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孔廟 趵突泉 大明湖 魯桓公 趣遊山東 趣遊山東 2017-10-17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舊時的濟南,汩汩泉水匯聚而成的流水穿城而過,在老城區內流淌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巷。幾處流水幾處橋,小橋自然也就成了這些街巷不可或缺的部分。原來,在濟南老城區以橋命名的街巷就有大板橋街、小板橋街、曾家橋街、鵲華橋街,可以看出一彎小橋對於這個北方城市的重要性。

濟南的古橋究竟源於何時,共有多少,恐怕是沒有確切的答案的。

《春秋·桓公十八年》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濼”就是濼水,今天趵突泉下游大板橋水巷。魯桓公自然不會與齊襄公相會於濼水這條河流之上,而應該相會於濼水之上的橋上,這便是濟南最早的橋樑“廣會橋”的傳說,迄今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

據清朝末年統計,當時濟南共有石橋六十餘座,木橋二十餘座,而同時期湖蕩成群,水網如織而著稱的上海老城區僅有橋樑三十餘座。這足見當時濟南的水巷之密,橋樑之多。

濟南老城區泉水成溪,水巷縱橫,老濟南的居民們就在水巷兩岸架以巨大的青石板,一條小橋就成了兩岸往來的通渠。這些小橋質樸、親切,連橋的名字也與泉水、街巷有著密切的聯繫,像是王府池子下游的起鳳橋,趵突泉邊的廣會橋。也有隨著城市建設消失復又重建的古橋,像是曾經連接大明湖和百花洲的鵲華橋。

“七橋風月”之鵲華橋

說到大明湖,濟南人無人不知“七橋風月”。說到“七橋風月”,又要提到北宋時期曾任齊州知州的曾鞏。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的一個夜晚,曾鞏避開竭力挽留他的濟南父老百姓,悄然踏上了赴任襄州知州的路程,懷著對濟南戀戀不捨的心情,他寫下了《離齊州後五首》,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將家須向習池遊,難放西湖十頃秋。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所謂的西湖即大明湖,“七橋風月”是指當時建在湖畔的七座橋。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正誼橋

鵲華橋就是七橋之一,它位於大明湖的南岸,名稱源於北郊的鵲華二山。以前,鵲華橋在濟南的名氣最大,因為它不僅溝通了舊時最著名的兩處水景——大明湖和百花洲,而且它西靠文廟和貢院,文人薈萃。據說,當時有不少文人才子或春風得志或仕途失意時,都常邀三五知己,從百花洲前僱一葉小舟,從鵲華橋下穿過,泛舟明湖,留下了不少讚美鵲華橋的佳句。如清人任宏遠曾有《鵲華橋詩》:“舟系綠楊堤,鵲華橋上望;齊州九點菸,了了明湖上。”孫熊兆也有詩云:“虹橋跨綠水,橋上見華鵲”。足見昔日鵲華橋及周圍景色之美。明湖泛舟,漁舟唱晚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而從大明湖乘船返回百花洲,景色頓為收斂,鵲華橋岸邊瓦舍青青,垂柳拂岸的庭園氣氛讓文人們從剛才放歌縱情的浪漫中,又回到小橋流水人家的現實中了。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1946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橋西的貢院改為糧庫,省立圖書館改為軍火庫,因鵲華橋坡陡難行,遂將古橋拆毀,改建成木板平橋。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木橋改為鋼筋水泥平板橋。上世紀80年代,大明湖路拓寬,橋再次改建,已完全看不出原來橋的痕跡。

新建的大明湖公園新區保留了鵲華橋。新建的鵲華橋坐落在大明湖公園東南門鵲華路的南端,在“眾泉匯流”牌坊旁邊,就見一座古樸淡雅的漢白玉石拱橋猶如一條薄薄的飄帶橫臥在碧波之上,輕柔雅緻,端莊秀麗,似長虹飲澗、初雲出月,這就是新建的鵲華橋。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鵲華橋

今天,走在壯觀秀麗的新鵲華橋上,老濟南人總算感到了些許慰藉。不過周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已無法重現當年的鵲華秋色。今人們只能立足橋上,遙想曾經的鵲華橋和鵲華煙雨了。

芙蓉街北首的府學文廟中,有一座精巧的泮橋。這座建在古代學宮裡的橋樑,卻沒有多少交通的作用,而是封建禮制科舉考試的體現。舊時,學子入學稱為“入泮”,泮橋也叫狀元橋、跨鰲橋,意為跨過這座橋科舉應試之時就能獨佔鰲頭。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泮橋

泮橋是過去文廟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位於櫺星門之後,大成殿之前,橫跨於泮池之上。與熙熙攘攘的芙蓉街相比,文廟顯得安靜多了。泮橋是五孔石橋,長約20米,寬約4米,橫跨於半圓形的泮池之上,橋身比例勻稱,形態舒展優美,是濟南古橋中的佼佼者。泮橋欄杆、護板上的雕刻也極為生動,每根望柱柱頭上都雕刻著流暢的蓮花圖案,欄板上主要是各種雲紋和如意紋圖案。其中一塊欄板上刻有一隻奔鹿,活靈活現,呼之欲出。舊時讀書人踏上泮橋就像是進入了高等學府,宋代又尊崇儒學,因此府學文廟的泮橋修得如此精美也就不足為奇了。

舊時橋下泮池之水是由芙蓉街諸泉匯聚而成,後又經半壁街而匯入百花洲,泉水終年不絕。那時泮橋岸邊松柏參天,碧水環繞,的確是個讀書求學的風雅之處。

就在離泮橋不遠的起鳳橋街,還有一座寓意金榜高中的小橋,叫起鳳橋。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起鳳橋

有人說,起鳳橋是濟南城內最小的橋,卻是最有故事的一座橋。從曲水亭街一直往南,沿著曲水逆水而上,一邊是青瓦花脊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過騰蛟泉西拐,遠遠便望見一個漂亮的磚雕月亮門,旁邊寬約兩米的石橋便是起鳳橋。石橋長約三米,乍看外表普通,踩在光滑如鏡的青石板上,卻能感受到歲月的(礪。幾百年過去,泉水依舊,石橋依舊,這裡還能找尋得到清泉、石橋、人家的詩意風情。

傳說,乾隆和劉墉曾經走在濟南府的雲路街上,劉墉觸景生情,回想當年經過此地去文廟拜見孔子的情景,興致頗高:“皇上請看,那座橋是順治爺年間修的,叫‘青雲橋’,意為平步青雲,橋那邊的牌坊坊額上寫著‘騰蛟起鳳’,臣就是從這橋走過去,中了舉人,又考中進士,殿試中了狀元的。”後來,乾隆下旨把青雲橋改成起鳳橋,雲路街改為起鳳橋街。據稱清順治年間,起鳳橋頭確曾建有一座“騰蛟起鳳”牌坊。起鳳橋緊鄰貢院及文廟,古代趕考秀才前來祭拜孔子必經石橋,拜孔子,入府學,“騰蛟起鳳”成為對他們攀青雲之路的祝福。

“起鳳橋上石板寬,騰蛟泉下溪流長”。汩汩泉水日夜不停在起鳳橋下長流,和石橋一起,綿延不息傳承著對學子的美好祝福。

趵突泉畔大板橋

廣會橋,也就是濟南市民俗稱的大板橋,位於舊城西南隅的趵突泉水巷之內,連接著舊時的剪子巷。廣會橋的來歷相傳是春秋時魯桓公與齊襄公相會“於濼”之地,因而在廣會橋不遠的石橋上還嵌有一塊年代久遠的“會橋”石碑。明崇禎六年(1633年),《歷城·建置》有“廣會橋在趵突泉下流”的記敘,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歷城縣志·山水考》所載:“濼水……平時東流恆微皆有橋,舊以木為之,名大板橋,即舊志之廣會橋也。”雖然沒有橋的建造年代,不過這時候廣會橋已經與大板橋通稱。此後,在老百姓中大板橋的俗稱逐漸取代了廣會橋,這一帶的街巷從那時起也沿用了“大板橋街”的名稱。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大板橋

舊時的廣會橋究竟是什麼形制,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出。現存的廣會橋確為清同治年間所重修,橋長約八米,寬約四米,為一孔石拱橋,橋的欄杆、抱鼓石上都有精細的雕刻。清同治年間重修廣會橋後立有石碑,不過碑身字跡大多已經模糊。

舊時,廣會橋曾經為往來交通之要道,鬧市的趵突泉水巷的水流也比現在多多了。在清末府城牆還未闢進出城的坤順門之前,城裡人到趵突泉,必須出西門,途經廣會橋才能抵達。而西南關的人進城,這橋也是必經之地。據記載,1877年濟南城增開坤順門後,城外的大板橋街和馬跑泉街一帶漸成了商業之地,那時大板橋以東的街段是集中賣小百貨和婦女用品的地方;西段主要是做紙盒子的小鋪。在橋的北側有一座兩層的鴿籠式尖頂小樓,牆體是磚石砌成。

汩汩泉水穿城過,幾處流水幾處橋!

站在此橋下游的小板橋北望,石砌的水巷蜿蜒曲折,兩岸的民居高低錯落,清澈的泉水從兩岸民居的窗戶下湍湍流過,廣會橋橫跨水上,清澈的泉水映襯著潔白的橋身。小橋流水,垂柳人家,加上手工業和小商鋪,形成了一幅濟南特有的賽江南的市井風情。明代濟南詩人王象春對這裡有詩讚譽:“一曲溪流一板橋,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後停織女,樹底橫舟手自搖。”

編輯:馬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