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傷逝》是魯迅作品中唯一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小說以手記的形式講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兩個“五四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不顧世俗和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在一起,但是卻在共同生活之後愛情逐漸消逝,最終涓生拋棄了子君,並使子君走向了死亡的愛情的悲劇。亦舒非常喜歡魯迅的作品,於是在過了大半個世紀之後,創作了一部與《傷逝 》有著相同主人公的作品——《我的前半生》,這部作品除了主人公相同之外也與《傷逝》有著大致相同的故事脈絡,同樣寫的是子君被涓生拋棄的故事,但不同的是她著重描寫了子君被拋棄之後是怎樣一步步自立自強重新開始的。有人說《我的前半生》是對《傷逝》的續寫,為了賦予子君一個更圓滿的結局,而筆者認為,亦舒是想把子君放到另一個時代背景下去探討女性命運的不同及其原因。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魯迅和亦舒在這兩部作品中對於女性的期望和要求是大體一致的,比如他們都希望女性意識覺醒,都倡導女性經濟和人格獨立。但是《傷逝》讓我們看到了女性意識覺醒的失敗,而《我的前半生》讓我們看到了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進步,從《傷逝》到《我的前半生》是中國女性意識發展的歷程,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裡面又有各種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時代背景的改變

這兩部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發生在完全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下。不同的社會背景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思想環境以及社會物質環境,這也是影響女性意識發展中的主要因素,因為任何改變都必須依附於時間以及環境的改變,這也是整篇文章討論的一個基礎。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傷逝》發生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時人們還沒有完全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雖然有“五四精神”這樣的先進思想出現,然而它影響的只是一小部分人,那個時期“愛情已經成為新道德的一個總的象徵……在這場解放的大潮裡,愛情與自由具有同等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通過戀愛宣洩情感、力量,個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充實、自由的男人或女人”,但是很多人只是高喊個性解放和人身自由的口號,並沒有完全理解新思想的內涵以及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去改變。例如子君雖然她一直強調“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並且為了愛情不顧家人的反對以及世俗的眼光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她只是完成了由“父母的女兒”向“涓生的妻子”這樣的轉變,她並沒有屬於她自己,她一直附屬於別人而生存。並且她所有的反叛和新思想在同居之後完全消失,變成了一個了無生趣的以家庭瑣事為中心的傳統家庭婦女。在思想上如此,經濟上更遑論獨立,而這恰好也是女性意識覺醒失敗的原因,在生活上要依附別人生活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女性的解放主要在於人格與經濟的獨立,除去這樣,女性說不上真正的解放。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能只怪子君,當時的社會物質環境基本上沒有使女子可以在經濟上獨立的可能性,就連涓生都因為對傳統的反叛而失去了工作,更何況子君。那個社會默認女人的職責就是要照顧好家庭,並不是拋頭露面的去社會上賺錢。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故事發生於1982年,而且又處於經濟比較開放發達而且是中西方文化高度交融的香港,社會思想環境和經濟環境比《傷逝》所處的時代要進步的多。首先在思想上,由於社會發展,思想開放了許多。雖然這個時代的子君前半期也如《傷逝》一樣,在進入家庭生活中之後完全拋棄了自己獨立的精神以及所學的知識,日日把自己困頓在家庭瑣事之中,享受著醫生丈夫帶來的富裕生活,但是當她面臨被丈夫拋棄的時候,她的妹妹以及好朋友都覺的這沒什麼,她完全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這也使子君很快從傷痛中走了出來。而在經濟方面,這種思想的發展給了子君經濟獨立的可能性,有人說《我的前半生》的結局過於理想化,但是筆者認為在那個時代裡這樣的發展是具有合理性的。女性可以出門工作,並且可以像子君的朋友那樣成為一個在事業上很成功的女強人。而且這種經濟的獨立使子君也獲得了獨立的人格,從而使得她有了完全獨立的女性意識,她的生活遠不如當涓生太太時富足,職場上的打拼也艱難得多,然而她卻活的更加的光鮮亮麗,她的女兒誇她“你時髦、堅強、美麗、忍耐、寬恕……媽媽你太偉大了”,就連涓生也說“離婚之後,你竟成為一個這樣出色的女人”。正如《傷逝》中所言“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一切都向我們證明只有女性自己經濟獨立,不依附於別人而生存,她才能屬於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而這一切都有賴於社會時代背景所提供的可能性。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二、傳統性別文化觀念的鬆動

《傷逝》和《我的前半生》的故事事件發生於不同的社會時代,這種社會時代的不同一方面推動了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物質環境的發展,從而給女性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性別文化對女性意識的影響。

中國母系社會是在原始時代,進入社會文明時代之後被父系社會統治大概有五千年的時間,而父系社會對於女性性別觀念大多是偏見。母系社會的推翻,是女性具有世界意義的失敗的象徵。而這長達五千多年的觀念,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響,無論是對於男性還是女性。“女性意識是女性對自我作為與男性平等的主體存在的地位和價值的自覺意識”,所以傳統性別文化通過對女性以及女性周圍輿論環境的影響對女性意識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我的前半生》對於《傷逝》的進步,就在於是順從於這種傳統的性別觀念,還是走出去獲得女性的獨立。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傳統文化對於女性品格的要求是三從四德,要求女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性終其一生都是男性的附屬物,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認為女性的生活目標是——婚姻和家庭,生活要依附與男性,活著的目標也不是為了自己。這種思想在《傷逝》和《我的前半生》中都有體現,魯迅筆下的子君生活的時代還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認為女子並不能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結婚對象,子君對此進行了反叛,自由戀愛並且和涓生同居,然而她這種行為並沒有得到周圍任何一個人的支持,反而是受盡世人的白眼與嘲諷,就連涓生都為此丟掉了工作。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子君是具有女性意識的覺醒的,然而她同居之後卻完完全全淪為一個傳統性別觀念下的女性,這證明她還是沒有擺脫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所以導致了她愛情的悲劇和女性意識覺醒的失敗。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那經過大半個世紀之後的《我的前半生》中有沒有完全擺脫掉這種影響?筆者認為是沒有的,但是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個時代的子君和涓生是自由戀愛的,說明這個時代女性已經有了對於自己婚姻的自主權,然而她結婚之後的表現還是和上個時代的子君一樣,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而是完全依附於丈夫生存,和整個社會脫節,以至於丈夫出軌身邊的人都知道,只有她自己一個人矇在鼓裡。而這個時候她的母親還勸她忍耐“男人誰不風流?誰叫你缺少一根柄、否則一樣有老婆服侍你。”這種做法完全跟封建社會中允許男子三妻四妾的做法別無二致,好在子君身邊的年輕女性都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當子君以一個離婚女性的身份去社會上工作時,沒有受到別人的歧視,相反還有追求者。

可見,傳統性別觀念中對於女性的影響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破除的,而且對於女性意識的影響起到了阻礙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性別觀念出現了鬆動,從而使女性意識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具有曲折性。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三、女性自身素質的差異

社會時代背景的改變和傳統性別文化觀念的鬆動無疑為女性的生成發育提供了適宜的外部環境,可以說屬於女性意識發展的外部影響因素,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決定事物發展的是內因。影響女性意識發展除了外部提供的環境之外,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女性自身的素質和女性對自己的定位。亦舒筆下的子君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雖然比魯迅筆下的開放進步的多,但那都只是給子君女性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真正決定其發展的還是子君自身的意識。換種方式表達就是《傷逝》的時代也有可能出現《我的前半生》這樣的子君,而《我是前半生》的時代也有可能出現《傷逝》這樣的子君,而這一切都由子君自身所決定。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傷逝》中子君的悲劇命運是有社會時代背景、女性觀念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的,但是如果子君內心堅韌勇敢,在選擇的道路上進行堅持是有可能取得一個好結局的。她實際上要比《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要怯弱的多。當她堅定的喊出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時候,是一個多麼勇敢的女性,她用她自己跟整個世界在宣戰,可是隨著故事的發展發現,其實子君是個特別脆弱的女性,她那所謂勇敢的宣戰都來自與對涓生的愛情,所以當她和涓生在一起之後,她並沒有追求進步,甚至因為幾隻油雞跟官太太鬥嘴生氣。全然沒有之前“破屋裡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裡瀰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的時光。子君是愛涓生,這份愛給了她如此大的勇氣,但是這份勇氣並不來源於她自己的內心,她也不是自己的而是涓生的,所以當這份愛消失的時候她也覺得人生的依靠都沒有了。至於她對自己的定位也不是一個與男性處於平等地位的女性,“子君的功業,彷彿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上……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子君至此已經完全迷失了自己,也逼走了涓生。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和她完全相反,一開始看起來是一個非常軟弱的女性,畢業的時候有工作覺得做得艱難乾脆辭職當起了家庭主婦。對於好友唐晶也時時流露出“有一份職業也不見得對社會、人民有大貢獻”的思想,當知道涓生出軌的時候覺得自己整個世界都毀了,甚至埋怨身邊的人為什麼不早點告訴她,如此看來是一個脆弱到極致的女子。然而她卻在很短的時間裡重新站起來了,並且重新投入到對於她來說很殘酷的職場。雖然她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給了她這樣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子君內心本就脆弱,認為自己沒了依附完全無法獨自生活的話,那她也有可能有一個很悲慘的結局。我們所處的時代還有那麼多女性因為感情的背叛自殺或者因為丈夫出軌而鬧得天翻地覆,打小三爭財產。然而子君都沒有,她整理好行裝一個人去面對險惡的江湖,這才是真正的勇氣。她與魯迅筆下的子君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會反省自己,並且明白真正的女性意識首先是要擁有獨立的自己。而在她承諾過再也不進入婚姻,但是遇到了對的人時,還是義無反顧的結了婚。有人說她還是不能免俗想要有個歸宿,但筆者認為這正是子君的勇敢之處,她有她獨立的個體,所以她並不懼怕婚姻,而且再次進入婚姻肯定不會像以前一樣。因為經歷過上次的失敗她懂得了女性想要尋求真正的獨立與平等,只有屬於她自己,不依附於任何人。

四、男性對於女性意識的認識變化

女性意識的發展除了社會時代、性別觀念等外部因素和女性自身的內在因素外,還和男性對女性意識的認識變化有關。有句俗話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男人,一種是女人。除了女性本身的決定因素之外,作為完全不同於女性卻共同生活在一個世界的男性,對於女性意識的認識也在其發展過程種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性一直充當男性附屬者的角色,思想解放以來人們一直倡導男女平等,甚至出現女權主義。但是女性如果真的要尋求平等,除了豐富自身之外,男性對於女性意識的認識、重視以及尊重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另一半,並且和女性戀愛結婚一同繁衍進而創造這個世界。只有他們真的認同女性意識,認同男女平等,那女性才能真正與男性平等,獲得一樣的權利。

《傷逝》與《我的前半生》恰好是從男女兩個角度描寫的,在《傷逝》中涓生為敘述者,子君處於“失語”的狀態,涓生對子君的悲劇有著不可逃避的責任,雖然整篇文章都充滿著懺悔,但是完全是出於他對子君生命逝去的懺悔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感慨,而感情的失敗彷彿完全歸咎於子君。子君固然有責任,而把子君變成這樣主要是因為涓生。在同居之後不久涓生便覺得“不過三個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愛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這種現象充分說明了男性在愛情中習慣處於控制者的形象。他只能接受他所認為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而一起生活之後女性所表現出來的缺點,卻成了他放棄這段愛情的理由,涓生說“愛情必須實施更新,生長,創造。”但是愛情是需要一同生長的,並不是一味的要求子君自己去成長。而且子君養花,飼油雞,飼花狗,熱衷做飯這些都都是女性的天性,涓生並沒有去尊重,而是感到厭煩,他沒有能力去給子君富足的生活,卻責怪子君沒有按照她想象的生活。這一切都表明涓生並沒有把子君當成與自己一樣平等的人來對待。他的厭煩讓他不能如以前一樣和子君談天說地,一步步使子君的情緒越來越低落,而他卻明確告訴子君他不愛她了,完全沒有責任可言,之後更是躲了出去,這一切都使子君絕望,因為是他讓子君有了與世界對抗的勇氣,最後這個唯一的支撐也消失了。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中的涓生也一樣,子君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條,他卻嫌她無趣,他比《傷逝》中的涓生更惡劣的是,他並沒有告訴子君不愛了,而是自己出軌了,並且在與第三者感情穩定到要進入婚姻的時候才告訴子君,這裡面毫無尊重可言。後來發現子君變得時髦,漂亮之後,又有意與子君複合,以及後來子君在工作中認識的追求者,也不過是權衡利弊。這都顯示男性並沒有完全的尊重女性以及正確認識女性意識。

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男性要摒棄以前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的影響,不再把女性看做其附屬物,從心底裡接受和認同才能真正推動女性意識的發展。

《我的前半生》打破時代的藩籬,續寫子君與涓生的故事

​本文通過比較《傷逝》與《我的前半生》這兩部跨越時空的作品,論述了中國女性意識發展中的影響因素。社會時代背景的發展是促進女性意識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並且在這個背景下促進了傳統性別觀念的轉變,傳統性別觀念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線,隨著時代背景的發展而轉變。兩者又共同影響了女性自身素質以及男性對女性意識的認識,其中男性的認識會對女性自身素質和自我定位產生影響,但起決定因素的還是女性自身。通過比較使女性意識的發展在曲折中前進,但離真正的實現還有一定的

參考文獻

[1]李銀河.女性主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3]李允經.魯迅的情感世界.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亦舒.豆芽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版。

[5]汪義生.亦舒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年版。

[6]史玉豐.《傷逝》的多重主題:山西: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2年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