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

紅樓未完,留下許多未解之謎,除了秦可卿、妙玉等人身世一直為紅樓懸案,近來有一種黛玉嫁北靜王的觀點冒出來,很多人根據原文所謂的伏筆,認為黛玉最終嫁給了北靜王為妃子,一時間,有人竟信以為真。

關於黛玉的結局,曹雪芹在原文裡有六個字的直觀答案,說的很清楚:“欠淚的,淚已盡”。黛玉與寶玉的前世今生,是一個唯美的愛情神話。銜玉而生的公子便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而黛玉則是得他甘霖灌溉的絳珠草。

前世三生石畔的舊精魂,今生今世演繹成一段木石前盟。絳珠聽聞神瑛侍者要下凡歷劫,於是要隨他一起,還了眼淚,以償前世的灌溉之恩。

因此黛玉的淚從初見便只為寶玉而落,等淚盡,便是黛玉未嫁而逝的結局。續書雖不足取,但是倒也延習了悲劇基調,因為《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的悲劇衝突強烈,歷來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

而黛玉是否嫁了北靜王這種問題的產生,我不知其端倪,但是對這種想法,我推論大致有以下這麼幾處來源,也正是這幾處情節,誤導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不斷地推論出各種聳人聽聞的情節,這無異於向紅樓夢潑髒水。

"

紅樓未完,留下許多未解之謎,除了秦可卿、妙玉等人身世一直為紅樓懸案,近來有一種黛玉嫁北靜王的觀點冒出來,很多人根據原文所謂的伏筆,認為黛玉最終嫁給了北靜王為妃子,一時間,有人竟信以為真。

關於黛玉的結局,曹雪芹在原文裡有六個字的直觀答案,說的很清楚:“欠淚的,淚已盡”。黛玉與寶玉的前世今生,是一個唯美的愛情神話。銜玉而生的公子便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而黛玉則是得他甘霖灌溉的絳珠草。

前世三生石畔的舊精魂,今生今世演繹成一段木石前盟。絳珠聽聞神瑛侍者要下凡歷劫,於是要隨他一起,還了眼淚,以償前世的灌溉之恩。

因此黛玉的淚從初見便只為寶玉而落,等淚盡,便是黛玉未嫁而逝的結局。續書雖不足取,但是倒也延習了悲劇基調,因為《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的悲劇衝突強烈,歷來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

而黛玉是否嫁了北靜王這種問題的產生,我不知其端倪,但是對這種想法,我推論大致有以下這麼幾處來源,也正是這幾處情節,誤導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不斷地推論出各種聳人聽聞的情節,這無異於向紅樓夢潑髒水。

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一、黛玉“瀟湘妃子”的名號

黛玉在詩社裡號“瀟湘妃子”。這是探春給黛玉取的號,因為黛玉的居所名“瀟湘館”,那裡又有千竿翠竹,用探春的話說,黛玉“又愛哭”。因此這是探春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來戲謔黛玉的。因為這個名號叫起來清雅有趣,黛玉也就受了。

於是有人推斷,既然語涉“妃子”,黛玉是否嫁了王爺?

其實,在我看來,黛玉的名號雖為“瀟湘妃子”,卻不可做實。這個名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二妃往尋舜帝,得知舜帝已死,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這個典故用在這裡恰恰暗示了黛玉的淚盡而逝。脂批:“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至死不幹,萬苦不怨。這是黛玉對寶玉堅貞愛情的明證,實在不關北靜王事,與“妃子”更無關。

"

紅樓未完,留下許多未解之謎,除了秦可卿、妙玉等人身世一直為紅樓懸案,近來有一種黛玉嫁北靜王的觀點冒出來,很多人根據原文所謂的伏筆,認為黛玉最終嫁給了北靜王為妃子,一時間,有人竟信以為真。

關於黛玉的結局,曹雪芹在原文裡有六個字的直觀答案,說的很清楚:“欠淚的,淚已盡”。黛玉與寶玉的前世今生,是一個唯美的愛情神話。銜玉而生的公子便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而黛玉則是得他甘霖灌溉的絳珠草。

前世三生石畔的舊精魂,今生今世演繹成一段木石前盟。絳珠聽聞神瑛侍者要下凡歷劫,於是要隨他一起,還了眼淚,以償前世的灌溉之恩。

因此黛玉的淚從初見便只為寶玉而落,等淚盡,便是黛玉未嫁而逝的結局。續書雖不足取,但是倒也延習了悲劇基調,因為《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的悲劇衝突強烈,歷來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

而黛玉是否嫁了北靜王這種問題的產生,我不知其端倪,但是對這種想法,我推論大致有以下這麼幾處來源,也正是這幾處情節,誤導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不斷地推論出各種聳人聽聞的情節,這無異於向紅樓夢潑髒水。

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一、黛玉“瀟湘妃子”的名號

黛玉在詩社裡號“瀟湘妃子”。這是探春給黛玉取的號,因為黛玉的居所名“瀟湘館”,那裡又有千竿翠竹,用探春的話說,黛玉“又愛哭”。因此這是探春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來戲謔黛玉的。因為這個名號叫起來清雅有趣,黛玉也就受了。

於是有人推斷,既然語涉“妃子”,黛玉是否嫁了王爺?

其實,在我看來,黛玉的名號雖為“瀟湘妃子”,卻不可做實。這個名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二妃往尋舜帝,得知舜帝已死,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這個典故用在這裡恰恰暗示了黛玉的淚盡而逝。脂批:“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至死不幹,萬苦不怨。這是黛玉對寶玉堅貞愛情的明證,實在不關北靜王事,與“妃子”更無關。

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二、北靜王兩次贈寶玉之物

黛玉回家期間,北靜王送了寶玉一串鶺鴒珠串,寶玉當寶貝收著送黛玉。誰知黛玉不屑一顧:“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據此,有人推測這串鶺鴒珠,是黛玉與北靜王的“信物”。

蔣玉菡與襲人的汗巾子後來不是就成了二人婚姻的信物嗎?還有寶玉得的金麒麟,不是後來成了衛若蘭與湘雲的信物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重點不在手串上,是藉此表現黛玉的孤傲和寶玉對黛玉的重視。寶玉無論得了什麼好東西,都是想著黛玉,而黛玉嫌棄這是“臭男人”拿過的,正好映襯了她孤高自許且口無遮攔的小女兒情態。

還有一處,後文寶玉夜雨去看黛玉,披了蓑衣斗笠,黛玉曾取笑寶玉是漁翁,“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寶玉就說這是北靜王自己做了送給他的,還說要送黛玉,黛玉亦明確說了“我不要他”

這兩處看似與北靜王相關,曹公卻意不在此,而是為了表現黛玉的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品性。以此就把北靜王與黛玉聯繫起來,未免曲解了曹公本意,也唐突了他筆下最完美的女性林黛玉。

"

紅樓未完,留下許多未解之謎,除了秦可卿、妙玉等人身世一直為紅樓懸案,近來有一種黛玉嫁北靜王的觀點冒出來,很多人根據原文所謂的伏筆,認為黛玉最終嫁給了北靜王為妃子,一時間,有人竟信以為真。

關於黛玉的結局,曹雪芹在原文裡有六個字的直觀答案,說的很清楚:“欠淚的,淚已盡”。黛玉與寶玉的前世今生,是一個唯美的愛情神話。銜玉而生的公子便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而黛玉則是得他甘霖灌溉的絳珠草。

前世三生石畔的舊精魂,今生今世演繹成一段木石前盟。絳珠聽聞神瑛侍者要下凡歷劫,於是要隨他一起,還了眼淚,以償前世的灌溉之恩。

因此黛玉的淚從初見便只為寶玉而落,等淚盡,便是黛玉未嫁而逝的結局。續書雖不足取,但是倒也延習了悲劇基調,因為《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的悲劇衝突強烈,歷來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

而黛玉是否嫁了北靜王這種問題的產生,我不知其端倪,但是對這種想法,我推論大致有以下這麼幾處來源,也正是這幾處情節,誤導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不斷地推論出各種聳人聽聞的情節,這無異於向紅樓夢潑髒水。

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一、黛玉“瀟湘妃子”的名號

黛玉在詩社裡號“瀟湘妃子”。這是探春給黛玉取的號,因為黛玉的居所名“瀟湘館”,那裡又有千竿翠竹,用探春的話說,黛玉“又愛哭”。因此這是探春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來戲謔黛玉的。因為這個名號叫起來清雅有趣,黛玉也就受了。

於是有人推斷,既然語涉“妃子”,黛玉是否嫁了王爺?

其實,在我看來,黛玉的名號雖為“瀟湘妃子”,卻不可做實。這個名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二妃往尋舜帝,得知舜帝已死,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這個典故用在這裡恰恰暗示了黛玉的淚盡而逝。脂批:“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恨而落,為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為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至死不幹,萬苦不怨。這是黛玉對寶玉堅貞愛情的明證,實在不關北靜王事,與“妃子”更無關。

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二、北靜王兩次贈寶玉之物

黛玉回家期間,北靜王送了寶玉一串鶺鴒珠串,寶玉當寶貝收著送黛玉。誰知黛玉不屑一顧:“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據此,有人推測這串鶺鴒珠,是黛玉與北靜王的“信物”。

蔣玉菡與襲人的汗巾子後來不是就成了二人婚姻的信物嗎?還有寶玉得的金麒麟,不是後來成了衛若蘭與湘雲的信物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重點不在手串上,是藉此表現黛玉的孤傲和寶玉對黛玉的重視。寶玉無論得了什麼好東西,都是想著黛玉,而黛玉嫌棄這是“臭男人”拿過的,正好映襯了她孤高自許且口無遮攔的小女兒情態。

還有一處,後文寶玉夜雨去看黛玉,披了蓑衣斗笠,黛玉曾取笑寶玉是漁翁,“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寶玉就說這是北靜王自己做了送給他的,還說要送黛玉,黛玉亦明確說了“我不要他”

這兩處看似與北靜王相關,曹公卻意不在此,而是為了表現黛玉的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品性。以此就把北靜王與黛玉聯繫起來,未免曲解了曹公本意,也唐突了他筆下最完美的女性林黛玉。

林黛玉最後嫁給了北靜王?請別再曲解紅樓夢,曹雪芹不答應

三、因鍾愛黛玉而合理想象

許多讀者憐惜黛玉,不忍她淚盡而亡,尤其看到八十回後黛玉焚稿斷痴情等情節時,多希望她有個“好歸宿”,因而在原文基礎上難免合理想象。而北靜王水溶無疑是整部書中為數不多的鬚眉濁物中的一股清流。

他相貌清秀,人品出眾,謙遜有禮,能識寶玉,堪稱佳偶。黛玉若能嫁此人,倒也相宜。這種想法跟續書中紫鵑見甄寶玉時的所想相似。

可是,書中沒有任何文本明示或暗示黛玉與北靜王的“姻緣”。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命運一定是未嫁而逝。寶玉也一定是黛玉夭亡才奉父母之命娶了寶釵。

所以,黛玉嫁給北靜王之說,是不成立的。

作者:杜若,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