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梅鋪鎮恐龍骨骼化石發掘始末:“坡改梯”挖出“龍骨”

恐龍 文物 動物 博物館 鄖陽網 2017-04-13

1997年8月26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趙喜進、黃萬波在鄖縣(現鄖陽區)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在該縣梅鋪鎮李家溝村境內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群屬“鳥腳類恐龍”,距今8000萬年——9000萬年。這個震驚世界的新聞把考古界、科研單位、文博單位、地質部門的視角聚向鄂西北。

轉眼20年過去了,當初梅鋪恐龍骨骼化石是如何發現的?現在開發利用和保護情況如何?4月7日,記者來到梅鋪鎮李家溝村進行了實地探訪。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吳忠斌

鄖陽梅鋪鎮恐龍骨骼化石發掘始末:“坡改梯”挖出“龍骨”

考古人員在鄖陽區梅鋪鎮李家溝村先後多次挖出恐龍骨骼化石和恐龍蛋化石。資料圖片

“坡改梯”挖出“龍骨”

4月7日,記者驅車兩小時來到梅鋪鎮。得知記者來意後,梅鋪鎮黨辦主任王永亭帶記者來到檔案室,找出了一本《梅鋪志》。提起恐龍骨骼化石發掘的過程,時任梅鋪鎮宣傳委員的王永亭仍然記憶猶新。他指著發黃的《梅鋪志》告訴記者,發掘過程這裡有詳細記載。

1997年7月初,位於梅鋪鎮李家溝村境內“恐龍山”與“龍骨臺”之間,總長3000米,寬60米的“旱包子”地帶被鎮黨委、政府確定為“坡改梯”區域,由所在地的楊營管理區和相鄰的盤道管理區共同組織施工,鎮黨委副書記宋天章、副鎮長趙文龍等人組成指揮部具體負責。

經過半個月的奮戰,地表以下1米多的土層搬了家,剩下的全是石岩層。為了達到梯田標準,有些地段只得放炮炸開。

7月20日下午5時許,在被稱為“三岔路口”的地方,施工的盤道管理區小竹園村8位農民正在清運炸開的土石。組長楊守義夫婦發現了一條似動物腿狀的石頭,長約45釐米,一端直徑約為15釐米,同這端相連的似獸腳部分粗約20釐米,另一端直徑約10釐米。眾人傳看,有說像牛腳,有說像人腿,大家公認是“龍骨”。在現場組織施工的副鎮長趙文龍決定,暫存於附近一個商店中。

以後幾天,這個作業面又相繼挖出2條腿狀骨及椎骨、肋骨、無名骨等共50餘件。

7月22日,在工地總負責的宋天章找值班副書記牛正華要炸藥,二人將物資送到工地。牛正華一下車,楊守義就喊道:“牛書記,你來看這是啥?”他把一筐“石頭”指給牛正華看。

牛正華詢問了這些化石出土的具體位置後,按原位置把3個腿狀骨和其它化石分類排放。他認為1個大的腿狀骨是動物的後腿,兩個稍小的是前腿、脊椎骨,按動物形狀排好,測得前、後腿間距8米,兩前腿間距1.5米,雖缺頭、尾,但基本輪廓清晰。

牛正華想:“這樣大的動物骨架,不像牛或象,倒像有關資料和電視中所說的恐龍。近幾年周邊的河南西峽、鄖縣其他鄉鎮都發現了恐龍蛋,倒還沒發現‘龍’,如果真是這龐然大物,我們的發現可就太重要了。”

他對宋天章說:“看來這化石的科研價值極高,現場要保護,要向上級彙報。”他們決定:作業面停止施工。牛正華將已發現的所有化石運回鎮政府保管。

專家鑑定化石為鳥腳類恐龍

7月24日,在縣城開會返回鎮政府的黨委書記張學浩、鎮長王定龍一下車,牛正華立即彙報了發現化石的事。經商定,他們立即向上級彙報。

7月25日,縣委副書記那拓棋、副縣長吳榮俊帶縣文化局、地礦局負責人來到梅鋪考察現場。縣領導責成鎮政府派人守護現場。

7月28日上午,在距“三岔路口”化石產地(定為1號)58米的地方,盤道管理區解板溝村的楊春乾、趙建清、趙建洪等人又挖到兩件腿骨和椎骨10餘件及一批無名骨,共50餘件。該鎮決定該作業面50平方米的範圍(定為2號)停工。

7月30日,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周修高和該校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高級工程師任有福考察現場,認定恐龍山、尖巖、螞蟥溝、廟山、龍骨臺等地,方圓1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地質結構都屬6500萬年——1.4億年的白堊紀地層。化石出土地域內,他們挖了許多探孔,探孔中取出的土中也有破碎化石,斷定附近數百平方米內都有化石。他們初步鑑定:所出土的化石是白堊紀中晚期的恐龍骨骼化石。兩位專家說,梅鋪鎮這次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是全國少有的集龍、蛋於一地的奇觀。這次發現填補了湖北省的空白。

8月25日至26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趙喜進、黃萬波二人到達梅鋪,對化石進行權威鑑定。

趙喜進教授是中國古生物學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是全國專門從事恐龍研究的兩名專家之一。他對已出土的化石進行拼接,指出這些化石分為頸椎骨、脊椎骨、尾椎骨、肢骨、尺骨、肩胛骨、肱骨、趾骨、肋骨等。他指著百餘件化石說:這不是1條龍的骨骼,從形狀和尺寸看,至少是3個以上的恐龍個體。從3個恐龍個體來判斷:1條大的高約6米,兩條小的高約3米。趙喜進風趣地說:“沒想到在梅鋪發現了一個恐龍家族,有老有小,有雄有雌。中國罕見!世界也屬罕見呀!”

他們經過現場踏勘,認定恐龍骨骼化石分佈範圍為南北約5公里,東西為2公里。兩位教授認為,梅鋪恐龍屬鳥臀類中的鳥腳龍,與河南夏館恐龍同類。

8月26日,趙喜進教授在梅鋪鎮政府公佈鑑定結果。他說:“你們發現的是鳥腳類恐龍,這個結論我完全負責,是距今8000萬年到9000萬年間的恐龍。”

後來,專家通過拼接發現,梅鋪出土的恐龍竟是罕見的單棘龍和巴克龍。

2011年4月23日,內蒙古古生物研究所所長譚慶偉帶領的13人地質古生物挖掘隊,在梅鋪鎮李家溝村後山樑上挖出鴨嘴恐龍化石。

鄖陽梅鋪鎮恐龍骨骼化石發掘始末:“坡改梯”挖出“龍骨”

鄖陽區梅鋪鎮發掘的多件恐龍骨骼化石經過修復成為完整的“恐龍”。它們的復原件成為十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地盼利用資源優勢 發展旅遊經濟

20年過去了,梅鋪恐龍骨骼化石發掘地現狀如何?在梅鋪鎮黨辦主任王永亭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距梅鋪鎮6公里的李家溝村。

沿著狹窄的鄉道一路前行,記者沒有感受到“恐龍故鄉”的一絲氣息,放眼望去只有低矮的土丘和油菜、小麥。

在李家溝村村支部書記李國林的引領下,記者在離村支部約百米的地方看到了國家級地質遺蹟——李家溝1至2號恐龍化石保護點。相比當初發現時的轟動和光鮮,此時的恐龍化石保護點顯得有點落寂,石碑上的油漆大部分脫落,字跡已顯示不清。

記者沿途詢問附近村民,大家對“恐龍骨骼化石發掘地”這個名號都顯得比較淡然。有村民表示,他們現在犁地時還經常犁出一些化石碎片,但是發現恐龍並沒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明顯改觀。

王永亭告訴記者,當初黃萬波教授說,將來可根據這裡的地形、地貌繪製一幅畫,或復原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畫面將是岸上青山、湖中碧水,群龍嬉戲,有在湖邊的,有在岸上的,有在水中產蛋的,很是壯觀!這裡是最理想的天然恐龍博物館。“當初大家對此充滿希望,然而20年過去了,當初的設想並沒有下文。” 王永亭說。

李家溝村村支部書記李國林告訴記者,該村和河南交界,具有邊貿優勢,村裡也想過打造恐龍一條街,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卻苦於沒有資金無法實現。

梅鋪鎮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骨骼化石群,我們應該如何合理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優勢呢?梅鋪鎮今年初制訂的《鄖陽區梅鋪鎮生態文化旅遊區概念性規劃及重點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給出了答案。《規劃》中提到,梅鋪鎮將在保護遺址遺蹟風貌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利用境內獨有的古猿人遺址和恐龍化石遺址資源,將其與休閒度假和文化體驗旅遊完美融合,將文化植于山水,把山水賦予文化,打造國家級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

(內容來源十堰晚報,轉載須經十堰晚報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