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PM2.5平均濃度有望降至50g/m³以內

北京今年PM2.5平均濃度有望降至50g/m³以內

北京商報訊(記者陶鳳 彭慧)7月9日,為期兩天的2019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繼續召開,論壇過程中,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科院首席科學家柴發合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北京今年PM2.5年均濃度將非常有希望降至50微克/立方米以內。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政策法規部主任楊秀指出,治理大氣汙染與應對氣候變化同根同源,我國當前把治理的焦點放在對PM2.5的治理上,但從長遠看,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她透露,目前我國已有82個低碳試點地區提出峰值目標,20多個城市發佈了正式文件。

8日,北京市副市長楊斌在論壇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創歷史同期新低,首次進入50微克/立方米以內。基於此,柴發合9日指出,北京市今年以來在大氣汙染治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同時還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如果能夠繼續保持這樣的力度,北京市今年全年PM2.5平均濃度降至50微克/立方米以內,非常有希望。

“近年,北京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在機動車汙染防治、揚塵汙染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柴發合指出,但是北京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揮發性有機物汙染的防治上,目前北京正在出臺一些更嚴格的措施;在揚塵控制方面上,無論是道路揚塵還是建築防塵,控制和治理精準化程度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時大型單位、大型企業、大型社區等區域保潔都還有改進的空間,另外原來沒有列為重點地區的,也應該納入揚塵防控範圍內。

“北京約有7萬輛出租車,這些出租車一年‘走’的路,相當於很多家用小汽車幾十年‘走’的路。推動這類車輛的電動化,將成為很大的趨勢。”對於機動車汙染防治的下一步工作,柴發合表示,北京正在制定機動車汙染防治條例,應當加快推進北京整個城市交通的電動化,其中除了出租車,公交車、垃圾轉運車、市內短程物料轉運車、灑水用車等都應囊括在內,或以清潔能源代替。這些思路,新的條例可以考慮納入,並提出一個時間表加以執行。

此外,應對進入首都地區機動車本身標準、燃油標準和排放標準進行規定,並構建“軌道上的京津冀”,即以貨運鐵路運輸體系替代公路運輸,實現內部交通綠色化、京津冀地區交通軌道化。

而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9日上午,在“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規劃與行動”分論壇上,楊秀指出,低碳發展作為長遠的目標和規劃,2050年我國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北京作為國家中心,要做好國際隊標,同時,目前北京市經濟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導,其今後減排工作當重點聚焦在碳排放集中的建築、交通等領域,此外還要做好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例如制定當地氣候變化風險地圖,做好生態環境部門跟住建、發改、水務等各個部門信息共享。

據介紹,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下(與1750年工業化前相比),同時向 1.5℃的溫控目標進一步努力,由此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規劃了路線圖,在加強 2020 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

目前,全球很多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達峰,還有一些國家承諾了達峰時間。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預計,到2030年,全球達峰國家數量將增加到57個,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60%。本期“數說能源”將梳理世界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的達峰時刻。

北京市也設置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節能降耗及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指出,北京市CO₂排放總量在2020年達到峰值,並要求儘早達峰,比全國目標(2030年左右)提前10年。

在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賈秋淼看來,未來北京應做好四方面工作來應對氣候變化。手段上,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標準、市場等多種手段做好節能減排,下一步要有更長遠的規劃,比如在低碳方面出臺強制性標準;藉助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契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能源使用上實現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直接影響五年防治的目標和成效,目前化石能源內部結構調整幾近完成,今後要在非化石能源方面進行深度調整,同時協調好本底與外地能源的供給。

賈秋淼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層面,一方面,在交通、建築以及林業方面做好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另一方面,出於中長期的考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規劃和建設上,充分考慮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另外,要更加重視增綠工作,加大植被的覆蓋,推進林業碳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