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故事該怎麼演?

早在默片時代,好萊塢已經歸納出一套百試百靈的模式了。

比如一個浪漫喜劇,開場十分鐘鋪排男女主角出場,暗示他倆可能會在一起;半小時內設計一個橋段,讓他們面臨被拆散的命運,之後便是大家捏一把汗,身臨其境,代入金童玉女的身份,看他們如何和命運拼爭;結尾自然得湊好,然後二位“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熟練的觀眾,看類似的電影都懂:哪一段兒要催你淚,哪個角兒大概要死,哪一段男女主角應該要相互偎依,乃是大家看熟了的。

當然,規矩立了,自然有破規矩的。

卡普拉先生為了破浪漫喜劇套路的玩意兒,拍了個《一夜風流》,科爾白奶奶還是依以往浪漫喜劇的格調,演百萬富翁家的美女;可是克拉克·蓋博不演風流倜儻紳士了,卻成了個窮記者。二位遇到後,高下有別,身份懸殊,一個驕矜,一個不羈,結果且鬧且笑,歡喜冤家,最後真愛戰勝了階級差距,成了:這是個窮小子追到富家千金的故事。

這種片子,當時叫“Screwball comedy”。在1930年代,很是討巧:一來默片時代,大家淨看見王子公主,你儂我儂,膩了,恰好入了有聲片時代,看一對歡喜冤家脣槍舌劍,過癮。

二來羅斯福也喜歡這個:美國正鬧經濟危機,大家正覺得階級差距不可逾越;看看這類電影,可以讓大家相信真愛跨越階級,實在大妙。

於是此後這類玩法,一直若隱若現。《羅馬假日》到《諾丁山》甚至《泰坦尼克號》,其實都是如此:男女主角郎才女貌但地位懸殊,於是藉此編點兒階級差異的冷笑話,造出些乖僻好笑的段子。派克、休·格蘭特和萊昂納多,在這些電影裡明明儀表堂堂、風度翩翩,卻總是得擺些“我們很草根,我們還有些抽風沒譜呢”的樣子,以便顯得跟女主角不是一邊兒的——這才有意思嘛!

往深一點兒說,這些故事的視角,其實是這樣的:

在《羅馬假日》裡,格里高利·派克和奧黛麗-赫本上演了古往今來最浪漫的故事。然而假設一下,這故事若只是一對尋常美男靚女遊羅馬,雖然浪漫,但傳奇性大減。令這故事華彩熠熠的,是赫本的身份:她是公主,於是,當她著白衣,如普通女孩般遊蕩羅馬時,這段愛情忽然純真甜美,帶了天上來的美麗。

《諾丁山》這電影裡,休·格蘭特和茱莉亞·羅伯茨講述的,也是這麼個既富且貴的好萊塢千萬片酬女明星——我們這個時代的公主——看上了個平凡的書店老闆。

至於溫斯萊特戴著海洋之心,放棄富豪妻子身份,打算跟萊昂納多私奔前夜結果遭遇冰山的事兒,早已讓全世界人民流乾紅淚了。

從《一夜風流》到《羅馬假日》再到《諾丁山》和《泰坦尼克號》,在這些故事裡,公主、富豪千金和好萊塢天后,愛上了一個普通男人後,總是會若有意若無意,描述這麼個價值觀:

凡塵少年,總是可愛的,真誠的,無邪的,英俊的,有內涵有底蘊的,富有自嘲精神的。

而公主們所代表的貴胄家世,縱然金碧輝煌,但總是少了人間地氣,各自有苦難言,非常沉悶。

雖然表面上,公主們高高在上,而且會和普通人搞出許多笑料,但最後,公主們需要普通人們的拯救,才能獲得愛情。

這裡除了“真愛跨越一切地位差別”之外,還有“公主們其實也各有苦楚,平民日常生活才是最真實純粹美麗的呀”這層意思。

當然我們知道,這之後還有進階版本。

1980年後出生的,想必有類似記憶:有段時間,電影頻道熱愛反覆播放林志穎、徐若瑄、徐濠縈、張震嶽主演的《旋風小子》。故事可以簡單歸結為:平民林志穎看中了公主徐若瑄,但是被公主的騎士張震嶽痛揍了;隨後峰迴路轉,林志穎神奇地學到了少林功夫,然後打飛了張震嶽,獲得了徐若瑄的心。如果故事到此結束,這就是俗套的“平民獲得公主垂青”的段子了。

然而林志穎在獲得公主真愛之時,陡然發現:自己長久以來的真愛,其實是身邊的平民徐濠縈,於是轉而找了真愛……如是,平民即將獲得公主之愛的時刻,回身找了糟糠妻……類似劇情眼熟吧?嗯,是的:古天樂、張柏芝在《河東獅吼》裡,也演過這麼一出。這麼一來,公主們就成了陪襯:只為了反過來凸顯平凡真愛的可貴。

所以咯,這就是王子公主愛情故事的三段版本。

最初的結局,王子與公主在一起了。天長地久。這是傳統童話。

然後,是灰姑娘與王子、窮小子和公主在一起了。這是跨越地位差異的浪漫愛情。這是普通人最有代入感的劇情了,所以一度全民愛看——尤其是少女漫畫愛用。

最後,是灰姑娘被王子看上、窮小子得到公主之愛後,回頭發現了自己的平凡真愛。這是真愛的勝利,象徵著金錢、榮耀、聲名,最後都會被真愛、努力和勤勞打敗。這是最讓人沒法挑刺的故事模式:類似於變形金剛大決戰到最後,拯救汽車人的救世主卻依然是普通人類似的,擎天柱也會屢次表示,“還是人類好!”

這三個故事模式的發展,其實也是普通觀眾的參與感漸次增強的過程。

所以咯,真愛是命數使然、真愛可以克服一切障礙、真愛就是平平淡淡。這三個命題,哪個聽來都有道理,哪個都可以是正確答案。

最後相信哪個,就堅定不移地相信哪個好了。

因為真相是:世上大多數愛情故事拍出來,都是為了鼓勵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因為世上曲折動人卻又單純明快的愛情故事,本來就不那麼多;要不然,為什麼我們想談論愛情的例子時,往往只能以虛構故事舉例呢?

就因為現實生活中典型分明的愛情故事如此之少,所以大家才需要無數虛構的、戲劇性十足的愛情故事啊。

但是,無論怎麼樣,相信愛情總比完全不相信,要好得多了。

因為愛情嘛,很大程度跟自我暗示有關。相信有就有,不相信,那就真不會有了。人相信什麼樣的愛情是真實的,就有機會遇到什麼樣的愛情;如果從頭到尾都不相信,那就真的遇不到了。

所以從概率上而言,無論如何,抓住自己相信的愛情故事繼續下去,就總會有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