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技工貿”與聯想的“貿工技”

華為的“技工貿”與聯想的“貿工技”

華為的“技工貿”與聯想的“貿工技”

這幾天黑聯想的人很多,甚至都給扣上“漢奸”的帽子,當然,這並不公平,聯想跟華為都發布公告澄清了事實。但所謂無風不起浪,聯想這些年真的有點慘,而華為卻一騎絕塵,奔向全球最NB的企業行列。這幾天“毛衣站”(請不要問我為什麼寫錯別字)激烈,華為被美國列入黑名單,今天華為發佈了公告,公告很長,引用幾點關鍵聲明,看著這份聲明你是不是覺得特別提氣?

1、 即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2、 “我們沒有做任何違法行為。”

3、 華為公司不會任由華盛頓擺佈。“我們不會像中興通訊那樣,在美國的要求下改變我們的管理,也不會接受監管”。

4、 美國禁止華為業務的影響將是有限的,華為對長期前景有信心。“預計華為的增長可能會放緩,但只是小幅的放緩,”任正非補充道,他表示年度收入增長可能略低於20%。

5、 “接二連三的威脅貿易伙伴的政策讓企業不敢再冒險,同時美國也將失去信譽”。

6、否決了在美國本土生產5G設備的可能。“即使美國請求我們在那裡生產,我們也不會去”。

聯想與華為都是同時代的公司,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也取得了不同的結果,當然,目前輿論上對於華為的支持力度要大很多,但聯想確實也不差,只是採用了不同的路徑,前面說了,聯想最近接二連三的被黑,也絕非沒有原因。兩家公司在發展戰略上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聯想走的是“貿工技”,而華為走的是“技工貿”。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家在開始創辦的時候,選擇路線卻正好相反,聯想反倒最初採用的“技工貿”,而華為採用的才是“貿工技”,可過了生存階段之後,兩家就像現在流行的段子說的,“碰面後,互道了一聲SB,然後各自又揚長而去”。

很多年輕的朋友可能已經不太瞭解什麼是貿工技,什麼是技工貿。我這裡也解釋下,方便接下去閱讀。

貿,我們可以理解為市場、銷售、營銷、品牌等;工,不僅僅是工廠,放到現在的環境中應該叫供應鏈更為合適;技,技術、研發、設計等都可以算是技。這三者實際上是一個做實業的企業最重要的三角的頂點。就叫“實業三角”(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我們一起來看看聯想的“貿工技”,再看看華為的“技工貿”,最後要做個總結分析。聯想的柳傳志此前也提過,“貿工技”與“技工貿”就像爬珠穆朗瑪峰,一個是從南坡上,一個是從北坡上,雖然難易程度上看不同,但最終殊途同歸。但問題是,發展了幾十年,怎麼聯想跟華為差距咋越來越大呢?肯定是這個比喻出了問題,我們一起看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聯想:“假如世界失去了聯想”

這個標題來自聯想自己最著名的廣告“假如世界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那個時候的聯想真的是如日中天,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大家都以有一臺聯想電腦為榮。

但自從柳傳志跟倪光南鬧崩之後(這段故事如果還有不知道的,就去搜索下吧),聯想發佈了“貿工技”戰略。就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聯想甚至把總工程師的職位給取消了。聯想徹底走上了電腦製造跟全球分銷之路。後面這條路走的還算順利,甚至後來收購了IBM的電腦部門,再後來收了前期如日中天的摩托羅拉。當時,聯想幾乎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生產與銷售公司,整合IBM也算順利,甚至後來楊元慶喊出“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聯想朝著世界最著名的電腦公司狂奔。

前面提到的柳傳志跟倪光南的鬧崩,媒體報道了非常多,當時也是鬧的沸沸揚揚,但本質上兩者對於聯想以後發展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分歧。倪光南其實是“技工貿”最堅定的擁護者,而且96年之前,聯想本來就是走的“技工貿”的道路。而柳傳志的道路是“貿工技”的道路。隨著倪光南淡出,柳傳志帶著聯想朝著“貿工技”的道路一路狂奔,如前所述,其實還是發展不錯的。於是,柳傳志真的就成了“商業教父”,他的著名的“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的思路,以及“扶上馬送一程”等等觀點在中國商業圈子裡甚為流傳,甚至變成語錄。

但從最近幾年聯想的發展狀況來看,還是出了不小的問題。貿工技前期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這是因為這條路相對簡單,但很多問題被掩蓋下來,比如不重視技術研發,不重視前期產品的投入的等等,這些問題你去聯想的產品論壇看看就知道了,各種吐槽,真是數不勝數。後來柳傳志也迴歸又搞了一段,就是那段收購IBM之後全球整合的階段,後來扶上馬之後又退休了,到現在為止,雖然聯想問題不斷,柳傳志應該不會再回來了。剩下的問題應該由楊元慶解決,但從目前的狀況看,真難。

雖然如此,作為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企業標杆,聯想還是有很多可為之處,我們一起祝福聯想。

華為:“華為的冬天”

同樣的,這部分的題目來自華為老闆任正非2000年收入爆棚的時候發出來的“盛世驚言”,放在目前“毛衣站”的背景下,真的是太合適了。不禁讓句總對任老闆佩服的五體投地。華為的發展跟聯想比起來沒有那麼多故事,也沒有那麼多聚光燈下的講述,相反,任正非甚至很少接受採訪,要不是最近“毛衣站”激烈,我估計任老闆都不會出來接受採訪。

華為跟聯想比起來,那真的是採用“貿工技”之路發展起來的。做交換機“二道販子”才賺了第一桶金,明明白白低端產業。但任老闆實在是有前瞻眼光,早在1991年就開始自己芯片的研發,這就是後來“華為海思”的前身。而且任老闆的重視研發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真的每年營收的10%放在研發上,這是很高的比例。這從中可以看到任老闆對於技術的決心。

這條路一開始就註定是非常難的,你看看就算是到現在,華為海思都二十幾年了,但還是問題不少。這就如同爬珠穆朗瑪峰走北坡,那真的是難上加難,一不小心小就掛了,也就是這樣,任老闆才真的是如履薄冰,一路艱辛。走到現在,在全球“毛衣站”的大背景下,才真的體會到任老闆的前瞻力。

當然,華為不是沒有問題,就算是現在幾乎是全球第一,一騎絕塵,也還是害怕美國的封鎖,畢竟在很多核心的技術上,我們還沒有基礎,這也是為啥國家也是採取“製造2025”的原因。看起來GDP很多,但質量增值不高,代工廠的名聲頭上頂了幾十年,也是非常不容易。回到華為來看,這次“毛衣站”對華為影響還是不小的,雖然任老闆口頭上說影響不大。我們繼續拭目以待,看華為如何突圍。

祝福華為。

華為&聯想: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

其實這也並不是路線或者戰略之爭,大家都在當時的條件下,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線。聯想採取了高舉高大的形式,打出了名聲,也打出了“民族品牌”。而華為採取小步快跑的形式,站穩了腳跟,也站出了“世界品牌”。雖然無關對錯,但起碼從目前華為與聯想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採用“技工貿”路線的華為要技高一籌,而採取“貿工技”陸續的聯想處於下風。當然,單純從戰略上去比較兩家企業是不合適的,畢竟還有太多的因素影響最終的結果。但聯想走的路子,是投機取巧的路線,就是“先易後難”,華為走的路子更凶險,搞不好就會“身敗名裂”。

我們回到前面舉的爬珠穆朗瑪峰的例子,從之前柳傳志的看法中看,其實無所謂對錯,都能爬上珠峰8848即可。但目前的狀況看,聯想沒有爬到8848,也許爬到了8800,但還差很遠。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不妨看看原來鄧爺爺關於“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論斷,這個理論上說是挺好的,但後來的實踐發現,先富確實是先富起來了,但先富並不帶領後富致富。我不知道這個類比是否合適,但套用到聯想身上,那就是,走著貿易的路子,走著走著發現挺容易,肯定不願意在苦哈哈的去研發啦,再後來,看收購好像也挺好的,只要整合的好,也一樣做大做強,那幹嘛自己去苦哈哈的研發呢?也許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反觀華為,走了一條艱難的北坡,從目前的來看,至少比聯想更接近終點的8848。但這條路凶險萬分,我相信,原來眾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都倒在了黎明前夜,華為堅持住了,也走了出來。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說華為就高明過聯想,只是事後人家出來了,才這麼說。但從比較意義上來看,華為的“技工貿”比聯想的“貿工技”要厲害很多。

還是那句話,這兩家都是民族企業,都是我們的驕傲。祝福華為跟聯想。

華為的“技工貿”與聯想的“貿工技”

華為的“技工貿”與聯想的“貿工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