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戀愛 跳槽那些事兒 上海 廣州 音樂 雜亂無章 2019-08-03
"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文 / 張荊棘


一。

那天晚上,朋友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我終於不用再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

我問他“這件事很重要嗎”。

他回答我:“你這種談了好幾年戀愛的人是不會懂的。”

我說我怎麼可能不懂,好歹以前也喜歡過一個女生好幾年,那時候別說朋友圈裡的歌了,就連她的頭像是哪個明星我都會去查的一清二楚。

朋友說,工作後的喜歡,跟高中時期的喜歡是不一樣的。

“怎麼說?”我問。

“高中時候的喜歡,是橫衝直撞的,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要麼就再加一點扭扭捏捏的劇情,”他一邊說一邊坐上欄杆:“工作後嘛,喜歡就成了一場交易。注意,不是交易家庭背景那種俗套劇情,而是交易未來。”

“交易未來?”

“工作後喜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以為你只是決定跟誰談戀愛,其實你是決定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這位朋友確實有做出這種畸形判斷的資格,因為他當初就是因為女朋友來的廣州,所以剛分手那段時間,他找我訴苦,說他其實一直都不喜歡廣州,但因為分手而辭職,會顯得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很兒戲。

我當時安慰他:“你不還有我嗎?”

他給了我一拳,但也笑了出來。

其實我知道的,那個女生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候重要,不等於能夠好好相處。

所以當他告訴我“再也不用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

因為按照他的道理,他終於又拾回了自己未來的掌握權。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文 / 張荊棘


一。

那天晚上,朋友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我終於不用再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

我問他“這件事很重要嗎”。

他回答我:“你這種談了好幾年戀愛的人是不會懂的。”

我說我怎麼可能不懂,好歹以前也喜歡過一個女生好幾年,那時候別說朋友圈裡的歌了,就連她的頭像是哪個明星我都會去查的一清二楚。

朋友說,工作後的喜歡,跟高中時期的喜歡是不一樣的。

“怎麼說?”我問。

“高中時候的喜歡,是橫衝直撞的,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要麼就再加一點扭扭捏捏的劇情,”他一邊說一邊坐上欄杆:“工作後嘛,喜歡就成了一場交易。注意,不是交易家庭背景那種俗套劇情,而是交易未來。”

“交易未來?”

“工作後喜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以為你只是決定跟誰談戀愛,其實你是決定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這位朋友確實有做出這種畸形判斷的資格,因為他當初就是因為女朋友來的廣州,所以剛分手那段時間,他找我訴苦,說他其實一直都不喜歡廣州,但因為分手而辭職,會顯得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很兒戲。

我當時安慰他:“你不還有我嗎?”

他給了我一拳,但也笑了出來。

其實我知道的,那個女生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候重要,不等於能夠好好相處。

所以當他告訴我“再也不用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

因為按照他的道理,他終於又拾回了自己未來的掌握權。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二。

“所以,”我望著江對面的廣州塔,問他:“要去你一直都向往的上海了?”

“不,我想繼續呆在這。”

“愛上廣州了嗎?”

“沒有,”他望向我盯著的廣州塔,說:“她前天晚上告訴我,她要去上海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安慰的語氣跟他講:“沒事。”

那一刻我們忽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隨著對話的進行,我發現他從生活裡獲取的勇氣根本經不起對方給予的無情打擊。

我們就在那坐著,什麼話都沒繼續說。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文 / 張荊棘


一。

那天晚上,朋友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我終於不用再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

我問他“這件事很重要嗎”。

他回答我:“你這種談了好幾年戀愛的人是不會懂的。”

我說我怎麼可能不懂,好歹以前也喜歡過一個女生好幾年,那時候別說朋友圈裡的歌了,就連她的頭像是哪個明星我都會去查的一清二楚。

朋友說,工作後的喜歡,跟高中時期的喜歡是不一樣的。

“怎麼說?”我問。

“高中時候的喜歡,是橫衝直撞的,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要麼就再加一點扭扭捏捏的劇情,”他一邊說一邊坐上欄杆:“工作後嘛,喜歡就成了一場交易。注意,不是交易家庭背景那種俗套劇情,而是交易未來。”

“交易未來?”

“工作後喜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以為你只是決定跟誰談戀愛,其實你是決定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這位朋友確實有做出這種畸形判斷的資格,因為他當初就是因為女朋友來的廣州,所以剛分手那段時間,他找我訴苦,說他其實一直都不喜歡廣州,但因為分手而辭職,會顯得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很兒戲。

我當時安慰他:“你不還有我嗎?”

他給了我一拳,但也笑了出來。

其實我知道的,那個女生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候重要,不等於能夠好好相處。

所以當他告訴我“再也不用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

因為按照他的道理,他終於又拾回了自己未來的掌握權。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二。

“所以,”我望著江對面的廣州塔,問他:“要去你一直都向往的上海了?”

“不,我想繼續呆在這。”

“愛上廣州了嗎?”

“沒有,”他望向我盯著的廣州塔,說:“她前天晚上告訴我,她要去上海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安慰的語氣跟他講:“沒事。”

那一刻我們忽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隨著對話的進行,我發現他從生活裡獲取的勇氣根本經不起對方給予的無情打擊。

我們就在那坐著,什麼話都沒繼續說。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三。

“你最記得的,”我問:“是她發的哪首歌?”

“《Sleep Foever》。”他拿出手機,點開QQ音樂,播放了他收藏夾裡的第一首歌。

“好悲壯。”我如此形容道。

“你可以去查查這首歌的歌詞,比你想象的更悲壯。”

“唱的什麼?”

“雖然唱的都是‘我只想永世長眠’這種喪氣話,但我覺得那是她發出的求救信號。”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他還沒真正拿回對生活的掌握權。

見我沒說話,他趕緊撇清關係:“這是我之前的猜測了,現在不關我事。”

“那就好。”我假裝同意他的狡辯。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文 / 張荊棘


一。

那天晚上,朋友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我終於不用再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

我問他“這件事很重要嗎”。

他回答我:“你這種談了好幾年戀愛的人是不會懂的。”

我說我怎麼可能不懂,好歹以前也喜歡過一個女生好幾年,那時候別說朋友圈裡的歌了,就連她的頭像是哪個明星我都會去查的一清二楚。

朋友說,工作後的喜歡,跟高中時期的喜歡是不一樣的。

“怎麼說?”我問。

“高中時候的喜歡,是橫衝直撞的,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要麼就再加一點扭扭捏捏的劇情,”他一邊說一邊坐上欄杆:“工作後嘛,喜歡就成了一場交易。注意,不是交易家庭背景那種俗套劇情,而是交易未來。”

“交易未來?”

“工作後喜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以為你只是決定跟誰談戀愛,其實你是決定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這位朋友確實有做出這種畸形判斷的資格,因為他當初就是因為女朋友來的廣州,所以剛分手那段時間,他找我訴苦,說他其實一直都不喜歡廣州,但因為分手而辭職,會顯得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很兒戲。

我當時安慰他:“你不還有我嗎?”

他給了我一拳,但也笑了出來。

其實我知道的,那個女生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候重要,不等於能夠好好相處。

所以當他告訴我“再也不用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

因為按照他的道理,他終於又拾回了自己未來的掌握權。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二。

“所以,”我望著江對面的廣州塔,問他:“要去你一直都向往的上海了?”

“不,我想繼續呆在這。”

“愛上廣州了嗎?”

“沒有,”他望向我盯著的廣州塔,說:“她前天晚上告訴我,她要去上海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安慰的語氣跟他講:“沒事。”

那一刻我們忽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隨著對話的進行,我發現他從生活裡獲取的勇氣根本經不起對方給予的無情打擊。

我們就在那坐著,什麼話都沒繼續說。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三。

“你最記得的,”我問:“是她發的哪首歌?”

“《Sleep Foever》。”他拿出手機,點開QQ音樂,播放了他收藏夾裡的第一首歌。

“好悲壯。”我如此形容道。

“你可以去查查這首歌的歌詞,比你想象的更悲壯。”

“唱的什麼?”

“雖然唱的都是‘我只想永世長眠’這種喪氣話,但我覺得那是她發出的求救信號。”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他還沒真正拿回對生活的掌握權。

見我沒說話,他趕緊撇清關係:“這是我之前的猜測了,現在不關我事。”

“那就好。”我假裝同意他的狡辯。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四。

還是那天晚上,不過是凌晨了。

她給我發來微信:“我決定去上海了哦。”

“那是他喜歡的城市喲。”我打趣道。

“關我什麼事呢。”她說。

我給她回覆了四個字:“狠心的人。”

大概是忙吧,她就直接無視我的評價了。

我躺在床上,開始思考為什麼能夠讓我遇見這麼離奇的劇情。兩位從高二就開始談戀愛的朋友,談完四年大學,畢業後再談兩年,最後僅僅因為一場在電影途中的對話而徹底結束這段關係。

而作為好朋友的我,至今都不知道他們在電影院裡說了什麼。

但我好像意識到些什麼,於是打開男生的朋友圈,發現他拍了我坐在江邊的半邊身子,配文:“下定決心了。”

我打開跟女生的對話框,給她發去那個問題:“《Sleep Foever》,是求救信號嗎?”

她回覆:“什麼?”

我把她的朋友圈截圖發過去。

“有點吧。”

這三個字在聊天界面裡顯得有些高冷,但我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我追問她:“你們那天到底聊了什麼?”

“沒聊什麼。”這是她的第一句話。

“我只是忽然想起某些事情,然後跟他說,我有點膩了。”

“他跟我說,嗯,我也是。”

“就這樣。”

“真行,”我說:“難怪你們能在一起這麼久。”

作為一個談了也有六年的人,我明白這種“默契”:

長時間的一起生活,一旦有一方覺得“膩了”,另外一方就會馬上有同樣感受,這應該算是某種程度上的“通感”了。

而類似於“膩了”這樣的結論一旦被說出,就等於給那段感情判了死刑。因為它將意味著,這段感情已經被生活這臺洗衣機給洗到變形,無論用多麼高級的熨斗,都無法再讓它平復成正常的樣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也就能夠明白他們的八年戀情為什麼會在電影院裡倉促結束。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文 / 張荊棘


一。

那天晚上,朋友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我終於不用再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

我問他“這件事很重要嗎”。

他回答我:“你這種談了好幾年戀愛的人是不會懂的。”

我說我怎麼可能不懂,好歹以前也喜歡過一個女生好幾年,那時候別說朋友圈裡的歌了,就連她的頭像是哪個明星我都會去查的一清二楚。

朋友說,工作後的喜歡,跟高中時期的喜歡是不一樣的。

“怎麼說?”我問。

“高中時候的喜歡,是橫衝直撞的,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要麼就再加一點扭扭捏捏的劇情,”他一邊說一邊坐上欄杆:“工作後嘛,喜歡就成了一場交易。注意,不是交易家庭背景那種俗套劇情,而是交易未來。”

“交易未來?”

“工作後喜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以為你只是決定跟誰談戀愛,其實你是決定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這位朋友確實有做出這種畸形判斷的資格,因為他當初就是因為女朋友來的廣州,所以剛分手那段時間,他找我訴苦,說他其實一直都不喜歡廣州,但因為分手而辭職,會顯得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很兒戲。

我當時安慰他:“你不還有我嗎?”

他給了我一拳,但也笑了出來。

其實我知道的,那個女生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候重要,不等於能夠好好相處。

所以當他告訴我“再也不用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

因為按照他的道理,他終於又拾回了自己未來的掌握權。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二。

“所以,”我望著江對面的廣州塔,問他:“要去你一直都向往的上海了?”

“不,我想繼續呆在這。”

“愛上廣州了嗎?”

“沒有,”他望向我盯著的廣州塔,說:“她前天晚上告訴我,她要去上海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安慰的語氣跟他講:“沒事。”

那一刻我們忽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隨著對話的進行,我發現他從生活裡獲取的勇氣根本經不起對方給予的無情打擊。

我們就在那坐著,什麼話都沒繼續說。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三。

“你最記得的,”我問:“是她發的哪首歌?”

“《Sleep Foever》。”他拿出手機,點開QQ音樂,播放了他收藏夾裡的第一首歌。

“好悲壯。”我如此形容道。

“你可以去查查這首歌的歌詞,比你想象的更悲壯。”

“唱的什麼?”

“雖然唱的都是‘我只想永世長眠’這種喪氣話,但我覺得那是她發出的求救信號。”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他還沒真正拿回對生活的掌握權。

見我沒說話,他趕緊撇清關係:“這是我之前的猜測了,現在不關我事。”

“那就好。”我假裝同意他的狡辯。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四。

還是那天晚上,不過是凌晨了。

她給我發來微信:“我決定去上海了哦。”

“那是他喜歡的城市喲。”我打趣道。

“關我什麼事呢。”她說。

我給她回覆了四個字:“狠心的人。”

大概是忙吧,她就直接無視我的評價了。

我躺在床上,開始思考為什麼能夠讓我遇見這麼離奇的劇情。兩位從高二就開始談戀愛的朋友,談完四年大學,畢業後再談兩年,最後僅僅因為一場在電影途中的對話而徹底結束這段關係。

而作為好朋友的我,至今都不知道他們在電影院裡說了什麼。

但我好像意識到些什麼,於是打開男生的朋友圈,發現他拍了我坐在江邊的半邊身子,配文:“下定決心了。”

我打開跟女生的對話框,給她發去那個問題:“《Sleep Foever》,是求救信號嗎?”

她回覆:“什麼?”

我把她的朋友圈截圖發過去。

“有點吧。”

這三個字在聊天界面裡顯得有些高冷,但我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我追問她:“你們那天到底聊了什麼?”

“沒聊什麼。”這是她的第一句話。

“我只是忽然想起某些事情,然後跟他說,我有點膩了。”

“他跟我說,嗯,我也是。”

“就這樣。”

“真行,”我說:“難怪你們能在一起這麼久。”

作為一個談了也有六年的人,我明白這種“默契”:

長時間的一起生活,一旦有一方覺得“膩了”,另外一方就會馬上有同樣感受,這應該算是某種程度上的“通感”了。

而類似於“膩了”這樣的結論一旦被說出,就等於給那段感情判了死刑。因為它將意味著,這段感情已經被生活這臺洗衣機給洗到變形,無論用多麼高級的熨斗,都無法再讓它平復成正常的樣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也就能夠明白他們的八年戀情為什麼會在電影院裡倉促結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不過其實不是沒有轉折點的,還記得那個“求救信號”嗎?

但凡任何一方,願意回頭看一下走在相反方向的對方,可能就複合了。

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我並沒有資格在文章裡篡改他們兩個人的故事。

所以他們最後還是分開了,一個去了上海,一個留在廣州。等那條朋友圈跨過“三天可見”這個設置後,僅有的信號也會跟著消失。

這就是長時間戀愛的殘酷之處,

它的結束,是如此的,直接和簡單。

"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文 / 張荊棘


一。

那天晚上,朋友氣喘吁吁地對我說:“我終於不用再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

我問他“這件事很重要嗎”。

他回答我:“你這種談了好幾年戀愛的人是不會懂的。”

我說我怎麼可能不懂,好歹以前也喜歡過一個女生好幾年,那時候別說朋友圈裡的歌了,就連她的頭像是哪個明星我都會去查的一清二楚。

朋友說,工作後的喜歡,跟高中時期的喜歡是不一樣的。

“怎麼說?”我問。

“高中時候的喜歡,是橫衝直撞的,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要麼就再加一點扭扭捏捏的劇情,”他一邊說一邊坐上欄杆:“工作後嘛,喜歡就成了一場交易。注意,不是交易家庭背景那種俗套劇情,而是交易未來。”

“交易未來?”

“工作後喜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以為你只是決定跟誰談戀愛,其實你是決定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這位朋友確實有做出這種畸形判斷的資格,因為他當初就是因為女朋友來的廣州,所以剛分手那段時間,他找我訴苦,說他其實一直都不喜歡廣州,但因為分手而辭職,會顯得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很兒戲。

我當時安慰他:“你不還有我嗎?”

他給了我一拳,但也笑了出來。

其實我知道的,那個女生對他很重要,但有時候重要,不等於能夠好好相處。

所以當他告訴我“再也不用聽她朋友圈裡的歌了”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

因為按照他的道理,他終於又拾回了自己未來的掌握權。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二。

“所以,”我望著江對面的廣州塔,問他:“要去你一直都向往的上海了?”

“不,我想繼續呆在這。”

“愛上廣州了嗎?”

“沒有,”他望向我盯著的廣州塔,說:“她前天晚上告訴我,她要去上海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安慰的語氣跟他講:“沒事。”

那一刻我們忽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因為隨著對話的進行,我發現他從生活裡獲取的勇氣根本經不起對方給予的無情打擊。

我們就在那坐著,什麼話都沒繼續說。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三。

“你最記得的,”我問:“是她發的哪首歌?”

“《Sleep Foever》。”他拿出手機,點開QQ音樂,播放了他收藏夾裡的第一首歌。

“好悲壯。”我如此形容道。

“你可以去查查這首歌的歌詞,比你想象的更悲壯。”

“唱的什麼?”

“雖然唱的都是‘我只想永世長眠’這種喪氣話,但我覺得那是她發出的求救信號。”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他還沒真正拿回對生活的掌握權。

見我沒說話,他趕緊撇清關係:“這是我之前的猜測了,現在不關我事。”

“那就好。”我假裝同意他的狡辯。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四。

還是那天晚上,不過是凌晨了。

她給我發來微信:“我決定去上海了哦。”

“那是他喜歡的城市喲。”我打趣道。

“關我什麼事呢。”她說。

我給她回覆了四個字:“狠心的人。”

大概是忙吧,她就直接無視我的評價了。

我躺在床上,開始思考為什麼能夠讓我遇見這麼離奇的劇情。兩位從高二就開始談戀愛的朋友,談完四年大學,畢業後再談兩年,最後僅僅因為一場在電影途中的對話而徹底結束這段關係。

而作為好朋友的我,至今都不知道他們在電影院裡說了什麼。

但我好像意識到些什麼,於是打開男生的朋友圈,發現他拍了我坐在江邊的半邊身子,配文:“下定決心了。”

我打開跟女生的對話框,給她發去那個問題:“《Sleep Foever》,是求救信號嗎?”

她回覆:“什麼?”

我把她的朋友圈截圖發過去。

“有點吧。”

這三個字在聊天界面裡顯得有些高冷,但我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我追問她:“你們那天到底聊了什麼?”

“沒聊什麼。”這是她的第一句話。

“我只是忽然想起某些事情,然後跟他說,我有點膩了。”

“他跟我說,嗯,我也是。”

“就這樣。”

“真行,”我說:“難怪你們能在一起這麼久。”

作為一個談了也有六年的人,我明白這種“默契”:

長時間的一起生活,一旦有一方覺得“膩了”,另外一方就會馬上有同樣感受,這應該算是某種程度上的“通感”了。

而類似於“膩了”這樣的結論一旦被說出,就等於給那段感情判了死刑。因為它將意味著,這段感情已經被生活這臺洗衣機給洗到變形,無論用多麼高級的熨斗,都無法再讓它平復成正常的樣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也就能夠明白他們的八年戀情為什麼會在電影院裡倉促結束。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不過其實不是沒有轉折點的,還記得那個“求救信號”嗎?

但凡任何一方,願意回頭看一下走在相反方向的對方,可能就複合了。

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我並沒有資格在文章裡篡改他們兩個人的故事。

所以他們最後還是分開了,一個去了上海,一個留在廣州。等那條朋友圈跨過“三天可見”這個設置後,僅有的信號也會跟著消失。

這就是長時間戀愛的殘酷之處,

它的結束,是如此的,直接和簡單。

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信號


作者/ 張荊棘

插圖/ 昭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