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週刊!

前陣子病休在家,翻出電視劇《我愛我家》看起來。小時看這劇只覺好笑,如今再看卻發現這其中反映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人生百態,還展現了飲食與人的微妙聯繫。劇組在飲食方面是頗下苦功夫的。不同年齡、身份的劇中人所喜愛的食物也帶著他們性格身份的烙印,比如老傅同志很愛紅燒肉,和平鍾愛炒疙瘩,志新這個受新時代影響很深的青年,喜歡粵菜等當時時興的、較貴的美食,而作為小孩子的圓圓最喜歡吃的莫過於蝦條等零食。但若從飲食習慣看,這家人最常吃,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除了有故事的油條外,就是饅頭了。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我愛我家》劇照

饅頭在這家人的故事中,有時是展示他們吃飯場景的點綴。第一集中就出現了兩次饅頭,第一次是老傅同志去單位“發揮餘熱”回來,坐在沙發上講自己的辦公桌被搬到婦聯之後的經歷。和平捧給他了一個饅頭、一瓶二鍋頭和一碟菜。第二次是翌日早上,老傅同志斜靠在飯桌前抽菸,盯著小張端上來的一碟子饅頭若有所思。饅頭有時則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道具。有一集說和平下廚做法,因為速度太慢,圓圓攙扶著爺爺有氣無力地來到廚房。圓圓餓得受不了,由此悟出了舊社會窮人幹嘛要革命的真相,當即放言:“現在誰要給我倆饅頭,我立即跟他私奔!”在《名門之後》一集中,油條和饅頭則在一家人的嘴裡,成了階級高低的代表。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但如論如何,《我愛我家》中出現的饅頭都有以下共同的特點:圓滾碩大,個頭均勻,潔白的表皮光滑油亮,每一個都挺著鼓鼓的肚子躺在碗裡、碟中,富有彈性。如果是被賈家人掰了一部分吃去,剩下的一部分一定是驕傲地露出一條條的縱向紋路,隱約還能看見撕拉後留下的輕薄透亮的麵皮纖維,可惜就點差那不斷升騰起的縷縷熱氣兒,和穿透屏幕而來的溫暖的面香,否則,堪稱完美。於是它成功地在出場的瞬間就把我的注意力給吸引住了。在這蟬鳴陣陣的炎熱夏季裡,我也會像賈家人那樣,鍾情於那一個個看似平常的饅頭。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雖說是南方人,不會如北方人常把麵食當主食,但每逢到了溽熱難受、毫無胃口的夏天中午,饅頭、包子就成為我家餐桌上的常客。饅頭自然是從店裡買來的,看著店員打開高疊的層層蒸籠,用夾子拿出一個個饅頭裝在袋子裡時,心情總是莫名的好。回到家盛上一碗白粥,有時是綠豆粥,炒一兩碟菜,就著饅頭愉悅地吃起來。

先喝口粥。粥不可煮太稠,但也不能稀到舀起一勺只有丁點米粒。寡淡的粥綿軟清香,滅掉口中的燥火,清除嘴裡駁雜的味道。再咬一口饅頭,初入口時無甚味道,只覺面塊的粗糙,但隨著咀嚼的深入,麵糰在舌尖的翻飛和牙齒的研磨中擠出了一點又一點小麥的甜香,這甜香味兒細淡難察,非要你好好體會才能發現。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就算沒有品出來也不必失望,饅頭的味淡還可以通過小菜的配合來發揮出其最美的滋味。把圓圓的或方方的饅頭小心撕開,一分為二又不完全掰斷,夾兩筷子小菜放進去。無論是鮮香脆口的酸菜肉末,還是胡蘿蔔萵苣絲,哪怕這些都沒有,只有簡單的榨菜條或老乾媽辣醬,當你把內裡填滿小菜的兩半饅頭貪婪地往嘴裡送時,白對彩,濃對淡,小菜和饅頭打的一手好的“太極推手”,你來我往,我中有你,濃重的鹹香與平淡的白麵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那因暑熱而沉睡過去的胃口在剎那間喚醒,就好像一個武功菜鳥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

原來只知道饅頭配白粥和小菜,已經是很棒的體驗。後來到了北方才知道,饅頭的吃法可謂花樣繁多。可以整個放在爐子上烤來吃,也可以切片撒上些鹽和孜然粉後烤著吃。後者和各種香料的結合就是我們常在超市能買到的解饞零食——饃片。不用烤也行,把饅頭放到鍋裡煎一煎,吸飽了油星的酥香饅頭表皮也是超美味的。另外,饅頭還可以切丁與其他蔬菜、肉類炒來吃。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但有意思的是,這些做法統統都是要等饅頭失掉大部分水分,變硬後才能實。若用剛出爐的饅頭則較為鬆軟,切出來的片或丁難成形,而且還會讓饅頭的顆粒散一地。細究起來,這些多樣的做法恐怕都是在過去缺衣少食的歲月中發展起來的,為的是充分發揮饅頭的特性,用它來彌補生活中飯食菜式的單一乏味,於是迸發出了許多閃光的智慧和廚藝。

愛吃饅頭的又何止我們中國人?我們的友鄰日本,也是超愛饅頭的一國。可是彼饅頭非此饅頭,從日本人鍾愛的動漫中就可以見一斑。在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千尋和小玲打掃了大浴池並順利送走河神後,千尋坐在走廊的欄杆邊。這時小玲端來一碟大饅頭。千尋咬了一大口,露出裡面的餡料來。後來有個日本阿婆錄製了一個視頻教大家做《千與千尋》中的溫泉饅頭,做好後我們才明白這裡的饅頭類似我國的豆沙包。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但日本饅頭又並不等同於我們的包子。櫻桃小丸子一家人都愛吃饅頭,所以在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出現饅頭的頻率也很高。有一集講到中野老先生送了份過年禮物給小丸子的爺爺,送的就是饅頭。而這裡的饅頭個頭很小,只有小丸子的拳頭大,一個個放在精美的盒子中,它更類似於糕點,並非主食。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對於“饅頭”這一稱呼來源的說法很多,很有詩意的解釋來自日本著名漢學家青木正兒。他在《中華名物考》中認為“饅頭”這一詞始見與中國晉代的《餅賦》,寫作“曼頭”。而“曼”字有“曼膚”、“曼致”、“曼澤”等語,都用來形容皮膚細膩,有光澤,所以“饅頭”也是因其外形給人帶來如此之感而命名。而中國包子與日本饅頭有類似之處的原因是,日本饅頭的做法實則是中國人帶到日本去的。唐朝時,據說一位叫林淨因的饅頭師傅跟著日本禪師到了日本,將中國饅頭的做法進行改良,做成了素餡的饅頭。青木正兒還認為日本饅頭多是糖饅頭和菜饅頭,大概是肉餡兒的饅頭不合國人口味的緣故。但在《饅頭真可怕》的民間故事中也已經提到了肉饅頭。青門正兒談“饅頭”的文章發表後的66年過去了,如今的日本早已出現肉饅頭。日本的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為了紀念遊戲《勇者鬥惡龍》誕生25週年,就曾推出了一款“藍色史萊姆肉饅頭”。可見學者也有說得不那麼對的時候。

起初,我國的饅頭是有帶餡兒的和無餡兒的兩種,餡料多為肉和蔬菜。清代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把無餡的叫饅頭,有餡的叫包子。但據江浙的一些朋友說,他們那仍會把帶餡兒的叫“饅頭”,根據餡料的類別來稱呼各種包子,這點就和日本的叫法頗為相似了。其實,不管中日兩國對同一樣東西的稱呼如何,兩國的饅頭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日本的饅頭在日本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登堂入室變成送禮佳品,作為點心,佐清茶而食。而中國的饅頭仍在履行其基本的職責——作為主食,讓我們果腹。

榨菜條、老乾媽辣醬就饅頭,無關精緻與莊重,有的只是生活本身的樸質原味,平常日子裡溫暖長情的陪伴

比起色彩豔麗,造型獨特精美的日本饅頭,我更愛平淡無奇的中國大白饅頭,它因為內裡一無所有,所以可塑性超強,具有無限的可能。它沒有驚人外表,層次豐富的口感,沒有特意加入其中的莊重或複雜的情誼,有的只是在日復一日的平常日子中溫暖、長情的陪伴,它讓我們在習慣了濃油赤醬和麻辣鮮香的重口味之外,能夠重新感受生活本真的樸質原味。日子就像饅頭就著白粥小菜,在偶爾的跌宕起伏後,還是得一天天踏實地走,在人間煙火氣中才能細嗅出各種細節的甜香味道。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