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延吉挖掘出1.5米長白堊紀鱷魚骨骼化石

恐龍 白堊紀 鱷魚 考古 新華網 2017-06-09

於5月末開始的延吉市龍山恐龍化石群保護性挖掘工作日前取得重大進展。現場挖掘出一具長達1.5米的白堊紀鱷魚骨骼化石,專家稱這在國內非常罕見。現場還挖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龍肋骨、肱骨、齒骨等,專家稱有望組成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大量恐龍化石的出土使延吉成為吉林省恐龍及伴生化石最豐富的化石產地。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以及中科院多名專家紛紛來到延吉,指導挖掘工作。

大量白堊紀動植物化石出土,至少包括6種恐龍

罕見!延吉挖掘出1.5米長白堊紀鱷魚骨骼化石

初步挖掘出來的完整的鱷魚化石

6月8日,吉林省延邊州延吉市一掃昨日的陰霾,晴空萬里。上午,延邊州委常委、延吉市委書記姜虎權來到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麗霞、延吉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金峰等人的陪同下,考察發掘成果。

至此,持續近半個月的延吉龍山恐龍化石保護性發掘,已獲得至少來自6種恐龍的各部分骨骼、一具完整鱷類骨骼等白堊紀古生物化石。

6月7日,王麗霞與多位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又一次從北京趕赴延吉,與發掘小組會合,瞭解幾日來持續呈現的驚喜——在距離今年5月發掘的上方化石層差不多二十七八米的下方,又發現非常好的化石層,發現大量牙齒、肱骨、齒骨、很完整的肋骨,基本上都完好無損。

“可以初步判定,這是一個大型恐龍的完整骨架。這個骨架在進一步發掘完以後,有望組裝出漂亮的比較完整的恐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金昌柱高興地說。

驚喜還出現在6月1日。當天,發掘團隊在同一地點,即龍山化石第四層,發現了長1.5米左右的鱷類化石,從頭部到尾巴保存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鱷類的皮膚印痕,這也是國內在白堊紀地層裡罕見的新發現。

金昌柱介紹,鱷類陪著恐龍一塊生活,這對生物地層以及各方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從目前情況看,下面很可能還掩埋著很多化石。保存這麼好的化石,在吉林省非常罕見。

此次發掘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延吉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組成的發掘團隊共同實施。從5月下旬至今,發掘小組已發掘出肉食類、蜥腳類、禽龍、角龍、原龍等至少6種恐龍的下頜骨、牙齒、肱骨、齒骨、肋骨等化石,以及同處於白堊紀時期的鱷類、龜鱉類和硅化木等動植物化石。

已發現6個岩石層 都有恐龍化石

這是一片和緩開闊的黃色山巒,經過專業性的發掘,部分山體剖面出露,地層肌理明顯。在一些重點地段,發掘小組拉上了警戒線,用紅色和黃色小旗將已發現的化石蓋上。在一塊小旗頗為密集的地方,幾位工作人員拿著刷子等專業工具仔細清理、發掘著一塊恐龍股骨。

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唐治路介紹,延吉盆地含化石層位的年代距今約1億年至9000萬年,地層為龍井組,目前共發現6個含恐龍化石的岩石層位,其中延吉市龍山4個化石層,延吉市中心西市場工地1個,九水河1個。

頂部第1層化石層的巖性為褐紅色綠色混層雜色粉砂岩,河口三角洲地層,岩層厚度約2米,發現禽龍類腿骨、脊椎骨碎片化石。

第2層為灰綠色泥質粉砂岩,河口區地層,厚約2米,發現肉食龍類牙齒,角龍和禽龍類的椎體和股骨等化石。

第3層為紅色粉砂岩,河漫灘相地層,厚約1.5米,發現龜鱉類、竊蛋龍類、小型肉食龍類化石碎片。

第4層為灰綠色泥質粉砂岩,沉積環境湖相,岩層厚度大於2.5米,發現了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肉食性恐龍和鱷魚等化石,發現的化石部位有下頜、肱骨和股骨等,是目前化石發掘現場的最有價值的發現。

第5層化石層位於延吉市中心西市場工地,巖性為紫紅色與灰綠色混層泥質粉砂岩,湖相地層,厚約1.2米,以恐龍化石碎片為主。

底部第6層發現在九水河河床,巖性為黃綠色泥質粉砂岩,湖相地層,底部不可見,厚度不詳,發現恐龍椎體等化石。

為我國最東部的白堊紀恐龍動物群化石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也來到延吉參觀、指導。他介紹,延吉恐龍化石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東部的白堊紀恐龍動物群化石,其豐富性大大提升了對吉林恐龍化石資源的認識,其中鱷類為首次在我國東北地區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完整鱷類化石,它們的出土對我國東北地區白堊紀的古環境及古生態研究,尤其是恐龍的地理分佈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同時,延吉位於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夏板塊交界,延吉恐龍的發現填補了兩塊板塊交界區域的恐龍研究的空白。

在化石發掘現場,王麗霞講述了化石重見天日的過程。

2016年5月30日,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在吉林省延吉市龍山首次發現3處化石點,隨即,相關單位向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提出發掘申請,由國土資源部於2016年10月批准發掘。

今年5月,延吉恐龍化石發掘專家組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組織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多位專家,全面展開野外發掘工作,並獲得多項重要發現。

初步形成了化石保護的“延吉模式”

6月7日臨近中午時,一陣小雨毫無徵兆地落了下來。工作人員暫停工作,用藍色的防水布蓋上發掘現場。6月8日,天公作美,發掘現場又忙碌起來。

面對姜虎權一行,王麗霞談起了對延吉化石保護工作的感受。她認為,龍山恐龍化石之所以保護得力,得益於初步形成的一種非常好的機制。

她說,龍山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引起了吉林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從省到州到市,都有領導同志親臨現場,就化石資源的保護和未來的科學開發予以指導,這非常難得。加上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與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的強力支持,以及社會媒體的高度關注,形成了“領導給力,保護得力,專家頂力,媒體助力”的化石保護“延吉模式”。“這一模式可為我國各地加強化石保護、促進科學研究提供借鑑。”

她還談到,延吉恐龍所在地恰好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北線範圍內,北接黑龍江嘉蔭、南望遼寧朝陽,串起了“一帶一路”東北亞古生物化石走廊。做好恐龍化石保護與科普文化推廣,將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各國科技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據瞭解,發掘小組對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的保護性發掘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在這片白堊紀恐龍等遠古生物曾經生存繁衍的神奇土地上,今天的人們將如何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好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人們充滿期待。(楊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