種死法,其一是正史記載,也就是《三國志龐統傳》的記載:“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其二是《三國演義》的死法,即落鳳坡。

不過不管按照哪種死法,都多少有點遺憾。原因很簡單,龐統是難得之謀才,但劉備卻以其做領軍之將,甚至臨陣指揮作戰,這不是拿生命在開玩笑嗎?這應該是作為老闆的劉備最大的失誤。作為軍師,劉備應該是把龐統老老實實擱在賬裡為自己出謀劃策,解決重大決策問題,而不是丟到前線當普通將領去使用。

伏龍、鳳雛 兩人得一 可安天下!水鏡先生沒說錯,錯在劉備不會用

​因此,不管從正史還是從演義角度,客觀來看,水鏡先生司馬徽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還是比較正確的,對於劉備而言,人家真沒有說錯,錯在劉備不懂善加使用之道,導致一些小的失誤最終釀成了大禍,致使自己的帝王大業最終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