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日,久臥病榻的梁羽生,手託一本《唐宋詞選》,對床前的愛子陳心宇念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他用顫抖的聲音唸完《雨霖鈴》,就此昏睡過去。誰料想,幾日之後,85歲的梁羽生竟駕鶴西去,《雨霖鈴》終成訣別之辭。

時年,愛妻林萃如79歲,她獨自送走丈夫,轉出門來,對兒女們輕聲道:“噓!不要哭。你們父親儘管頑皮蠢笨,卻走得安詳。”那是2009年1月22日,寒氣未褪的早春裡,夕陽殘照如血。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不經不覺間,先生辭世業已十載光陰;料峭春寒裡,東風唱起一曲俠義輓歌……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俠義傳家

廣西蒙山,群山競秀,眉水鍾靈。在當地,陳家可謂名門望族、書香世家。陳家祖上功名在冊,光緒年間,陳家更是擁有良田百畝、地產多處,並立下書香傳世、行孝重義、樂善好施的家風。登門者無論貧民乞丐,陳家均以“三菜一湯”招待,窮苦村鄰,也經常會收到陳家贈予的整擔稻穀。

陳家還精通醫道,為鄉鄰免費義診;同時將《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醫學典籍,整理成方子,贈予病患。故此,蒙山陳家,頗有“俠義傳家”之美譽。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陳家來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端詳了陳家小兒的右手掌紋,嘆道:“命帶顏回,聰明早逝,此子陽壽,不過三十有六。”那小兒,在同輩中排行第六,他便是梁羽生,彼時,他的名字叫陳文統。

少年俠客

因自小體弱多病,且迷信命數可期,外祖父對陳文統疼愛有加,將畢生三大絕技——下棋、詩詞、對聯,傾囊授予陳文統,望他能將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未及12歲,陳文統便學完了“四書”、《史記》等典籍,他熱愛詩詞、對聯,但那時他還年幼、童心未泯,他更偏愛“風雪山神廟”、“狄青平南”等俠義故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及稱號,他倒背如流。讀到盡興處,他捏一枚銅板在手,奮力向前擲出:“看我‘青蚨傳信’!”他沒想到,這些外祖父口中“無益”之書,影響了他一生的言行和職業走向。

“七七事變”後,蒙山來了許多逃難之人,當中不乏學生,他們無衣可穿,也吃不飽飯。陳文統當時在中學寄宿,每年制有12雙布鞋、2件毛衣、6套外套,他把衣物鞋子盡數贈給窮苦同學,自己則穿著露出腳趾頭的破布鞋。

每逢放假,陳文統帶同學們回家做客,安排傭人多做幾道菜,為他們一解飢饞。陳文統的棋藝也頗得外祖父真傳。在蒙山風雨橋上,常年嘯聚著一群以下棋為生的棋手。對於前來挑戰的新手,棋手故意先輸幾把,等到新手加大賭注,棋手就顯露真實水平,把所有賭注一把收入囊中。

一日,陳文統走在橋上見此狀況,頓感憤懣不平,他把零錢全部押上,幾十個回合之後,那群棋手被殺得人仰馬翻。陳文統把贏來的錢分給新手,並請他們吃挑貨郎賣的米粉。他總記得外祖父教他下棋時,告訴他的話:“下棋,不是霸道,而是王道。”做人亦是如此,做俠者,別做霸者。

俠肝義膽

1944年,梁羽生高中畢業後,一邊溫習外祖父的詞集《梅隱集》,一邊準備大學招生考試。10月,抗戰局勢急轉而下,日軍的炮火攻陷榕城(桂林別稱),陳文統憤慨難解,寫下長達448字的愛國長詩《哀榕城》:“……徘徊遙望舊名城,大火連天映月明。處處繁華成瓦礫,獨留天際數峰青。……”這首詩後來刊載於《廣西日報》,被時人譽為“桂林詩史”,他的詩詞造詣由此顯露。

此間,諸多知識分子因戰火避難蒙山,太平天國史學家簡又文、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均借宿到陳文統家。對於這些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陌生人,陳家沒有半點懼怕,陳文統甚至尊稱他們為“恩師”。

那段時間,饒宗頤為陳文統指點詩詞創作,簡又文則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意義告知於陳文統。這些東西,如同一張巨大的屏障,讓陳文統痴迷其中,而忘記了戰火殺戮裹挾的恐慌。

1945年初,日軍攻入蒙山,當夜,陳文統帶領老師們避難到隔壁村,簡又文的幾箱文物資料,陳文統一本都沒落下。陳文統的父親則組織一批鄉民,自備槍械回到縣城與日軍展開游擊戰。被惹惱的日軍增派了援軍,準備在蒙山實行“三光”政策,並點名要活捉陳家和簡家人。

陳文統再度輾轉流離,引著老師們去舅舅家避難。他身背長槍,一馬當先,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舅舅家。

很多年後,簡又文還能清晰憶起這段患難與共的恩情:“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遭遇大難,正在途窮亡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情誼,卒得平安歸來……”

"

那日,久臥病榻的梁羽生,手託一本《唐宋詞選》,對床前的愛子陳心宇念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他用顫抖的聲音唸完《雨霖鈴》,就此昏睡過去。誰料想,幾日之後,85歲的梁羽生竟駕鶴西去,《雨霖鈴》終成訣別之辭。

時年,愛妻林萃如79歲,她獨自送走丈夫,轉出門來,對兒女們輕聲道:“噓!不要哭。你們父親儘管頑皮蠢笨,卻走得安詳。”那是2009年1月22日,寒氣未褪的早春裡,夕陽殘照如血。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不經不覺間,先生辭世業已十載光陰;料峭春寒裡,東風唱起一曲俠義輓歌……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俠義傳家

廣西蒙山,群山競秀,眉水鍾靈。在當地,陳家可謂名門望族、書香世家。陳家祖上功名在冊,光緒年間,陳家更是擁有良田百畝、地產多處,並立下書香傳世、行孝重義、樂善好施的家風。登門者無論貧民乞丐,陳家均以“三菜一湯”招待,窮苦村鄰,也經常會收到陳家贈予的整擔稻穀。

陳家還精通醫道,為鄉鄰免費義診;同時將《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醫學典籍,整理成方子,贈予病患。故此,蒙山陳家,頗有“俠義傳家”之美譽。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陳家來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端詳了陳家小兒的右手掌紋,嘆道:“命帶顏回,聰明早逝,此子陽壽,不過三十有六。”那小兒,在同輩中排行第六,他便是梁羽生,彼時,他的名字叫陳文統。

少年俠客

因自小體弱多病,且迷信命數可期,外祖父對陳文統疼愛有加,將畢生三大絕技——下棋、詩詞、對聯,傾囊授予陳文統,望他能將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未及12歲,陳文統便學完了“四書”、《史記》等典籍,他熱愛詩詞、對聯,但那時他還年幼、童心未泯,他更偏愛“風雪山神廟”、“狄青平南”等俠義故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及稱號,他倒背如流。讀到盡興處,他捏一枚銅板在手,奮力向前擲出:“看我‘青蚨傳信’!”他沒想到,這些外祖父口中“無益”之書,影響了他一生的言行和職業走向。

“七七事變”後,蒙山來了許多逃難之人,當中不乏學生,他們無衣可穿,也吃不飽飯。陳文統當時在中學寄宿,每年制有12雙布鞋、2件毛衣、6套外套,他把衣物鞋子盡數贈給窮苦同學,自己則穿著露出腳趾頭的破布鞋。

每逢放假,陳文統帶同學們回家做客,安排傭人多做幾道菜,為他們一解飢饞。陳文統的棋藝也頗得外祖父真傳。在蒙山風雨橋上,常年嘯聚著一群以下棋為生的棋手。對於前來挑戰的新手,棋手故意先輸幾把,等到新手加大賭注,棋手就顯露真實水平,把所有賭注一把收入囊中。

一日,陳文統走在橋上見此狀況,頓感憤懣不平,他把零錢全部押上,幾十個回合之後,那群棋手被殺得人仰馬翻。陳文統把贏來的錢分給新手,並請他們吃挑貨郎賣的米粉。他總記得外祖父教他下棋時,告訴他的話:“下棋,不是霸道,而是王道。”做人亦是如此,做俠者,別做霸者。

俠肝義膽

1944年,梁羽生高中畢業後,一邊溫習外祖父的詞集《梅隱集》,一邊準備大學招生考試。10月,抗戰局勢急轉而下,日軍的炮火攻陷榕城(桂林別稱),陳文統憤慨難解,寫下長達448字的愛國長詩《哀榕城》:“……徘徊遙望舊名城,大火連天映月明。處處繁華成瓦礫,獨留天際數峰青。……”這首詩後來刊載於《廣西日報》,被時人譽為“桂林詩史”,他的詩詞造詣由此顯露。

此間,諸多知識分子因戰火避難蒙山,太平天國史學家簡又文、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均借宿到陳文統家。對於這些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陌生人,陳家沒有半點懼怕,陳文統甚至尊稱他們為“恩師”。

那段時間,饒宗頤為陳文統指點詩詞創作,簡又文則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意義告知於陳文統。這些東西,如同一張巨大的屏障,讓陳文統痴迷其中,而忘記了戰火殺戮裹挾的恐慌。

1945年初,日軍攻入蒙山,當夜,陳文統帶領老師們避難到隔壁村,簡又文的幾箱文物資料,陳文統一本都沒落下。陳文統的父親則組織一批鄉民,自備槍械回到縣城與日軍展開游擊戰。被惹惱的日軍增派了援軍,準備在蒙山實行“三光”政策,並點名要活捉陳家和簡家人。

陳文統再度輾轉流離,引著老師們去舅舅家避難。他身背長槍,一馬當先,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舅舅家。

很多年後,簡又文還能清晰憶起這段患難與共的恩情:“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遭遇大難,正在途窮亡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情誼,卒得平安歸來……”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

初窺俠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承蒙徒弟的恩情,簡又文決定將陳文統帶到廣州求學,獲得更好的教育。不久後,陳文統考入嶺南大學,在這裡,他遇上了人生第二位恩師,也是決定他人生走向最重要的人——金應熙。

金應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學生,亦是地下黨員,比陳文統僅年長5歲。兩人亦有許多相投的志趣:他們可以為一盤殘局殺得昏天暗地,可以為一本武俠小說聊上一整宿,也可以為一首詩詞推敲至天明。有段時間,陳文統特別喜歡李商隱,但李商隱的詩過於難懂,他就找金應熙請教。

金應熙道:“我只能告訴你其人其詩的歷史背景,如何理解,就看你自己。詩詞欣賞本就因人而異,閱讀它,本就是讀者思想再創作的過程。”討論的回合之間,陳文統對詩詞欣賞及創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時候,陳文統愛看武俠小說,但並非是骨子裡的熱愛,他也愛看其它小說。金應熙則是一個武俠鐵粉,他尤愛還珠樓主和宮白羽,每期必看,每本必買,他那方寸大小的寢室裡,堆滿了兩位大家的武俠小說。

他主動把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借給陳文統,“月夜棹孤舟,巫峽啼猿登棧道;天涯逢知已,移家結伴隱名山”,看到第一回的標題,陳文統就感覺自己被一個旋渦給吸進去了:“心理學家說,童年、少年時代所欠缺的東西,往往在長大後要求取補償。我大學大量讀武俠,或許就是基於這種心理。”

自此,陳文統上課看、下課看、去廁所看、躺床上也看,看完後就激動地跑去金應熙的寢室討論。而金應熙也像個沒長大的孩子,聊到興頭上,他拈一枚牙籤叼在嘴裡,大叫一聲:“妖人來也!”遂將牙籤吐向陳文統。

陳文統神祕地向金應熙說道:“宮白羽是寫實派,對人情世故尤其寫得透徹;還珠樓主是浪漫派,想象力之豐富無人能出其右。但宮白羽更厲害的一點是,他不懂武功,卻比懂武功的平江不肖生寫得更精彩!”

也就是說,宮白羽以意境替代一招一式,還珠樓主以想象顛覆現實,方能脫穎而出,自成一派。這是兩個武俠大家的門道,卻是陳文統窺得的“天道”:唯有拋棄舊時格局,才能開闢新的天地。

“俠”路相逢

1949年4月,國共談判破裂,戰局在即,嶺南大學不得不提前放假。彼時,蒙山仍在國民黨桂系的統治下,陳文統回不了家,獨自一人來到香港。他帶著大學校長的介紹信來到香港《大公報》求職,主考官讓他翻譯三條新聞稿件。

次日,陳文統被錄取了,到了《大公報》他才知道,那個面試他的主考官,名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的金庸。他倆對文史都有研究,都熱衷下棋、武俠和抽菸,家庭都遭到過迫害,這正是“何慚流水遇知音”。

每次聊到武俠和歷史,陳文統都欣喜異常,“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陳文統請查良鏞喝酒吃肉,查良鏞則請陳文統去他家下棋。一次,他倆都是一手拿煙,一手下棋,過度痴迷其中的陳文統突然感覺手指一陣發燙,他趕緊把菸頭扔掉,菸頭掉在了地毯上。兩人盯著棋盤一動不動,把地毯冒出的煙霧當做香菸的煙霧。直到查太太聞到燒焦味發出驚呼,他們才發現地毯已經燒了幾個大洞。

兩人愣在當場,相顧無言,繼而放聲大笑,接著又坐回原位繼續廝殺。那一幕,就像兩個真正的大俠相逢,惺惺相惜,落拓不羈,像極了《笑傲江湖》裡的曲洋和劉正風,也像極了《萍蹤俠影錄》裡的上官天野和張丹楓。

"

那日,久臥病榻的梁羽生,手託一本《唐宋詞選》,對床前的愛子陳心宇念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他用顫抖的聲音唸完《雨霖鈴》,就此昏睡過去。誰料想,幾日之後,85歲的梁羽生竟駕鶴西去,《雨霖鈴》終成訣別之辭。

時年,愛妻林萃如79歲,她獨自送走丈夫,轉出門來,對兒女們輕聲道:“噓!不要哭。你們父親儘管頑皮蠢笨,卻走得安詳。”那是2009年1月22日,寒氣未褪的早春裡,夕陽殘照如血。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不經不覺間,先生辭世業已十載光陰;料峭春寒裡,東風唱起一曲俠義輓歌……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俠義傳家

廣西蒙山,群山競秀,眉水鍾靈。在當地,陳家可謂名門望族、書香世家。陳家祖上功名在冊,光緒年間,陳家更是擁有良田百畝、地產多處,並立下書香傳世、行孝重義、樂善好施的家風。登門者無論貧民乞丐,陳家均以“三菜一湯”招待,窮苦村鄰,也經常會收到陳家贈予的整擔稻穀。

陳家還精通醫道,為鄉鄰免費義診;同時將《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醫學典籍,整理成方子,贈予病患。故此,蒙山陳家,頗有“俠義傳家”之美譽。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陳家來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端詳了陳家小兒的右手掌紋,嘆道:“命帶顏回,聰明早逝,此子陽壽,不過三十有六。”那小兒,在同輩中排行第六,他便是梁羽生,彼時,他的名字叫陳文統。

少年俠客

因自小體弱多病,且迷信命數可期,外祖父對陳文統疼愛有加,將畢生三大絕技——下棋、詩詞、對聯,傾囊授予陳文統,望他能將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未及12歲,陳文統便學完了“四書”、《史記》等典籍,他熱愛詩詞、對聯,但那時他還年幼、童心未泯,他更偏愛“風雪山神廟”、“狄青平南”等俠義故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及稱號,他倒背如流。讀到盡興處,他捏一枚銅板在手,奮力向前擲出:“看我‘青蚨傳信’!”他沒想到,這些外祖父口中“無益”之書,影響了他一生的言行和職業走向。

“七七事變”後,蒙山來了許多逃難之人,當中不乏學生,他們無衣可穿,也吃不飽飯。陳文統當時在中學寄宿,每年制有12雙布鞋、2件毛衣、6套外套,他把衣物鞋子盡數贈給窮苦同學,自己則穿著露出腳趾頭的破布鞋。

每逢放假,陳文統帶同學們回家做客,安排傭人多做幾道菜,為他們一解飢饞。陳文統的棋藝也頗得外祖父真傳。在蒙山風雨橋上,常年嘯聚著一群以下棋為生的棋手。對於前來挑戰的新手,棋手故意先輸幾把,等到新手加大賭注,棋手就顯露真實水平,把所有賭注一把收入囊中。

一日,陳文統走在橋上見此狀況,頓感憤懣不平,他把零錢全部押上,幾十個回合之後,那群棋手被殺得人仰馬翻。陳文統把贏來的錢分給新手,並請他們吃挑貨郎賣的米粉。他總記得外祖父教他下棋時,告訴他的話:“下棋,不是霸道,而是王道。”做人亦是如此,做俠者,別做霸者。

俠肝義膽

1944年,梁羽生高中畢業後,一邊溫習外祖父的詞集《梅隱集》,一邊準備大學招生考試。10月,抗戰局勢急轉而下,日軍的炮火攻陷榕城(桂林別稱),陳文統憤慨難解,寫下長達448字的愛國長詩《哀榕城》:“……徘徊遙望舊名城,大火連天映月明。處處繁華成瓦礫,獨留天際數峰青。……”這首詩後來刊載於《廣西日報》,被時人譽為“桂林詩史”,他的詩詞造詣由此顯露。

此間,諸多知識分子因戰火避難蒙山,太平天國史學家簡又文、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均借宿到陳文統家。對於這些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陌生人,陳家沒有半點懼怕,陳文統甚至尊稱他們為“恩師”。

那段時間,饒宗頤為陳文統指點詩詞創作,簡又文則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意義告知於陳文統。這些東西,如同一張巨大的屏障,讓陳文統痴迷其中,而忘記了戰火殺戮裹挾的恐慌。

1945年初,日軍攻入蒙山,當夜,陳文統帶領老師們避難到隔壁村,簡又文的幾箱文物資料,陳文統一本都沒落下。陳文統的父親則組織一批鄉民,自備槍械回到縣城與日軍展開游擊戰。被惹惱的日軍增派了援軍,準備在蒙山實行“三光”政策,並點名要活捉陳家和簡家人。

陳文統再度輾轉流離,引著老師們去舅舅家避難。他身背長槍,一馬當先,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舅舅家。

很多年後,簡又文還能清晰憶起這段患難與共的恩情:“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遭遇大難,正在途窮亡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情誼,卒得平安歸來……”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

初窺俠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承蒙徒弟的恩情,簡又文決定將陳文統帶到廣州求學,獲得更好的教育。不久後,陳文統考入嶺南大學,在這裡,他遇上了人生第二位恩師,也是決定他人生走向最重要的人——金應熙。

金應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學生,亦是地下黨員,比陳文統僅年長5歲。兩人亦有許多相投的志趣:他們可以為一盤殘局殺得昏天暗地,可以為一本武俠小說聊上一整宿,也可以為一首詩詞推敲至天明。有段時間,陳文統特別喜歡李商隱,但李商隱的詩過於難懂,他就找金應熙請教。

金應熙道:“我只能告訴你其人其詩的歷史背景,如何理解,就看你自己。詩詞欣賞本就因人而異,閱讀它,本就是讀者思想再創作的過程。”討論的回合之間,陳文統對詩詞欣賞及創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時候,陳文統愛看武俠小說,但並非是骨子裡的熱愛,他也愛看其它小說。金應熙則是一個武俠鐵粉,他尤愛還珠樓主和宮白羽,每期必看,每本必買,他那方寸大小的寢室裡,堆滿了兩位大家的武俠小說。

他主動把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借給陳文統,“月夜棹孤舟,巫峽啼猿登棧道;天涯逢知已,移家結伴隱名山”,看到第一回的標題,陳文統就感覺自己被一個旋渦給吸進去了:“心理學家說,童年、少年時代所欠缺的東西,往往在長大後要求取補償。我大學大量讀武俠,或許就是基於這種心理。”

自此,陳文統上課看、下課看、去廁所看、躺床上也看,看完後就激動地跑去金應熙的寢室討論。而金應熙也像個沒長大的孩子,聊到興頭上,他拈一枚牙籤叼在嘴裡,大叫一聲:“妖人來也!”遂將牙籤吐向陳文統。

陳文統神祕地向金應熙說道:“宮白羽是寫實派,對人情世故尤其寫得透徹;還珠樓主是浪漫派,想象力之豐富無人能出其右。但宮白羽更厲害的一點是,他不懂武功,卻比懂武功的平江不肖生寫得更精彩!”

也就是說,宮白羽以意境替代一招一式,還珠樓主以想象顛覆現實,方能脫穎而出,自成一派。這是兩個武俠大家的門道,卻是陳文統窺得的“天道”:唯有拋棄舊時格局,才能開闢新的天地。

“俠”路相逢

1949年4月,國共談判破裂,戰局在即,嶺南大學不得不提前放假。彼時,蒙山仍在國民黨桂系的統治下,陳文統回不了家,獨自一人來到香港。他帶著大學校長的介紹信來到香港《大公報》求職,主考官讓他翻譯三條新聞稿件。

次日,陳文統被錄取了,到了《大公報》他才知道,那個面試他的主考官,名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的金庸。他倆對文史都有研究,都熱衷下棋、武俠和抽菸,家庭都遭到過迫害,這正是“何慚流水遇知音”。

每次聊到武俠和歷史,陳文統都欣喜異常,“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陳文統請查良鏞喝酒吃肉,查良鏞則請陳文統去他家下棋。一次,他倆都是一手拿煙,一手下棋,過度痴迷其中的陳文統突然感覺手指一陣發燙,他趕緊把菸頭扔掉,菸頭掉在了地毯上。兩人盯著棋盤一動不動,把地毯冒出的煙霧當做香菸的煙霧。直到查太太聞到燒焦味發出驚呼,他們才發現地毯已經燒了幾個大洞。

兩人愣在當場,相顧無言,繼而放聲大笑,接著又坐回原位繼續廝殺。那一幕,就像兩個真正的大俠相逢,惺惺相惜,落拓不羈,像極了《笑傲江湖》裡的曲洋和劉正風,也像極了《萍蹤俠影錄》裡的上官天野和張丹楓。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查良鏞與陳文統下棋

俠者之殤

在《大公報》工作近一年後,陳文統收到一封家書,家裡人叫他趕緊回老家救父親。事情起因是有人狀告陳文統的父親陳品瑞,“1930年殺害農協領導人彭慶麟,摧殘農民運動,惡霸一方,魚肉百姓,勾結日寇漢奸,為虎作倀。”

陳文統頓覺天旋地轉,眼前一片漆黑。他趕緊趕往廣西,在荔浦落腳後,中學同學彭榮康攔住了他:“你不能回去!蒙山才解放不久,農村正在開展剿匪反霸群眾行動。你回老家,不但救不了你父親,連你個人的生活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彭榮康接著叫來了陳文統的哥哥陳文山,陳文統把一些錢交給陳文山,噙淚叮囑哥哥一定要照顧好父親和家中親人。這些錢,都是陳文統在報社掙的,他本來是打算把父親接到香港,做生活安置費用的。之前,他已兩次返鄉,他對父親陳品瑞說:“爹,您帶著弟弟跟我去香港吧。”他對繼母李鬱芳說:“娘,等我安置了爹和弟弟,就來接您和妹妹。”(弟弟和妹妹皆為繼母所生)他對堂哥陳文奇說:“二哥,你也一起去,我來幫你找工作。”然而,他們都婉拒了,一個都沒去。他們永遠也去不成了。

1951年春,父親陳品瑞、堂哥陳文奇相繼被槍決,弟弟因飢餓吃生黃豆,拉肚子不治而死,繼母李鬱芳帶著妹妹飢寒交迫,沒了活頭,被逼無奈改嫁了鄰村一個鰥夫,從前收留簡又文的舅舅,也經不住迫害吞藥而死。曾經以俠義聞名的殷實陳家,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

無力迴天的陳文統哭幹了眼淚,走過一條條長街,他想起16歲那年寫的《人月圓》:“不堪回首當年事,休上望鄉臺。故園荒蕪,故人零落,故跡難埋。”誰料想,未曾識得愁滋味的少年隨筆,竟是為今日的自己而書!

“梁羽生”

揹負著冤屈心事,陳文統回到《大公報》。他不再觸碰政治相關的東西,而轉向歷史和小品文。他用多個筆名,應對多個專欄:在“茶座文談”裡,他叫馮瑜寧;在“一日一聯”裡,他叫樑慧如;在“李夫人信箱”裡,他叫李夫人。這些欄目深受好評,讀者紛紛猜測這些人到底是誰。

1953年底,一則比武通告吸引了港澳兩地的注意力:香港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約下於1954年春,進行武鬥,看哪個門派更厲害。他們簽下生死狀,聲言無論打死打傷,雙方均不得復仇。新年剛過,比武開始,宣揚了數月的武鬥,在正式舉行那天,不到五分鐘,就以吳公儀把陳剋夫鼻子打出血而終止。

《大公報》旗下《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突發奇想:“為何不以武俠小說來增加《新晚報》的發行量呢?”他立馬動員陳文統:“你是金應熙的高徒,武俠小說信手拈來。”但陳文統覺得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羅孚道:“是否登大雅之堂,不在別人,在你自己。”陳文統被說服,但與羅孚訂了君子協議:作為報館任務,最多隻寫半年。

當天,羅孚就在《新晚報》裡做了預告:“本刊新增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故事緊張異常,敬希讀者留意。”

廣告登出去,陳文統退無可退,但是怎麼寫呢?宮白羽和還珠樓主的成功讓他明白,若要成功,就必須寫新的武俠形式,但如何“新”?他一生受到外祖父、饒宗頤、金應熙等人的詩詞指教,“詩詞”,肯定要成為自己作品的靈魂載體。他反感舊派武俠小說裡毫無科學依據、毫無真實歷史的“神仙打架”,又想到簡又文教授自己的太平天國曆史,遂決定以義和團起義為創作藍本,增加真實性。

故事主題又寫什麼呢?舊派那種逢人就打的套路肯定不能用了。他想起了蒙冤而死的父親,父仇冤屈不得伸張,那就寄情於書中吧。

那晚,他平復心緒,理好思路,就下筆了。他改動了自己曾經寫的一首《踏莎行》作為開篇詞:“弱水飄萍,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熬夜寫完第一回,他想起南朝裡的“宋、齊、樑、陳”,“樑”在“陳”的前面;他又想起張佛千的贈聯“羽客傳奇,萬紙入勝;生公說法,千石通靈”。於是,他在作者欄的地方寫下三個字:梁羽生。

"

那日,久臥病榻的梁羽生,手託一本《唐宋詞選》,對床前的愛子陳心宇念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他用顫抖的聲音唸完《雨霖鈴》,就此昏睡過去。誰料想,幾日之後,85歲的梁羽生竟駕鶴西去,《雨霖鈴》終成訣別之辭。

時年,愛妻林萃如79歲,她獨自送走丈夫,轉出門來,對兒女們輕聲道:“噓!不要哭。你們父親儘管頑皮蠢笨,卻走得安詳。”那是2009年1月22日,寒氣未褪的早春裡,夕陽殘照如血。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不經不覺間,先生辭世業已十載光陰;料峭春寒裡,東風唱起一曲俠義輓歌……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俠義傳家

廣西蒙山,群山競秀,眉水鍾靈。在當地,陳家可謂名門望族、書香世家。陳家祖上功名在冊,光緒年間,陳家更是擁有良田百畝、地產多處,並立下書香傳世、行孝重義、樂善好施的家風。登門者無論貧民乞丐,陳家均以“三菜一湯”招待,窮苦村鄰,也經常會收到陳家贈予的整擔稻穀。

陳家還精通醫道,為鄉鄰免費義診;同時將《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醫學典籍,整理成方子,贈予病患。故此,蒙山陳家,頗有“俠義傳家”之美譽。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陳家來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端詳了陳家小兒的右手掌紋,嘆道:“命帶顏回,聰明早逝,此子陽壽,不過三十有六。”那小兒,在同輩中排行第六,他便是梁羽生,彼時,他的名字叫陳文統。

少年俠客

因自小體弱多病,且迷信命數可期,外祖父對陳文統疼愛有加,將畢生三大絕技——下棋、詩詞、對聯,傾囊授予陳文統,望他能將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未及12歲,陳文統便學完了“四書”、《史記》等典籍,他熱愛詩詞、對聯,但那時他還年幼、童心未泯,他更偏愛“風雪山神廟”、“狄青平南”等俠義故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及稱號,他倒背如流。讀到盡興處,他捏一枚銅板在手,奮力向前擲出:“看我‘青蚨傳信’!”他沒想到,這些外祖父口中“無益”之書,影響了他一生的言行和職業走向。

“七七事變”後,蒙山來了許多逃難之人,當中不乏學生,他們無衣可穿,也吃不飽飯。陳文統當時在中學寄宿,每年制有12雙布鞋、2件毛衣、6套外套,他把衣物鞋子盡數贈給窮苦同學,自己則穿著露出腳趾頭的破布鞋。

每逢放假,陳文統帶同學們回家做客,安排傭人多做幾道菜,為他們一解飢饞。陳文統的棋藝也頗得外祖父真傳。在蒙山風雨橋上,常年嘯聚著一群以下棋為生的棋手。對於前來挑戰的新手,棋手故意先輸幾把,等到新手加大賭注,棋手就顯露真實水平,把所有賭注一把收入囊中。

一日,陳文統走在橋上見此狀況,頓感憤懣不平,他把零錢全部押上,幾十個回合之後,那群棋手被殺得人仰馬翻。陳文統把贏來的錢分給新手,並請他們吃挑貨郎賣的米粉。他總記得外祖父教他下棋時,告訴他的話:“下棋,不是霸道,而是王道。”做人亦是如此,做俠者,別做霸者。

俠肝義膽

1944年,梁羽生高中畢業後,一邊溫習外祖父的詞集《梅隱集》,一邊準備大學招生考試。10月,抗戰局勢急轉而下,日軍的炮火攻陷榕城(桂林別稱),陳文統憤慨難解,寫下長達448字的愛國長詩《哀榕城》:“……徘徊遙望舊名城,大火連天映月明。處處繁華成瓦礫,獨留天際數峰青。……”這首詩後來刊載於《廣西日報》,被時人譽為“桂林詩史”,他的詩詞造詣由此顯露。

此間,諸多知識分子因戰火避難蒙山,太平天國史學家簡又文、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均借宿到陳文統家。對於這些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陌生人,陳家沒有半點懼怕,陳文統甚至尊稱他們為“恩師”。

那段時間,饒宗頤為陳文統指點詩詞創作,簡又文則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意義告知於陳文統。這些東西,如同一張巨大的屏障,讓陳文統痴迷其中,而忘記了戰火殺戮裹挾的恐慌。

1945年初,日軍攻入蒙山,當夜,陳文統帶領老師們避難到隔壁村,簡又文的幾箱文物資料,陳文統一本都沒落下。陳文統的父親則組織一批鄉民,自備槍械回到縣城與日軍展開游擊戰。被惹惱的日軍增派了援軍,準備在蒙山實行“三光”政策,並點名要活捉陳家和簡家人。

陳文統再度輾轉流離,引著老師們去舅舅家避難。他身背長槍,一馬當先,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舅舅家。

很多年後,簡又文還能清晰憶起這段患難與共的恩情:“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遭遇大難,正在途窮亡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情誼,卒得平安歸來……”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

初窺俠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承蒙徒弟的恩情,簡又文決定將陳文統帶到廣州求學,獲得更好的教育。不久後,陳文統考入嶺南大學,在這裡,他遇上了人生第二位恩師,也是決定他人生走向最重要的人——金應熙。

金應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學生,亦是地下黨員,比陳文統僅年長5歲。兩人亦有許多相投的志趣:他們可以為一盤殘局殺得昏天暗地,可以為一本武俠小說聊上一整宿,也可以為一首詩詞推敲至天明。有段時間,陳文統特別喜歡李商隱,但李商隱的詩過於難懂,他就找金應熙請教。

金應熙道:“我只能告訴你其人其詩的歷史背景,如何理解,就看你自己。詩詞欣賞本就因人而異,閱讀它,本就是讀者思想再創作的過程。”討論的回合之間,陳文統對詩詞欣賞及創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時候,陳文統愛看武俠小說,但並非是骨子裡的熱愛,他也愛看其它小說。金應熙則是一個武俠鐵粉,他尤愛還珠樓主和宮白羽,每期必看,每本必買,他那方寸大小的寢室裡,堆滿了兩位大家的武俠小說。

他主動把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借給陳文統,“月夜棹孤舟,巫峽啼猿登棧道;天涯逢知已,移家結伴隱名山”,看到第一回的標題,陳文統就感覺自己被一個旋渦給吸進去了:“心理學家說,童年、少年時代所欠缺的東西,往往在長大後要求取補償。我大學大量讀武俠,或許就是基於這種心理。”

自此,陳文統上課看、下課看、去廁所看、躺床上也看,看完後就激動地跑去金應熙的寢室討論。而金應熙也像個沒長大的孩子,聊到興頭上,他拈一枚牙籤叼在嘴裡,大叫一聲:“妖人來也!”遂將牙籤吐向陳文統。

陳文統神祕地向金應熙說道:“宮白羽是寫實派,對人情世故尤其寫得透徹;還珠樓主是浪漫派,想象力之豐富無人能出其右。但宮白羽更厲害的一點是,他不懂武功,卻比懂武功的平江不肖生寫得更精彩!”

也就是說,宮白羽以意境替代一招一式,還珠樓主以想象顛覆現實,方能脫穎而出,自成一派。這是兩個武俠大家的門道,卻是陳文統窺得的“天道”:唯有拋棄舊時格局,才能開闢新的天地。

“俠”路相逢

1949年4月,國共談判破裂,戰局在即,嶺南大學不得不提前放假。彼時,蒙山仍在國民黨桂系的統治下,陳文統回不了家,獨自一人來到香港。他帶著大學校長的介紹信來到香港《大公報》求職,主考官讓他翻譯三條新聞稿件。

次日,陳文統被錄取了,到了《大公報》他才知道,那個面試他的主考官,名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的金庸。他倆對文史都有研究,都熱衷下棋、武俠和抽菸,家庭都遭到過迫害,這正是“何慚流水遇知音”。

每次聊到武俠和歷史,陳文統都欣喜異常,“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陳文統請查良鏞喝酒吃肉,查良鏞則請陳文統去他家下棋。一次,他倆都是一手拿煙,一手下棋,過度痴迷其中的陳文統突然感覺手指一陣發燙,他趕緊把菸頭扔掉,菸頭掉在了地毯上。兩人盯著棋盤一動不動,把地毯冒出的煙霧當做香菸的煙霧。直到查太太聞到燒焦味發出驚呼,他們才發現地毯已經燒了幾個大洞。

兩人愣在當場,相顧無言,繼而放聲大笑,接著又坐回原位繼續廝殺。那一幕,就像兩個真正的大俠相逢,惺惺相惜,落拓不羈,像極了《笑傲江湖》裡的曲洋和劉正風,也像極了《萍蹤俠影錄》裡的上官天野和張丹楓。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查良鏞與陳文統下棋

俠者之殤

在《大公報》工作近一年後,陳文統收到一封家書,家裡人叫他趕緊回老家救父親。事情起因是有人狀告陳文統的父親陳品瑞,“1930年殺害農協領導人彭慶麟,摧殘農民運動,惡霸一方,魚肉百姓,勾結日寇漢奸,為虎作倀。”

陳文統頓覺天旋地轉,眼前一片漆黑。他趕緊趕往廣西,在荔浦落腳後,中學同學彭榮康攔住了他:“你不能回去!蒙山才解放不久,農村正在開展剿匪反霸群眾行動。你回老家,不但救不了你父親,連你個人的生活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彭榮康接著叫來了陳文統的哥哥陳文山,陳文統把一些錢交給陳文山,噙淚叮囑哥哥一定要照顧好父親和家中親人。這些錢,都是陳文統在報社掙的,他本來是打算把父親接到香港,做生活安置費用的。之前,他已兩次返鄉,他對父親陳品瑞說:“爹,您帶著弟弟跟我去香港吧。”他對繼母李鬱芳說:“娘,等我安置了爹和弟弟,就來接您和妹妹。”(弟弟和妹妹皆為繼母所生)他對堂哥陳文奇說:“二哥,你也一起去,我來幫你找工作。”然而,他們都婉拒了,一個都沒去。他們永遠也去不成了。

1951年春,父親陳品瑞、堂哥陳文奇相繼被槍決,弟弟因飢餓吃生黃豆,拉肚子不治而死,繼母李鬱芳帶著妹妹飢寒交迫,沒了活頭,被逼無奈改嫁了鄰村一個鰥夫,從前收留簡又文的舅舅,也經不住迫害吞藥而死。曾經以俠義聞名的殷實陳家,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

無力迴天的陳文統哭幹了眼淚,走過一條條長街,他想起16歲那年寫的《人月圓》:“不堪回首當年事,休上望鄉臺。故園荒蕪,故人零落,故跡難埋。”誰料想,未曾識得愁滋味的少年隨筆,竟是為今日的自己而書!

“梁羽生”

揹負著冤屈心事,陳文統回到《大公報》。他不再觸碰政治相關的東西,而轉向歷史和小品文。他用多個筆名,應對多個專欄:在“茶座文談”裡,他叫馮瑜寧;在“一日一聯”裡,他叫樑慧如;在“李夫人信箱”裡,他叫李夫人。這些欄目深受好評,讀者紛紛猜測這些人到底是誰。

1953年底,一則比武通告吸引了港澳兩地的注意力:香港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約下於1954年春,進行武鬥,看哪個門派更厲害。他們簽下生死狀,聲言無論打死打傷,雙方均不得復仇。新年剛過,比武開始,宣揚了數月的武鬥,在正式舉行那天,不到五分鐘,就以吳公儀把陳剋夫鼻子打出血而終止。

《大公報》旗下《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突發奇想:“為何不以武俠小說來增加《新晚報》的發行量呢?”他立馬動員陳文統:“你是金應熙的高徒,武俠小說信手拈來。”但陳文統覺得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羅孚道:“是否登大雅之堂,不在別人,在你自己。”陳文統被說服,但與羅孚訂了君子協議:作為報館任務,最多隻寫半年。

當天,羅孚就在《新晚報》裡做了預告:“本刊新增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故事緊張異常,敬希讀者留意。”

廣告登出去,陳文統退無可退,但是怎麼寫呢?宮白羽和還珠樓主的成功讓他明白,若要成功,就必須寫新的武俠形式,但如何“新”?他一生受到外祖父、饒宗頤、金應熙等人的詩詞指教,“詩詞”,肯定要成為自己作品的靈魂載體。他反感舊派武俠小說裡毫無科學依據、毫無真實歷史的“神仙打架”,又想到簡又文教授自己的太平天國曆史,遂決定以義和團起義為創作藍本,增加真實性。

故事主題又寫什麼呢?舊派那種逢人就打的套路肯定不能用了。他想起了蒙冤而死的父親,父仇冤屈不得伸張,那就寄情於書中吧。

那晚,他平復心緒,理好思路,就下筆了。他改動了自己曾經寫的一首《踏莎行》作為開篇詞:“弱水飄萍,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熬夜寫完第一回,他想起南朝裡的“宋、齊、樑、陳”,“樑”在“陳”的前面;他又想起張佛千的贈聯“羽客傳奇,萬紙入勝;生公說法,千石通靈”。於是,他在作者欄的地方寫下三個字:梁羽生。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與林萃如

萍蹤俠影

1956年,32歲的梁羽生忙於創作,依舊孑然一身。那時候,他已經寫完《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兩部小說是姊妹篇,都是關於為父報仇的故事。報社副總編輯李宗灜特別欣賞梁羽生的才華,見他鬱結難解,就與夫人商量如何幫助他。恰好夫人有個未婚的侄女,他們就有心撮合兩人。侄女名喚林萃如,比梁羽生小6歲。梁羽生身體一直不好,尤以鼻竇炎為甚。兩人見面那天,梁羽生不停地吸著鼻涕,場面頗為尷尬。林萃如笑了笑,遞給他一張手帕,說道:“我看過你的小說,我特別喜歡!”

林萃如相貌普通,但在梁羽生心裡,她成了誰也無法替代的如花美眷。兩人交往期間,梁羽生做了鼻竇炎手術,術後梁羽生很狼狽,鼻子裡經常流血、灌膿。林萃如每天下班後,親自給梁羽生洗掉鼻子裡的穢物。

梁羽生很是感動:原來武俠世界裡的柔情蜜意,在這個世間同樣進行著演繹。他單膝跪地,深情凝眸林萃如道:“雖然我很窮,但我會努力地寫稿賺錢,嫁給我吧!”1957年勞動節這天,樑林二人結婚了。

由於梁羽生沒有房子,《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直接讓他們在自家客廳舉行婚禮。因為費彝民在香港的影響力,那天,報社所有人、香港知名人士、讀者們都來了,那是《大公報》員工婚禮中來賓最多的一次。

為了這場婚禮,林萃如放棄了香港公務員的職位。那時候的香港公務員,服務於大英政府,他們是不能和大陸人談婚論嫁的。放棄公務員,意味著林萃如的優渥生活就此止步,從此走入家庭主婦的枯燥隊伍。

梁羽生有感於妻子的犧牲,在《萍蹤俠影錄》裡,他以林萃如為原型,寫了雲蕾這個角色,“純潔善良,溫柔堅韌,雲蕾最適合做老婆。”他每天寫七八個小時,精神不振就靠抽菸“續命”,到後來直接煙不離手。他用自己僅有的技能,來兌現對妻子的承諾。

在婚後生活中,林萃如逐漸發現梁羽生除了寫作一個優點,剩下的全是陋習:愛甜食、不愛衛生、只愛吃肉不愛吃素,方向感差得記不住新家的門牌號。為了梁羽生的身體健康,林萃如奪走了他的香菸、甜食,擔負起家裡的所有家務,鼓勵梁羽生吃素,每次看到梁羽生在小區糊塗打轉,她就在陽臺大喊:“先生,你的家在這裡呢!”梁羽生也開心地回道:“哈哈,你的流浪狗回來啦!”

梁羽生在婚後的創作,明顯少了幾分仇怨,多了幾分寬容,多了幾分兒女情長。與金庸和古龍的主要人設是男性不同,梁羽生的主角,以女性居多。她們有理想、有思想,她們敢愛敢恨,義薄雲天,不輸於任何一個男人。梁羽生和林萃如,就像張丹楓和雲蕾,“萍蹤”用她的善良、純真、赤誠和情義,感化了“俠影”的倔強與固執。他們就像《七劍下天山》裡那首草原歌謠:“我孤鶴野雲的仙夢,到而今都已幻入空冥;這廿年來的身心驕傲,都降伏你冰雪的聰明。”

為父沉冤

1983年8月2日,梁羽生第35部小說《武當一劍》,在《大公報》上登完最後一期,宣佈“閉門封刀”。猶記1954年1月20號,《龍虎鬥京華》的開篇詞《踏莎行》:“卅年心事憑誰訴?”沒想到這竟成了自己的寫照,毫無覺察地就寫了30年。但30年了,心事到底憑誰訴?父親的冤屈又該作何告解?

次年,蒙山縣委領導找到梁羽生,希望他回蒙山故鄉,“你是我們蒙山的驕傲。”那時的梁羽生,確實是蒙山的驕傲,他先後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的接見,華羅庚評價《雲海玉弓緣》“有文學價值”,並據此提出了“武俠是成人童話”。他的作品通行港澳臺和大陸,並被新加坡、日本等國家買了外文版權。

從1977年開始,他每年都會給蒙山的老年人寄錢救濟,蒙山人都希望他回去看看。但梁羽生並沒有因為是“蒙山的驕傲”而回去;1985年,他再度拒絕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回鄉邀請:“我父親的問題沒解決,我怎麼回去?”他當著書記的面寫了一份申訴報告,請求政府為父親陳品瑞平反。

接著,他又給蒙山地方寫了一份申訴信,信中說:“希望有關方面對先父的一生,能夠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個公正的評審。”在廣西政府的協同下,蒙山縣委政府查出,原來當年殺害共產黨員的人是一個叫“山雞六”的匪盜,他受了一名叫陳聘如的地主的重金,作案後栽贓給陳品瑞。

1986年,蒙山政府通告,給予陳品瑞平反、恢復名譽。35載含冤莫白,終於一朝得雪。

1987年12月,梁羽生回到了闊別42年的蒙山,他望著揚塵的故居廢墟,老淚縱橫:“我要是有魯迅的成就,這裡就會恢復我的故居!”他捧著父親墳前的黃土,長跪不起:“罹難幾十年,兒等時刻不忘有朝一日為父昭雪;今幸天下撥亂反正,終還吾父以公道!”

"

那日,久臥病榻的梁羽生,手託一本《唐宋詞選》,對床前的愛子陳心宇念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他用顫抖的聲音唸完《雨霖鈴》,就此昏睡過去。誰料想,幾日之後,85歲的梁羽生竟駕鶴西去,《雨霖鈴》終成訣別之辭。

時年,愛妻林萃如79歲,她獨自送走丈夫,轉出門來,對兒女們輕聲道:“噓!不要哭。你們父親儘管頑皮蠢笨,卻走得安詳。”那是2009年1月22日,寒氣未褪的早春裡,夕陽殘照如血。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不經不覺間,先生辭世業已十載光陰;料峭春寒裡,東風唱起一曲俠義輓歌……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俠義傳家

廣西蒙山,群山競秀,眉水鍾靈。在當地,陳家可謂名門望族、書香世家。陳家祖上功名在冊,光緒年間,陳家更是擁有良田百畝、地產多處,並立下書香傳世、行孝重義、樂善好施的家風。登門者無論貧民乞丐,陳家均以“三菜一湯”招待,窮苦村鄰,也經常會收到陳家贈予的整擔稻穀。

陳家還精通醫道,為鄉鄰免費義診;同時將《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醫學典籍,整理成方子,贈予病患。故此,蒙山陳家,頗有“俠義傳家”之美譽。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陳家來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端詳了陳家小兒的右手掌紋,嘆道:“命帶顏回,聰明早逝,此子陽壽,不過三十有六。”那小兒,在同輩中排行第六,他便是梁羽生,彼時,他的名字叫陳文統。

少年俠客

因自小體弱多病,且迷信命數可期,外祖父對陳文統疼愛有加,將畢生三大絕技——下棋、詩詞、對聯,傾囊授予陳文統,望他能將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未及12歲,陳文統便學完了“四書”、《史記》等典籍,他熱愛詩詞、對聯,但那時他還年幼、童心未泯,他更偏愛“風雪山神廟”、“狄青平南”等俠義故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及稱號,他倒背如流。讀到盡興處,他捏一枚銅板在手,奮力向前擲出:“看我‘青蚨傳信’!”他沒想到,這些外祖父口中“無益”之書,影響了他一生的言行和職業走向。

“七七事變”後,蒙山來了許多逃難之人,當中不乏學生,他們無衣可穿,也吃不飽飯。陳文統當時在中學寄宿,每年制有12雙布鞋、2件毛衣、6套外套,他把衣物鞋子盡數贈給窮苦同學,自己則穿著露出腳趾頭的破布鞋。

每逢放假,陳文統帶同學們回家做客,安排傭人多做幾道菜,為他們一解飢饞。陳文統的棋藝也頗得外祖父真傳。在蒙山風雨橋上,常年嘯聚著一群以下棋為生的棋手。對於前來挑戰的新手,棋手故意先輸幾把,等到新手加大賭注,棋手就顯露真實水平,把所有賭注一把收入囊中。

一日,陳文統走在橋上見此狀況,頓感憤懣不平,他把零錢全部押上,幾十個回合之後,那群棋手被殺得人仰馬翻。陳文統把贏來的錢分給新手,並請他們吃挑貨郎賣的米粉。他總記得外祖父教他下棋時,告訴他的話:“下棋,不是霸道,而是王道。”做人亦是如此,做俠者,別做霸者。

俠肝義膽

1944年,梁羽生高中畢業後,一邊溫習外祖父的詞集《梅隱集》,一邊準備大學招生考試。10月,抗戰局勢急轉而下,日軍的炮火攻陷榕城(桂林別稱),陳文統憤慨難解,寫下長達448字的愛國長詩《哀榕城》:“……徘徊遙望舊名城,大火連天映月明。處處繁華成瓦礫,獨留天際數峰青。……”這首詩後來刊載於《廣西日報》,被時人譽為“桂林詩史”,他的詩詞造詣由此顯露。

此間,諸多知識分子因戰火避難蒙山,太平天國史學家簡又文、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均借宿到陳文統家。對於這些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陌生人,陳家沒有半點懼怕,陳文統甚至尊稱他們為“恩師”。

那段時間,饒宗頤為陳文統指點詩詞創作,簡又文則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意義告知於陳文統。這些東西,如同一張巨大的屏障,讓陳文統痴迷其中,而忘記了戰火殺戮裹挾的恐慌。

1945年初,日軍攻入蒙山,當夜,陳文統帶領老師們避難到隔壁村,簡又文的幾箱文物資料,陳文統一本都沒落下。陳文統的父親則組織一批鄉民,自備槍械回到縣城與日軍展開游擊戰。被惹惱的日軍增派了援軍,準備在蒙山實行“三光”政策,並點名要活捉陳家和簡家人。

陳文統再度輾轉流離,引著老師們去舅舅家避難。他身背長槍,一馬當先,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舅舅家。

很多年後,簡又文還能清晰憶起這段患難與共的恩情:“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遭遇大難,正在途窮亡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情誼,卒得平安歸來……”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

初窺俠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承蒙徒弟的恩情,簡又文決定將陳文統帶到廣州求學,獲得更好的教育。不久後,陳文統考入嶺南大學,在這裡,他遇上了人生第二位恩師,也是決定他人生走向最重要的人——金應熙。

金應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學生,亦是地下黨員,比陳文統僅年長5歲。兩人亦有許多相投的志趣:他們可以為一盤殘局殺得昏天暗地,可以為一本武俠小說聊上一整宿,也可以為一首詩詞推敲至天明。有段時間,陳文統特別喜歡李商隱,但李商隱的詩過於難懂,他就找金應熙請教。

金應熙道:“我只能告訴你其人其詩的歷史背景,如何理解,就看你自己。詩詞欣賞本就因人而異,閱讀它,本就是讀者思想再創作的過程。”討論的回合之間,陳文統對詩詞欣賞及創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時候,陳文統愛看武俠小說,但並非是骨子裡的熱愛,他也愛看其它小說。金應熙則是一個武俠鐵粉,他尤愛還珠樓主和宮白羽,每期必看,每本必買,他那方寸大小的寢室裡,堆滿了兩位大家的武俠小說。

他主動把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借給陳文統,“月夜棹孤舟,巫峽啼猿登棧道;天涯逢知已,移家結伴隱名山”,看到第一回的標題,陳文統就感覺自己被一個旋渦給吸進去了:“心理學家說,童年、少年時代所欠缺的東西,往往在長大後要求取補償。我大學大量讀武俠,或許就是基於這種心理。”

自此,陳文統上課看、下課看、去廁所看、躺床上也看,看完後就激動地跑去金應熙的寢室討論。而金應熙也像個沒長大的孩子,聊到興頭上,他拈一枚牙籤叼在嘴裡,大叫一聲:“妖人來也!”遂將牙籤吐向陳文統。

陳文統神祕地向金應熙說道:“宮白羽是寫實派,對人情世故尤其寫得透徹;還珠樓主是浪漫派,想象力之豐富無人能出其右。但宮白羽更厲害的一點是,他不懂武功,卻比懂武功的平江不肖生寫得更精彩!”

也就是說,宮白羽以意境替代一招一式,還珠樓主以想象顛覆現實,方能脫穎而出,自成一派。這是兩個武俠大家的門道,卻是陳文統窺得的“天道”:唯有拋棄舊時格局,才能開闢新的天地。

“俠”路相逢

1949年4月,國共談判破裂,戰局在即,嶺南大學不得不提前放假。彼時,蒙山仍在國民黨桂系的統治下,陳文統回不了家,獨自一人來到香港。他帶著大學校長的介紹信來到香港《大公報》求職,主考官讓他翻譯三條新聞稿件。

次日,陳文統被錄取了,到了《大公報》他才知道,那個面試他的主考官,名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的金庸。他倆對文史都有研究,都熱衷下棋、武俠和抽菸,家庭都遭到過迫害,這正是“何慚流水遇知音”。

每次聊到武俠和歷史,陳文統都欣喜異常,“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陳文統請查良鏞喝酒吃肉,查良鏞則請陳文統去他家下棋。一次,他倆都是一手拿煙,一手下棋,過度痴迷其中的陳文統突然感覺手指一陣發燙,他趕緊把菸頭扔掉,菸頭掉在了地毯上。兩人盯著棋盤一動不動,把地毯冒出的煙霧當做香菸的煙霧。直到查太太聞到燒焦味發出驚呼,他們才發現地毯已經燒了幾個大洞。

兩人愣在當場,相顧無言,繼而放聲大笑,接著又坐回原位繼續廝殺。那一幕,就像兩個真正的大俠相逢,惺惺相惜,落拓不羈,像極了《笑傲江湖》裡的曲洋和劉正風,也像極了《萍蹤俠影錄》裡的上官天野和張丹楓。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查良鏞與陳文統下棋

俠者之殤

在《大公報》工作近一年後,陳文統收到一封家書,家裡人叫他趕緊回老家救父親。事情起因是有人狀告陳文統的父親陳品瑞,“1930年殺害農協領導人彭慶麟,摧殘農民運動,惡霸一方,魚肉百姓,勾結日寇漢奸,為虎作倀。”

陳文統頓覺天旋地轉,眼前一片漆黑。他趕緊趕往廣西,在荔浦落腳後,中學同學彭榮康攔住了他:“你不能回去!蒙山才解放不久,農村正在開展剿匪反霸群眾行動。你回老家,不但救不了你父親,連你個人的生活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彭榮康接著叫來了陳文統的哥哥陳文山,陳文統把一些錢交給陳文山,噙淚叮囑哥哥一定要照顧好父親和家中親人。這些錢,都是陳文統在報社掙的,他本來是打算把父親接到香港,做生活安置費用的。之前,他已兩次返鄉,他對父親陳品瑞說:“爹,您帶著弟弟跟我去香港吧。”他對繼母李鬱芳說:“娘,等我安置了爹和弟弟,就來接您和妹妹。”(弟弟和妹妹皆為繼母所生)他對堂哥陳文奇說:“二哥,你也一起去,我來幫你找工作。”然而,他們都婉拒了,一個都沒去。他們永遠也去不成了。

1951年春,父親陳品瑞、堂哥陳文奇相繼被槍決,弟弟因飢餓吃生黃豆,拉肚子不治而死,繼母李鬱芳帶著妹妹飢寒交迫,沒了活頭,被逼無奈改嫁了鄰村一個鰥夫,從前收留簡又文的舅舅,也經不住迫害吞藥而死。曾經以俠義聞名的殷實陳家,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

無力迴天的陳文統哭幹了眼淚,走過一條條長街,他想起16歲那年寫的《人月圓》:“不堪回首當年事,休上望鄉臺。故園荒蕪,故人零落,故跡難埋。”誰料想,未曾識得愁滋味的少年隨筆,竟是為今日的自己而書!

“梁羽生”

揹負著冤屈心事,陳文統回到《大公報》。他不再觸碰政治相關的東西,而轉向歷史和小品文。他用多個筆名,應對多個專欄:在“茶座文談”裡,他叫馮瑜寧;在“一日一聯”裡,他叫樑慧如;在“李夫人信箱”裡,他叫李夫人。這些欄目深受好評,讀者紛紛猜測這些人到底是誰。

1953年底,一則比武通告吸引了港澳兩地的注意力:香港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約下於1954年春,進行武鬥,看哪個門派更厲害。他們簽下生死狀,聲言無論打死打傷,雙方均不得復仇。新年剛過,比武開始,宣揚了數月的武鬥,在正式舉行那天,不到五分鐘,就以吳公儀把陳剋夫鼻子打出血而終止。

《大公報》旗下《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突發奇想:“為何不以武俠小說來增加《新晚報》的發行量呢?”他立馬動員陳文統:“你是金應熙的高徒,武俠小說信手拈來。”但陳文統覺得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羅孚道:“是否登大雅之堂,不在別人,在你自己。”陳文統被說服,但與羅孚訂了君子協議:作為報館任務,最多隻寫半年。

當天,羅孚就在《新晚報》裡做了預告:“本刊新增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故事緊張異常,敬希讀者留意。”

廣告登出去,陳文統退無可退,但是怎麼寫呢?宮白羽和還珠樓主的成功讓他明白,若要成功,就必須寫新的武俠形式,但如何“新”?他一生受到外祖父、饒宗頤、金應熙等人的詩詞指教,“詩詞”,肯定要成為自己作品的靈魂載體。他反感舊派武俠小說裡毫無科學依據、毫無真實歷史的“神仙打架”,又想到簡又文教授自己的太平天國曆史,遂決定以義和團起義為創作藍本,增加真實性。

故事主題又寫什麼呢?舊派那種逢人就打的套路肯定不能用了。他想起了蒙冤而死的父親,父仇冤屈不得伸張,那就寄情於書中吧。

那晚,他平復心緒,理好思路,就下筆了。他改動了自己曾經寫的一首《踏莎行》作為開篇詞:“弱水飄萍,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熬夜寫完第一回,他想起南朝裡的“宋、齊、樑、陳”,“樑”在“陳”的前面;他又想起張佛千的贈聯“羽客傳奇,萬紙入勝;生公說法,千石通靈”。於是,他在作者欄的地方寫下三個字:梁羽生。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與林萃如

萍蹤俠影

1956年,32歲的梁羽生忙於創作,依舊孑然一身。那時候,他已經寫完《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兩部小說是姊妹篇,都是關於為父報仇的故事。報社副總編輯李宗灜特別欣賞梁羽生的才華,見他鬱結難解,就與夫人商量如何幫助他。恰好夫人有個未婚的侄女,他們就有心撮合兩人。侄女名喚林萃如,比梁羽生小6歲。梁羽生身體一直不好,尤以鼻竇炎為甚。兩人見面那天,梁羽生不停地吸著鼻涕,場面頗為尷尬。林萃如笑了笑,遞給他一張手帕,說道:“我看過你的小說,我特別喜歡!”

林萃如相貌普通,但在梁羽生心裡,她成了誰也無法替代的如花美眷。兩人交往期間,梁羽生做了鼻竇炎手術,術後梁羽生很狼狽,鼻子裡經常流血、灌膿。林萃如每天下班後,親自給梁羽生洗掉鼻子裡的穢物。

梁羽生很是感動:原來武俠世界裡的柔情蜜意,在這個世間同樣進行著演繹。他單膝跪地,深情凝眸林萃如道:“雖然我很窮,但我會努力地寫稿賺錢,嫁給我吧!”1957年勞動節這天,樑林二人結婚了。

由於梁羽生沒有房子,《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直接讓他們在自家客廳舉行婚禮。因為費彝民在香港的影響力,那天,報社所有人、香港知名人士、讀者們都來了,那是《大公報》員工婚禮中來賓最多的一次。

為了這場婚禮,林萃如放棄了香港公務員的職位。那時候的香港公務員,服務於大英政府,他們是不能和大陸人談婚論嫁的。放棄公務員,意味著林萃如的優渥生活就此止步,從此走入家庭主婦的枯燥隊伍。

梁羽生有感於妻子的犧牲,在《萍蹤俠影錄》裡,他以林萃如為原型,寫了雲蕾這個角色,“純潔善良,溫柔堅韌,雲蕾最適合做老婆。”他每天寫七八個小時,精神不振就靠抽菸“續命”,到後來直接煙不離手。他用自己僅有的技能,來兌現對妻子的承諾。

在婚後生活中,林萃如逐漸發現梁羽生除了寫作一個優點,剩下的全是陋習:愛甜食、不愛衛生、只愛吃肉不愛吃素,方向感差得記不住新家的門牌號。為了梁羽生的身體健康,林萃如奪走了他的香菸、甜食,擔負起家裡的所有家務,鼓勵梁羽生吃素,每次看到梁羽生在小區糊塗打轉,她就在陽臺大喊:“先生,你的家在這裡呢!”梁羽生也開心地回道:“哈哈,你的流浪狗回來啦!”

梁羽生在婚後的創作,明顯少了幾分仇怨,多了幾分寬容,多了幾分兒女情長。與金庸和古龍的主要人設是男性不同,梁羽生的主角,以女性居多。她們有理想、有思想,她們敢愛敢恨,義薄雲天,不輸於任何一個男人。梁羽生和林萃如,就像張丹楓和雲蕾,“萍蹤”用她的善良、純真、赤誠和情義,感化了“俠影”的倔強與固執。他們就像《七劍下天山》裡那首草原歌謠:“我孤鶴野雲的仙夢,到而今都已幻入空冥;這廿年來的身心驕傲,都降伏你冰雪的聰明。”

為父沉冤

1983年8月2日,梁羽生第35部小說《武當一劍》,在《大公報》上登完最後一期,宣佈“閉門封刀”。猶記1954年1月20號,《龍虎鬥京華》的開篇詞《踏莎行》:“卅年心事憑誰訴?”沒想到這竟成了自己的寫照,毫無覺察地就寫了30年。但30年了,心事到底憑誰訴?父親的冤屈又該作何告解?

次年,蒙山縣委領導找到梁羽生,希望他回蒙山故鄉,“你是我們蒙山的驕傲。”那時的梁羽生,確實是蒙山的驕傲,他先後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的接見,華羅庚評價《雲海玉弓緣》“有文學價值”,並據此提出了“武俠是成人童話”。他的作品通行港澳臺和大陸,並被新加坡、日本等國家買了外文版權。

從1977年開始,他每年都會給蒙山的老年人寄錢救濟,蒙山人都希望他回去看看。但梁羽生並沒有因為是“蒙山的驕傲”而回去;1985年,他再度拒絕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回鄉邀請:“我父親的問題沒解決,我怎麼回去?”他當著書記的面寫了一份申訴報告,請求政府為父親陳品瑞平反。

接著,他又給蒙山地方寫了一份申訴信,信中說:“希望有關方面對先父的一生,能夠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個公正的評審。”在廣西政府的協同下,蒙山縣委政府查出,原來當年殺害共產黨員的人是一個叫“山雞六”的匪盜,他受了一名叫陳聘如的地主的重金,作案後栽贓給陳品瑞。

1986年,蒙山政府通告,給予陳品瑞平反、恢復名譽。35載含冤莫白,終於一朝得雪。

1987年12月,梁羽生回到了闊別42年的蒙山,他望著揚塵的故居廢墟,老淚縱橫:“我要是有魯迅的成就,這裡就會恢復我的故居!”他捧著父親墳前的黃土,長跪不起:“罹難幾十年,兒等時刻不忘有朝一日為父昭雪;今幸天下撥亂反正,終還吾父以公道!”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陳父平反通報(陳品瑞,字信玉)

俠士無雙

1987年9月,因為身體問題,梁羽生和夫人林萃如移居澳洲悉尼。在悉尼,梁羽生仍然堅持寫作,只不過寫作對象變成了散文、詩詞和對聯。閒下來,他經常去達令港附近的中國茶樓,跟一群花甲老人歡敘品茶。他和老伴常年居於悉尼家中,如同絕跡江湖的隱士。

而另一方面,“知音”金庸仍舊馳騁政商兩界,成了一名“國士”。有趣的是,梁羽生作品裡的主人公,最終通常成為國士;金庸作品裡的主人公,則通常成為隱士。他們活成了彼此作品裡的人。

1995年後,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次武俠小說評選會,金庸和梁羽生共享最高榮譽“金劍獎”。梁羽生久臥病榻,沒能去成,金庸後來給他寫了封信:“文統吾兄,北京有‘武俠文學研究會’贈兄及弟‘金劍獎’大獎各一,弟以病軀軟弱未前往參與。你我雙劍合璧,原當天下無敵,只可惜分隔異方無法合璧乎……”

2009年初,梁羽生自知時日無多,他希望再見金庸一面,就給金庸打了電話,金庸本打算過完春節,就去悉尼看望老友,但還是遲了。後來他為梁羽生寫下一副輓聯:“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

"

那日,久臥病榻的梁羽生,手託一本《唐宋詞選》,對床前的愛子陳心宇念道:“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他用顫抖的聲音唸完《雨霖鈴》,就此昏睡過去。誰料想,幾日之後,85歲的梁羽生竟駕鶴西去,《雨霖鈴》終成訣別之辭。

時年,愛妻林萃如79歲,她獨自送走丈夫,轉出門來,對兒女們輕聲道:“噓!不要哭。你們父親儘管頑皮蠢笨,卻走得安詳。”那是2009年1月22日,寒氣未褪的早春裡,夕陽殘照如血。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不經不覺間,先生辭世業已十載光陰;料峭春寒裡,東風唱起一曲俠義輓歌……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俠義傳家

廣西蒙山,群山競秀,眉水鍾靈。在當地,陳家可謂名門望族、書香世家。陳家祖上功名在冊,光緒年間,陳家更是擁有良田百畝、地產多處,並立下書香傳世、行孝重義、樂善好施的家風。登門者無論貧民乞丐,陳家均以“三菜一湯”招待,窮苦村鄰,也經常會收到陳家贈予的整擔稻穀。

陳家還精通醫道,為鄉鄰免費義診;同時將《本草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醫學典籍,整理成方子,贈予病患。故此,蒙山陳家,頗有“俠義傳家”之美譽。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一天,陳家來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端詳了陳家小兒的右手掌紋,嘆道:“命帶顏回,聰明早逝,此子陽壽,不過三十有六。”那小兒,在同輩中排行第六,他便是梁羽生,彼時,他的名字叫陳文統。

少年俠客

因自小體弱多病,且迷信命數可期,外祖父對陳文統疼愛有加,將畢生三大絕技——下棋、詩詞、對聯,傾囊授予陳文統,望他能將短暫的一生過得充實。未及12歲,陳文統便學完了“四書”、《史記》等典籍,他熱愛詩詞、對聯,但那時他還年幼、童心未泯,他更偏愛“風雪山神廟”、“狄青平南”等俠義故事,《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的姓名及稱號,他倒背如流。讀到盡興處,他捏一枚銅板在手,奮力向前擲出:“看我‘青蚨傳信’!”他沒想到,這些外祖父口中“無益”之書,影響了他一生的言行和職業走向。

“七七事變”後,蒙山來了許多逃難之人,當中不乏學生,他們無衣可穿,也吃不飽飯。陳文統當時在中學寄宿,每年制有12雙布鞋、2件毛衣、6套外套,他把衣物鞋子盡數贈給窮苦同學,自己則穿著露出腳趾頭的破布鞋。

每逢放假,陳文統帶同學們回家做客,安排傭人多做幾道菜,為他們一解飢饞。陳文統的棋藝也頗得外祖父真傳。在蒙山風雨橋上,常年嘯聚著一群以下棋為生的棋手。對於前來挑戰的新手,棋手故意先輸幾把,等到新手加大賭注,棋手就顯露真實水平,把所有賭注一把收入囊中。

一日,陳文統走在橋上見此狀況,頓感憤懣不平,他把零錢全部押上,幾十個回合之後,那群棋手被殺得人仰馬翻。陳文統把贏來的錢分給新手,並請他們吃挑貨郎賣的米粉。他總記得外祖父教他下棋時,告訴他的話:“下棋,不是霸道,而是王道。”做人亦是如此,做俠者,別做霸者。

俠肝義膽

1944年,梁羽生高中畢業後,一邊溫習外祖父的詞集《梅隱集》,一邊準備大學招生考試。10月,抗戰局勢急轉而下,日軍的炮火攻陷榕城(桂林別稱),陳文統憤慨難解,寫下長達448字的愛國長詩《哀榕城》:“……徘徊遙望舊名城,大火連天映月明。處處繁華成瓦礫,獨留天際數峰青。……”這首詩後來刊載於《廣西日報》,被時人譽為“桂林詩史”,他的詩詞造詣由此顯露。

此間,諸多知識分子因戰火避難蒙山,太平天國史學家簡又文、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均借宿到陳文統家。對於這些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陌生人,陳家沒有半點懼怕,陳文統甚至尊稱他們為“恩師”。

那段時間,饒宗頤為陳文統指點詩詞創作,簡又文則將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意義告知於陳文統。這些東西,如同一張巨大的屏障,讓陳文統痴迷其中,而忘記了戰火殺戮裹挾的恐慌。

1945年初,日軍攻入蒙山,當夜,陳文統帶領老師們避難到隔壁村,簡又文的幾箱文物資料,陳文統一本都沒落下。陳文統的父親則組織一批鄉民,自備槍械回到縣城與日軍展開游擊戰。被惹惱的日軍增派了援軍,準備在蒙山實行“三光”政策,並點名要活捉陳家和簡家人。

陳文統再度輾轉流離,引著老師們去舅舅家避難。他身背長槍,一馬當先,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舅舅家。

很多年後,簡又文還能清晰憶起這段患難與共的恩情:“想起陳家的大恩大德,真令我沒齒難忘。我們一家遭遇大難,正在途窮亡絕、不知死所之際,忽有愛徒體念師生情誼,卒得平安歸來……”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

初窺俠道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承蒙徒弟的恩情,簡又文決定將陳文統帶到廣州求學,獲得更好的教育。不久後,陳文統考入嶺南大學,在這裡,他遇上了人生第二位恩師,也是決定他人生走向最重要的人——金應熙。

金應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學生,亦是地下黨員,比陳文統僅年長5歲。兩人亦有許多相投的志趣:他們可以為一盤殘局殺得昏天暗地,可以為一本武俠小說聊上一整宿,也可以為一首詩詞推敲至天明。有段時間,陳文統特別喜歡李商隱,但李商隱的詩過於難懂,他就找金應熙請教。

金應熙道:“我只能告訴你其人其詩的歷史背景,如何理解,就看你自己。詩詞欣賞本就因人而異,閱讀它,本就是讀者思想再創作的過程。”討論的回合之間,陳文統對詩詞欣賞及創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時候,陳文統愛看武俠小說,但並非是骨子裡的熱愛,他也愛看其它小說。金應熙則是一個武俠鐵粉,他尤愛還珠樓主和宮白羽,每期必看,每本必買,他那方寸大小的寢室裡,堆滿了兩位大家的武俠小說。

他主動把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借給陳文統,“月夜棹孤舟,巫峽啼猿登棧道;天涯逢知已,移家結伴隱名山”,看到第一回的標題,陳文統就感覺自己被一個旋渦給吸進去了:“心理學家說,童年、少年時代所欠缺的東西,往往在長大後要求取補償。我大學大量讀武俠,或許就是基於這種心理。”

自此,陳文統上課看、下課看、去廁所看、躺床上也看,看完後就激動地跑去金應熙的寢室討論。而金應熙也像個沒長大的孩子,聊到興頭上,他拈一枚牙籤叼在嘴裡,大叫一聲:“妖人來也!”遂將牙籤吐向陳文統。

陳文統神祕地向金應熙說道:“宮白羽是寫實派,對人情世故尤其寫得透徹;還珠樓主是浪漫派,想象力之豐富無人能出其右。但宮白羽更厲害的一點是,他不懂武功,卻比懂武功的平江不肖生寫得更精彩!”

也就是說,宮白羽以意境替代一招一式,還珠樓主以想象顛覆現實,方能脫穎而出,自成一派。這是兩個武俠大家的門道,卻是陳文統窺得的“天道”:唯有拋棄舊時格局,才能開闢新的天地。

“俠”路相逢

1949年4月,國共談判破裂,戰局在即,嶺南大學不得不提前放假。彼時,蒙山仍在國民黨桂系的統治下,陳文統回不了家,獨自一人來到香港。他帶著大學校長的介紹信來到香港《大公報》求職,主考官讓他翻譯三條新聞稿件。

次日,陳文統被錄取了,到了《大公報》他才知道,那個面試他的主考官,名叫查良鏞,也就是後來的金庸。他倆對文史都有研究,都熱衷下棋、武俠和抽菸,家庭都遭到過迫害,這正是“何慚流水遇知音”。

每次聊到武俠和歷史,陳文統都欣喜異常,“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陳文統請查良鏞喝酒吃肉,查良鏞則請陳文統去他家下棋。一次,他倆都是一手拿煙,一手下棋,過度痴迷其中的陳文統突然感覺手指一陣發燙,他趕緊把菸頭扔掉,菸頭掉在了地毯上。兩人盯著棋盤一動不動,把地毯冒出的煙霧當做香菸的煙霧。直到查太太聞到燒焦味發出驚呼,他們才發現地毯已經燒了幾個大洞。

兩人愣在當場,相顧無言,繼而放聲大笑,接著又坐回原位繼續廝殺。那一幕,就像兩個真正的大俠相逢,惺惺相惜,落拓不羈,像極了《笑傲江湖》裡的曲洋和劉正風,也像極了《萍蹤俠影錄》裡的上官天野和張丹楓。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查良鏞與陳文統下棋

俠者之殤

在《大公報》工作近一年後,陳文統收到一封家書,家裡人叫他趕緊回老家救父親。事情起因是有人狀告陳文統的父親陳品瑞,“1930年殺害農協領導人彭慶麟,摧殘農民運動,惡霸一方,魚肉百姓,勾結日寇漢奸,為虎作倀。”

陳文統頓覺天旋地轉,眼前一片漆黑。他趕緊趕往廣西,在荔浦落腳後,中學同學彭榮康攔住了他:“你不能回去!蒙山才解放不久,農村正在開展剿匪反霸群眾行動。你回老家,不但救不了你父親,連你個人的生活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彭榮康接著叫來了陳文統的哥哥陳文山,陳文統把一些錢交給陳文山,噙淚叮囑哥哥一定要照顧好父親和家中親人。這些錢,都是陳文統在報社掙的,他本來是打算把父親接到香港,做生活安置費用的。之前,他已兩次返鄉,他對父親陳品瑞說:“爹,您帶著弟弟跟我去香港吧。”他對繼母李鬱芳說:“娘,等我安置了爹和弟弟,就來接您和妹妹。”(弟弟和妹妹皆為繼母所生)他對堂哥陳文奇說:“二哥,你也一起去,我來幫你找工作。”然而,他們都婉拒了,一個都沒去。他們永遠也去不成了。

1951年春,父親陳品瑞、堂哥陳文奇相繼被槍決,弟弟因飢餓吃生黃豆,拉肚子不治而死,繼母李鬱芳帶著妹妹飢寒交迫,沒了活頭,被逼無奈改嫁了鄰村一個鰥夫,從前收留簡又文的舅舅,也經不住迫害吞藥而死。曾經以俠義聞名的殷實陳家,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

無力迴天的陳文統哭幹了眼淚,走過一條條長街,他想起16歲那年寫的《人月圓》:“不堪回首當年事,休上望鄉臺。故園荒蕪,故人零落,故跡難埋。”誰料想,未曾識得愁滋味的少年隨筆,竟是為今日的自己而書!

“梁羽生”

揹負著冤屈心事,陳文統回到《大公報》。他不再觸碰政治相關的東西,而轉向歷史和小品文。他用多個筆名,應對多個專欄:在“茶座文談”裡,他叫馮瑜寧;在“一日一聯”裡,他叫樑慧如;在“李夫人信箱”裡,他叫李夫人。這些欄目深受好評,讀者紛紛猜測這些人到底是誰。

1953年底,一則比武通告吸引了港澳兩地的注意力:香港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約下於1954年春,進行武鬥,看哪個門派更厲害。他們簽下生死狀,聲言無論打死打傷,雙方均不得復仇。新年剛過,比武開始,宣揚了數月的武鬥,在正式舉行那天,不到五分鐘,就以吳公儀把陳剋夫鼻子打出血而終止。

《大公報》旗下《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突發奇想:“為何不以武俠小說來增加《新晚報》的發行量呢?”他立馬動員陳文統:“你是金應熙的高徒,武俠小說信手拈來。”但陳文統覺得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羅孚道:“是否登大雅之堂,不在別人,在你自己。”陳文統被說服,但與羅孚訂了君子協議:作為報館任務,最多隻寫半年。

當天,羅孚就在《新晚報》裡做了預告:“本刊新增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故事緊張異常,敬希讀者留意。”

廣告登出去,陳文統退無可退,但是怎麼寫呢?宮白羽和還珠樓主的成功讓他明白,若要成功,就必須寫新的武俠形式,但如何“新”?他一生受到外祖父、饒宗頤、金應熙等人的詩詞指教,“詩詞”,肯定要成為自己作品的靈魂載體。他反感舊派武俠小說裡毫無科學依據、毫無真實歷史的“神仙打架”,又想到簡又文教授自己的太平天國曆史,遂決定以義和團起義為創作藍本,增加真實性。

故事主題又寫什麼呢?舊派那種逢人就打的套路肯定不能用了。他想起了蒙冤而死的父親,父仇冤屈不得伸張,那就寄情於書中吧。

那晚,他平復心緒,理好思路,就下筆了。他改動了自己曾經寫的一首《踏莎行》作為開篇詞:“弱水飄萍,蓮臺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熬夜寫完第一回,他想起南朝裡的“宋、齊、樑、陳”,“樑”在“陳”的前面;他又想起張佛千的贈聯“羽客傳奇,萬紙入勝;生公說法,千石通靈”。於是,他在作者欄的地方寫下三個字:梁羽生。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與林萃如

萍蹤俠影

1956年,32歲的梁羽生忙於創作,依舊孑然一身。那時候,他已經寫完《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兩部小說是姊妹篇,都是關於為父報仇的故事。報社副總編輯李宗灜特別欣賞梁羽生的才華,見他鬱結難解,就與夫人商量如何幫助他。恰好夫人有個未婚的侄女,他們就有心撮合兩人。侄女名喚林萃如,比梁羽生小6歲。梁羽生身體一直不好,尤以鼻竇炎為甚。兩人見面那天,梁羽生不停地吸著鼻涕,場面頗為尷尬。林萃如笑了笑,遞給他一張手帕,說道:“我看過你的小說,我特別喜歡!”

林萃如相貌普通,但在梁羽生心裡,她成了誰也無法替代的如花美眷。兩人交往期間,梁羽生做了鼻竇炎手術,術後梁羽生很狼狽,鼻子裡經常流血、灌膿。林萃如每天下班後,親自給梁羽生洗掉鼻子裡的穢物。

梁羽生很是感動:原來武俠世界裡的柔情蜜意,在這個世間同樣進行著演繹。他單膝跪地,深情凝眸林萃如道:“雖然我很窮,但我會努力地寫稿賺錢,嫁給我吧!”1957年勞動節這天,樑林二人結婚了。

由於梁羽生沒有房子,《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直接讓他們在自家客廳舉行婚禮。因為費彝民在香港的影響力,那天,報社所有人、香港知名人士、讀者們都來了,那是《大公報》員工婚禮中來賓最多的一次。

為了這場婚禮,林萃如放棄了香港公務員的職位。那時候的香港公務員,服務於大英政府,他們是不能和大陸人談婚論嫁的。放棄公務員,意味著林萃如的優渥生活就此止步,從此走入家庭主婦的枯燥隊伍。

梁羽生有感於妻子的犧牲,在《萍蹤俠影錄》裡,他以林萃如為原型,寫了雲蕾這個角色,“純潔善良,溫柔堅韌,雲蕾最適合做老婆。”他每天寫七八個小時,精神不振就靠抽菸“續命”,到後來直接煙不離手。他用自己僅有的技能,來兌現對妻子的承諾。

在婚後生活中,林萃如逐漸發現梁羽生除了寫作一個優點,剩下的全是陋習:愛甜食、不愛衛生、只愛吃肉不愛吃素,方向感差得記不住新家的門牌號。為了梁羽生的身體健康,林萃如奪走了他的香菸、甜食,擔負起家裡的所有家務,鼓勵梁羽生吃素,每次看到梁羽生在小區糊塗打轉,她就在陽臺大喊:“先生,你的家在這裡呢!”梁羽生也開心地回道:“哈哈,你的流浪狗回來啦!”

梁羽生在婚後的創作,明顯少了幾分仇怨,多了幾分寬容,多了幾分兒女情長。與金庸和古龍的主要人設是男性不同,梁羽生的主角,以女性居多。她們有理想、有思想,她們敢愛敢恨,義薄雲天,不輸於任何一個男人。梁羽生和林萃如,就像張丹楓和雲蕾,“萍蹤”用她的善良、純真、赤誠和情義,感化了“俠影”的倔強與固執。他們就像《七劍下天山》裡那首草原歌謠:“我孤鶴野雲的仙夢,到而今都已幻入空冥;這廿年來的身心驕傲,都降伏你冰雪的聰明。”

為父沉冤

1983年8月2日,梁羽生第35部小說《武當一劍》,在《大公報》上登完最後一期,宣佈“閉門封刀”。猶記1954年1月20號,《龍虎鬥京華》的開篇詞《踏莎行》:“卅年心事憑誰訴?”沒想到這竟成了自己的寫照,毫無覺察地就寫了30年。但30年了,心事到底憑誰訴?父親的冤屈又該作何告解?

次年,蒙山縣委領導找到梁羽生,希望他回蒙山故鄉,“你是我們蒙山的驕傲。”那時的梁羽生,確實是蒙山的驕傲,他先後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的接見,華羅庚評價《雲海玉弓緣》“有文學價值”,並據此提出了“武俠是成人童話”。他的作品通行港澳臺和大陸,並被新加坡、日本等國家買了外文版權。

從1977年開始,他每年都會給蒙山的老年人寄錢救濟,蒙山人都希望他回去看看。但梁羽生並沒有因為是“蒙山的驕傲”而回去;1985年,他再度拒絕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的回鄉邀請:“我父親的問題沒解決,我怎麼回去?”他當著書記的面寫了一份申訴報告,請求政府為父親陳品瑞平反。

接著,他又給蒙山地方寫了一份申訴信,信中說:“希望有關方面對先父的一生,能夠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個公正的評審。”在廣西政府的協同下,蒙山縣委政府查出,原來當年殺害共產黨員的人是一個叫“山雞六”的匪盜,他受了一名叫陳聘如的地主的重金,作案後栽贓給陳品瑞。

1986年,蒙山政府通告,給予陳品瑞平反、恢復名譽。35載含冤莫白,終於一朝得雪。

1987年12月,梁羽生回到了闊別42年的蒙山,他望著揚塵的故居廢墟,老淚縱橫:“我要是有魯迅的成就,這裡就會恢復我的故居!”他捧著父親墳前的黃土,長跪不起:“罹難幾十年,兒等時刻不忘有朝一日為父昭雪;今幸天下撥亂反正,終還吾父以公道!”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陳父平反通報(陳品瑞,字信玉)

俠士無雙

1987年9月,因為身體問題,梁羽生和夫人林萃如移居澳洲悉尼。在悉尼,梁羽生仍然堅持寫作,只不過寫作對象變成了散文、詩詞和對聯。閒下來,他經常去達令港附近的中國茶樓,跟一群花甲老人歡敘品茶。他和老伴常年居於悉尼家中,如同絕跡江湖的隱士。

而另一方面,“知音”金庸仍舊馳騁政商兩界,成了一名“國士”。有趣的是,梁羽生作品裡的主人公,最終通常成為國士;金庸作品裡的主人公,則通常成為隱士。他們活成了彼此作品裡的人。

1995年後,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次武俠小說評選會,金庸和梁羽生共享最高榮譽“金劍獎”。梁羽生久臥病榻,沒能去成,金庸後來給他寫了封信:“文統吾兄,北京有‘武俠文學研究會’贈兄及弟‘金劍獎’大獎各一,弟以病軀軟弱未前往參與。你我雙劍合璧,原當天下無敵,只可惜分隔異方無法合璧乎……”

2009年初,梁羽生自知時日無多,他希望再見金庸一面,就給金庸打了電話,金庸本打算過完春節,就去悉尼看望老友,但還是遲了。後來他為梁羽生寫下一副輓聯:“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

文史 | 梁羽生的俠義江湖

梁羽生故居

時至今日,金庸也已辭世,“雙劍”再也無法合璧。抑或,這對好朋友,在另一個世界裡,正續寫著他們的江湖傳奇,俠士無雙。

來源:各界雜誌第7期—世紀回眸

作者:拾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