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老醫生何丹心堅守鄉村服務群眾

89歲高齡的何丹心站在自家診所門前。

“心沁遠海景,園盈近鄰情。”在雷州覃鬥鎮流沙村小診所裡,一副寫在瓷磚上的對聯格外醒目。

診所內,一位滿頭銀髮,身著白大褂的老人坐在椅子上,專注地為病人把脈,關切地詢問病人的身體狀況。這位老人名叫何丹心,雖是年近九旬,滿頭銀絲,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思維清晰。

89歲高齡的何丹心,本應跟隨子女享受天倫之樂,而他卻選擇堅守偏遠鄉村,在雷州覃鬥鎮流沙村小診所裡默默耕耘。

拒收禮品,不收錦旗。過去的29個春秋裡,他醫者仁心,贏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過去,流沙村地處偏遠,醫療條件不好,可喜的是,近年來流沙村的人居環境和醫療資源都得到不斷提升,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向前。”滿頭銀髮的何丹心倍感欣慰地說。

退而不休 紮根漁村服務群眾

在當地百姓人的眼中,何丹心是他們健康的守護者。何丹心生於農村,當過農民,做過軍醫,退休後沒有享受安逸城市生活,選擇回來紮根鄉村,服務當地老百姓。

流沙村地處偏遠,位於雷州半島西海岸,附近沿海村莊約有一萬人口。當地交通不便,村民外出求醫困難。

上個世紀70年代,何丹心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湛江霞湖醫院工作。1990年,他退休後,毅然返回家鄉覃鬥鎮流沙村,開設診所。

“上個世紀90年代,流沙珍珠、漁業發達,碼頭萬家燈火,船隻過往繁忙,但醫療衛生條件落後,”何丹心回憶說,由於醫療資源匱乏,漁民患病時往往是難以及時求醫。

“何老醫生視野開闊,思路敏捷。他認真分析判斷患者病因,能夠做出準確及時的診斷和治療,醫治了不少疑難雜症。”對於何丹心的醫術,當地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

幾年前,當地一名九歲男童低熱持續了兩個月,也曾到個別大醫院求醫問藥,花費上萬元,仍然得不到治癒。在詳盡地詢問病史和查閱了檢查結果後,何丹心診斷病者為寄生蟲感染,便施以驅蟲治療,幾天後患兒康復了。

何丹心堅持學習,並虛心向專家教授取經,通過“實踐——理論——實踐”模式,不斷探索總結,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醫術,為了更好地消除患者病痛。

在流沙村,何丹心是備受村民尊敬的醫者。據不少村民反映,何老有德藝雙馨,對於一些生活困難的患者,總是想方設法,用最少的錢為患者治好病。對於個別貧困戶,他不但免收醫療費,還倒貼車費給外地過來尋醫的患者。

“醫者仁心,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何丹心說,治病救人,是一份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自豪。熱心公益、捐款修路、建老人活動場所、資助困難學生、幫助貧困家庭……紮根鄉村29年來,何丹心見證流沙村發展變化的同時,也將他全部的愛奉獻在這裡。

投筆從戎 追憶熱血青春歲月

何丹心兒時命運坎坷,鍛造了他不屈的性格。

在何丹心出生不久,他的父親便撒手人寰。他大哥十七歲時,遭遇傷寒離世。他二哥在參加抗戰期間英勇犧牲。

小時候,何丹心與母親相依為命,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幸運的是,何丹心的母親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省吃儉用,維持他讀書。

苦難未能磨滅這位倔強少年的求知慾,反而激發起他強烈的學習興趣。1950年,雷州師範學校(嶺南師範學院的前身)開始招生。得知消息的何丹心欣喜若狂,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複習當中,最終以優異成績考進了雷師,並獲得了一等助學金。

然而,何丹心從軍,報效祖國的理想並未泯滅。1951年1月,何丹心熱血沸騰地響應了祖國號召,毅然投筆從戎,光榮志願入伍,離別了與相依為命的母親。那年,他被部隊分配到四十三軍衛幹隊學醫。他服從組織安排,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在那段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裡,他不但自己刻苦鑽研,還耐心幫助別人,由於學業表現突出而立功受獎。1952年年底,他隨同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被分配在野戰醫院工作。翌年秋,何丹心晉升為助理軍醫,被調往炮兵部隊工作。1953年秋,他晉升為軍醫,被授予少尉軍醫軍銜。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何丹心所在的軍區司首長遭遇風寒。由於他的醫術較好,便責無旁貸地為首長治病。在看病和聊天中,首長對他有所瞭解,很欣賞他的才幹,於是推薦他去參加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入學考試。

何丹心深知機會難得,十分珍惜這個機遇,他白天繁忙地工作,夜間挑燈苦讀,廢寢忘食地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被該大學的軍醫系錄取。經歷6年的刻苦學習,1963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重返原部隊工作。

以醫為樂 見證流沙振興發展

雖然何丹心的小診所在偏遠的流沙村,但每天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

“小診所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有的甚至從湛江市區、徐聞、遂溪等地慕名而來,何醫生平時都是忙到下午兩三點鐘才吃午飯。”今年43歲的馮秀女是何丹心的助手,她說,何醫生從來不收病人禮品、紅包,不受患者贈送錦旗,真正做到淡泊名與利。

何丹心直言,對鄉村醫療,他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結。在退休後的晚年裡,他放棄了大城市和國外休閒生活。近年來,由於年紀增大,何丹心的小腿疼痛、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也時常困擾著他。儘管如此,他仍然甘居鄉村,繼續救人治病,以醫為樂。

鮮為人知的是,何丹心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他的子女孫子都學有所長,大兒子現居洛杉磯,從事國際花卉貿易;二兒子則是人民大學客座教授,定居珠海,是一名MBA管理培訓師;小女兒則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的雙博士,現定居多倫多。3年前,他的孫子從世界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進入華爾街從事金融工作。孫女多次在世界華人少兒鋼琴大賽中獲得殊榮。

目前,何丹心的愛妻在霞山生活。他的妻子是一名上海人,與何丹心結婚後,妻子跟隨他回到湛江工作,退休前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兩人相濡以沫,一晃就是大半輩子。由於放不下小診所,放不下鄉村裡的病人,何丹心與妻子的相處是聚少離多。

“小村炊煙少,大海落日紅。”雖然年事已高,但何丹心老人心態依然年輕,他不時更新他的微信朋友圈,用他自己創作詩句,記錄流沙村的點滴變化。

夜幕降臨,平坦整潔的村道兩側,排排路燈發出柔和的光芒;燈光下,三五成群的村民在新建起的硬底化巷道上休閒散步;廣場上,村民們打著羽毛球,習習海風中飄蕩著歡聲笑語……傍晚時分,漫步在流沙村小巷上,看著小漁村的滄桑鉅變,何丹心老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自2016年6月起,審計署廣州特派辦派出扶貧工作組,駐村幫扶流沙村。三年精準扶貧,讓昔日的貧困村“脫胎換骨”,新農村壯麗畫卷在這條被譽為“南珠第一村”的村莊徐徐展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