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1

黃羊河水系,古稱黃渠,屬祁連山武威段六渠之一,境內歷史文化遺址眾多,古來人文鼎盛,民風淳樸,乾隆年間《五涼志》中所列“涼州八景”,有四景在黃羊河流域。今日黃渠包括黃羊鎮、謝河鎮、張義鎮、河東鎮和甘肅黃羊河集團公司,面積700多平方公里。

秦漢間,黃渠為高山森林與綠洲草原地貌,氣候寒涼,土壤肥美,為匈奴休屠王牧地。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闢河西,隨後置武威郡。元鼎年間(前116-110),在黃渠置張掖縣(今張義鎮),屬武威郡轄。東漢,廢張掖縣,黃渠隸姑臧縣。

曹魏黃初元年(220),涼州徙治姑臧,黃渠中上游屬姑臧縣轄,下游屬胥次縣轄。

五涼時期,黃渠屬後涼東張掖郡。北涼時,屬姑臧縣。涼亡,屬北魏林中轄。

隋、唐,屬姑臧縣。五代十國時期,屬六穀吐蕃左廂轄。

明代,黃渠東部屬古浪防禦千戶所轄,其西屬涼州衛轄。設靖邊驛、雙塔遞運所(千戶所)、張義堡。

清代、民國,黃渠東部屬古浪縣,西屬武威縣。

新中國成立,黃渠分設張義、黃羊二區。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張義區轄上泉、張義、中路三鄉,駐張義鄉堡子村;黃羊區轄廣場、七裡、二壩、廟山、謝河、河東六鄉,駐廣場靖邊驛。進入新世紀以來,合併廣場、七裡、二壩設黃羊鎮,合併廟山、謝河設謝河鎮,合併上泉、張義、中路設張義鎮,河東鄉改河東鎮。國營黃羊河農場,在鎮東北。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2

黃渠張義,“掖”轉讀為“義”,張義堡城堡,原來西漢張掖縣舊址。明代成化、嘉靖間築堡子城,周長約八里,開東西二門,四壕,有敵臺、望樓,明代設守備,清嘉慶前設遊擊府。

五涼時期,張義堡為姑臧輔邑,前涼帝王張駿、北涼帝王段業長期居住堡城,段業在這裡著有《九諷》。北涼帝王沮渠蒙遜,令工匠在天梯山摩崖雕刻其母車氏立像,造北涼皇家寺院,開闢天梯山石窟。隋唐至於西夏、明代,天梯山石窟規模不斷擴大。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喻為“石窟鼻祖”。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道光年間《涼州四寺志》記載:天梯山大佛寺,藏語稱“拉青香巴”,據說此石佛是安樂源佛, 其坐勢優美,身高三十六膀,右手顯救苦姿勢。左手放於膝上,安樂源佛兩側排列六尊佛像。據碑文記載:右邊是舍利子、觀世音、忿怒明王。左邊是阿難陀、大勢至菩薩、忿怒明王。據傳從前有個漢族羊信在這條被水淹沒的溝邊放羊,聽見從 山裡傳出, “ 門開了沒有? 門開了沒有?”的喊聲。第二天,他來到溝邊回答, “開門了。”這尊佛便從山中出現。大佛在附近西山根開了狹窄的水口,水便從此流走。為此,漢族羊倌的像也被塑在忿怒明王 的下邊。後來在自生像上貼上泥土,比原來更大了。在此八層樓殿堂上有尊釋迎佛像。傳說以前的彌勒殿是一個神匠用幻化術一夜建成。大佛右面有二十六個石窟,窟內有很多佛菩薩像和修行石窟。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古稱“天梯古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盪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五涼志》載有《天梯古雪》二詩:

其一

虎踞龍盤數重天,雲借蒼松上嶺顛。

群峰玉砌高攬月,鑿龕古壁禪靜參。

秋來春去萬年雪,時是滄海亦桑田。

白首從容千里望,黃沙樹綠亙相連。

其二

神龍西躍駕層巒,萬古雲霄玉臂寒。

北海當年氈共啖,南窗此日練同看。

晶瑩不讓乾坤老,霜鬢徒驚歲月殘。

未便屯膏空積素,融流分潤六渠寬。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3

靖邊驛,是明代涼州衛以東最為知名的交通中轉站,也是扼守武威城的重要軍事屏障。清代大學者樑汾《秦邊紀略》卷二記載:“明制,靖邊驛屯兵一百五十名,馬六十匹。”其南張義堡,“俗謂西黃羊也,”張義堡與南把截營、靖邊堡三足鼎立,“靖邊屯兵,上古設戍,鼎立角張,何念之深也。”黃渠水“東繞而北流,足資溝恤。遊騎擾者,整兵飭;隘口多者,扼其要。若南山之南榨子嶺、寬溝口、紅腰峴,非夷所牧馬而畋獸耶?先據北山,又焉得入?”指出黃渠靖邊、張義在守衛河西走廊的重要軍事戰略價值。

明代嘉靖年間,甘肅行都司在漢長城的遺址上,修築東起泗水、西至紅崖山的一段長城,黃渠境內自東往西依次建中沙堡、閆家堡、五溝鋪堡、河東鋪堡、紅寺堡等五堡,沿古浪河下游枯河床和沙緣建閆家墩、北腰墩、南腰墩、陸家腰墩、柴煙墩、舊六墩、新六墩七個烽墩,設有望樓和吊斗。又在大河水系與古浪水系的北部狹窄地帶建王成寨,在南腰墩與北腰墩之間建安林寨(後改為達家寨),在馬家花道墩與人頭坡墩之間黃渠出水口建韓佐寨。而在靖邊驛沿山一帶,正統年間為了防備黑番作亂,在各山口處還建了沙溝墩、大佛寺墩、孤山墩、小打班墩、人頭坡墩、馬家花道墩等六墩,在六墩的南面建供軍民避住的頭壩堡、楊房堡、樂安堡、沙溝堡、張益堡(非張義堡)等五堡。這三道東西平行的堡墩群,與長城同向,逶迤而西,構織出一道由長城、烽墩、城堡相間的安全防禦體系,有利地保障了黃渠農業經濟的發展。

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甘肅鎮官兵在取得松山大捷後,立即奏準朝廷,在西起黃渠東達黃河岸邊的近三百里地段,修築起高度均為二丈三尺,上底八尺,下底一丈八尺,每長一米所需土方三十三方的嶄新長城,萬曆皇帝稱讚此為斷匈奴右臂之舉,名垂史冊。次年,又補修東起黃渠西至紅崖山的舊長城,與新長城同一規制。這條長城,用料省、科技含量大、時間短、質量高,是明代長城修築史上的奇蹟。至今仍雄視西陲,成為一道景觀。

靖邊驛城堡,始修於明初,嘉靖年間增築。萬曆二十九年(1601)左右,甘肅鎮總兵達雲又補築城廂,建成甕城一座,高連垛牆三丈,底闊二丈二尺,收頂九尺;建成關廂城一座,周圍長七裡左右,高連垛牆三丈五尺,底闊一丈八尺,收頂七尺;角墩十座,攔馬牆三道,門二合,磚箍門四合;敵樓二十座,腰樓四座。

到了清代,靖邊驛城堡仍在發揮重要驛傳作用,建有官舍多間。城堡內商肆林立,貿易繁榮。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三日,民族英雄林則徐西戍路過,住宿靖邊驛官舍,武威知縣洪茂香以黃羊特產黃米香頭子、油忽旋麵茶、脫落羊羔子等招待。當夜,林則徐創作出著名詩句“高談痛飲同西笑, 切憤沈吟似北征”。

靖邊驛城堡,以其雄壯見著,清代詩人多有題詠。乾隆年間,清代詩人張翽路過此地,題有一詩:

蕭瑟悲風木,鄉關獨上樓。

斷鴻辭北去,殘日逐西流。

水落黃河冷,雲依白社愁。

憑軒誰忍淚,重別舊山邱。

清代嘉慶朝兵部右侍郎溫汝適,曾宿靖邊驛,留詩:

行穿犖确度夕陽,立馬臨岐望五涼。

山雪萬重溪水白,秋風一夜塞榆黃。

瓜寒野圃仍留客,果熟人家半出牆。

是處偏芒勞撫字,歌傳五褲重循良。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4

涼州黃羊河水系下游尾閭,靠近騰格裡沙漠八十里大沙。明清時期,這裡有連綿的柴灣,數十種沙生植物遍佈沙丘,棲息著鷹隼、野雁、斑鳩等眾多野生飛禽。在綠洲田疇與沙漠丘壑的交接處,駝鈴陣陣,商旅往來。每逢沙原月出,天地間呈現月如霜、沙似雪的塞上壯麗風光。“涼州八景”中的“平沙夜月”就指此地。有詩:

雁塞沙沉一掌平,夜來如水漾輕盈。

笳聲不動霜華靜,練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隈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長明。

黃昏每晃三秋影,一碧無垠萬里晴。

黃渠地處涼州綠洲東端,溝渠縱橫,土壤肥美,天梯古雪融化為水,自水峽口流出,澆灌麥黍。《魏書》卷35載,“尚書古弼、李順之徒皆曰:‘……天梯山上冬有積雪,深一丈餘,至春夏消液,下流成川,引以溉灌’。”《讀史方輿紀要》卷63記載:“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積雪,深至丈餘。春夏消釋,下流成川。居民引以灌溉。”每到春耕季節,田野之上,人聲鼎沸,扶犁撒種,一派田園風光。《五涼志》將其列為“涼州八景”中的“綠野春耕”,有詩如下:

孚甲早分穡事興,膏腴成畝各西東。

杏花人趁鋤梨雨,乳哺鴉鳴柳陌風。

王稅待靡收穫後,雲耕先入畫圖中。

邊陲廣有桑麻樂,祈谷佔年處處間。

《太平御覽》引《前涼錄》:“涼州嘉麥,一莖九穗。”《十六國春秋》中多次出現“涼州嘉麥”的記載,涼州黃渠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優質貢小麥的重要產地。三國曹丕在建安年間登高西望,幽思涼州,發出“嘉麥被壟,緣路帶衢。流莖散葉,列綺相扶”的讚歎。以黃渠麵粉為主的各類麵食風味鮮明,飲譽西北。從加工方面而言,有擀、抻、撥、搓、切、削、揪、截、包、蒸等;在形狀方面,有條、塊、段、花、丁、粗細、寬窄等式樣;在湯與面的配合方面,亦不下幾十種。黃渠麵粉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嘉麥入味,自然能盡萃精華,故黃渠釀皮子千年不衰,為西北同類釀皮食品中佼佼者。黃渠涼麵雖有“涼”字,卻盛行“熱”食,非比其他地方的涼食品,最早是前涼國宮廷祭祀食品,罩以菜根,調以五色,以尊漢禮。後流出宮廷,在民間流行。可謂“一碗涼麵,知魏晉風味”。《本草大觀》記載,涼州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與地產土豆相配,起藥膳良效,是養生佳品。 涼州黃渠撥魚兒,古拙、神祕、熱鬧、雋永,充滿濃厚的中華道教文化韻味。上古時候,道教宗師紅崖真人在涼州修煉,七年不出山,每日所用半碗麵、半碗水,食時以筷攪拌,調成面胎,念以咒語。鍋中水沸時,以筷撥出太極面魚形狀,太極面魚躍然水面,須臾香飄十里。吃時蘸以古醋、青鹽,滋味大佳。自此,涼州流行撥魚兒,千年傳承至今。有詩:“魚兒竹筷追,一撥一天機。勺裡龍門躍,喉間帆片彌。趣同齊白石,鮮比李延之。小吃匯天下,斯餚世所奇。” 另外,黃渠高莊饅頭(也叫甜水饅頭),是用麩酵配以優質精粉揉成發麵蒸制而成,也是涼州優秀傳統食品之一。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5

黃羊河,因其流域內遍佈野生黃羊而名之。其上游山區,有廣闊的草地,下游沿沙地區柴灣密佈,自古以來就是優質的牧地。《讀史方輿紀要》卷63記載:“蓋其地跨越邊塞,保險阻,宜畜牧,自古稱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也。”又載:“北魏主燾平統萬及秦、涼,以河西水草豐美,用為牧地,蓄甚蕃息,馬至二百餘萬匹,橐駝半之,牛羊無數。”《五代史》載:“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樂。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馬踏飛燕”的原型馬種,在這裡歷代繁衍,該馬能走對側步,可資御邊騎乘,是名副其實的“天馬的故鄉”。《五涼志》將這裡的牧場風光列為“涼州八景”之“黃羊秋牧”:

一線中通界遠荒,長川歷歷抱西涼。

草肥秋色嘶蕃馬,霧遍山原擁牧羊。

蘇武廿年持漢節,嫖姚萬里拓秦疆。

幾回聽處橫吹笛,楊柳春風憶夕陽。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6

五涼時期,天梯山留有四涼十多位帝王的活動蹤跡,中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的鳩摩羅什曾經在此結夏,傳播佛教文化。前涼張寔時期,隴西名門李弇、李卓率領族人遷徙到了涼州,李氏家族散處天梯山中。李弇生子李昶,李昶有遺腹子李暠,公元400年,李暠建立西涼國。《新唐書》“宰相世襲表”等歷史文獻記載,李暠是大唐建立者李淵的先祖。

李弇(涼州)——李昶(涼州)——李暠(涼州)——李歆(酒泉)——李重耳(酒泉)——李熙(武川)——李天錫(武川)——李虎(隆堯)——李昞(隆堯)——李淵(隆堯)

唐代,涼州姑臧李氏被褒稱“姑臧大房”,成為中國“四海望族”之首。《資治通鑑》卷200載: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冬十月壬戌詔雲:“後魏隴西李寶、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舊五代史。李專美傳》:“專美之遠祖本出姑臧大房,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姻,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 李寶是姑臧大房李承的父親、西涼國國王李暠的嫡孫,姑臧大房由於受到唐代制度層面的保護,從而名震華夏。今日天梯山中生活的李氏,是僅存的數量甚少的“姑臧大房”人口。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天梯山世居的豪強、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聯合河西著姓,在涼州建立大涼國,建元“安樂”。李軌攻拔張掖、敦煌、西平、枹罕等郡,盡有河西之地 。因於唐朝李淵同宗,李淵致國書稱李軌為從弟,二李聯合討伐金城薛舉。武德元年(618),李淵下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西來,冊拜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給予羽葆鼓吹一部。當時,李軌已稱帝號,命其子李伯玉為太子,長史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攻陷河州。唐朝使者張俟德到達後,李軌召集部下商議說:“李氏據有天下,是歷運所屬,已經佔據京邑。一姓不可競立,如今除去帝號,東向接受冊封,行嗎?”曹珍說:“隋亡天下,英雄競起,稱王稱帝,瓜分鼎峙。唐國自保關中、雍州,大涼自處河右,何況已為天子,怎能接受別人的官爵呢?如非要以小事大,可依照蕭察舊例,自稱樑帝而稱臣於周。”李軌接受這個意見,便派尚書左丞鄧曉來朝,奉上文書自稱“從弟大涼皇帝”。李淵不許,於是兩國交惡。後來,李淵派出間諜安興貴,前往涼州,與其弟安修仁等人暗引諸胡兵馬叛亂,攻取涼州,擒李軌。大涼國遂亡。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7

明代涼州將星雲集,謝河李府寨、黃羊李家灣均為徵西將軍、寧夏總兵李義家族的聚集地。謝河石崗村是明代邊將之冠達雲後裔的聚居地,建有達氏祠堂。達雲家族上承皇赫血統、下開清代將門家風,出現三度誥封八代、兩代上國柱、兩個一品掛印大將軍、四世宮保、一門五鼎甲嘉話。康熙三十年(1691),達雲的後代達先考中辛未科武進士,平四川打簡爐叛亂建有奇功,被康熙帝在京引見,封為江浙水師協領,升紹臺都督,誥封其父達全體榮祿大夫、其母二品誥命夫人,被譽為“江浙第一廉臣”。其子媳達楊氏,出生蘇州“會元門第”,乃江南名媛,雍正年間扶公公、丈夫靈柩萬里歸葬涼州,引起舉國轟動,被朝廷旌表,立貞節牌坊。達先弟達澤在康熙丙戌科考中武進士,另一弟達聰和堂弟達能考中武舉人。達澤仕為湖廣都指揮使,達聰任戶部郎中。乾隆年間,達氏家族又再次崛起,達爾海考中文舉人,仕至道臺,封中憲大夫,其父母被誥封。有清一代,達雲一脈計有文武監生十多人。

清代黃渠文學昌盛,黃渠人李蘊芳於乾隆七年(1742)赴西安參加陝西、甘肅兩省生員合試,以一篇《黃河賦》為陝西學政胡中藻所激賞,考取兩省第二名,名動西北。乾隆十七年(1752),李蘊芳在春季壬申鄉試中考取舉人,秋季連捷,考取壬申會試貢士,歷殿試,成為二甲三十三名進士。李蘊芳在石城任知縣期間,關注民生,“有吏才,民稱其斷。”他是清代著名詩人,著有《醉雪庵詩草》,後來因胡中藻文字獄牽連,被殺。

靖邊驛人潘挹奎,是清代著名學者、詩人,嘉慶年間進士,著有《武威耆舊傳》《燕京雜詠》等。黃渠七裡堡人蕭士雙,勤奮好學,中乾隆年間三甲十九名進士。黃渠秋溟莊園學子何承先,考中乾隆乙卯科鄉試第一名,是河西曆史上唯一的“解元”。黃渠樂安堡人張俊哲,也高中進士,今謝河還有其墓。

黃渠人家庭必藏:《涼州黃渠志》(概述),述說黃羊河水系歷史人文

來源:林山 涼州歷史文化新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