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祖圖1

從以上眾多的先祖事例與雍正三年沂溝祖碑就有記載的最後五位先祖比較,沂溝宋氏先祖從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齡和時間上雖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玘公與杭頭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幾歲年齡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龍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間。而乾隆年間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說,沂溝宋氏輩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輩分至今不亂,絕不是偶然的。因此,該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輩數是不容置疑的。玘公與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輩更是確定無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輩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溝宋氏輩分不亂,也充分證明兩個家族從始至終都是有聯繫的。只是在之普公創修家譜之前,不知什麼未知的原因,使兩個家族很少往來,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溝宋氏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是有其它的難言之隱,才造成了兩個家族幾百年的分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沂溝宋氏歷史上一直沒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歷史空白。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祖圖1

從以上眾多的先祖事例與雍正三年沂溝祖碑就有記載的最後五位先祖比較,沂溝宋氏先祖從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齡和時間上雖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玘公與杭頭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幾歲年齡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龍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間。而乾隆年間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說,沂溝宋氏輩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輩分至今不亂,絕不是偶然的。因此,該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輩數是不容置疑的。玘公與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輩更是確定無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輩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溝宋氏輩分不亂,也充分證明兩個家族從始至終都是有聯繫的。只是在之普公創修家譜之前,不知什麼未知的原因,使兩個家族很少往來,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溝宋氏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是有其它的難言之隱,才造成了兩個家族幾百年的分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沂溝宋氏歷史上一直沒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歷史空白。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但沂溝宋氏到底和瑯琊宋氏是個什麼關係呢?

前幾篇宗親考我已經多次說過,沂州之地歷來是兵家要地,特別是元明兩朝的戰爭,使沂州西南部的大片土地上人跡罕至,直到清朝中期才興盛起來。而地處魯東南的千年古縣蘭陵周圍的瑯琊宋氏,自明朝元年海受公一人來到向城的石龍山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以來,至今650多年還沒有發現有第二個宋姓人始祖在元明時期也來到這片土地上。因此,沂溝宋氏先祖玘公,就是海受公後人是確定無疑的。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祖圖1

從以上眾多的先祖事例與雍正三年沂溝祖碑就有記載的最後五位先祖比較,沂溝宋氏先祖從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齡和時間上雖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玘公與杭頭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幾歲年齡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龍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間。而乾隆年間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說,沂溝宋氏輩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輩分至今不亂,絕不是偶然的。因此,該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輩數是不容置疑的。玘公與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輩更是確定無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輩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溝宋氏輩分不亂,也充分證明兩個家族從始至終都是有聯繫的。只是在之普公創修家譜之前,不知什麼未知的原因,使兩個家族很少往來,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溝宋氏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是有其它的難言之隱,才造成了兩個家族幾百年的分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沂溝宋氏歷史上一直沒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歷史空白。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但沂溝宋氏到底和瑯琊宋氏是個什麼關係呢?

前幾篇宗親考我已經多次說過,沂州之地歷來是兵家要地,特別是元明兩朝的戰爭,使沂州西南部的大片土地上人跡罕至,直到清朝中期才興盛起來。而地處魯東南的千年古縣蘭陵周圍的瑯琊宋氏,自明朝元年海受公一人來到向城的石龍山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以來,至今650多年還沒有發現有第二個宋姓人始祖在元明時期也來到這片土地上。因此,沂溝宋氏先祖玘公,就是海受公後人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東段

也因此可以說,瑯琊宋氏家譜中的四輩單傳是歷史的錯誤,客觀公正地糾正這一錯誤,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斷定,海受公原並非一子,而是二子,長子失諱;次子玘,生卒不詳,遷居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後生几子幾孫均無考,五世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之後以此類推。但因未知的原因,一直與杭頭族人少有來往。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祖圖1

從以上眾多的先祖事例與雍正三年沂溝祖碑就有記載的最後五位先祖比較,沂溝宋氏先祖從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齡和時間上雖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玘公與杭頭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幾歲年齡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龍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間。而乾隆年間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說,沂溝宋氏輩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輩分至今不亂,絕不是偶然的。因此,該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輩數是不容置疑的。玘公與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輩更是確定無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輩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溝宋氏輩分不亂,也充分證明兩個家族從始至終都是有聯繫的。只是在之普公創修家譜之前,不知什麼未知的原因,使兩個家族很少往來,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溝宋氏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是有其它的難言之隱,才造成了兩個家族幾百年的分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沂溝宋氏歷史上一直沒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歷史空白。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但沂溝宋氏到底和瑯琊宋氏是個什麼關係呢?

前幾篇宗親考我已經多次說過,沂州之地歷來是兵家要地,特別是元明兩朝的戰爭,使沂州西南部的大片土地上人跡罕至,直到清朝中期才興盛起來。而地處魯東南的千年古縣蘭陵周圍的瑯琊宋氏,自明朝元年海受公一人來到向城的石龍山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以來,至今650多年還沒有發現有第二個宋姓人始祖在元明時期也來到這片土地上。因此,沂溝宋氏先祖玘公,就是海受公後人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東段

也因此可以說,瑯琊宋氏家譜中的四輩單傳是歷史的錯誤,客觀公正地糾正這一錯誤,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斷定,海受公原並非一子,而是二子,長子失諱;次子玘,生卒不詳,遷居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後生几子幾孫均無考,五世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之後以此類推。但因未知的原因,一直與杭頭族人少有來往。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西段

然而,今天的我們,面對沂溝宋氏族人幾百年的苦苦追尋和殷切期盼,作為瑯琊宋氏族人怎麼都不能再俯視無睹、視而不見,將一家人拒之門外。

只是遺憾的是該支宗親的繁衍和發展與我們支相比天壤之別。據不完全統計,現分佈於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瑯琊宋氏宗親約有二十多萬人,僅蘭陵一地就高達近十萬人,而後沂溝宋氏當時九世“之”字輩的先祖約有我支”之”字輩的先祖五分之一,但現在能夠找到的卻不過千人。這除了有部分後沂溝宗親在歷次續修家譜中被我支宋氏吸納外,更重要的是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後沂溝宋氏宗親的興旺與發展。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祖圖1

從以上眾多的先祖事例與雍正三年沂溝祖碑就有記載的最後五位先祖比較,沂溝宋氏先祖從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齡和時間上雖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玘公與杭頭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幾歲年齡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龍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間。而乾隆年間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說,沂溝宋氏輩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輩分至今不亂,絕不是偶然的。因此,該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輩數是不容置疑的。玘公與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輩更是確定無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輩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溝宋氏輩分不亂,也充分證明兩個家族從始至終都是有聯繫的。只是在之普公創修家譜之前,不知什麼未知的原因,使兩個家族很少往來,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溝宋氏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是有其它的難言之隱,才造成了兩個家族幾百年的分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沂溝宋氏歷史上一直沒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歷史空白。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但沂溝宋氏到底和瑯琊宋氏是個什麼關係呢?

前幾篇宗親考我已經多次說過,沂州之地歷來是兵家要地,特別是元明兩朝的戰爭,使沂州西南部的大片土地上人跡罕至,直到清朝中期才興盛起來。而地處魯東南的千年古縣蘭陵周圍的瑯琊宋氏,自明朝元年海受公一人來到向城的石龍山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以來,至今650多年還沒有發現有第二個宋姓人始祖在元明時期也來到這片土地上。因此,沂溝宋氏先祖玘公,就是海受公後人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東段

也因此可以說,瑯琊宋氏家譜中的四輩單傳是歷史的錯誤,客觀公正地糾正這一錯誤,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斷定,海受公原並非一子,而是二子,長子失諱;次子玘,生卒不詳,遷居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後生几子幾孫均無考,五世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之後以此類推。但因未知的原因,一直與杭頭族人少有來往。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西段

然而,今天的我們,面對沂溝宋氏族人幾百年的苦苦追尋和殷切期盼,作為瑯琊宋氏族人怎麼都不能再俯視無睹、視而不見,將一家人拒之門外。

只是遺憾的是該支宗親的繁衍和發展與我們支相比天壤之別。據不完全統計,現分佈於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瑯琊宋氏宗親約有二十多萬人,僅蘭陵一地就高達近十萬人,而後沂溝宋氏當時九世“之”字輩的先祖約有我支”之”字輩的先祖五分之一,但現在能夠找到的卻不過千人。這除了有部分後沂溝宗親在歷次續修家譜中被我支宋氏吸納外,更重要的是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後沂溝宋氏宗親的興旺與發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因此,無論怎樣,我們都應當歡迎和擁抱他們迴歸到瑯琊宋氏的大家庭中,一同共享家族的興旺發達和國家民族的發展復興!

宋家宣 於臨沂

2019年6月28日

"

瑯琊宋氏作為魯東南的名門望族,在臨沂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已存在650餘年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家祠

明清兩代作為沂州“宋王楊趙四大家族”之首的瑯琊宋氏,以宋鳴梧、宋之普、宋之韓父子為代表的家族精英,使一個以農耕為業的家族,走上了明清歷史的政治舞臺,留下了眾多的驚世傳說和無數經典佳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鳴梧與宋之普庭訓圖

瑯琊宋氏的歷史也就成了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研究的對象和討論的話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瑯琊宋氏的歷史也被慢慢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眾多的歷史事實和傳說被證據推翻或證實。瑯琊宋氏的由來和根源也理出了大致的脈絡和世系。祖籍長清和萊陽、江南宋氏近親之說,均已得到印證。眾多的瑯琊宋氏子孫被接續進家譜裡,千百件先祖遺物被發現,多部詩集、專著和書畫作品得到搶救性挖掘整理和編輯出版。九十年代的全族續譜雖然留下了種種遺憾和不少的瑕疵,但十六本新譜還是給族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慰藉。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年新版《瑯琊宋氏家譜》

然而,大仲村鎮沂溝村宋氏族人宋士全展示的一統祖碑,卻讓眾多的族人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先祖玘公墓碑

根據《瑯琊宋氏家譜》記載:始祖宋海受,濟南長清縣野雀窩人,明初跟隨朱元璋的軍隊來到沂州,後生一子失諱,三世宋英、四世宋鰲,三輩單傳。宋鰲生四子:宋經、宋繹、宋緯、宋紳。宋緯聰慧開明,重視教育,使瑯琊宋氏迅速興旺發展起來。到十四世時,共有進士五人,其它功名人物350餘人。但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人物,在該譜中卻一人未提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清朝道光《瑯琊宋氏家譜》

宋士全又是提供的是什麼樣的碑文呢?

宋士全所提供的碑文,就是原立在其後沂溝村老林中的一統先祖墓碑。其碑文如下:

(碑頭文)宋氏祖塋;(主碑文)高祖諱玘;主碑文以下共有六代六十四人。其中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來孫六人:宋天瑞、宋天禎 、宋天爵、宋天美、宋天恩、宋天卷;晜孫十人:宋文書、宋文就、宋文修、宋文道、宋文智、宋文禮、宋文正、宋文新、宋文其、宋文學;仍孫二十人:宋之卞、宋之弼、宋之義、宋之仁、宋之龍、宋之玉、宋之連、宋之黃、宋之奇、宋之高、宋之甫、宋之褚、宋之雲、宋之魁、宋之錫、宋之得、宋之鬥、宋之星、宋之應、宋之雷;雲孫十九人:宋子振、宋子欽、宋子書、宋惟科、宋惟仕、宋子元、宋子傑、宋子俊、宋子法、宋子英、宋子昊、宋子璠、宋子秀、宋子臣、宋子民、宋子惟、宋子學、宋子印、宋子年;耳孫五人:宋京、宋瞻、宋念、宋隆、宋盛。落款:雍正三年巳卯月二十四日

以上64人雖然有幾位與《瑯琊宋氏家譜》中的人名相同,如之抃、之弼等,但顯然卻不是家譜中的人。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宋氏老林處

但他們又是那房那支的人呢?如果不是海受公之後,又哪來的如此眾多的“之”字輩的人?而且根據碑文的形制從高祖向下算起,“之”字輩也正好是第九代。如果是海受公之後,那幾百年的四輩單傳之說將會被打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後沂溝始祖玘公墓

更重要的是,由之普公親手創修的家譜,對此眾多的宗親為什麼會隻字未提,只能說是謎團重重。

何況當年之普公在創修家譜時就住在距此僅十幾裡之遙的長新橋村,而去世後更是埋在距後沂溝宋氏祖林和宋玘公墳塋一河之隔不到兩百米的東泇河右側的河灣裡。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故居地長新橋村

這其中的緣故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先祖們為何要給我們留下如此難解難測的歷史謎團,又為的是什麼呢?

帶著眾多的疑問和好奇,作為一個傳統文化和姓氏文化的愛好者及瑯琊宋氏的嫡系傳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弄清這一困擾家族歷代宗親幾百年的懸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近照

據該支宗親、現年已66歲宋士全講,過去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橋、白泉、城東及索村的宗親們都還到沂溝的宋氏祖林中來上墳。當時其大伯還沒去世,每年清明宗親們都來添墳時,大伯都說,這幾座墳子是您哪支的,那幾座墳子是他哪支的。而且當時沂溝村後頭也還有幾座林,只是墳子少些,白泉有幾位老人到七幾年墳子被平後,也還來過幾次。據他所知,後沂溝支和白泉的宋氏最近,直到五十年前還有交往。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長新橋和城東村的了。而距離更近的還有一支是澇坡村,有個他給叫大爺爺的,九十多了還活著,他不止一次的說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2008年清明挖碑考查

那還是十年前2008年的清明節,為了弄清楚沂溝村宋氏宗親的來龍去脈,並一睹先祖墓碑的尊容,借給之韓公添墳的機會,本人帶領20多位宗親,在宋士全宗兄的指引下,從其為了保護而深埋在玘公墳塋裡挖出了那塊墓碑。

如今已經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但它卻始終象一份心病一樣折磨著我們。

如何解開碑中的謎團,揭去那層蒙在瑯琊宋氏十幾代人心頭的面紗,還後沂溝眾多宗親們一份幾百年的深切期盼和真摯的安慰,不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歷史使命和族人責任!

為了徹底弄清楚後沂溝宋氏的來龍去脈和歷史真相,除了再作一些深入細緻的調查走訪外。就是必須把現有的家族資料,特別是唯一的家族譜牒《瑯琊宋氏家譜》的內容和歷史背景弄清楚。

瑯琊宋氏的歷史,現在主要就是靠一部《瑯琊宋氏家譜》來支撐的,是否是瑯琊宋氏子孫,全靠這本家譜來界定的。

因此,要想打破這本家譜的歷史限制和約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這不僅會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宗親的轟動,更重要的是會被扣上叛經離道、違逆祖宗的帽子。但是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捍衛者和傳播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以事實為依據,給後人們留下一個真實的家史和歷史,並經得起後代子孫們的檢驗和時間的見證。

那就讓我們來深入細緻地認識和分析這部承載著眾多的先祖心血、汗水和期望的家族史冊吧!

我們首先來說說這部家譜的歷史背景。

《瑯琊宋氏家譜》創譜於清朝順治年間,它是由(明)崇禎副都御使宋鳴梧公遵從伯父(明)萬曆王府長史宋日就公的囑託,吩咐其長子(明)崇禎戶部侍郎宋之普公創修的。

之普公創譜的時間是大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常州任完四年知府後,回到現在的蘭陵縣長新橋村開始的,直到其六十八歲去世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歷時十三年才結束。

長新橋地處魯東南和蒙山山脈的西南端,也是臨沂的西南部,雖然也有一條小小的官道在村前而過,但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相對還是十分閉塞。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之普肖像

從其創譜時寫下的《五世緯公傳》中可見一斑:

“予曩讀書中祕,先考御史中丞謂普曰:‘汝伯祖別駕公,懇懇以宗譜屬父草創,迄今卒未克成。汝備員史局,盍稍次其行事,使先德得傳,來者有聞,父亦可以報汝伯祖於九泉。’

普遊宦南北,荏苒歲時,今已忽六十有八。而當年庭訓,渺若逝波。洵所謂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也。予滋愧矣!今避地山中,勇念奮筆,而文獻無徵,潸然淚下。聊即聞見最真者,述其大略,使後世得覽觀焉。夫以五世祖之振吾家也,而普傳之,誰其甘為不肖者而後復湮之?本支百世,薪火相傳,庶幾睢陵即丘之歷世久遠乎?是在後之人法祖為善而已。”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世祖宋緯

意思是說:

我從前在翰林院讀書,先父御史中丞對我說:“你伯祖別駕公,殷切囑咐我草創宗譜,至今終未完成。你在史館任職,何不略微在任職之餘完成家譜,使先人美德得以流傳,使後代有人知道。父親也可以此後在九泉之下告慰你的伯祖。”

之普離家在南北任職,不知不覺中一年年過去,現在忽已六十八歲,而當年父親的教誨,遠如一去不返的流水。確實如古人所說:“父親劈柴,兒子不能承受擔當啊!”不能秉承父訓,我愈加慚愧了。現在避世隱居山中,勇念秉筆疾書,而文獻無法蒐集,不禁潸然淚下。姑且就聽到見到的最真實的情況,述其大概,使後世得以閱覽。

憑五世祖振興我們宋氏,而之普寫傳,誰難道甘願想當不肖子孫而後來再次使之湮滅?本支百世,薪火相傳,但願也像瑯琊王氏家族王祥、王覽那樣傳世久遠啊!這在於後代之人,效法祖先多做善事而已。

而在家譜世系中英公、鰲公後的釋文中又是怎麼說的呢:

“餘宋氏可知之祖,自海受公始,居沂石龍山麓。以至二世祖,名諱俱缺;三世祖、四世祖,僅存名諱、字號,生卒杳不可問。家世業農,其事無傳,自歿之日,與化俱徂矣!逖哉,寥乎!

綿世浸遠,先靈不屬。普數採先世之載而無從,未嘗不仰天而流涕也!

嗚呼!先世微意,或厭後時皮相之士,多不足以語姓字乎?或亦以世經兵戈之苦,貴德賤通,不習文字使然與?求其故而不得,則亦付之仰天流涕。杞宋之事,孔子蓋久傷之矣!”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始祖宋海受

意思是說:

我宋氏可以知道的祖先,從海受公開始,居住在沂州的石龍山麓。而到二世祖,名諱全都失傳;三世祖、四世祖只存名諱,字號和生卒年月,茫然不知,打聽不到。家中世代務農,先人的事蹟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從去世的那天起,事隨同人就一起消失了。遙遠啊,空寂呀!

世代綿延,逐漸久遠,祖先神靈不顯,之普多次想採集祖先的記載卻沒有辦法,未嘗不仰天而流淚啊!

唉!祖先隱含之意,也許是厭惡後輩見識膚淺之人,多不值得告訴他們姓氏和名字嗎?或者也因為世經兵戰之苦,重視德行,輕視交際。不學習文字才這樣的嗎?尋求那些舊事而不能得到,就只有對天流淚了。因資料不足,杞國夏禮無證和宋國殷禮無證的事,孔子傷心了很久啊。

從以上之普公的話語中可以知道,從一世海受公到相隔九世的之普公,對一世到五世的先祖,知道的是很少的,好多不能確定的因素都在裡邊。

而他所能夠知道的,又是從哪兒獲得的呢?

“普生也晚,聞諸八十六歲四叔祖諱日麗曰:始公食貧力役,坐庫徵稅。有柞子鎮狂生王某驟入,公方理收數,未之致恭。王出,怒形於色。公將稅封列案弗收,靜坐以待施。王引諸友來。公起謂曰:“適理收數,非有心也!”諸公見稅封列案,共評王某多事,相攜而去。

公以郡守士夫禮重之身,忽遭狂生徵色之侮,奮請回籍,入門病臥不起不食,扣之不應。三逾日,祖母朱孺人急詢之。公語之故。孺人曰:“此何難也?見有田中數孺子,可取而教之。惟在速延名師耳!”公蹶然而起曰:“有是哉!”遂買棹清淮,踰廣陵,涉楊子,上吳門。或問:“何以來?”公曰:“吾慕江南所在講壇文會,飲食衣被於學也。”果得羅先生而歸。脩脯敬禮,視饒有力者不啻過之。冬日冱寒,偶得銀鼠一裘,羅先生欲之,即脫手相贈,無吝容。

未三載,伯曾祖諱桂,已青其衿。親串牛酒交歡,迎賀普照禪寺,狂生王某與焉。酒數行,伯曾祖歷聲謂王曰:“我父碩德高年,無心之失,爾何怒色相加耶?”王某避席謝罪。歸以語公,公曰:“休矣!兒何相報之速也?”

未幾,二三叔曾祖,亦肩隨入庠,聲在諸生中藉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公圖2

意思是說:

之普出生晚。我從八十六歲的四叔祖日麗公那裡聽說:當初緯公生活貧苦,服役出苦力,在庫房掌管徵稅。有柞子鎮一個姓王的狂妄無知的青年,突然闖進來。緯公正在清點收取的稅款,沒來得及拱手招呼。姓王的青年轉身就走,怒形於色。緯公把稅封擺在桌上沒收拾,靜坐等待王生的行動。這時王生領著眾多朋友到來。緯公站起來,對他們說:“剛才正整理清點收取的稅款,並非有意不打招呼。”眾人見稅封擺在桌上,全都評說王生多事,最後大家結伴離開。

緯公是知府和士大夫都禮敬尊重的人,突然遭到狂妄無知青年的變臉侮辱,便極力請求回鄉。進門後病臥不起,不吃飯,問他也不答應。過了三天,高祖母朱孺人著急詢問他。緯公對她說了原因。朱孺人說:“這有什麼難的?現在田地裡就有幾個孩子,可以集合在一起教他們,只是在於快點聘請名師罷了。”緯公快速地爬起來,說:“這真是個好主意啊!”於是僱船到清淮,經揚州,渡長江,到蘇州。有人問:“為何到這裡來?”緯公說:“我仰慕江南是讀書人講壇文會所在的地方,這裡的吃穿用度都得益於讀書。”果然聘到羅先生回來。送老師的酬金,對老師的恭敬,比照富足有財人家,不止是超過他們。冬天極為寒冷,偶然得到一件銀鼠皮衣,羅先生也希望有一件,緯公當即出手相贈,沒有半點吝惜的神情。

不到三年,伯曾祖桂公,已考上了秀才,穿上了青色交領長衫。親朋好友擺酒,一同歡樂,在普照禪寺迎接祝賀。柞子鎮的狂生王某也參加了。酒過數行,伯曾祖嚴厲地高聲對王某說道:“我父親年高德劭,無意中一點失誤,你為何以惡劣的態度對待他?”王某離開座位,承認過錯,請求原諒。桂公回家把這件事對父親說了。緯公說:“哎呀,我兒為何相互報應的這樣快啊?”

沒多久,二叔曾祖和三叔曾祖,也隨後相繼入學,他們在生員中都有很高的聲望。我的曾祖排行第四,因為有病不能接受教育而勉力務農。

就連五世緯公這段瑯琊宋氏子孫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之普公也是聽八十多歲的日麗公說的。而至於海受公何時娶妻、何時生子、又有几子幾女,概無所知!

因此,從海受公到四世鰲公,“四輩單傳”之說是不確切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東的泇河拐彎處

而在支譜公後的歷次續譜中,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首先看看之普公長子、(清)康熙儋州知府宋念祖公在《初修家譜序》中的記述:

“宋氏姓出賓王,宗支繁衍遍諸處。先世之在有明前者,遠弗可考。自海受公從洪武軍,由長清徒於沂,遂為沂支始祖。迨五世祖緯公,積德累仁,以開來業,其後代有傳人。

然恐世遠年湮,荒渺無稽,先中丞公,時以家乘未輯為慮,屬之先司農公。而公未獲卒業,予小子敬承先志。每思修輯,緣一行作吏,未遑也。

今偶息田園,得與宗黨歡然款洽。凡我子姓雲仍,蒙業而安者何?莫非先德之所貽與!繼思:合而不能無渙者,勢也;散而仍復聯者,情也。假令今日聚處,而後時,昆弟不相知,伯叔或相紊,水源木本,茫然莫究。先人在天之靈,能無遺恫乎?譜之成,所宜亟亟也。用是續而成之。

嗟嗟!遷支逖派,俱出一源,紀之豈厭其詳?良以我支中葉之微,莫尋其緒,於長清一支且然,況欲連及哉?因奉遺譜,只就沂之本宗,定世次之承,詳支分之辨,雖不敢謾雲繼志,然俾先代之可考,而近世之尊卑長幼,秩然不淆,亦子孫善承之一據也!

意思是說:

宋氏之姓,出自輔佐帝王的近臣,宗族支派繁衍,後代遍佈各地。祖先在明朝以前的,因年代久遠,無可考證。自從海受公參加洪武軍隊,由濟南府長清縣遷移到沂州,於是就成了沂州這一支的始祖。到五世祖緯公,積累德行與仁義,而開啟了後世的善報。從這以後,每代都有聲名傳世之人。

然而,恐怕年代久遠,湮滅無聞,渺茫無憑,難以查考,先祖中丞公,時常以家譜未編而憂慮,他把此事囑託給先父司農公。但是,司農公沒能夠編完家譜,又要我繼承先人遺志。我常想修訂編纂,因為一經為官,就沒有時間顧及了。

現在共同居住在鄉下,能與宗族鄉黨相處,喜悅而親密。凡是我宋氏後輩遠孫,承繼前人基業,衣食無憂,為什麼呢?難道不是有德祖先所贈與?繼續再想:聚合而不能沒有分散,這是大勢所趨;分散而仍能再次聯結,這是親情所至。假如今天相聚交往,而以後,兄弟互相不瞭解,伯叔有時相紊亂,水源木本,模糊不清,也不探究。先人在天之靈,能沒有餘痛嗎?家譜的編成,應當更快一些啊!因此續修而編成家譜。

唉!遷徙的分支,遠房的支派,都是出自一個祖宗,記述他們哪能厭煩詳盡?確實因為我們這一支中世衰微,尋找不出上代的世系。像長清這一支,尚且找不到,何況還想去牽連涉及呢?於是恭承司農公留下的譜本,只就沂州的本族這一支,確定世次的承接,詳述支系的分辨。雖然不敢漫誇是繼承遺志,然而,使先代的事蹟可以考證,使近世的尊卑長幼,有序不亂,這也是子孫易於承接的一個依據!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六祖圖

在《瑯琊宋氏二修家譜序》中,(清)乾隆順應府知府宋名立公的記述:

餘琅琊宋氏家譜牒,昔祖父晚年家居,始謀創作,雖粗立規模,而遂謝世,故未告成。後伯父宦歸,纘承先緒,專資修譜,然以暮年多病之身,精神未免不逮,雖刊有成書,而先人之應立傳垂後者,多有未備。先大夫常以是傷之,故易簀時,猶拳拳於是,而以此一事,遺命於不肖兄弟也。

自先大夫見背,餘兄弟輩留心於譜者,非一朝。己未之歲,編纂已將有成,但伯仲二兄,各以家事繁重,未得經理;而三兄又時客淮上,不獲即歸,遂以此專命於予。然予生也晚,恨於先人之德行,有不獲前聞者。且不學無文,而又遠處數千裡外,雖家有長老,皆未能諮詢而取證。餘烏能任此大事乎?

於是遂命五弟,於家搜求上世之遺文,博採宗老之聞見,書寄郵筒助予不及。復假各名家族譜,取為章程,乃就餘所耳聞目擊者,彷彿而成之。

至若宗派之繁衍,不敢濫有牽入者,懼其假借而不親也。素樸之寒儉,不敢匿而不書者,懼其粉飾而不實也。賢哲之多人,不敢妄為立傳者,懼其失考而不核也。傳文之樸質,不敢設為浮詞者,懼其矯誣而不真也。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異時可以垂子姓於奕祀者,始可以對先大夫於九京也。

意思是說:

我們琅琊宋氏家譜,過去祖父晚年在家閒住時,才計劃編纂,雖然粗具規模,而竟然去世,所以沒能完成。後來,伯父辭官回鄉,繼承祖先之業,專心致力於修譜,然而因為晚年身體多病,精力未免趕不上,雖然修改現成的書稿,但先人應該立傳傳留後世的,大多都還未寫。父親常常為此而傷心,所以臨終時,還多次提及此事,並把這件事,囑咐我們兄弟幾個完成。

自從父親去世,我兄弟們關注家譜,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乾隆四年己未,家譜將近編成,但大哥和二哥兄弟倆人,各因家事繁重,沒能經手料理;而三哥那時又客居揚州,不能馬上回家。於是,他們就把修譜的事,安排我專門去做。但是,我出生晚,很遺憾對於先人的道德品行,有很多事先前並不清楚;而且,自己學識不夠,缺乏文采,而又遠在數千裡之外;雖然家族中有長輩老人,但都未能徵求意見、取得證據。我怎麼能擔承起修譜的重任呢?

於是,我就叫五弟在家搜尋先代遺留下來的文章,廣泛採集本族老年長輩的所見所聞,寫信郵寄,幫助我彌補不足。我又參考各名家族譜,選取做為格式,就我所耳聞目賭的材料,效仿而編成這本書。

至於宗族支派繁盛眾多,我不敢任意牽連收進,是怕假冒而並不親近。質樸無華貧窮寒簡,我不敢隱瞞而不書寫,是怕裝飾掩蓋卻並不真實。賢明睿智之人很多,我不敢隨便為他們立傳,是怕事情無從查考,事蹟無法核實。傳文質樸純真,不加修飾,我不敢設浮詞漫誇,是怕虛妄而不確切。自己確信的,就告訴別人確信的事實;自己懷疑的,就告訴別人懷疑的問題。以後可以世世代代留傳給子孫,才可以對先父於九泉啊!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之普公墓地後一角

再看看《瑯琊宋氏三修家譜序》中,嘉慶申辛酉(1801年)進士,河南彰德府林縣知縣俊起公的記述:

“餘讀家乘,自中丞公、司農公,累世紀述,梗概粗具,逮從伯儋州公始纂輯成書。先世於此,誠詳以慎也。後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覆成今譜。

餘生也晚,辛酉通籍,筮仕於豫。值給諫侄曾孫澍,以養親假歸,與農部侄曾孫潢,均有修譜約。無何,給諫下世。庚午秋,餘又解組,且以交務羈留,不獲如願。然未敢忘也!是冬,侄孫肇由江南過鄴。餘喜曰:“此其機也!”因命返里,並札致侄孫景星、侄曾孫瀛與五兄坦夫,同商確續為編纂,以承尊祖收族之志,姑盡吾心,以為後圖。

於是,闔族踴躍,閱五月而世系成。七十餘年生聚,較前世,不啻倍蓰。流長源遠,自始祖始,美哉盛矣!非五兄與諸孫將事之勤,何以臻此?

意思是說:

我讀家譜,從中丞公到司農公,接連兩代記載敘述,粗具梗概,到從伯儋州公,才編集成書。先代對於家譜,確實細緻而慎重。後來,從兄達州公,廣為採訪,又編成現在的家譜。

我出生晚,辛酉年(1801年),朝中已有名籍,要到河南任職。正值侄曾孫給事中宋澍,因為奉養母親請假回鄉,和在戶部任職的侄曾孫宋潢,均有修譜的約定。不久,給事中宋澍去世。庚午年(1810年)秋天,我又辭去官職,並且因為交接事務,羈旅淹留,不能如願。然而未敢忘記修譜!這年冬天,侄孫宋肇由江南前往鄴城來訪。我高興地說:“這正是機會啊!”就叫他返回家鄉,並寫信致侄孫宋景星、侄曾孫宋瀛和五哥宋坦夫,共同商議續修編纂家譜,以繼承尊崇祖先、團結族人的大志,姑且儘自己的心意,並以此為今後之計。

於是,全族踴躍參加,經過五個月,家譜世系完成。七十多年的人口增加,和前代比較,何止數倍。源遠流長,從始祖開始,到現在,美好而興盛啊!如果不是五兄和諸位孫輩做事辛勤,所修家譜哪能這樣完備?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今家祠中的先祖雕像

四修家譜時,俊起公三子嘉慶戊辰恩科國史館校錄、議敘候補鹽大使宋籛齡公又是怎樣論述的呢?

“我宋氏族譜,又值重修。董其事者,侄曾孫徽章。局設朗公寺。十月初吉,徽章因譜將告成,請削板以待序餘。

惟吾家族譜,欲考中丞公、司農公纂輯所由,與章程所取法,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餘父林慮公同族眾三修諸序。

餘自分學疏無文,何能序?又不獲稍緩時日,請序於名公巨手。特即族眾之踴躍樂修,略述梗概。此修也,縱未能繼上世纂修,因其舊,補所未及,而益思完善,然於嘉慶辛未所修,固易抄冊而付棗梨矣。

且先世之望於族人者,欲因譜牒而擴大之,有諸善政焉。立家廟以事先靈,置祭田以奉禋祀,而復設義田、家塾,以為親睦族人,教訓子弟之計。此數善者,族間人人願為,不必人盡能為,幸有能者,在已不以為疑,族眾不以為僭,斯事可圖始而即可樂成。

意思是說:

我們宋氏的族譜,又正值重新修訂。主持這件事的人,是侄曾孫徽章。辦公地點設在朗公寺。十月初一日,徽章因為家譜修訂即將完成,請人刻板,等待我寫一篇序言。

我們家族的家譜,要想考察中丞公、司農公纂輯的經歷和章程的取法,家譜中有從叔祖儋州公初修、從伯達州公再修、我父親林慮公同族眾三修時的幾篇序言。我自認為學問短淺,缺少文采,怎麼能夠寫序?但又不能稍微延遲時日,請名人高手寫序。我特別就族眾踴躍參加、樂於修譜的狀況,略述大概。

這次修譜,即使未能承接上世纂修,沿襲從前的成例,但補充了過去所未涉及的內容,考慮更加完善,這樣對於嘉慶辛未(1811)所修的家譜,當然要由抄冊,而改為刻板付印了。而且前代對於族人的希望,就是想要延續譜牒而把家族擴大,有諸多好的措施。建立家廟用來祭祀祖先的神靈,購置祭田用來供奉祭祀的用品,再加上設立義田,創辦家學,以此作為親近和睦族人、教育訓導子弟的長久之計。這幾項好事,家族之中,人人願意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能力去做。幸好有能力做的人,自已不因此猶豫不決,族眾不認為是超越本分,此事只要開始籌劃,就可以樂見其成。

以上四次續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除了沿襲了之普公之說,就是一些續修家譜的大道理。那些寫序的歷代先祖都是文人,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在私塾或官學裡,埋頭苦讀不問窗外之事,長大了又為官在外,離家千里,好多信息都是書信來往獲得的,始祖到五世諸公沒有一個去查證、走訪和完善過。雖然後來的開蕤公、瑞霖公、開勳公等也曾到過長清尋根問祖,或和萊陽宋玫家族、江南宋徵輿家族等有過交際和書信往來,但後沂溝這支人的無頭案,一直卻無人提及。

好像在瑯琊宋氏的家族歷史中從來就沒有這支人,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或祖宗已經定了,他們也不想知道,更無意去改變祖宗的意願。也許是這支人的存在與否,根本就與瑯琊宋氏整體的興旺與衰敗無關緊要。因此,《瑯琊宋氏家譜》中沒有後沂溝宋氏的記載,就再正常不過了。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村委

更何況,瑯琊宋氏先祖家庭不睦之說,世代相傳,版本具多,其中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難說難道,一言難盡!

然而,歷史總歸是歷史,事實總歸是事實,後沂溝宋氏的切實存在是不爭的事實——十幾處林地,幾百座墳塋,和至今仍在的墓碑更是鐵證如山。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另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在明朝的整個歷史中,至今也從未發現,在現在蘭陵縣這個區域範圍內,除海受公以外的宋氏族人。如果斷定不是海受公的後人,是毫無根據和道理的。

但後沂溝這支在雍正三年就已六十多人的宗親,為什麼在《瑯琊宋氏家譜》歷經順治、康熙到道光二十四年(1656—184年)的一百八十多年中,直至今天都沒有一點紙面的訊息呢?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又一處宋氏老林遺址

為了再進一步查找這支人的相關信息,2019年 6月15 日,同士全兄多次相約後,再次到蘭陵仲村鎮的後沂溝村、澇坡村、金陵鎮的長新橋村、神山鎮的白泉村等進行實地考查。

六月的驕陽似火,雖然早上6點半多鍾便驅車近40公里,趕到士全兄在大仲村鎮南端新開的一家大型超市,但還是感到幾分的乾燥和悶熱。正在為超市忙碌的士全兄,放下手中的活提上兩箱飲料,便陪著本人向此次考察的第一站——澇坡村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2歲的宋清秀

澇坡村就在大仲村鎮的南邊,距離不過一華里。在村中一條丁字路口處西北角的一間低矮、破敗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士全兄多次說過的那位該支較近的92歲的大爺爺宋清秀。

大爺爺確實清秀,雖是92歲高齡,身材瘦弱,但精神矍鑠,問明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我們的家史。他不僅知道海受公、鳴梧公,更是知道之普公、之韓公和之韓公以下的幾支幾房的事,並明確表明自己是之韓公四房的人(即夔學公的後人)但對沂溝宋氏的歷史和淵源卻一無所知,這與士全兄之前介紹的“不止一次說過老家是沂溝的,其中就有一個“子”字班的老祖埋在澇坡村西的嶺跟前。”之說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士全與宋清秀

第一站考查只能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離開澇坡村便驅車往十幾裡之外的長新橋村趕,在村中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和士全兄最近的十九世宗親93歲的宋孝先大伯。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93歲的宋孝先

宋孝先大伯已算得上是鶴髮童顏,雖然聽力稍差,但思維清晰,語言流暢。據他講,其父叫宋沛徵,父親之上七輩單傳,到他這一輩才兄弟6人。是其老爺爺輩(曾祖)從後沂溝村遷到長新橋村的。他十幾歲的時候經常去後沂溝老林上墳,他們支的老林在後沂溝泇河東的老林中,就是原老林有墓碑的祖墳東南向,上下一行共有六座墳子。其老爺爺搬到長新橋村後開始沒有林,老奶奶去世後就埋在官地裡,但老爺爺去世後又埋到沂溝老林裡。小時候聽老人和父親說,其先祖好似是從神山鎮的白泉村搬到沂溝村的。當時有兩支人,二支去了蒙山後,他們現在最近的就是沂溝和城東村的。當時沂溝的宋氏老林有一百多座墳子,林中栽滿了大松樹,當時幾支人還因為爭樹打過架。據老人們傳我們這支人和杭頭宋不近,但遠在哪裡不知道,只是聽說,根還是一個根。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與宋傳文

談話中間在山上幹農活的孝先大伯的五弟76歲的傳文叔,也趕了過來。經過本人詢問,其知道的家族信息,與孝先大伯相差無幾。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孝先一家

長新橋村的該支人口現有40多人,共4代。

中午11時,在宗親們的再三挽留下,依依離開長新橋村,再次趕往沂溝村。

因卞莊鎮城東村的該支宗親,已沒有了八九十歲的老人,在沂溝十幾處老林舊址處補拍完照片後,便於12時回到仲村鎮。下午兩點鐘,在接受了士全兄的盛情款待後,驅車趕回臨沂。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街景一角

2019年6月22日早晨7點鐘,為了進一步落實士全兄和孝先大伯及傳文五叔關於白泉宋氏的種種傳說,本人再次驅車趕往蘭陵縣神山鎮白泉村。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街門

白泉村位於蘭陵縣神山鎮駐地的西南方大約兩公里,僅宋姓人口就達1500多人。經多次打聽才在村子的西北角,找到了在1992年曾參加續譜的68歲的十九世宗親宋春東大叔。

據春東大叔講,白泉宋氏共有三支,是九世和十世時來的。三支的老林分別在猴子泉嶺後、村後北嶺和村後西北角的壩子後。現在北泉宋氏最長的輩分是十九世,最小的輩分是二十四世。因過去祖上太窮,三處老林都沒有碑,到十世時才立碑。但具體和沂溝宋氏有沒有聯繫,是什麼關係其從未聽說過。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白泉村景一角

為了瞭解更多的情況,春東大叔又帶我到了1992年也一同參加續譜的年齡稍大的十九世宗親82歲的宋廣吉大叔家,雖然半道上發生了小小的交通事故,耽誤了一段時間,但還是在村前的一條狹窄的巷子裡找到了廣吉大叔。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宋廣吉與宗親

據廣吉大叔講,92年續譜時他曾親自到過沂溝村,沂溝的本家說,我們是近的,但如何近卻沒有說明白,至於說我們支的過去曾經到沂溝老林中去上墳,自己卻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只是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自己的老祖叫宋守仁(宋守仁是紳公支的七世祖,六世奎公子)。

白泉之行所得到的信息,與士全兄和孝先大伯說講的傳說均有不實,雖然白泉宋氏似乎存在著太多的疑點和未知,但說沂溝的宋氏先祖是從白泉遷到沂溝的,顯然是錯誤的。沂溝的宋氏先祖玘公要比白泉的宋氏先祖早幾百年。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之行雖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但它卻充分證明了,沂溝的宋氏先祖就是發源於後沂溝,其它的傳說均是誤傳。

現在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沂溝宋氏和那塊神祕的先祖墓碑上。

我們首先來整理一下該碑詳細的世系圖: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玘公碑世系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玘公墓碑,準確的說就是一統沂溝宋氏的譜碑,從玘公到墓碑的最後一世,一共十代。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墓碑主人是誰的高祖?

從碑文的慣例和形制來看,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高祖玘公一定是最上層四位先祖的高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整個碑文的譜系中,說是其中任何一代人的高祖都是行不通的,因為在該支人口中,最能起到代表作用的,只有最高輩分的四位先祖,而四位先祖從碑文來看,也一定不是玘公的子孫兩代的人,否則,在四位先祖之前一定會有“孝男、男或孫”等字樣,更不會主碑文就直接寫著“高祖諱玘”。因此,高祖玘公是“之”字輩之上四輩“宋璽、宋真、宋換、宋立”四位先祖的高祖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後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其次,該碑立於清朝早期的雍正三年(1726年),那時該支已有“之”字輩的先祖20人,“子”字輩的19人,兩輩人以下5人。

也就是說,在雍正三年,該支人十一世剛剛有5人,而之字輩的也還有沒生子女,或沒成家的7人。八世七世人也還有部分人在世。

我們先來來看看瑯琊宋氏中的部分九世、十世、十一世先祖,都出生在什麼時代?

家譜中有記載的先祖:

七世日乾公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十二月,卒於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即:1611年)五月;日麗公生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卒於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

八世鳴南公(日望公子)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卒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鳴梧(日乾公長子)公生於萬曆丁丑(萬曆五年年即:1577年)九月,卒於崇禎丙子(崇禎九年即:1636年)四月;鳴鶚公(日麗公子)生於萬曆丁未(萬曆三十五年即:1607年)四月,卒於康熙丁丑(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十一月。

九世之魏公(鳴南公長子),生於順治丁亥四月(順治四年即1647年);之普公(鳴梧公長子),生於萬曆壬寅正月(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之韓公(鳴梧公次子),生於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即1610年);之真公(鳴鶚公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九月(1642年);之呂公(鳴鶚公五子),生於順治十四年七月(1657年)。

十世先祖景祖公(之魏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念祖公(之普公長子),生於崇禎壬午年(1642年)九月;瞻祖公(之普公次子),生於康熙癸卯年(1663年)十月;稷學公(之韓公長子),生於崇禎癸酉年(1633年)九月;夔學公(之韓公四子),生於順治壬辰年(1652年)八月;企泗公(之真公長子),生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企淳公(之真公四子),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企頤公(之呂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六月;企唐公(之呂公七子),生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三月。

十一世先祖維守公(叔丙公子),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先立公(念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三年(1664年)十二月;本立公(念祖公五子),生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朝立公(瞻祖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建立公(瞻祖公五子),生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允升公(稷學公長子),生於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允復公(夔學公長子),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十一世瑞起公,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十一世德起公,生於乾隆十八年(1679年)四月;十一世財起公,生於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十一世麟起公,生於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十一世龍起公,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瑯琊宋氏五祖圖1

從以上眾多的先祖事例與雍正三年沂溝祖碑就有記載的最後五位先祖比較,沂溝宋氏先祖從九世到十一世,在年齡和時間上雖稍晚一些,但基本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玘公與杭頭宋氏的二世祖肯定是有幾歲年齡差距的。可喜的是,瑯琊宋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的十一世祖麟起公和龍起公均出生在雍正年間。而乾隆年間出生的十一世人也有好多。所以說,沂溝宋氏輩分和我瑯琊宋氏的輩分至今不亂,絕不是偶然的。因此,該碑九世以上至高祖玘公,其世系輩數是不容置疑的。玘公與瑯琊宋氏的二世祖平輩更是確定無疑的。而自九世“之”字輩至今,瑯琊宋氏和沂溝宋氏輩分不亂,也充分證明兩個家族從始至終都是有聯繫的。只是在之普公創修家譜之前,不知什麼未知的原因,使兩個家族很少往來,致使之普公都不知道沂溝宋氏是怎麼一回事,也或許是有其它的難言之隱,才造成了兩個家族幾百年的分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沂溝宋氏歷史上一直沒有功名人物,致使其流傳下來的文字資料太少,才造成了今天的歷史空白。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俯視街景一角

但沂溝宋氏到底和瑯琊宋氏是個什麼關係呢?

前幾篇宗親考我已經多次說過,沂州之地歷來是兵家要地,特別是元明兩朝的戰爭,使沂州西南部的大片土地上人跡罕至,直到清朝中期才興盛起來。而地處魯東南的千年古縣蘭陵周圍的瑯琊宋氏,自明朝元年海受公一人來到向城的石龍山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以來,至今650多年還沒有發現有第二個宋姓人始祖在元明時期也來到這片土地上。因此,沂溝宋氏先祖玘公,就是海受公後人是確定無疑的。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東段

也因此可以說,瑯琊宋氏家譜中的四輩單傳是歷史的錯誤,客觀公正地糾正這一錯誤,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斷定,海受公原並非一子,而是二子,長子失諱;次子玘,生卒不詳,遷居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後生几子幾孫均無考,五世玄孫四人:宋璽、宋真、宋換、宋立,之後以此類推。但因未知的原因,一直與杭頭族人少有來往。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沂溝村南東泇河西段

然而,今天的我們,面對沂溝宋氏族人幾百年的苦苦追尋和殷切期盼,作為瑯琊宋氏族人怎麼都不能再俯視無睹、視而不見,將一家人拒之門外。

只是遺憾的是該支宗親的繁衍和發展與我們支相比天壤之別。據不完全統計,現分佈於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瑯琊宋氏宗親約有二十多萬人,僅蘭陵一地就高達近十萬人,而後沂溝宋氏當時九世“之”字輩的先祖約有我支”之”字輩的先祖五分之一,但現在能夠找到的卻不過千人。這除了有部分後沂溝宗親在歷次續修家譜中被我支宋氏吸納外,更重要的是家族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後沂溝宋氏宗親的興旺與發展。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因此,無論怎樣,我們都應當歡迎和擁抱他們迴歸到瑯琊宋氏的大家庭中,一同共享家族的興旺發達和國家民族的發展復興!

宋家宣 於臨沂

2019年6月28日

650年的姓氏謎團——蘭陵縣大仲村鎮後沂溝村宋氏淵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