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王川


這是一個頗為前衛的暢想,微軟想要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統簡化版本的頂置盒或VCD 機讓電視能夠上網,塑造“信息家電”的新構想。

這段經歷使王川早期便負盛名,王川具備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工程師資源,雷軍在金山時期就曾苦苦追求王川,但那時他痴心於創業。2012年11月,小米收購王川創立的多看公司,王川正式成為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掌控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業務。

王川一開始的設想是做出的電視,必須要向iphone一樣顛覆整個電視行業。在雷軍和王川的構想中小米電視本質會是一臺電腦,"交互邏輯"會重新定義。

為實現這個構想,王川先苦苦求來了創維酷開的CTO戴青松,又大力挖來諾基亞Symbian中國區前技術總監李鋒,再加上請雷軍出馬用三寸不爛之舌,上來就問“你有夢想嗎?”忽悠來一批摩托羅拉的資深工程師,由此小米電視組成了彼時業界的黃金團隊。

小米第一款產品本來計劃在2013年4月發佈以提早佔領市場,但直到2013年9月這款47英寸,售價2999元的智能電視才上架。原因是王川要求改變底層交互邏輯,主板電路要重新設計。

即便歷時一年半的研發,王川事後評價小米電視第一代依舊是不及格,他是為了照顧團隊士氣,才同意推出來。

但一上市,“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就引爆了米粉的熱情,那時小米還是市場的寵兒,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奇蹟。

樂視第一代電視X60則在2013年5月7日正式發佈,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本來這個稱號應屬於小米。

X60足夠勁爆,60吋大屏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其中的490元是視頻會員服務費,同尺寸產品都在萬元以上。

2013年結束,樂視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小米在10萬臺左右。這與王川的偏執有關,他堅持認為小米電視1不夠完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小米電視第一次開放購買只放了500臺的量,後來慢慢變成3000臺。

而樂視除了前期的產能過度之外,每次開放的量幾乎都是1萬臺。並且樂視廣泛佈局線下渠道,營銷活動一場比一場熱烈,王川則前兩年幾乎沒打算投入任何營銷資源,他的設想是小米電視要靠產品本身營造影響力,就像那時候的小米手機一樣。

2014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小米30萬臺。

2015年PPTV、暴風、聯想、微鯨悉數入局,一場場花樣百出的促銷、降價、免費使用,刺激著消費者的感官,海信、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品牌的電視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王川


這是一個頗為前衛的暢想,微軟想要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統簡化版本的頂置盒或VCD 機讓電視能夠上網,塑造“信息家電”的新構想。

這段經歷使王川早期便負盛名,王川具備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工程師資源,雷軍在金山時期就曾苦苦追求王川,但那時他痴心於創業。2012年11月,小米收購王川創立的多看公司,王川正式成為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掌控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業務。

王川一開始的設想是做出的電視,必須要向iphone一樣顛覆整個電視行業。在雷軍和王川的構想中小米電視本質會是一臺電腦,"交互邏輯"會重新定義。

為實現這個構想,王川先苦苦求來了創維酷開的CTO戴青松,又大力挖來諾基亞Symbian中國區前技術總監李鋒,再加上請雷軍出馬用三寸不爛之舌,上來就問“你有夢想嗎?”忽悠來一批摩托羅拉的資深工程師,由此小米電視組成了彼時業界的黃金團隊。

小米第一款產品本來計劃在2013年4月發佈以提早佔領市場,但直到2013年9月這款47英寸,售價2999元的智能電視才上架。原因是王川要求改變底層交互邏輯,主板電路要重新設計。

即便歷時一年半的研發,王川事後評價小米電視第一代依舊是不及格,他是為了照顧團隊士氣,才同意推出來。

但一上市,“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就引爆了米粉的熱情,那時小米還是市場的寵兒,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奇蹟。

樂視第一代電視X60則在2013年5月7日正式發佈,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本來這個稱號應屬於小米。

X60足夠勁爆,60吋大屏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其中的490元是視頻會員服務費,同尺寸產品都在萬元以上。

2013年結束,樂視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小米在10萬臺左右。這與王川的偏執有關,他堅持認為小米電視1不夠完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小米電視第一次開放購買只放了500臺的量,後來慢慢變成3000臺。

而樂視除了前期的產能過度之外,每次開放的量幾乎都是1萬臺。並且樂視廣泛佈局線下渠道,營銷活動一場比一場熱烈,王川則前兩年幾乎沒打算投入任何營銷資源,他的設想是小米電視要靠產品本身營造影響力,就像那時候的小米手機一樣。

2014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小米30萬臺。

2015年PPTV、暴風、聯想、微鯨悉數入局,一場場花樣百出的促銷、降價、免費使用,刺激著消費者的感官,海信、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品牌的電視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8年上半年各渠道變化,傳統渠道漸被蠶食


傳統電視廠商回過神來,發現電視互聯網化已經是不可逆的大潮,於是TCL要抱樂視的大腿,創維宣佈與愛奇藝合作。

這場新與舊的戰局開始走向廝殺的巔峰,好消息是沉寂的電視用戶業被喚醒,整個行業開始罕見的增長起來。

誰都不想輸,老玩家們要守住自己的飯碗,新勢力們要在自己的生態上添磚加瓦,堆高數據換取估值。

勝敗在轉瞬之間。

03

制勝的三顆寶石

"內容、面板、交互",是這場無限戰爭制勝的三顆寶石。分別代表著內容的整合能力,渠道的話語權和產品設計力。

2015年6月15日,王川隔空在微博上喊話賈躍亭,發出了三個質問:1.什麼叫生態化反,什麼叫開放的閉環?不要忽悠用戶了。2.樂視接的是哪個播控平臺,是不是違法違規?3.樂視是不是捆綁490元年費?

面對王川的咄咄質問,一向舌燦蓮花的賈老闆罕見的沉默了。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王川


這是一個頗為前衛的暢想,微軟想要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統簡化版本的頂置盒或VCD 機讓電視能夠上網,塑造“信息家電”的新構想。

這段經歷使王川早期便負盛名,王川具備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工程師資源,雷軍在金山時期就曾苦苦追求王川,但那時他痴心於創業。2012年11月,小米收購王川創立的多看公司,王川正式成為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掌控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業務。

王川一開始的設想是做出的電視,必須要向iphone一樣顛覆整個電視行業。在雷軍和王川的構想中小米電視本質會是一臺電腦,"交互邏輯"會重新定義。

為實現這個構想,王川先苦苦求來了創維酷開的CTO戴青松,又大力挖來諾基亞Symbian中國區前技術總監李鋒,再加上請雷軍出馬用三寸不爛之舌,上來就問“你有夢想嗎?”忽悠來一批摩托羅拉的資深工程師,由此小米電視組成了彼時業界的黃金團隊。

小米第一款產品本來計劃在2013年4月發佈以提早佔領市場,但直到2013年9月這款47英寸,售價2999元的智能電視才上架。原因是王川要求改變底層交互邏輯,主板電路要重新設計。

即便歷時一年半的研發,王川事後評價小米電視第一代依舊是不及格,他是為了照顧團隊士氣,才同意推出來。

但一上市,“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就引爆了米粉的熱情,那時小米還是市場的寵兒,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奇蹟。

樂視第一代電視X60則在2013年5月7日正式發佈,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本來這個稱號應屬於小米。

X60足夠勁爆,60吋大屏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其中的490元是視頻會員服務費,同尺寸產品都在萬元以上。

2013年結束,樂視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小米在10萬臺左右。這與王川的偏執有關,他堅持認為小米電視1不夠完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小米電視第一次開放購買只放了500臺的量,後來慢慢變成3000臺。

而樂視除了前期的產能過度之外,每次開放的量幾乎都是1萬臺。並且樂視廣泛佈局線下渠道,營銷活動一場比一場熱烈,王川則前兩年幾乎沒打算投入任何營銷資源,他的設想是小米電視要靠產品本身營造影響力,就像那時候的小米手機一樣。

2014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小米30萬臺。

2015年PPTV、暴風、聯想、微鯨悉數入局,一場場花樣百出的促銷、降價、免費使用,刺激著消費者的感官,海信、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品牌的電視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8年上半年各渠道變化,傳統渠道漸被蠶食


傳統電視廠商回過神來,發現電視互聯網化已經是不可逆的大潮,於是TCL要抱樂視的大腿,創維宣佈與愛奇藝合作。

這場新與舊的戰局開始走向廝殺的巔峰,好消息是沉寂的電視用戶業被喚醒,整個行業開始罕見的增長起來。

誰都不想輸,老玩家們要守住自己的飯碗,新勢力們要在自己的生態上添磚加瓦,堆高數據換取估值。

勝敗在轉瞬之間。

03

制勝的三顆寶石

"內容、面板、交互",是這場無限戰爭制勝的三顆寶石。分別代表著內容的整合能力,渠道的話語權和產品設計力。

2015年6月15日,王川隔空在微博上喊話賈躍亭,發出了三個質問:1.什麼叫生態化反,什麼叫開放的閉環?不要忽悠用戶了。2.樂視接的是哪個播控平臺,是不是違法違規?3.樂視是不是捆綁490元年費?

面對王川的咄咄質問,一向舌燦蓮花的賈老闆罕見的沉默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3年,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正式推出,全球首款4核1.7GHz智能電視樂視TV超級電視


這場爭論的源頭是6月10日下午,在小米舉辦的“海納百川”發佈會上,雷軍在回顧小米電視內容“天翻覆地的變化”時點出,小米的內容在行業內遙遙領先,比友商的內容數量要多一倍,並提及自己的內容聯盟(除了樂視)覆蓋寬廣。為此還專門找來了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對內容資源數量進行了公證。

緊接著在6月11日上午,樂視舉辦投資者見面交流會上賈躍亭炮轟小米稱,小米對互聯網內容和生態的理解不深,小米的內容並非自有的,而是通過鬆散聯盟獲得,此外小米在內容方面的收費能力也不強。

前期小米被樂視壓著打,一是出貨節奏和線上線下營銷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樂視斥巨資採購的版權,是銷量的保證。

2014年底,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雷軍扔給陳彤10億美元,要陳彤補齊小米的內容短板。到2015年6月,小米構建了一個由愛奇藝、優酷土豆、華策等各大公司組成的內容聯盟,並接入iCNYV、GITV播控平臺,成為市場上內容最豐富且合法合規的電視品牌。

爭論的結果是不了了之,樂視電視看起來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2015年樂視電視出貨量300萬臺,小米電視100萬,都有了長足的增長。

王川也不再偏執,小米覆蓋了從40寸到70寸的所有型號,小米之家高速擴張,線上線下聯動,展示了強大渠道能力。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王川


這是一個頗為前衛的暢想,微軟想要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統簡化版本的頂置盒或VCD 機讓電視能夠上網,塑造“信息家電”的新構想。

這段經歷使王川早期便負盛名,王川具備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工程師資源,雷軍在金山時期就曾苦苦追求王川,但那時他痴心於創業。2012年11月,小米收購王川創立的多看公司,王川正式成為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掌控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業務。

王川一開始的設想是做出的電視,必須要向iphone一樣顛覆整個電視行業。在雷軍和王川的構想中小米電視本質會是一臺電腦,"交互邏輯"會重新定義。

為實現這個構想,王川先苦苦求來了創維酷開的CTO戴青松,又大力挖來諾基亞Symbian中國區前技術總監李鋒,再加上請雷軍出馬用三寸不爛之舌,上來就問“你有夢想嗎?”忽悠來一批摩托羅拉的資深工程師,由此小米電視組成了彼時業界的黃金團隊。

小米第一款產品本來計劃在2013年4月發佈以提早佔領市場,但直到2013年9月這款47英寸,售價2999元的智能電視才上架。原因是王川要求改變底層交互邏輯,主板電路要重新設計。

即便歷時一年半的研發,王川事後評價小米電視第一代依舊是不及格,他是為了照顧團隊士氣,才同意推出來。

但一上市,“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就引爆了米粉的熱情,那時小米還是市場的寵兒,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奇蹟。

樂視第一代電視X60則在2013年5月7日正式發佈,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本來這個稱號應屬於小米。

X60足夠勁爆,60吋大屏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其中的490元是視頻會員服務費,同尺寸產品都在萬元以上。

2013年結束,樂視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小米在10萬臺左右。這與王川的偏執有關,他堅持認為小米電視1不夠完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小米電視第一次開放購買只放了500臺的量,後來慢慢變成3000臺。

而樂視除了前期的產能過度之外,每次開放的量幾乎都是1萬臺。並且樂視廣泛佈局線下渠道,營銷活動一場比一場熱烈,王川則前兩年幾乎沒打算投入任何營銷資源,他的設想是小米電視要靠產品本身營造影響力,就像那時候的小米手機一樣。

2014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小米30萬臺。

2015年PPTV、暴風、聯想、微鯨悉數入局,一場場花樣百出的促銷、降價、免費使用,刺激著消費者的感官,海信、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品牌的電視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8年上半年各渠道變化,傳統渠道漸被蠶食


傳統電視廠商回過神來,發現電視互聯網化已經是不可逆的大潮,於是TCL要抱樂視的大腿,創維宣佈與愛奇藝合作。

這場新與舊的戰局開始走向廝殺的巔峰,好消息是沉寂的電視用戶業被喚醒,整個行業開始罕見的增長起來。

誰都不想輸,老玩家們要守住自己的飯碗,新勢力們要在自己的生態上添磚加瓦,堆高數據換取估值。

勝敗在轉瞬之間。

03

制勝的三顆寶石

"內容、面板、交互",是這場無限戰爭制勝的三顆寶石。分別代表著內容的整合能力,渠道的話語權和產品設計力。

2015年6月15日,王川隔空在微博上喊話賈躍亭,發出了三個質問:1.什麼叫生態化反,什麼叫開放的閉環?不要忽悠用戶了。2.樂視接的是哪個播控平臺,是不是違法違規?3.樂視是不是捆綁490元年費?

面對王川的咄咄質問,一向舌燦蓮花的賈老闆罕見的沉默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3年,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正式推出,全球首款4核1.7GHz智能電視樂視TV超級電視


這場爭論的源頭是6月10日下午,在小米舉辦的“海納百川”發佈會上,雷軍在回顧小米電視內容“天翻覆地的變化”時點出,小米的內容在行業內遙遙領先,比友商的內容數量要多一倍,並提及自己的內容聯盟(除了樂視)覆蓋寬廣。為此還專門找來了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對內容資源數量進行了公證。

緊接著在6月11日上午,樂視舉辦投資者見面交流會上賈躍亭炮轟小米稱,小米對互聯網內容和生態的理解不深,小米的內容並非自有的,而是通過鬆散聯盟獲得,此外小米在內容方面的收費能力也不強。

前期小米被樂視壓著打,一是出貨節奏和線上線下營銷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樂視斥巨資採購的版權,是銷量的保證。

2014年底,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雷軍扔給陳彤10億美元,要陳彤補齊小米的內容短板。到2015年6月,小米構建了一個由愛奇藝、優酷土豆、華策等各大公司組成的內容聯盟,並接入iCNYV、GITV播控平臺,成為市場上內容最豐富且合法合規的電視品牌。

爭論的結果是不了了之,樂視電視看起來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2015年樂視電視出貨量300萬臺,小米電視100萬,都有了長足的增長。

王川也不再偏執,小米覆蓋了從40寸到70寸的所有型號,小米之家高速擴張,線上線下聯動,展示了強大渠道能力。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上海,三林印象城小米之家


內容是一張燒錢的王牌,也是一顆會在未來長成茁壯大樹的種子。互聯網品牌的思路是要把每一分錢花在用戶能夠感知到的地方。

傳統品牌的思路是,自己固有強大的渠道,不就是連個網,上個操作系統嗎?互聯網企業的那些雕蟲小技動動手指手指就能跟上。

於是在確認自家的品牌看起來和那些互聯網品牌沒什麼差的時候,海信這幾年轉頭研究 ULED 顯示背光分區技術、長虹開始研究CHiQ 電視的人工智能與聲紋識別技術、TCL 則專攻電視的量子點顯示技術、康佳電視則祭出 AI 技術與智能家庭中心、創維電視順大勢主推 OLED 顯示技術。

傳統廠商們依舊為下一代產品尋找技術含量更高的賣點。

這其實是值得鼓勵和讚揚的,總有人要投入去做最艱難並且可能看不到回報的地方。而這一切的本質是商業,商業需要與市場的反饋、渠道的資源相結合,要兼顧商業效率,不能忽略變化。這互相矛盾,但卻是商場上從始至終的法則。

比如轉型高端電視市場,卻與市場主流背道押注ULED技術的海信電器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1.04億元,同比增長7.79%,但淨利潤只有1.12億元,歸母淨利潤則只有6220萬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81.48%。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王川


這是一個頗為前衛的暢想,微軟想要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統簡化版本的頂置盒或VCD 機讓電視能夠上網,塑造“信息家電”的新構想。

這段經歷使王川早期便負盛名,王川具備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工程師資源,雷軍在金山時期就曾苦苦追求王川,但那時他痴心於創業。2012年11月,小米收購王川創立的多看公司,王川正式成為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掌控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業務。

王川一開始的設想是做出的電視,必須要向iphone一樣顛覆整個電視行業。在雷軍和王川的構想中小米電視本質會是一臺電腦,"交互邏輯"會重新定義。

為實現這個構想,王川先苦苦求來了創維酷開的CTO戴青松,又大力挖來諾基亞Symbian中國區前技術總監李鋒,再加上請雷軍出馬用三寸不爛之舌,上來就問“你有夢想嗎?”忽悠來一批摩托羅拉的資深工程師,由此小米電視組成了彼時業界的黃金團隊。

小米第一款產品本來計劃在2013年4月發佈以提早佔領市場,但直到2013年9月這款47英寸,售價2999元的智能電視才上架。原因是王川要求改變底層交互邏輯,主板電路要重新設計。

即便歷時一年半的研發,王川事後評價小米電視第一代依舊是不及格,他是為了照顧團隊士氣,才同意推出來。

但一上市,“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就引爆了米粉的熱情,那時小米還是市場的寵兒,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奇蹟。

樂視第一代電視X60則在2013年5月7日正式發佈,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本來這個稱號應屬於小米。

X60足夠勁爆,60吋大屏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其中的490元是視頻會員服務費,同尺寸產品都在萬元以上。

2013年結束,樂視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小米在10萬臺左右。這與王川的偏執有關,他堅持認為小米電視1不夠完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小米電視第一次開放購買只放了500臺的量,後來慢慢變成3000臺。

而樂視除了前期的產能過度之外,每次開放的量幾乎都是1萬臺。並且樂視廣泛佈局線下渠道,營銷活動一場比一場熱烈,王川則前兩年幾乎沒打算投入任何營銷資源,他的設想是小米電視要靠產品本身營造影響力,就像那時候的小米手機一樣。

2014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小米30萬臺。

2015年PPTV、暴風、聯想、微鯨悉數入局,一場場花樣百出的促銷、降價、免費使用,刺激著消費者的感官,海信、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品牌的電視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8年上半年各渠道變化,傳統渠道漸被蠶食


傳統電視廠商回過神來,發現電視互聯網化已經是不可逆的大潮,於是TCL要抱樂視的大腿,創維宣佈與愛奇藝合作。

這場新與舊的戰局開始走向廝殺的巔峰,好消息是沉寂的電視用戶業被喚醒,整個行業開始罕見的增長起來。

誰都不想輸,老玩家們要守住自己的飯碗,新勢力們要在自己的生態上添磚加瓦,堆高數據換取估值。

勝敗在轉瞬之間。

03

制勝的三顆寶石

"內容、面板、交互",是這場無限戰爭制勝的三顆寶石。分別代表著內容的整合能力,渠道的話語權和產品設計力。

2015年6月15日,王川隔空在微博上喊話賈躍亭,發出了三個質問:1.什麼叫生態化反,什麼叫開放的閉環?不要忽悠用戶了。2.樂視接的是哪個播控平臺,是不是違法違規?3.樂視是不是捆綁490元年費?

面對王川的咄咄質問,一向舌燦蓮花的賈老闆罕見的沉默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3年,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正式推出,全球首款4核1.7GHz智能電視樂視TV超級電視


這場爭論的源頭是6月10日下午,在小米舉辦的“海納百川”發佈會上,雷軍在回顧小米電視內容“天翻覆地的變化”時點出,小米的內容在行業內遙遙領先,比友商的內容數量要多一倍,並提及自己的內容聯盟(除了樂視)覆蓋寬廣。為此還專門找來了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對內容資源數量進行了公證。

緊接著在6月11日上午,樂視舉辦投資者見面交流會上賈躍亭炮轟小米稱,小米對互聯網內容和生態的理解不深,小米的內容並非自有的,而是通過鬆散聯盟獲得,此外小米在內容方面的收費能力也不強。

前期小米被樂視壓著打,一是出貨節奏和線上線下營銷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樂視斥巨資採購的版權,是銷量的保證。

2014年底,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雷軍扔給陳彤10億美元,要陳彤補齊小米的內容短板。到2015年6月,小米構建了一個由愛奇藝、優酷土豆、華策等各大公司組成的內容聯盟,並接入iCNYV、GITV播控平臺,成為市場上內容最豐富且合法合規的電視品牌。

爭論的結果是不了了之,樂視電視看起來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2015年樂視電視出貨量300萬臺,小米電視100萬,都有了長足的增長。

王川也不再偏執,小米覆蓋了從40寸到70寸的所有型號,小米之家高速擴張,線上線下聯動,展示了強大渠道能力。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上海,三林印象城小米之家


內容是一張燒錢的王牌,也是一顆會在未來長成茁壯大樹的種子。互聯網品牌的思路是要把每一分錢花在用戶能夠感知到的地方。

傳統品牌的思路是,自己固有強大的渠道,不就是連個網,上個操作系統嗎?互聯網企業的那些雕蟲小技動動手指手指就能跟上。

於是在確認自家的品牌看起來和那些互聯網品牌沒什麼差的時候,海信這幾年轉頭研究 ULED 顯示背光分區技術、長虹開始研究CHiQ 電視的人工智能與聲紋識別技術、TCL 則專攻電視的量子點顯示技術、康佳電視則祭出 AI 技術與智能家庭中心、創維電視順大勢主推 OLED 顯示技術。

傳統廠商們依舊為下一代產品尋找技術含量更高的賣點。

這其實是值得鼓勵和讚揚的,總有人要投入去做最艱難並且可能看不到回報的地方。而這一切的本質是商業,商業需要與市場的反饋、渠道的資源相結合,要兼顧商業效率,不能忽略變化。這互相矛盾,但卻是商場上從始至終的法則。

比如轉型高端電視市場,卻與市場主流背道押注ULED技術的海信電器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1.04億元,同比增長7.79%,但淨利潤只有1.12億元,歸母淨利潤則只有6220萬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81.48%。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傳統廠商這幾年靠著積累的深厚渠道和固有技術,也能拿出來不錯的產品,沒有像互聯網電視那樣在寒冬迅速死去,但始終無法阻止小米的步伐。

最先死去的是那些既沒有資源,又在激烈的競爭中沒有產品話語權的小眾品牌。

崩塌是從面板的供不應求開始的。

2017年開始,電視玩家們突然發現,自己做電視一年比一年窮。

2017 年彩電企業的利潤僅為1%~2%,上游面板企業的利潤增幅卻很高,從 2016 年開始,面板上演了長達 14個月的持續拉漲,成為了電視市場的噩夢,全球六大面板廠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到1000 億元。

更糟糕的是,在2016年電視行業出貨量大漲至5000萬臺時,2017年卻受房地產調控等因素影響回調至4752萬臺,同比下降6.6%。

2017 年,互聯網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的份額為13%,同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而 2016 年,互聯網品牌正在高峰,全年市場份額報收 19%,較201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在 2016年第三季度,互聯網品牌曾拿下中國彩電市場22.5%的市場份額,較 2015 年同期增長了 11.8 個 百分點。

在面板稀缺的情況下,小廠家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幾乎為零,上游企業基本是按照誰量大先供應誰的標準來發貨,小公司經常要延後一個季度拿貨,甚至直接拿不到貨。

寒冬中大量的公司開始死亡,聯想17TV、雷鳥、KKTV、海信VIDAA、風行,遲遲不再發布新品,樂視則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暴斃。

背靠蘇寧的PPTV,其副總裁殷宇安在一次行業會議上說:“我們只能把痛當做朋友,因為有的人已經死在了2017年,我們至少還跨過了 2017 年的冬天。”

即便是在內容上登頂的小米也需要面對一個問題:電視的敵人不再是電視,想要止住中國電視市場整體下滑的頹勢,關鍵不在於同行競爭,而是如何賦予電視更多意義,改善中國用戶和電視的關係。

華為給出的答案是交互。


"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文 ✎ 李曙光

編輯 ✎ 廖影


鴻蒙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第一個跳出來的是“榮耀智慧屏”。

外觀沒什麼新意,廉價版閹割了核心的攝像頭功能還惹來了一陣非議。

值得說的是“智慧屏”的交互方式。

在榮耀“智慧屏”的概念裡,電視要真正與更多的屏幕無縫連接互通,成為家庭中的超級智能終端。

“智能”不是電視產品的一個新概念,行業內的產品大多是為了智能而智能,並無新奇之處。就像當年賈躍亭發佈樂視TV時,互聯網電視的概念早就有了,只不過是誰能做的更好。

而智慧屏順滑無縫喚醒的許多新應用場景,像是一個信號,讓人又開始對電視的未來充滿想象力。

此前中國電視市場的主角是小米。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小米電視上半年榮登國內出貨量第一,雷軍在7月24日第一時間發微博慶祝,算是在手機銷量和股價都大跌的日子裡,小米最大的喜訊。

新增用戶不再,手機市場已然寂寥。但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鏈卻喜報頻傳,在多個品類登頂國內第一。

小米生態鏈每進入一個行業,都引來巨大的非議,外界論調卻很統一:“小米像野蠻人一樣以低價破壞行業的良性發展,阻礙產業的升級。”

這種說法自然有待辯證,反而是在小米電視用6年時間登頂國內第一的過程中,風雲詭譎的電視市場顯露的景象其實是:新來者雖然技術薄弱,但舊勢力卻原形畢露。

01

中國人都不看電視了

電視正在中國家庭中被邊緣化。

奧維雲網發佈的2019上半年彩電市場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640億元,同比下降11.8%。而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微增0.5%;零售額規模為1490億元,同比下降8.6%。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做一個對比,美國人口3億多,彩電的年銷量規模也在4000萬臺左右,所以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彩電市場整體疲軟。

中國人不愛看電視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法國收視調查公司Eurodata TV Worldwide在2018年有一份調查,美國人平均每天要花4小時3分鐘看電視,中國用戶平均每天只會花2小時2分鐘看電視。

電視作為一種成熟的消費電子,差異自然不在產品本身,更大的差異或許在於內容和交互。美國用戶會覺得像netflix那樣的內容在手機或者平板上看簡直是一種褻瀆的高品質,但中國沒有netflix,沒有《權利的遊戲》,潛意識裡,中國用戶對音效和畫質的要求普遍不高。

電視在中國家庭中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一開始電視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象徵,後來普及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到現在更多成為了一種客廳的裝飾品。

即便互聯網電視進場,在豐富性和易用性上有了大幅度的躍進,但電視依舊沒能跟上智能手機和其它消費電子終端對人們注意力的蠶食。

用戶和電視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在內容端,電視這塊屏幕上內容的豐富度遠不如手機這塊兒小屏,正因為優質內容稀少,所以電視開機理由業變少,孱弱的C端,致使整個市場萎靡,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傳統電視和電視廠商,陷入了一種固有思路的泥沼,他們在研發新品時會先注重產品本身的賣點,比如功能和硬件參數的提升,以此來進行宣傳,但事實是能對電視參數有概念的用戶寥寥無幾。

與其告訴用戶雲裡霧裡的概念,倒不如說你只能在我的電視上看到《長安十二時辰》來的更有吸引力。

用互聯網的詞彙來闡釋是,傳統廠商執著於“癢點創新”,卻始終碰觸不到大部分用戶的“核心痛點”。

無論是此前的樂視,還是小米,都更明白用戶缺什麼,互聯網電視在保證硬件能滿足的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發揮渠道的優勢,做到極致的低價,內容端利用固有優勢進行性互聯網內容的整合。

一些模糊的地方會有爭議,比如互聯網電視經常被評價為“只不過是組裝”和並不完善的售後。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小米互聯網電視


但從市場的反饋看,價格和內容這兩個傳統電視廠商沒能抓住的痛點,被互聯網廠商挖掘出來。

02

新與舊的爭鋒

當傳統廠商指責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進場以低價破壞了行業的時候,大抵是忘了自己當初是怎麼突圍走到今天的了。

歷史呈現出的痕跡,其實很難分真假。

以TCL、海信、創維、康佳、長虹為代表的電視五傑恰恰是靠著規模和渠道殺死兼併了無數競對,而不是現在標榜的技術創新,低價遊戲正是他們當年的殺手鐗。

比如1993年剛剛出任TCL集團總經理的李東生,打出了“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臺TCL王牌71釐米大彩電”的宣傳語,其產品的質量、畫質與上萬元的畫王、火箭炮無差,一次全國家電產品交易會上,TCL的訂貨總額就達到驚人的2億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李東昇


李東昇還曾和自己78級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的兩個同學黃宏生、陳偉榮締結同盟共同抗擊長虹——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陳偉榮當時是康佳總裁,三人被稱為電視圈“華南理工三劍客”。

最後這個靠同窗情誼維持的聯盟,康佳率先頂不住壓力降價,隨後整個市場掀起價格戰。

那幾年本來看準電視市場爆發的小廠商根本活不下去,競爭絲毫不遜於現在的互聯網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燒錢大戰。

戰況有多激烈呢?

學者宋永鵬、王大軍一篇發表於2005年名為《中國彩電行業惡性競爭的成因分析》的學術論文中寫出了當時的慘烈,文中說:

“中國彩電行業經歷 20 年的超常規發展以後, 進入一個產能嚴重超過需求,企業盈利能力和生存空間不斷下降的局面。中國大量引進的彩電生產線,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 造成許多企業難以生存 和發展, 從而被兼併、淘汰。2003 年底, 中國彩電生產企業 69 家,年產能力 8600萬臺,市場需求僅僅 2500-3000 萬臺, 多數企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在 40%—60 %。”

歷史是有周期和輪迴的,現在輪到電視五傑被小米極致低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其實能夠做到極致的性價比又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驕傲的能力,也是互聯網帶給產業最深層次的思考和革新。

小米一開始是沒打算做低價產品的。

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上個世紀就參與過一個浩大的工程——微軟的“維納斯計劃”。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王川


這是一個頗為前衛的暢想,微軟想要用嵌入式Windows CE 操作系統簡化版本的頂置盒或VCD 機讓電視能夠上網,塑造“信息家電”的新構想。

這段經歷使王川早期便負盛名,王川具備深厚的技術能力和工程師資源,雷軍在金山時期就曾苦苦追求王川,但那時他痴心於創業。2012年11月,小米收購王川創立的多看公司,王川正式成為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掌控小米盒子和小米電視業務。

王川一開始的設想是做出的電視,必須要向iphone一樣顛覆整個電視行業。在雷軍和王川的構想中小米電視本質會是一臺電腦,"交互邏輯"會重新定義。

為實現這個構想,王川先苦苦求來了創維酷開的CTO戴青松,又大力挖來諾基亞Symbian中國區前技術總監李鋒,再加上請雷軍出馬用三寸不爛之舌,上來就問“你有夢想嗎?”忽悠來一批摩托羅拉的資深工程師,由此小米電視組成了彼時業界的黃金團隊。

小米第一款產品本來計劃在2013年4月發佈以提早佔領市場,但直到2013年9月這款47英寸,售價2999元的智能電視才上架。原因是王川要求改變底層交互邏輯,主板電路要重新設計。

即便歷時一年半的研發,王川事後評價小米電視第一代依舊是不及格,他是為了照顧團隊士氣,才同意推出來。

但一上市,“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就引爆了米粉的熱情,那時小米還是市場的寵兒,中國最大的創業公司奇蹟。

樂視第一代電視X60則在2013年5月7日正式發佈,開啟了互聯網電視元年,本來這個稱號應屬於小米。

X60足夠勁爆,60吋大屏幕+四核處理器,售價6999元+490元,其中的490元是視頻會員服務費,同尺寸產品都在萬元以上。

2013年結束,樂視電視的銷量是30萬臺,小米在10萬臺左右。這與王川的偏執有關,他堅持認為小米電視1不夠完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小米電視第一次開放購買只放了500臺的量,後來慢慢變成3000臺。

而樂視除了前期的產能過度之外,每次開放的量幾乎都是1萬臺。並且樂視廣泛佈局線下渠道,營銷活動一場比一場熱烈,王川則前兩年幾乎沒打算投入任何營銷資源,他的設想是小米電視要靠產品本身營造影響力,就像那時候的小米手機一樣。

2014年樂視電視成功將銷量突破了150萬臺,小米30萬臺。

2015年PPTV、暴風、聯想、微鯨悉數入局,一場場花樣百出的促銷、降價、免費使用,刺激著消費者的感官,海信、創維、TCL等傳統電視品牌的電視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8年上半年各渠道變化,傳統渠道漸被蠶食


傳統電視廠商回過神來,發現電視互聯網化已經是不可逆的大潮,於是TCL要抱樂視的大腿,創維宣佈與愛奇藝合作。

這場新與舊的戰局開始走向廝殺的巔峰,好消息是沉寂的電視用戶業被喚醒,整個行業開始罕見的增長起來。

誰都不想輸,老玩家們要守住自己的飯碗,新勢力們要在自己的生態上添磚加瓦,堆高數據換取估值。

勝敗在轉瞬之間。

03

制勝的三顆寶石

"內容、面板、交互",是這場無限戰爭制勝的三顆寶石。分別代表著內容的整合能力,渠道的話語權和產品設計力。

2015年6月15日,王川隔空在微博上喊話賈躍亭,發出了三個質問:1.什麼叫生態化反,什麼叫開放的閉環?不要忽悠用戶了。2.樂視接的是哪個播控平臺,是不是違法違規?3.樂視是不是捆綁490元年費?

面對王川的咄咄質問,一向舌燦蓮花的賈老闆罕見的沉默了。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2013年,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正式推出,全球首款4核1.7GHz智能電視樂視TV超級電視


這場爭論的源頭是6月10日下午,在小米舉辦的“海納百川”發佈會上,雷軍在回顧小米電視內容“天翻覆地的變化”時點出,小米的內容在行業內遙遙領先,比友商的內容數量要多一倍,並提及自己的內容聯盟(除了樂視)覆蓋寬廣。為此還專門找來了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對內容資源數量進行了公證。

緊接著在6月11日上午,樂視舉辦投資者見面交流會上賈躍亭炮轟小米稱,小米對互聯網內容和生態的理解不深,小米的內容並非自有的,而是通過鬆散聯盟獲得,此外小米在內容方面的收費能力也不強。

前期小米被樂視壓著打,一是出貨節奏和線上線下營銷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樂視斥巨資採購的版權,是銷量的保證。

2014年底,前新浪總編輯陳彤加盟小米,雷軍扔給陳彤10億美元,要陳彤補齊小米的內容短板。到2015年6月,小米構建了一個由愛奇藝、優酷土豆、華策等各大公司組成的內容聯盟,並接入iCNYV、GITV播控平臺,成為市場上內容最豐富且合法合規的電視品牌。

爭論的結果是不了了之,樂視電視看起來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2015年樂視電視出貨量300萬臺,小米電視100萬,都有了長足的增長。

王川也不再偏執,小米覆蓋了從40寸到70寸的所有型號,小米之家高速擴張,線上線下聯動,展示了強大渠道能力。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上海,三林印象城小米之家


內容是一張燒錢的王牌,也是一顆會在未來長成茁壯大樹的種子。互聯網品牌的思路是要把每一分錢花在用戶能夠感知到的地方。

傳統品牌的思路是,自己固有強大的渠道,不就是連個網,上個操作系統嗎?互聯網企業的那些雕蟲小技動動手指手指就能跟上。

於是在確認自家的品牌看起來和那些互聯網品牌沒什麼差的時候,海信這幾年轉頭研究 ULED 顯示背光分區技術、長虹開始研究CHiQ 電視的人工智能與聲紋識別技術、TCL 則專攻電視的量子點顯示技術、康佳電視則祭出 AI 技術與智能家庭中心、創維電視順大勢主推 OLED 顯示技術。

傳統廠商們依舊為下一代產品尋找技術含量更高的賣點。

這其實是值得鼓勵和讚揚的,總有人要投入去做最艱難並且可能看不到回報的地方。而這一切的本質是商業,商業需要與市場的反饋、渠道的資源相結合,要兼顧商業效率,不能忽略變化。這互相矛盾,但卻是商場上從始至終的法則。

比如轉型高端電視市場,卻與市場主流背道押注ULED技術的海信電器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1.04億元,同比增長7.79%,但淨利潤只有1.12億元,歸母淨利潤則只有6220萬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81.48%。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傳統廠商這幾年靠著積累的深厚渠道和固有技術,也能拿出來不錯的產品,沒有像互聯網電視那樣在寒冬迅速死去,但始終無法阻止小米的步伐。

最先死去的是那些既沒有資源,又在激烈的競爭中沒有產品話語權的小眾品牌。

崩塌是從面板的供不應求開始的。

2017年開始,電視玩家們突然發現,自己做電視一年比一年窮。

2017 年彩電企業的利潤僅為1%~2%,上游面板企業的利潤增幅卻很高,從 2016 年開始,面板上演了長達 14個月的持續拉漲,成為了電視市場的噩夢,全球六大面板廠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到1000 億元。

更糟糕的是,在2016年電視行業出貨量大漲至5000萬臺時,2017年卻受房地產調控等因素影響回調至4752萬臺,同比下降6.6%。

2017 年,互聯網品牌在中國彩電市場的份額為13%,同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而 2016 年,互聯網品牌正在高峰,全年市場份額報收 19%,較2015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在 2016年第三季度,互聯網品牌曾拿下中國彩電市場22.5%的市場份額,較 2015 年同期增長了 11.8 個 百分點。

在面板稀缺的情況下,小廠家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幾乎為零,上游企業基本是按照誰量大先供應誰的標準來發貨,小公司經常要延後一個季度拿貨,甚至直接拿不到貨。

寒冬中大量的公司開始死亡,聯想17TV、雷鳥、KKTV、海信VIDAA、風行,遲遲不再發布新品,樂視則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暴斃。

背靠蘇寧的PPTV,其副總裁殷宇安在一次行業會議上說:“我們只能把痛當做朋友,因為有的人已經死在了2017年,我們至少還跨過了 2017 年的冬天。”

即便是在內容上登頂的小米也需要面對一個問題:電視的敵人不再是電視,想要止住中國電視市場整體下滑的頹勢,關鍵不在於同行競爭,而是如何賦予電視更多意義,改善中國用戶和電視的關係。

華為給出的答案是交互。


誰在殺死電視?有彩電企業利潤僅為1%,樂視暴斃後,小米華為來了

▵ 鴻蒙系統首發終端榮耀智慧屏正式亮相


當客廳中央這塊兒大屏擁有更強勁的性能,更智慧簡潔的交互方式,成為可以控制整個家庭的智慧樞紐時,才是激發這塊大屏真正潛力的時候。投屏、主機遊戲、語音通話慢慢都成為電視上不可代替的功能。

榮耀電視的概念“智慧屏”、“我不是電視,我是電視的未來”。看起來挺唬人,產品沒拿出來之前也遭受了不少質疑和冷嘲熱諷。但是這種突破的思路是精準的,電視行業的破冰在於,改變價格和渠道作為殺手鐗的方式,轉而真正以“智慧”和“聯動”刺激用戶需求。

這像是一個信號,挑明瞭互聯網電視下半場的方向。

在榮耀智慧屏發佈會後,小米立刻宣佈自己的電視也將在未來有視頻通話功能,順帶著控訴華為電視OS抄襲小米。

其實各家的物聯網生態佈局已經進行了數年,技術層面的難題基本已經沒有,繼而是以一種什麼樣的交互形式入場,才能讓用戶感受到“智慧”。

利好因素很多,5G、AI、產業互聯網,小米登頂第一不過是開端,對手都升級了,沒有小白,只有要改變世界的巨頭。

原來的模式會有市場,但是沒有增量,若故步自封,被新來者取代的歷史戲碼依舊會在小米身上重演。

電視這場無限戰爭還在進行,並且一直持續下去。本質上是在重複著殺死自己和重建自己的循環,如果自己不先“殺死”自己,那動手的可能就是別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