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林海衝關科創板:老闆橫跨中國為湖除害,1/3研發人員兼職

德林海衝關科創板:老闆橫跨中國為湖除害,1/3研發人員兼職

作者 | 雷晨

來源 | 首席科創官

呆萌的胖頭魚不僅是人們舌尖上的美味,還是太湖的守護者。2014年至今,為實施太湖“以漁控藻”項目,相關部門把超過5億尾胖頭魚放流進太湖,它們的工作只有一項,就是吃藍藻。

近日,太湖的胖頭魚迎來了一個“壞消息”:專門治理藍藻的無錫德林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林海”)上科創板獲受理。胖頭魚們普遍認為:這是在與它們搶食。

德林海成立已有十年,專注做藍藻撈出後的處理工作。從太湖到洱海,它的藍藻治理版圖不斷擴張。本次募資主要用於湖庫富營養化監控預警建設項目、藍藻處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保薦機構為2016年成立的申港證券。

這家公司曾身披白大褂的實際控制人、神祕的股東和有著雙重身份的研發人員成功引起了首席科創官的注意。

生意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2002年1月,蘭州漫天飛雪,胡明明辭去了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職務,緊隨著他的腳步,他如今的合作伙伴陳虹1個月後也同樣離職。

2月份,他到雲南創辦了雲南德林海醫療投資有限公司。瞭解他的人知道,胡明明曾在成都某醫院傳染病中心當了11年的大夫,從房地產到醫療,實際上是一位臨床醫學的畢業生在尋找初心。

原以為自己會在雲南落地生根,卻沒有料到5年後發生的一件事深刻改變了他的經商之路。2007年5月,江蘇太湖爆發嚴重的藍藻汙染,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當地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商店裡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

彼時在雲南已有治理滇池藍藻經驗的胡明明,發現自己的水藻分離技術將會派上大用場,便不惜跋涉兩千多公里,到無錫開始了他的治藻之路。2009年12月10日,德林海的前身德林海有限成立。2016年公司完成股改。

德林海衝關科創板:老闆橫跨中國為湖除害,1/3研發人員兼職

股權結構圖(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胡明明目前擔任德林海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為51.57%。第二大股東是他的老朋友陳虹,持股比例是13.45%。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金控源悅、中科光榮、金源融信、安豐盈元等機構股東相繼入股。

同時入股的有一位自然人田三紅,此人堪稱科創板“投資聖手”,據首席科創官觀察,他出現在包括德林海、連山科技和羅克佳華等至少3家科創板受理企業的股東名單之中,如果這幾家押中的企業都能上市,那麼他的“錢途”將不可限量。

被各路資方盯上的德林海,營收全靠治理藍藻,雖然公司體量較小,但賺錢的能力卻不賴。

再戰彩雲之南

近三年,德林海的業績增長十分迅速。2016年-2018年,公司營收分別為0.48億元、1.18億元和2.0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778萬元、3052萬元和8024萬元。

公司主營業務是藍藻治理技術裝備集成和藍藻治理運行維護服務,按業務類型可劃分為藻水分離和加壓控藻兩個大類。近三年,藍藻治理技術裝備中的岸上藻水分離系統在營收中佔據了較大比重。

德林海衝關科創板:老闆橫跨中國為湖除害,1/3研發人員兼職

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據招股書,公司岸上藻水分離系統設備2018年比2017年多賣了2套,可收入卻增加了4795萬元。也就是說,這套設備的平均單價是2397萬元左右。這麼貴的設備,銷量當然是多多益善,可僅靠江蘇的湖泊,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於是,曾立足於太湖治理的德林海,逐漸向外擴張。繼太湖之後,公司獲得了巢湖地區的藍藻治理項目。2017年,公司加大對西南地區的開拓力度,連續取得滇池和洱海的治理項目,並於大理、昆明設立子公司。目前,西南地區超過華東地區成為公司的營收新支柱。

站點較多的優勢讓德林海在行業中顯得與眾不同。據招股書,公司已在全國範圍內為21座藻水分離站提供岸上站點藻水分離系統集成,數量遠超同業可比上市公司。

公司的劣勢也較為明顯。一方面,它面臨著大客戶集中的風險。近三年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收佔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6.29%、92.35%和89.76%;另一方面,藍藻具有“冬歇夏泛”的特點,這導致公司的營收受季節性影響波動較大,下半年的營收佔全年收入的絕大部分。

此外,公司的研發水平也“猶抱琵琶半遮面”,讓人捉摸不透。

研發人員竟身兼行政銷售職能

公司自選的競爭對手包括博世科(300422.SZ)、中環環保(300692.SZ)、巴安水務(300262.SZ)、維爾利(300190.SZ)等,幾乎都在新三板掛牌。

近三年,德林海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12%、5.28%和5.26%,比例略高於同業可比上市公司,但佔比逐年下降。

招股書顯示,公司本次擬募資9025萬元用於藍藻處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如果研發中心建造完成且僅用來研發產品的話,那麼每年都將有一筆不少的折舊費計入研發費用。可以預見的是,屆時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將會顯著提高。

德林海衝關科創板:老闆橫跨中國為湖除害,1/3研發人員兼職

員工構成(圖片來源:招股說明書)

截至2018年底,公司員工中佔比最大的是項目人員,佔比高達66.52%。其次是行政管理人員,佔比19.46%。公司共有研發人員19人,其中核心技術人員7人,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為8.6%。

乍一看好像也沒什麼問題,但是與它自選的對手相比較,差距便顯而易見:譬如2018年,博世科研發人員有860人,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為42.18%;中環環保有66名研發人員,佔比15.28%;巴安水務研發人員有86人,佔比25.6%;維爾利有217位研發人員,佔比11.64%。

研發人員少就算了,畢竟科研這種事情不是靠人海戰術就能完成的。

首席科創官還發現,在德林海19名研發人員中有5人同時也屬於公司行政管理人員,另有1人同時也屬於公司銷售人員。一個頂倆,卻身兼行政、銷售職能,公司是否有其它現實考慮?

對於這一問題,首席科創官向德林海發送了求證郵件,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覆。

風物長宜放眼量,如果藍藻汙染得到根治,那麼德林海應該何去何從呢?此次衝擊科創板,它以後是否會在藍藻治理方面精攻研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走進科創,你我同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