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林業 火箭彈 武器 通信 中國天氣網 2017-05-04

2017年4月,東北區域3架增雨飛機穿雲鑽霧、追雲逐雨、往返蒼穹,開展聯合跨區域增雨作業。這也是東北區域人影中心開展了國家高性能增雨飛機入列以來的首次大規模跨省(區)飛機人工增雨聯合作業,總增雨量5.44億立方米。

自2013年8月,全國首個區域人影中心——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落戶長春以來就一直致力促進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農業增產增收、生態環境建設。時光荏苒,如今已三年有餘,建設情況如何?帶著疑問,記者專訪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吉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胡靖彪一探究竟。

現代化作業裝備“呼風喚雨”

2015年的12月6日,一架攜帶新型探測設備,具有更強作業能力的新舟60增雨飛機平穩地降落在長春龍嘉機場。這架飛機是國內首架高性能人影作業飛機,集雲宏微觀探測、催化作業、實時通信與綜合顯示集成功能於一體,整體技術水平處於國際先進。

“新舟60是國內首款具有民航適航許可的大中型增雨飛機,飛機平臺具有載重大、航程長、抗結冰能力強,能夠在複雜天氣執行任務等特點。它載多種催化作業設備適應不同雲系增雨作業,同時具備對雲中宏微觀特徵的實時探測能力。它集成化、自動化程度高,健壯性好,具備承擔不同任務能力,具有較好的擴展性。”胡靖彪介紹。

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新舟60增雨飛機落戶長春(攝影:張曉霞)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舟60首次實現了全程空地一體化實時指揮作業。飛機搭載海事衛星和北斗雙套空地通信系統,構建了增雨飛機與地面指揮中心的虛擬IP網絡,實現了空地數據、話音和圖像的實時互傳,實現了空地互動式指揮作業。而且通過地面與多架飛機之間、飛機相互之間的實時通信、多機調度,為實現多機聯合作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新舟60增雨飛機內部(攝影:李成業)

相比工程實施前作業飛機基本以季節性租用為主、型號各異的局面,通過工程建設,東北區域飛機作業平臺增加到12架增雨飛機,其中2架為新舟60大中型增雨飛機,機載催化系統、監測系統和通信系統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升,飛機的作業能力增加了5倍多,一次作業的覆蓋範圍增加近8倍。形成了“高低搭配、冷暖兼具、探測+指揮+作業集成化”的飛機聯合作業能力。

地面作業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也在層層攀高。新增、更新自動化增雨防雹火箭479部,形成了網狀地面火箭作業佈局,通過項目建設,東北區域地面作業覆蓋面積增加了約9.6萬平方千米,提高了國家重點產糧縣的地面人影作業能力。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佈設的221套新型智能化火箭發射系統,具有指揮控制一體化功能,能夠與雷達等探測信息對接,根據雷達探測資料進行彈道解算裝訂火箭彈播撒時間,通過指揮中心將信息及時傳遞至作業點。火箭彈具有自動裝訂播撒和開傘時間的功能,在預設時間內實現子母彈立體播撒,從而擴大了作業面積和效果。地面增雨防雹作業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目前,覆蓋全東北區域125萬平方公里的空地一體化作業、監測、指揮業務體系基本形成。由1個位於長春的東北區域飛機作業保障基地和遍佈吉林、遼寧、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四盟的9個飛機作業保障分中心構成的飛機作業保障系統已經完成建設,為東北區域增雨飛機執行任務提供全方位支撐。

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5月3日 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推進會議現場(攝影:劉明奇)

區域統籌資源“趨利避害”

人影能力建設不只是作業裝備這麼簡單,何時是最佳作業時機、作業效果評估同樣是人影工程重要的一環。

“目前,已經建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區域-省-市縣-作業站點一體化科學指揮平臺,作業過程預報和作業計劃制定、作業潛力預報和作業預案制定、監測預警和作業方案設計、跟蹤指揮和作業實施、作業效果分析等都可以實現實時共享。形成了統一的以作業為核心的業務與產品規程並實現了區域空地一體化、全過程追蹤的實時作業指揮模式。”胡靖彪說。

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作業指揮平臺查看作業方案(攝影:劉明奇)

目前,建成了佈局合理、種類齊全的人影觀測與實驗系統。以效果檢驗區為核心,依託基本氣象觀測網的人影綜合觀測體系已經形成。建設了新裝備考核實驗室,為催化劑檢測和研發提供支撐;開放合作、協同攻關的技術研發應用模式逐步形成。有了這些保障,今後人影部門也就有條件進行雲宏微觀探測、科研試驗、作業效果檢驗,從而能夠更科學地制訂作業方案,更科學地實施增雨作業。

“優化資源配置,調整機構職責,強化資源共享,發揮建設的整體效益是區域統籌的優勢。”伴隨著工程建設,國家人影中心、東北區域人影中心從無到有,對人影業務的體制和機制不斷探索和完善,改變以往分散組織、分散作業、分散發展的方式,突破了長期以來以省級為主各自為戰管理體制的限制,形成了“國家-區域-省-市縣-作業點”5級人影業務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創新了區域內人影力量的集約和跨省調度,組織開展了跨省區聯合作業,提高了協調效率和作業的整體效益。通過工程建設,氣象部門開創了由國家人影中心技術指導、區域人影中心組織、省級人影中心實施,跨區域、協同、高效作業的運行模式,有效提高了區域人影作業的規模效益和科學效應。“這些開創性的工作為其他區域人影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和支持,同時也為未來開展全國性的跨區域、聯動作業奠定了基礎。”胡靖彪坦言。

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指揮平臺調研(攝影:王靈玲) 人影工程的加速建設,為增雨、抗旱、涵養水源、森林草原防火和進行生態保護提供堅實保障,也為鬆遼大地的豐收奠定堅實的基礎。就在今年4月,東北區域氣溫明顯偏高,降水偏少,抗旱和森林防火形勢十分嚴峻。東北區域人影中心從13日開始多次組織區域聯合會商,調派東北區域內的增雨作業飛機在加格達奇、赤峰、通遼、白城、長春等地進場候命,從天氣系統的上游開始,追蹤降水雲團實施多飛機、多層次的增雨作業。此次聯合增雨作業,兩架新舟60高性能飛機承擔起跨省(區)作業的重要角色,優越的性能得到充分體現。此次大規模跨省(區)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東北區域共飛行17架次,飛行時間41小時15分,總增雨量5.44億立方米,為東北區域抗旱保春播和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提供了有效服務。(張曉霞)

為有活水天上來——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工程紀實

新舟60增雨作業飛機即將開展作業(攝影:史健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