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李清照 趙明誠 蘇軾 晁無咎 解憂詩詞 2019-08-12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當時李清照和她的趙明誠也收拾行李,逃往南方,途中她的丈夫不幸病逝,只剩她一人漂泊異鄉。

人至暮年,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她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傷感,所以她晚年的詞總是那樣的悽婉哀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例外,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當時李清照和她的趙明誠也收拾行李,逃往南方,途中她的丈夫不幸病逝,只剩她一人漂泊異鄉。

人至暮年,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她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傷感,所以她晚年的詞總是那樣的悽婉哀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例外,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其實關於這首詞的時間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她嫁給趙明誠獨守空房那段時間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晚年所作。

但是無論是哪個時間段所作,都表明了她對少年那段無憂無慮時光的無限懷念。

縱觀她這一生,青年時是甜蜜輕愁,晚年是淒涼困苦,只有少女時期才會那樣的活潑歡愉,“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所以無論是她青年還是晚年時回憶少女時光,都是帶著憂愁的。

雖然這首《如夢令》顯得很是歡快,但越是歡愉,就表明了她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當時李清照和她的趙明誠也收拾行李,逃往南方,途中她的丈夫不幸病逝,只剩她一人漂泊異鄉。

人至暮年,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她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傷感,所以她晚年的詞總是那樣的悽婉哀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例外,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其實關於這首詞的時間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她嫁給趙明誠獨守空房那段時間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晚年所作。

但是無論是哪個時間段所作,都表明了她對少年那段無憂無慮時光的無限懷念。

縱觀她這一生,青年時是甜蜜輕愁,晚年是淒涼困苦,只有少女時期才會那樣的活潑歡愉,“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所以無論是她青年還是晚年時回憶少女時光,都是帶著憂愁的。

雖然這首《如夢令》顯得很是歡快,但越是歡愉,就表明了她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開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點名了回憶的時間、地點、發生的事件。

“常記”一詞就表明了這首作品的性質:追憶往事。

令她念念不忘的過去到底是怎樣的呢?

那時的她常常獨自一人到溪邊的亭子玩耍,一邊飲酒,一邊賞花,直到暮色四合,才想到要回家了。

可是沉醉的她卻常常忘記回去的路。

也許令她沉醉的不止是美酒,還有溪邊的美景吧,“色不迷人人自迷”。

短短10多字,便將一個一個無憂無慮,又十分嬌憨的女孩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想必當時她的父親一定很疼愛她,不然怎會讓她在外遊玩一整天呢?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當時李清照和她的趙明誠也收拾行李,逃往南方,途中她的丈夫不幸病逝,只剩她一人漂泊異鄉。

人至暮年,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她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傷感,所以她晚年的詞總是那樣的悽婉哀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例外,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其實關於這首詞的時間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她嫁給趙明誠獨守空房那段時間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晚年所作。

但是無論是哪個時間段所作,都表明了她對少年那段無憂無慮時光的無限懷念。

縱觀她這一生,青年時是甜蜜輕愁,晚年是淒涼困苦,只有少女時期才會那樣的活潑歡愉,“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所以無論是她青年還是晚年時回憶少女時光,都是帶著憂愁的。

雖然這首《如夢令》顯得很是歡快,但越是歡愉,就表明了她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開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點名了回憶的時間、地點、發生的事件。

“常記”一詞就表明了這首作品的性質:追憶往事。

令她念念不忘的過去到底是怎樣的呢?

那時的她常常獨自一人到溪邊的亭子玩耍,一邊飲酒,一邊賞花,直到暮色四合,才想到要回家了。

可是沉醉的她卻常常忘記回去的路。

也許令她沉醉的不止是美酒,還有溪邊的美景吧,“色不迷人人自迷”。

短短10多字,便將一個一個無憂無慮,又十分嬌憨的女孩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想必當時她的父親一定很疼愛她,不然怎會讓她在外遊玩一整天呢?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裡的“興盡”一詞又一次強調了她這一天的愉悅生活。

而“誤入”則是和上文的“沉醉”相對應,因為喝醉了,所以才會跌跌撞撞,晃晃悠悠地將船劃到了藕花深處。

田田的荷葉覆蓋著大半的湖面,鮮豔欲滴的荷花迎風招展,一位小姑娘划著小船,在這翠綠暗香中,迷失了方向。

這樣的畫面是何等的唯美,可惜詞人再也回不去了。

當年有多歡樂,如今想起來就有多悲傷。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當時李清照和她的趙明誠也收拾行李,逃往南方,途中她的丈夫不幸病逝,只剩她一人漂泊異鄉。

人至暮年,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她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傷感,所以她晚年的詞總是那樣的悽婉哀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例外,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其實關於這首詞的時間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她嫁給趙明誠獨守空房那段時間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晚年所作。

但是無論是哪個時間段所作,都表明了她對少年那段無憂無慮時光的無限懷念。

縱觀她這一生,青年時是甜蜜輕愁,晚年是淒涼困苦,只有少女時期才會那樣的活潑歡愉,“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所以無論是她青年還是晚年時回憶少女時光,都是帶著憂愁的。

雖然這首《如夢令》顯得很是歡快,但越是歡愉,就表明了她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開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點名了回憶的時間、地點、發生的事件。

“常記”一詞就表明了這首作品的性質:追憶往事。

令她念念不忘的過去到底是怎樣的呢?

那時的她常常獨自一人到溪邊的亭子玩耍,一邊飲酒,一邊賞花,直到暮色四合,才想到要回家了。

可是沉醉的她卻常常忘記回去的路。

也許令她沉醉的不止是美酒,還有溪邊的美景吧,“色不迷人人自迷”。

短短10多字,便將一個一個無憂無慮,又十分嬌憨的女孩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想必當時她的父親一定很疼愛她,不然怎會讓她在外遊玩一整天呢?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裡的“興盡”一詞又一次強調了她這一天的愉悅生活。

而“誤入”則是和上文的“沉醉”相對應,因為喝醉了,所以才會跌跌撞撞,晃晃悠悠地將船劃到了藕花深處。

田田的荷葉覆蓋著大半的湖面,鮮豔欲滴的荷花迎風招展,一位小姑娘划著小船,在這翠綠暗香中,迷失了方向。

這樣的畫面是何等的唯美,可惜詞人再也回不去了。

當年有多歡樂,如今想起來就有多悲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最後連用兩個“爭渡”不僅是因為詞的格律需要,也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當時的焦躁心情。

畢竟年紀尚小,遇上這樣的事情,難免會慌張,如此描寫顯得真實逼真。

而她如此大的動靜,又驚起了棲息在水洲上的鷗鷺。

詞作到此戛然而止,她最後到底是怎麼回去的沒有明說,令人意猶未盡。

"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古代的第一才女。

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她這一生和大多數文人一樣坎坷艱辛,甚至因為女子的身份,比起很多詩人,顯得更加悲慘。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能詩善賦,當時蘇軾四大弟子之一的晁補之就曾對她讚譽有加,“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成年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琴瑟和鳴,賭書潑茶,也算幸福。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她的父親李格非牽連黨爭,被革除職位,就連出嫁的李清照也深受牽連。

即使她和趙明誠恩愛如初,也因家族緣故,被迫返回原籍,從此天涯相隔。

後來她的父親平反了,而她也和趙明誠重新團聚。

但是不久後就爆發了“靖康之難”,那是整個宋王朝的災難。

徽欽二宗被虜,宋朝王室南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當時李清照和她的趙明誠也收拾行李,逃往南方,途中她的丈夫不幸病逝,只剩她一人漂泊異鄉。

人至暮年,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她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傷感,所以她晚年的詞總是那樣的悽婉哀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例外,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其實關於這首詞的時間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她嫁給趙明誠獨守空房那段時間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晚年所作。

但是無論是哪個時間段所作,都表明了她對少年那段無憂無慮時光的無限懷念。

縱觀她這一生,青年時是甜蜜輕愁,晚年是淒涼困苦,只有少女時期才會那樣的活潑歡愉,“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所以無論是她青年還是晚年時回憶少女時光,都是帶著憂愁的。

雖然這首《如夢令》顯得很是歡快,但越是歡愉,就表明了她現實生活的不如意。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開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點名了回憶的時間、地點、發生的事件。

“常記”一詞就表明了這首作品的性質:追憶往事。

令她念念不忘的過去到底是怎樣的呢?

那時的她常常獨自一人到溪邊的亭子玩耍,一邊飲酒,一邊賞花,直到暮色四合,才想到要回家了。

可是沉醉的她卻常常忘記回去的路。

也許令她沉醉的不止是美酒,還有溪邊的美景吧,“色不迷人人自迷”。

短短10多字,便將一個一個無憂無慮,又十分嬌憨的女孩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想必當時她的父親一定很疼愛她,不然怎會讓她在外遊玩一整天呢?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裡的“興盡”一詞又一次強調了她這一天的愉悅生活。

而“誤入”則是和上文的“沉醉”相對應,因為喝醉了,所以才會跌跌撞撞,晃晃悠悠地將船劃到了藕花深處。

田田的荷葉覆蓋著大半的湖面,鮮豔欲滴的荷花迎風招展,一位小姑娘划著小船,在這翠綠暗香中,迷失了方向。

這樣的畫面是何等的唯美,可惜詞人再也回不去了。

當年有多歡樂,如今想起來就有多悲傷。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最後連用兩個“爭渡”不僅是因為詞的格律需要,也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當時的焦躁心情。

畢竟年紀尚小,遇上這樣的事情,難免會慌張,如此描寫顯得真實逼真。

而她如此大的動靜,又驚起了棲息在水洲上的鷗鷺。

詞作到此戛然而止,她最後到底是怎麼回去的沒有明說,令人意猶未盡。

李清照很經典的一首小詞,大多數人都會背,卻不懂它背後的心酸

整首詞顯得很是明快活潑,但是若是結合她當時所處的背景來看,這樣的回憶,其實是暗含心酸的。

那是一段她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只能在午夜夢迴時,細細品味。

越是回憶,越是留戀,越是心酸,可是又忘不掉,放不下,這樣的憂傷古今同之。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