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的故事》首演,雷佳:我和譚盾用湖南話排練

1973年,應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的特別要求,費城交響樂團成為首個在中國演出的美國樂團,以精湛的演奏水準向中國觀眾詮釋了“費城之聲”的震撼。自此,費城交響樂團也成為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世界頂級樂團之一。

《九色鹿的故事》首演,雷佳:我和譚盾用湖南話排練

2016年起,費城交響樂團與東方藝術中心簽下五年戰略合作協議,約定此後五年每年造訪上海,舉辦音樂會。5月26日晚,費城交響樂團再度踐約了。特別的是,這場音樂會的舞臺上還有兩位中國藝術家。歌唱家雷佳演繹的譚盾新作、聲樂協奏曲《敦煌壁畫·九色鹿的故事》迎來首演,出生於上海的90後鋼琴家張昊辰則與雅尼克·涅傑-瑟貢率領的費交合作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九色鹿”的創作靈感來源自敦煌壁畫,這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曾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改編為動畫片,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在譚盾的精心創作下,這首作品重新闡釋了“九色鹿”的傳說,並加以昇華。“與譚盾老師正式合作,這是第一次。”演出前,雷佳接受採訪時透露,她與譚盾二人都和敦煌文化很有緣分,譚盾是敦煌研究院授予的“敦煌學者”,對敦煌文化很有研究,而雷佳第一次挑戰自己作曲的作品就是《敦煌謠》。更有趣的是,“我倆都是湖南人,在練習過程中,我們甚至嘗試過用湖南話演唱,一起排練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碰撞”。

《敦煌壁畫·九色鹿的故事》是譚盾專為女高音和交響樂團而作的一首聲樂協奏曲。雷佳說,“《九色鹿》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在動畫片裡看過。它改編自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講述的是九色鹿捨身救落水者卻被無情出賣的故事。對於這首作品的演繹來說,最大的難度在於其中塑造了九色鹿、落水者、國王、旁白等多個角色,各個角色之間需要進行靈活轉換,對演唱者的要求很高。其次,作為一支聲樂協奏曲,需要演唱者和樂隊之間有很強的默契,尤其是要在很短的排練時間內進行磨合,這相當考驗雙方的專業能力。”

在雷佳看來,《敦煌壁畫·九色鹿的故事》是一部很特別的作品,從選題上就決定了它具有敦煌神祕飄渺的美感。作品塑造的多個聲音形象,需要通過演唱者一個人來表現,對演唱者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聲樂協奏曲的形式在國內並不多見,獨唱要成為樂隊中的一件“樂器”,不僅與樂隊的交流尤為重要,用譚盾的話來說,演唱者的聲音還要從樂隊裡“長出來”。

“我們要在與西洋交響樂團的配合中,用世界聲音唱出東方味道,把握故事內核精神的同時,要對每一處細節進行鑽研打磨。我和譚盾老師就此交流了很多,比如這次,我們就在說唱部分加入了湖南花鼓戲的表演技巧,別有風味。”雷佳說,自己從小對聲樂表演很感興趣,18歲時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開始系統學習聲樂,一路讀到了民族聲樂藝術表演博士。“支持我在藝術之路上一路走來最大的動力就是熱愛。對音樂尤其是民族聲樂,我好像永遠保留著最初的熱情和好奇。音樂藝術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走在這條路上,不單是欣賞沿路風景,最重要的是在行走過程中不停學習、提升。”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