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老子 琅琊榜 大學 何曾 政治 灰姑讀書 2019-08-10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人之所以因為榮寵和侮辱而感到驕傲或者生氣,都是因為人們有了榮辱觀的原因。而人之所以有榮辱觀,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高貴的原因。如果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貴,那麼就容易患得患失,並且容易產生追名逐利之心。有了之名逐利之心,那麼人就必生貪念和爭念。有貪念和執念的人,就容易產生禍患。

人為什麼會一步步走到禍患的地步了,其實就是因為過於在意身外之物。為了這些身外之物,可以鋌而走險,或者不擇手段。最後會被自己的貪念所累。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尚且是如此,那麼如果是一個君王呢?如果有人把管理天下臣民的重任託付給一個人,那麼這個人,一定要心繫百姓,以天下人民為貴。如果這位君王以權力為貴,而忽略了天下百姓。那麼最後權力也會迴歸到天下百姓手中。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人之所以因為榮寵和侮辱而感到驕傲或者生氣,都是因為人們有了榮辱觀的原因。而人之所以有榮辱觀,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高貴的原因。如果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貴,那麼就容易患得患失,並且容易產生追名逐利之心。有了之名逐利之心,那麼人就必生貪念和爭念。有貪念和執念的人,就容易產生禍患。

人為什麼會一步步走到禍患的地步了,其實就是因為過於在意身外之物。為了這些身外之物,可以鋌而走險,或者不擇手段。最後會被自己的貪念所累。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尚且是如此,那麼如果是一個君王呢?如果有人把管理天下臣民的重任託付給一個人,那麼這個人,一定要心繫百姓,以天下人民為貴。如果這位君王以權力為貴,而忽略了天下百姓。那麼最後權力也會迴歸到天下百姓手中。

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其實這一篇是老子對於天下政治的論述。老子的重點在於說,治國之道和致勝之道是有同樣道理的。如果一個人僅在於個人的得失和成敗。那麼他是很難成功的。如果一個君王,也只在乎個人的得失和權利。那麼是不受百姓愛戴的。君王者,必須心繫百姓,以百姓為貴。

記得電視劇《琅琊榜》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皇帝說長子蕭景瑜總是在他面前論述天下百姓。樑王問梅長蘇,這天下是誰的天下?梅長蘇說:“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無百姓何來天子,若無社稷何來主君?戰士在前方浴血沙場,你遠在京城,只為了一念猜疑就揮下屠刀。在陛下的心中,恐怕只有巍巍皇權,又何曾有過天下!”

樑王生性多疑,一直怕長子蕭景瑜謀權篡位。正是因為樑王過於重視權力,所以才會做的如此狠決,殺害了自己的兒子和好友。雖然他維持住了皇權,但是最終卻失去了民心。

《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在平天下之前,必須要修正己身。想要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人之所以因為榮寵和侮辱而感到驕傲或者生氣,都是因為人們有了榮辱觀的原因。而人之所以有榮辱觀,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高貴的原因。如果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高貴,那麼就容易患得患失,並且容易產生追名逐利之心。有了之名逐利之心,那麼人就必生貪念和爭念。有貪念和執念的人,就容易產生禍患。

人為什麼會一步步走到禍患的地步了,其實就是因為過於在意身外之物。為了這些身外之物,可以鋌而走險,或者不擇手段。最後會被自己的貪念所累。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尚且是如此,那麼如果是一個君王呢?如果有人把管理天下臣民的重任託付給一個人,那麼這個人,一定要心繫百姓,以天下人民為貴。如果這位君王以權力為貴,而忽略了天下百姓。那麼最後權力也會迴歸到天下百姓手中。

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其實這一篇是老子對於天下政治的論述。老子的重點在於說,治國之道和致勝之道是有同樣道理的。如果一個人僅在於個人的得失和成敗。那麼他是很難成功的。如果一個君王,也只在乎個人的得失和權利。那麼是不受百姓愛戴的。君王者,必須心繫百姓,以百姓為貴。

記得電視劇《琅琊榜》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皇帝說長子蕭景瑜總是在他面前論述天下百姓。樑王問梅長蘇,這天下是誰的天下?梅長蘇說:“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無百姓何來天子,若無社稷何來主君?戰士在前方浴血沙場,你遠在京城,只為了一念猜疑就揮下屠刀。在陛下的心中,恐怕只有巍巍皇權,又何曾有過天下!”

樑王生性多疑,一直怕長子蕭景瑜謀權篡位。正是因為樑王過於重視權力,所以才會做的如此狠決,殺害了自己的兒子和好友。雖然他維持住了皇權,但是最終卻失去了民心。

《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在平天下之前,必須要修正己身。想要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道德經:平天下之前要修正己身,而修正己身,必須輕視身外之物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寺廟香火很旺,很多人來上香,並且會上供很多奇珍異寶。這個寺院裡有一個和尚,經常會偷偷的將客人上供的東西,拿出去賣的,所以他積攢了很多財物。可是他自己也知內心有愧,所以總是生活得膽戰心驚。而且這些財寶他也非常害怕被人偷去。所以每晚都睡不著覺。其實,這樣的財寶,就是痛苦的根源。如果和尚想消解自己的痛苦,就必須將身外之物全部丟掉。

人如果永遠不明白這個智慧,那麼只能永遠被痛苦所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