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恐龍共存亡的小魚兒

恐龍 博物館 江小魚 小行星 雲觀博 2017-04-11

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屬於骨舌魚超目。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多數種類牙齒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為食。

與恐龍共存亡的小魚兒

對於狼鰭魚這種“上古神獸”,你看到它的萌照時,冒出的第一個問題也許是:“能吃嗎?”第二個問題是:“哪來的?”其實拋開吃與不吃的嚴肅問題,我們還可以聊點輕鬆的。

當參觀者在博物館看見狼鰭魚的化石,他們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如果他們看到的是像上面所寫“骨舌魚,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信息,相信不少人會問:“骨舌魚”是什麼?“中生代”又是什麼年代?博物館應該是一個普及知識、答疑解惑的地方,結果逛完後很多參觀者的內心卻是

與恐龍共存亡的小魚兒

那麼,應該怎樣去解說,才能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對於這個問題,雲觀博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回答,可以治好每一位參觀者(包括熊孩子)的“逛博物館無聊病”。

安裝雲觀博後,當參觀者用移動設備對準小魚化石,幾千年前的化石便在人們的眼前活了起來。

與恐龍共存亡的小魚兒

這樣的AR動畫,不僅表現形式新穎、有趣,解說詞也是別出心裁。

相信許多孩子(許多大人曾是孩子)時,都想過:如果小鳥能說話該多好呀,如果小魚能說話該多好呀!那麼,“雲觀博”就是幫你實現曾經的想象,讓一切曾經有生命的東西重新煥發生命力。

雲觀博團隊是這樣撰寫解說詞的(當小魚在屏幕上緩緩遊動時,聲音也響起):“HI,我叫狼鰭魚。我生活的年代距你已經有一億四千萬年了,我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年代,直到有一天一顆外來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我和恐龍共存亡,一同面對了這場災難。”

與恐龍共存亡的小魚兒

“雲觀博”用簡單的語言帶給參觀者最直接的知識,因此這些知識也是最容易被理解和記憶的。雲觀博並不是在做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恰恰相反,正是用科技的進步促進文化的正向傳播。

雲觀博以技術手段為載體,以文化內容為核心,用講故事的方式把知識更好地呈現出來,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