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在我看來,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在我看來,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如果他對自己說:“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的作品不可,我非讀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傑作集》不可,這才能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罷,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並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瞭解讀書的藝術。

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在我看來,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如果他對自己說:“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的作品不可,我非讀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傑作集》不可,這才能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罷,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並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瞭解讀書的藝術。

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山谷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我有一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

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鬚,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裡迸發出來。

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在我看來,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如果他對自己說:“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的作品不可,我非讀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傑作集》不可,這才能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罷,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並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瞭解讀書的藝術。

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山谷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我有一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

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鬚,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裡迸發出來。

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此人吃來是蜜糖,他人吃來是砒霜”。

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所以,永遠記得,這世間上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

縱使某一本書,如《聖經》之類,是人人必讀的,讀這種書也一定應當在合適的時候。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學《易》。”便是說,四十五歲時候尚不可讀《易經》。孔子在《論語》中的訓言的沖淡溫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讀者自己成熟的時候是不能欣賞的。

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

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

作者:林語堂,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作品有《京華煙雲》《啼笑皆非》《生活的藝術》等。

責任編輯x塞柏 值班編輯x張牧野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文 | 林語堂

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

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洩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在十二小時之中,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縱使那是一本關於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

在我看來,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並不是讀書,因為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如果他對自己說:“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的作品不可,我非讀艾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傑作集》不可,這才能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讀罷,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以說他已經“讀”過《哈姆雷特》之外,並沒有得到什麼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便不瞭解讀書的藝術。

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

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山谷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

我有一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

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鬚,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

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裡迸發出來。

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道”,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於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讀書跟吃東西一樣,“此人吃來是蜜糖,他人吃來是砒霜”。

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麼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

所以,永遠記得,這世間上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讀書和婚姻一樣,是命運註定的或陰陽註定的。

縱使某一本書,如《聖經》之類,是人人必讀的,讀這種書也一定應當在合適的時候。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孔子曰:“五十以學《易》。”便是說,四十五歲時候尚不可讀《易經》。孔子在《論語》中的訓言的沖淡溫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讀者自己成熟的時候是不能欣賞的。

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

所以,一切好書重讀起來都可以獲得益處和新樂趣。

作者:林語堂,福建龍溪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作品有《京華煙雲》《啼笑皆非》《生活的藝術》等。

責任編輯x塞柏 值班編輯x張牧野

林語堂: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連顏值都差很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