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恐龍 白堊紀 文物 考古 客家新聞網 2017-04-06

記者從贛州市礦管局獲悉,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在北京召開贛州市申報"中國恐龍之鄉"評審會。評審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贛州符合中國化石之鄉評審標準,同意授予“中國恐龍之鄉”稱號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贛州市博物館內陳列的恐龍化石。

贛州轄區內恐龍化石資源豐富,已經發現並命名的斑嵴龍、中國贛南龍、贛州江西龍、江西南康龍、南康贛州龍、中華虔州龍等均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專家建議,將贛州的恐龍文化、紅色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以及贛南石窟丹霞溫泉地質公園、礦山公園融為一體,打造贛州特有的旅遊城市品牌,使恐龍化石文化成為贛州一張新的名片,全面推進贛州旅遊事業的大發展。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贛州市博物館內陳列的恐龍蛋化石。

贛州出土大量恐龍蛋等珍稀化石標本,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2016年10月9日,位於章貢區沙河鎮河頭村一工地內,施工人員在作業時挖出一窩恐龍蛋化石。

2016年5月11日,瑞金市謝坊鎮新建村一村民自建房開挖山體時,發現疑似恐龍腳印。據介紹,發現疑似恐龍腳印化石在江西境內尚屬首次。

2015年4月13日,南康龍嶺新屋恐龍化石產地實施搶救性發掘,發現恐龍骨骼化石1處,恐龍蛋化石6處。

2014年12月1日,章貢區沙石鎮一建築工地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恐龍化石,根據專家的初步判斷,這具化石是生活在六七千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2012年8月,贛縣一處建築工地發現竊蛋龍類化石,生活在距今6600萬年到7200萬年間的晚白堊世。

2010年9月,在南康龍嶺工業園一片工地上,經過相關部門搶救性挖掘,在地底塵封了6600萬年的恐龍骨骼化石隨5個大包和20多個小包的岩土一起被打包保存了起來,之後,被認定是恐龍家族新成員,取名為“南康龍”。

2007年,在贛縣茅店鎮發現了70多枚恐龍蛋化石。

……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恐龍主要生存在距今約1.5億年至0.6億年前。贛南地殼在燕山運動(1.34億年前~6500萬年前左右)中上升,形成了大量的湖泊、盆地。晚白堊紀是贛州盆地發展的穩定期,地層以沉積岩為主,夾雜著火山碎屑岩以及少量的火山熔岩。這種地層結構表明,那時的贛州盆地地理環境較為穩定,周邊少有火山噴發等劇烈的地殼運動。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從岩層結構來看,大約在7000萬年前,以章貢區、贛縣、於都、南康部分區域組成的約1400平方公里的贛州盆地是一個湖沼地區,適合爬行動物生活繁衍。此外,贛州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溫暖溼潤,大量的古生物為恐龍提供了食物來源,所以贛南是恐龍在華南地區的一個主要聚集地。而晚白堊紀末期的劇烈地殼運動,為恐龍屍體的掩埋、鈣化提供了地質條件。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2002年,龍南九連山自然保護區的河谷中發現了粗齒桫欏。作為恐龍時代中草食恐龍等大型動物最重要的食物,桫欏的出現,也佐證了這片土地在白堊紀時期已經成為適合恐龍生長和繁殖的地區。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霸王龍類表親——長頭霸王龍類虔州龍,被發現於贛州南康龍嶺約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南雄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領導中英聯合科研小組,對2012年在贛州發現的恐龍化石骨骼進行了研究,並於2014年5月7日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研究結果。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科學家表示,虔州龍特點突出,上頜骨的上升支上具有窗格狀的孔,前上頜骨極度縮小,前後最大長度約佔整個頭骨基部長度的2.2%,而其他霸王龍類這一數值約為4.3%到4.6%。研究人員還提到,新發現的這種古代掠食者看起來與多數其他霸王龍類完全不一樣。與傳統的短而高、具有更強大咬合力及粗大牙齒的霸王龍相比,它的頭部具有更長的吻部和窄長的牙齒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2014年1月,技術人員對“虔州龍”化石進行裝架調試。

2016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牽頭的中外科學研究小組,在江西贛州地區晚白堊世地層中(距今6600萬年到7200萬年間)發現保存獨特的新竊蛋龍類化石——泥潭通天龍,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上。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泥潭通天龍”復原圖。(趙闖 繪製)

發現時,該恐龍頭部上揚,前肢向左右兩側伸展,說明它在泥潭中掙扎求生,直到死亡並最終保存為化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這種姿態保存的竊蛋龍類化石。”據呂君昌介紹,除了尾部、部分前肢和後肢遠端缺失外,化石基本架構完整,尤其是頭部、頸部及前肢的近端保存精美。

贛州又添一張新名片,今後請叫我“中國恐龍之鄉”

科學家在贛州地區發現的新竊蛋龍類化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供圖

區別於其他竊蛋龍類,泥潭通天龍的生活習性類似鴕鳥,進步的類群沒有牙齒,頭短而高,有的頭上有冠,用以吸引異性;圓頂狀頭骨最高處位於眼眶後背角上方,前上頜骨的前邊緣高度凸起。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泥潭通天龍與同樣發現於該地區的斑脊龍關係密切。“命名為泥潭通天龍,是因為化石發現地點位於贛州的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風景區,而種名‘泥潭’則喻指恐龍在泥潭中掙扎的情景。”呂君昌解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