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企業家李河君:著眼30萬件專利,持續創新賦能中國智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製造業的崛起,成就了索尼、夏普、東芝等家電巨頭。90年代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星、現代等企業的騰飛。企業的步伐折射著國家的產業興衰,也在推動一個國家的產業轉型與升級。

這就不難理解,中國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當下,立足於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漢能為何能夠加速前行。用漢能創始人李河君的話說,漢能因祖國的強大而強大。

抓住機遇,李河君擁抱時代浪潮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當時中國製造業憑藉勞動力優勢,成為全球加工、組裝中心,但高利潤的設計、品牌則被外資品牌掌握。

此時,“衝破微笑曲線,向上走”成為中國製造業的心聲,也是中國企業走向“技貿工”路線的最大契機。

創業者們也紛紛加入時代的浪潮——太陽能,當時的光伏行業,分晶硅與薄膜兩種材料,其中晶硅佔了市場的主流。

晶硅太陽能,技術成熟、風險小、國內市場大、可快速商業化,因此可以大規模生產,也成為眾多業內企業的首選。

2009年,經營著水利發電站李河君決定加入這場新能源的爭奪戰。用李河君的話說,當時“99%都是晶硅的天下,所有人都不看好薄膜”。但他認為,對技術沒有追求,最終還是上升不到產業鏈的頂端。

相比晶硅,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具有柔性可彎曲、質量輕、弱光性好、顏色可調、形狀可塑等優勢,在相同面積下,其產生的效能可達普通柔性太陽能電池的2—3倍。

拿下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才是站在行業的頂點。

摧堅拔寨的不再是土地、資本,而是技術、專利,這必將是一場高技術、重研發的拼殺。

800億研發投入,打造漢能核心競爭力

此前,很多中國企業一直在做規模擴張,缺乏核心技術,最終只變胖而沒有變壯,在國際市場上缺乏話語權。

“未來人類對能源的競爭,不再是資源的競爭,而是核心技術的競爭”,看準方向的李河君,將全部希望砸向了技術研發。

因此,漢能開始了漫長的技術整合過程。2012年到2014年之間,漢能先後併購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Alta Devices四家薄膜太陽能企業,技術方向涵蓋銅銦鎵硒、砷化鎵兩條主線。

自主研發+海外收購,李河君持續砸了800億,為漢能打造了自己的專利、技術城牆。

時至今日,漢能的耐心收穫成果。2018年,漢能在全球範圍申請專利認證超萬件,平均每天申請30件專利;砷化鎵(GaAs)組件轉換率達到21%,為全球最高水平、銅銦鎵硒(CIGS)組件轉化率29.1%,全球領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上發佈的中國最高電池轉換效率紀錄中,漢能獨佔4項。

技術、研發轉化成了生產力,“漢能去年實現了400%的銷售增長”,在1月底的“漢能科技創新大會”上,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宣佈了漢能2018年的全年業績。僅淄博薄膜太陽能產業園就已經接到了12億元的意向訂單。

不久前,漢能提出《產品研發創新基本法則-產品研發創新21條》,所有產品研發時間均應大於1萬小時,並保證在三年內完成;採取“3333”原則:在三個地點,用三個團隊,對產品進行最多三個型號和三個顏色的研發嘗試,鼓勵狼心競爭。

對漢能人而言,這條創新之路遠未終結。

時代車輪下的大國企業

“漢能專利將在2022年突破30萬件”,對於漢能目前的專利體系,李河君並不滿足,他希望漢能能夠站得更高,更有競爭力。

而核心技術的掌握,讓漢能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業務得以快速拓展。

奧迪與漢能聯手打造太陽能全景車頂、日本Forest Group集團購買9億元的漢瓦訂單,用於住宅建築、波音採用漢能產品,為太陽能無人機提供動力,NASA也主動與漢能進行合作,進行太空能源技術的研發。

“企業家精神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它包含:大品格、大智慧、大氣魄、大眼光、大曆練、大擔當、大堅韌、大愛心、大胸懷、知大運”,企業家必須要擔當,擔當企業的命運,擔當國家的責任,擔當這個時代的使命。

一人、一家、一企、一國,時代的車輪隆隆滾動,國家強則企業強,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企業家們將持續進行研發,突破核心技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