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機器俠》劇照

《未來警察》跟《機器俠》一樣存在沒有靈魂的問題,甚至山寨之風更加明顯。片中的蠍鉗人、大尾巴貓人、蝙蝠人、大蛇人基本都是山寨於好萊塢,而周志豪所變身成為的超級戰士,雖然有著像鋼鐵俠一樣的外殼,但卻並沒有成為鋼鐵俠那樣的超級英雄。而愛情元素也沒能得到較好的呈現,情節之生硬簡直令人不忍直視。這完全是一部用好萊塢特效和俗套情感橋段外加動作戲堆砌出來的作品,毫無靈魂而言。

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同樣是一部模仿之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等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當然,這部作品相較《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來說,在模仿好萊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靈魂。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對親情的歌頌及對珍惜當下的呼喚,不過亦存在一個問題,穿梭了好幾遍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和歌頌親情,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機器俠》劇照

《未來警察》跟《機器俠》一樣存在沒有靈魂的問題,甚至山寨之風更加明顯。片中的蠍鉗人、大尾巴貓人、蝙蝠人、大蛇人基本都是山寨於好萊塢,而周志豪所變身成為的超級戰士,雖然有著像鋼鐵俠一樣的外殼,但卻並沒有成為鋼鐵俠那樣的超級英雄。而愛情元素也沒能得到較好的呈現,情節之生硬簡直令人不忍直視。這完全是一部用好萊塢特效和俗套情感橋段外加動作戲堆砌出來的作品,毫無靈魂而言。

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同樣是一部模仿之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等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當然,這部作品相較《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來說,在模仿好萊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靈魂。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對親情的歌頌及對珍惜當下的呼喚,不過亦存在一個問題,穿梭了好幾遍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和歌頌親情,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逆時營救》劇照

於此不難看出山寨科幻內核強行加入人文關懷時的存在的問題:科幻內核與人文關懷容易脫節。而解決之道,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科幻小說作為藍本。當然,改編科幻小說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下文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例進行探討。

四、新世紀的發展期:《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是今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一部被譽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使中國科幻不再流浪”,一部被批為“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下,將《上海堡壘》與《流浪地球》一同成為“新世紀發展期”的電影,似乎有些不妥當。

但是,依照筆者之前的分析思路,《上海堡壘》雖不是成功的作品,但確實稱得上是一部發展期的電影。上一節中筆者提到模仿期的電影缺乏靈魂或者強行塞入靈魂,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特效水平已經有明顯提高,只是缺乏獨創的科幻內核和能與之相匹配的人文思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花費了數億資金放在特效上,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改編自國內作家的原創小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及《上海堡壘》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在特效層面,而是在原著小說的選取及改編方面。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機器俠》劇照

《未來警察》跟《機器俠》一樣存在沒有靈魂的問題,甚至山寨之風更加明顯。片中的蠍鉗人、大尾巴貓人、蝙蝠人、大蛇人基本都是山寨於好萊塢,而周志豪所變身成為的超級戰士,雖然有著像鋼鐵俠一樣的外殼,但卻並沒有成為鋼鐵俠那樣的超級英雄。而愛情元素也沒能得到較好的呈現,情節之生硬簡直令人不忍直視。這完全是一部用好萊塢特效和俗套情感橋段外加動作戲堆砌出來的作品,毫無靈魂而言。

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同樣是一部模仿之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等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當然,這部作品相較《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來說,在模仿好萊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靈魂。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對親情的歌頌及對珍惜當下的呼喚,不過亦存在一個問題,穿梭了好幾遍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和歌頌親情,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逆時營救》劇照

於此不難看出山寨科幻內核強行加入人文關懷時的存在的問題:科幻內核與人文關懷容易脫節。而解決之道,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科幻小說作為藍本。當然,改編科幻小說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下文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例進行探討。

四、新世紀的發展期:《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是今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一部被譽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使中國科幻不再流浪”,一部被批為“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下,將《上海堡壘》與《流浪地球》一同成為“新世紀發展期”的電影,似乎有些不妥當。

但是,依照筆者之前的分析思路,《上海堡壘》雖不是成功的作品,但確實稱得上是一部發展期的電影。上一節中筆者提到模仿期的電影缺乏靈魂或者強行塞入靈魂,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特效水平已經有明顯提高,只是缺乏獨創的科幻內核和能與之相匹配的人文思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花費了數億資金放在特效上,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改編自國內作家的原創小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及《上海堡壘》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在特效層面,而是在原著小說的選取及改編方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拖著長尾巴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純科幻式的小說,為何說它純科幻呢?一是因為其中描寫的主要對象並非人,而是流浪的地球。二是因為這部小說大量採用了宏細節的描寫手法,在兩萬字的篇幅中呈現了剎車、逃逸和流浪三個時代漫長的時光。作品中的“流浪地球”是一個具有科幻和文學雙重美感的意象,從科幻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顆為逃離太陽系而孤獨流浪的行星,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地球人為了保住古老的家園所進行的愚公移山式的壯舉。

在西方的末日科幻電影中,我們是看不到這樣的場景的,如《2012》中只有少數人通過方舟得以倖存。《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同上路,無疑深深反映出了我們中國人古老的家國情懷。這樣古老深重的主題,通過宏大的科幻場景來呈現,顯得格外悲壯。

當然也因為這部作品太過於純科幻,所以在劇本改編之時還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最突出的當屬劉啟和父親、姥爺之間的親情。這種家庭的親情和宏大的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不僅不會顯得生硬,反而使得作品更加動人。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機器俠》劇照

《未來警察》跟《機器俠》一樣存在沒有靈魂的問題,甚至山寨之風更加明顯。片中的蠍鉗人、大尾巴貓人、蝙蝠人、大蛇人基本都是山寨於好萊塢,而周志豪所變身成為的超級戰士,雖然有著像鋼鐵俠一樣的外殼,但卻並沒有成為鋼鐵俠那樣的超級英雄。而愛情元素也沒能得到較好的呈現,情節之生硬簡直令人不忍直視。這完全是一部用好萊塢特效和俗套情感橋段外加動作戲堆砌出來的作品,毫無靈魂而言。

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同樣是一部模仿之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等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當然,這部作品相較《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來說,在模仿好萊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靈魂。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對親情的歌頌及對珍惜當下的呼喚,不過亦存在一個問題,穿梭了好幾遍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和歌頌親情,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逆時營救》劇照

於此不難看出山寨科幻內核強行加入人文關懷時的存在的問題:科幻內核與人文關懷容易脫節。而解決之道,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科幻小說作為藍本。當然,改編科幻小說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下文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例進行探討。

四、新世紀的發展期:《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是今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一部被譽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使中國科幻不再流浪”,一部被批為“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下,將《上海堡壘》與《流浪地球》一同成為“新世紀發展期”的電影,似乎有些不妥當。

但是,依照筆者之前的分析思路,《上海堡壘》雖不是成功的作品,但確實稱得上是一部發展期的電影。上一節中筆者提到模仿期的電影缺乏靈魂或者強行塞入靈魂,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特效水平已經有明顯提高,只是缺乏獨創的科幻內核和能與之相匹配的人文思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花費了數億資金放在特效上,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改編自國內作家的原創小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及《上海堡壘》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在特效層面,而是在原著小說的選取及改編方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拖著長尾巴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純科幻式的小說,為何說它純科幻呢?一是因為其中描寫的主要對象並非人,而是流浪的地球。二是因為這部小說大量採用了宏細節的描寫手法,在兩萬字的篇幅中呈現了剎車、逃逸和流浪三個時代漫長的時光。作品中的“流浪地球”是一個具有科幻和文學雙重美感的意象,從科幻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顆為逃離太陽系而孤獨流浪的行星,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地球人為了保住古老的家園所進行的愚公移山式的壯舉。

在西方的末日科幻電影中,我們是看不到這樣的場景的,如《2012》中只有少數人通過方舟得以倖存。《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同上路,無疑深深反映出了我們中國人古老的家國情懷。這樣古老深重的主題,通過宏大的科幻場景來呈現,顯得格外悲壯。

當然也因為這部作品太過於純科幻,所以在劇本改編之時還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最突出的當屬劉啟和父親、姥爺之間的親情。這種家庭的親情和宏大的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不僅不會顯得生硬,反而使得作品更加動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電影《流浪地球》中加入的親情

電影《上海堡壘》是華視影視“頂級ip視效系列電影計劃”的產物。2014年,華視影視宣佈攜手江南和唐家三少,斥資50億在未來5年內打造《龍族》、《斗羅大陸》和《上海堡壘》等大片。可見當時華視影視看重的是“頂級IP”,而非作品的科幻內核。事實上,《上海堡壘》本身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末日愛情小說,它打動讀者的地方根本不是其中的科幻元素,而是江南優美的文筆及其中傷感的愛情。當然,小說《上海堡壘》的科幻設定雖沒有什麼創意,但還能勉強說得過去,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科幻美感的描寫。

但是,電影《上海堡壘》不僅沒有展現出其中的科幻之美,還將原本就弱的科幻設定改編得邏輯不通。小說《上海堡壘》將泡防禦系統和上海大炮的構建都歸到阿爾法文明身上,這種設定雖然很軟,但還勉強可以令人接受。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機器俠》劇照

《未來警察》跟《機器俠》一樣存在沒有靈魂的問題,甚至山寨之風更加明顯。片中的蠍鉗人、大尾巴貓人、蝙蝠人、大蛇人基本都是山寨於好萊塢,而周志豪所變身成為的超級戰士,雖然有著像鋼鐵俠一樣的外殼,但卻並沒有成為鋼鐵俠那樣的超級英雄。而愛情元素也沒能得到較好的呈現,情節之生硬簡直令人不忍直視。這完全是一部用好萊塢特效和俗套情感橋段外加動作戲堆砌出來的作品,毫無靈魂而言。

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同樣是一部模仿之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等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當然,這部作品相較《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來說,在模仿好萊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靈魂。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對親情的歌頌及對珍惜當下的呼喚,不過亦存在一個問題,穿梭了好幾遍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和歌頌親情,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逆時營救》劇照

於此不難看出山寨科幻內核強行加入人文關懷時的存在的問題:科幻內核與人文關懷容易脫節。而解決之道,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科幻小說作為藍本。當然,改編科幻小說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下文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例進行探討。

四、新世紀的發展期:《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是今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一部被譽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使中國科幻不再流浪”,一部被批為“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下,將《上海堡壘》與《流浪地球》一同成為“新世紀發展期”的電影,似乎有些不妥當。

但是,依照筆者之前的分析思路,《上海堡壘》雖不是成功的作品,但確實稱得上是一部發展期的電影。上一節中筆者提到模仿期的電影缺乏靈魂或者強行塞入靈魂,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特效水平已經有明顯提高,只是缺乏獨創的科幻內核和能與之相匹配的人文思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花費了數億資金放在特效上,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改編自國內作家的原創小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及《上海堡壘》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在特效層面,而是在原著小說的選取及改編方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拖著長尾巴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純科幻式的小說,為何說它純科幻呢?一是因為其中描寫的主要對象並非人,而是流浪的地球。二是因為這部小說大量採用了宏細節的描寫手法,在兩萬字的篇幅中呈現了剎車、逃逸和流浪三個時代漫長的時光。作品中的“流浪地球”是一個具有科幻和文學雙重美感的意象,從科幻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顆為逃離太陽系而孤獨流浪的行星,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地球人為了保住古老的家園所進行的愚公移山式的壯舉。

在西方的末日科幻電影中,我們是看不到這樣的場景的,如《2012》中只有少數人通過方舟得以倖存。《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同上路,無疑深深反映出了我們中國人古老的家國情懷。這樣古老深重的主題,通過宏大的科幻場景來呈現,顯得格外悲壯。

當然也因為這部作品太過於純科幻,所以在劇本改編之時還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最突出的當屬劉啟和父親、姥爺之間的親情。這種家庭的親情和宏大的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不僅不會顯得生硬,反而使得作品更加動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電影《流浪地球》中加入的親情

電影《上海堡壘》是華視影視“頂級ip視效系列電影計劃”的產物。2014年,華視影視宣佈攜手江南和唐家三少,斥資50億在未來5年內打造《龍族》、《斗羅大陸》和《上海堡壘》等大片。可見當時華視影視看重的是“頂級IP”,而非作品的科幻內核。事實上,《上海堡壘》本身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末日愛情小說,它打動讀者的地方根本不是其中的科幻元素,而是江南優美的文筆及其中傷感的愛情。當然,小說《上海堡壘》的科幻設定雖沒有什麼創意,但還能勉強說得過去,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科幻美感的描寫。

但是,電影《上海堡壘》不僅沒有展現出其中的科幻之美,還將原本就弱的科幻設定改編得邏輯不通。小說《上海堡壘》將泡防禦系統和上海大炮的構建都歸到阿爾法文明身上,這種設定雖然很軟,但還勉強可以令人接受。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中的上海大炮

可電影卻將之改編成人類獲取到了仙藤,並因此引來了德爾塔文明。原本是兩個高科技文明之間的對抗,但卻變成了人類與高科技文明的對抗。此時存在一個顯著的漏洞,人類獲得了高層次的能源就能將之利用起來?以主人公用著按鍵板磚機的地球科技水平,泡防禦系統和上海大炮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此外,《上海堡壘》還存在跟《逆時營救》一樣的問題,《逆時營救》多次穿越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及歌頌親情,《上海堡壘》花費極多精力卻只為講述一段愛情,這樣宏大的場景本應講述一些更深重的話題。換句話說,表達親情和愛情用得著“大興土木”地用科幻片嗎?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科幻片中不應該表達這些東西,只是科幻片的內核應當是一些更為宏大的主題或情懷。

"

引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王小波曾經討論過“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電影”這個問題,他提到了兩點:缺少科學知識,沒有想象力科幻片要搞好,就要搞些大場面,這需要錢

當時國產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沉寂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凱歌、張藝謀等人的劇情片不僅征服了國內觀眾,甚至還征服了外國觀眾。到了新世紀,張藝謀更是憑藉《英雄》拿下五千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英雄》製作成本過億元,可謂是好萊塢制式的大片。幾年之後,國產科幻電影中也出現了投資過億的電影,如王晶執導的《未來警察》,但卻被榮封“爛片”。不久之前上映的《上海堡壘》的成本更是高達3億多元,但惡評如潮。這無疑說明,科學知識和想象力的問題遠比錢的問題更重大,也更難解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海報

科學知識和想象力指的是科學和幻想,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正好是“科學幻想”,它們其實是科幻的兩大內核。此處說的科幻指的是科幻小說,科幻電影正是在科幻小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好萊塢第一部科幻電影《科學怪人》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國內第一部科幻電影改編自童恩正的同名小說《珊瑚島上的死光》,八十年代另一部堪稱成功的科幻電影《霹靂貝貝》改編自張之路的同名小說。

本文以1980年作為起點,將中國科幻電影之路分為80年代的萌芽期、90年代的沉寂期和新世紀的模仿期以及新世紀的發展期四個階段。重點分析《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未來警察》、《逆時營救》、《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等個案,同時兼顧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力圖指出由科學知識及想象力構造的原創科幻世界的重要性。

一、80年代的萌芽期:《珊瑚島上的死光》及《霹靂貝貝》

劉慈欣曾在《被忘卻的佳作》中這樣感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是《小太陽》,拍攝的時間讓人吃驚,20世紀50年代中期!內容同樣令人吃驚,與拙作《中國太陽》相似……這部劉慈欣所認為的“在國內科幻界本該大書特書”的《小太陽》,它確實不該被遺忘,但筆者也並不把它當成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小太陽》展示了許多未來性的東西,正負離子對撞產生能量也頗為硬核,但其中基本不存在人物塑造及情節波折,將之稱為科幻電影確實頗為牽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小太陽》劇照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6年我國就出現了《六十年後上海灘》,其內核與凡爾納的《二十世紀的巴黎》頗為一致。為了不引起概念上的爭議,筆者此處便將時間點縮進至改革開放後,將《珊瑚島上的死光》稱作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部科幻電影。

《珊瑚島上的死光》最先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應該是第一部發表在主流文學期刊上的科幻小說。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一舉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體量應當屬於中篇小說)。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成的,主人公陳天虹以“晨星號”雙引擎飛機神祕失事作為引子,用回憶的口吻講述了高壓原子電池的祕密晨星號失事馬太博士島阿基米德的幻想碧海遺恨五個部分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揭露了喪心病狂的某國之人試圖通過最新武器稱霸世界的罪惡行徑。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封面

作品中涉及到了不少科技概念,如高壓原子電池、空間放電、激光武器以及激光全息技術等,當然最具科技美感的當屬對激光器發出死光時的描寫:

接通了高壓原子電池,將激光器的強度調整到最大。在強力的電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紅光更加亮得刺目。它象一柄復仇的利劍,劃破了寥寂的夜空……激光的第一次掃射,就把礁湖邊上的一排椰子樹齊腰斬斷,它們譁然一聲斷裂下來。第二次掃射時,馬太的手抖顫了一下,光束接觸了海面,於是海水爆裂著,一大片蒸汽翻騰而起,遮蔽了月光……

這部小說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但故事情節較為簡單。電影在改編之時加強了其中的人物關係,如將趙天虹與趙謙之女設定為戀人關係,將趙謙與胡明禮(馬太博士)設定為老友關係,使得故事中加入了愛情和友情,但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愛國之情。主體故事依然沿用了原著小說,即從發明原子電子到毀滅罪惡的軍艦。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在人文思考方面不存在問題,和原著小說一樣展現了表達了對科技淪為罪惡分子幫凶的隱憂。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海報

但是,這部電影沒能很好的呈現科幻美感。“死光”毀滅軍艦的場景本應該是重點呈現的對象,但是卻只在激光全息電視中一閃而過。劉慈欣早年在談到這部電影時曾經這樣吐槽道:即使按當時的標準也拍得很糟,所以反應平平。同時,劉慈欣亦這樣感概道:不管怎樣,這仍是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1988年上映的《霹靂貝貝》並不是純粹的科幻片,從如今人們對它的稱呼中亦可看出這點——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一樣,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原著小說《霹靂貝貝》的作者張之路雖然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較高成就,但最被人稱道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家這一身份。在電影上映之後,小說還曾獲得過第二屆宋慶齡文學獎(此獎在2005年與中國兒童文學獎合併)。

《霹靂貝貝》藉助了科幻的手法讓主人公貝貝身體帶電,但它主要展現的其實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煩惱,如貝貝被人誤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帶電在為貝貝帶來煩惱的同時,亦令他有了解決麻煩的能力,如足球比賽中戰勝對手、使失明多年的老人恢復視力等等。此時的貝貝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長為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二是變成平凡人。最後貝貝變成了平凡人,說明作者注重的是超能力為貝貝帶來的煩惱,因此也展現出了對兒童的關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霹靂貝貝》劇照

這部電影在對外星人及飛碟的呈現上,同樣不能稱之為成功,但好在外星人出現的場景並非影片的重點。而貝貝帶電這一現象,卻是能夠用非常簡單的手法展現出來,這可以視之為有意繞開了複雜的特效。當然,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當時的電影製作水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部科幻作品《大氣層消失》,也跟《霹靂貝貝》一樣有意避開特效呈現,注重人文關懷。

二、90年代的沉寂期:《大氣層消失》未能大規模放映,科幻文學欣欣向榮

《大氣層消失》的編劇和導演都是馮小寧,他正是《霹靂貝貝》中設計外星人造型的美工。這是一部兒童科幻電影,但指向的卻不是兒童成長問題,而是環境汙染問題。電影中有許多動物開口說話控訴了人類之惡,但沒有像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樣聯合起來反抗人類,它們選擇的是幫助人類解決災難。《大氣層消失》的科幻內核是臭氧層空洞,這既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也是未來性的問題。

影片一方面通過不斷髮射飛機、火箭等搶救空洞營造緊張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被汙染的河流和森林中的動物之死展現災難場景。最後解決問題的是一條狗,而不明就裡的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這麼急急忙忙的生產,到底是為了生存還是加速滅亡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大氣層消失》海報

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多少科幻美感,飛機和火箭不是重點呈現的對象,其中的災難場景是用極為寫實的手法拍攝出來的。而它打動人之處也並不是科幻美感,而是其中的人文思考。在一次採訪中,導演馮小寧曾經這樣說道:電影裡那條汙染的河就是清河,我沒有做任何的制景佈置,直接拍。那時候髒到一個石頭子扔進去,都不沉,醬湯的感覺。電影裡那條魚是我帶過去的,河裡的魚早死光了

但這部電影卻為馮小寧留下了一個重大遺憾,因為它未能在大範圍內上映,並非因為電影拍得不好,而是因為電影院經理覺得兒童片沒人看。後來馮小寧在面對採訪時曾經這樣感嘆:做為一個藝術家,我盡責了。如果更多人能看到,也許大家能對自己有一點約束,自我靈魂上的約束,不要太放肆的破壞環境。說實話,當年的預言成為現實,是一個教訓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馮小寧

此後,陳興中拍了一部《毒吻》,這部電影為“世界環境保護日”而拍,片頭特意打上了這樣的字幕: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故事,如果人類再不保護地球的話……但這部電影跟《大氣層消失》一樣,未能取得多大的反響。此後,中國科幻電影陷入了一段漫長的沉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卻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四川的《科幻世界》雜誌成了國內科幻的中心。王晉康於1993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的迴歸》,並拿下當年的銀河獎,此後的《生死平衡》和《解讀生命》等重要作品都首發於《科幻世界》。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科幻世界》雜誌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同樣是被《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優秀作家,其早期的作品《鯨歌》、《微觀盡頭》、《帶上她的眼睛》等都是在首發於《科幻世界》。在《<流浪地球>在發表序言》中劉慈欣透露:《流浪地球》是為1999年筆會寫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與科幻界接觸。而那屆科幻作家筆會的主持者,正是當時《科幻世界》的主編阿來。

星河、韓鬆、何夕和陳楸帆等優秀科幻小說家,亦是由《科幻世界》發掘出來的。不僅如此,在科幻文學創作理論方面,《科幻世界》也頗有建樹,其於1997年主持召開的“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及整理出的《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都足以進入中國科幻文學史。此外,姚海軍還主編了科幻理論刊物《星雲》,吳巖主編了《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吳巖

三、新世紀的模仿期:《機器俠》、《未來警察》和《逆時營救》

到了新世紀,《科幻世界》出版了“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主編姚海軍在《寫在“基石”之前》中感嘆:(我們)與美國科幻的差距,實際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幾年之後,嚴鋒這樣說道: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後,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在劉慈欣憑藉《三體1》獲得雨果獎,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緊隨劉慈欣再獲雨果獎之後,姚海軍和嚴鋒的說法無疑得到了證明。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慈欣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論者認識到國內科幻小說已達世界級水準之時,國產科幻走的卻是模仿好萊塢電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劉鎮偉的《機器俠》、王晶的《未來警察》及陳木勝的《全城戒備》等。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其實也是一部模仿好萊塢的作品。這一過程中有個例外,那就是周星馳拍攝的《長江七號》。不過,《長江七號》無論從科幻還是人文角度來看,其實都沒有超越《霹靂貝貝》。不過較之於《機器俠》和《未來警察》,仍可視之為成功的科幻電影。

在《機器俠》的關機會上,導演劉鎮偉表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變形金剛》,當時他這樣說道:好萊塢的機器人雖然好看,但總有些冷冰冰的感覺,如果給他們加上一些中國功夫,肯定會很好玩,這就是《機器俠》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劉鎮偉

《機器俠》有超過500個特效鏡頭,號稱是“2009年之前中國電影在電腦特效上的投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最高的一部電影”。劉鎮偉不僅在電影中加入了中國功夫,同時還加入了他的拿手好戲——催淚愛情,但是電影卻未能獲得取得理想效果。因為就影視特效而言,國內觀眾和國外觀眾都是在好萊塢大片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想借此征服觀眾是不可能的。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特效並不重要,而是認為特效部分只是給觀眾一個去看或者看下去的理由,真正想要征服觀眾還得靠其中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

《機器俠》的核心科幻問題其實是“當機器人擁有感情”,影片中的K88曾經拋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的決定是錯的,我們還要必須服從人類的決定嗎?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基於阿西莫夫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給出答案,當然這三定律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如果能給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辨性的答案更好。可是,電影中跑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卻沒能解決,使得作品毫無靈魂可言。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機器俠》劇照

《未來警察》跟《機器俠》一樣存在沒有靈魂的問題,甚至山寨之風更加明顯。片中的蠍鉗人、大尾巴貓人、蝙蝠人、大蛇人基本都是山寨於好萊塢,而周志豪所變身成為的超級戰士,雖然有著像鋼鐵俠一樣的外殼,但卻並沒有成為鋼鐵俠那樣的超級英雄。而愛情元素也沒能得到較好的呈現,情節之生硬簡直令人不忍直視。這完全是一部用好萊塢特效和俗套情感橋段外加動作戲堆砌出來的作品,毫無靈魂而言。

2017年上映的《逆時營救》同樣是一部模仿之作,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形使者》和《蝴蝶效應》等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當然,這部作品相較《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來說,在模仿好萊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靈魂。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對親情的歌頌及對珍惜當下的呼喚,不過亦存在一個問題,穿梭了好幾遍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和歌頌親情,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逆時營救》劇照

於此不難看出山寨科幻內核強行加入人文關懷時的存在的問題:科幻內核與人文關懷容易脫節。而解決之道,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科幻小說作為藍本。當然,改編科幻小說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下文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為例進行探討。

四、新世紀的發展期:《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

《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是今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一部被譽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使中國科幻不再流浪”,一部被批為“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在這種情況下,將《上海堡壘》與《流浪地球》一同成為“新世紀發展期”的電影,似乎有些不妥當。

但是,依照筆者之前的分析思路,《上海堡壘》雖不是成功的作品,但確實稱得上是一部發展期的電影。上一節中筆者提到模仿期的電影缺乏靈魂或者強行塞入靈魂,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特效水平已經有明顯提高,只是缺乏獨創的科幻內核和能與之相匹配的人文思考。《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都花費了數億資金放在特效上,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改編自國內作家的原創小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及《上海堡壘》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在特效層面,而是在原著小說的選取及改編方面。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拖著長尾巴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純科幻式的小說,為何說它純科幻呢?一是因為其中描寫的主要對象並非人,而是流浪的地球。二是因為這部小說大量採用了宏細節的描寫手法,在兩萬字的篇幅中呈現了剎車、逃逸和流浪三個時代漫長的時光。作品中的“流浪地球”是一個具有科幻和文學雙重美感的意象,從科幻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顆為逃離太陽系而孤獨流浪的行星,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地球人為了保住古老的家園所進行的愚公移山式的壯舉。

在西方的末日科幻電影中,我們是看不到這樣的場景的,如《2012》中只有少數人通過方舟得以倖存。《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同上路,無疑深深反映出了我們中國人古老的家國情懷。這樣古老深重的主題,通過宏大的科幻場景來呈現,顯得格外悲壯。

當然也因為這部作品太過於純科幻,所以在劇本改編之時還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最突出的當屬劉啟和父親、姥爺之間的親情。這種家庭的親情和宏大的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不僅不會顯得生硬,反而使得作品更加動人。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電影《流浪地球》中加入的親情

電影《上海堡壘》是華視影視“頂級ip視效系列電影計劃”的產物。2014年,華視影視宣佈攜手江南和唐家三少,斥資50億在未來5年內打造《龍族》、《斗羅大陸》和《上海堡壘》等大片。可見當時華視影視看重的是“頂級IP”,而非作品的科幻內核。事實上,《上海堡壘》本身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末日愛情小說,它打動讀者的地方根本不是其中的科幻元素,而是江南優美的文筆及其中傷感的愛情。當然,小說《上海堡壘》的科幻設定雖沒有什麼創意,但還能勉強說得過去,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科幻美感的描寫。

但是,電影《上海堡壘》不僅沒有展現出其中的科幻之美,還將原本就弱的科幻設定改編得邏輯不通。小說《上海堡壘》將泡防禦系統和上海大炮的構建都歸到阿爾法文明身上,這種設定雖然很軟,但還勉強可以令人接受。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中的上海大炮

可電影卻將之改編成人類獲取到了仙藤,並因此引來了德爾塔文明。原本是兩個高科技文明之間的對抗,但卻變成了人類與高科技文明的對抗。此時存在一個顯著的漏洞,人類獲得了高層次的能源就能將之利用起來?以主人公用著按鍵板磚機的地球科技水平,泡防禦系統和上海大炮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此外,《上海堡壘》還存在跟《逆時營救》一樣的問題,《逆時營救》多次穿越時空只為表達珍惜時間及歌頌親情,《上海堡壘》花費極多精力卻只為講述一段愛情,這樣宏大的場景本應講述一些更深重的話題。換句話說,表達親情和愛情用得著“大興土木”地用科幻片嗎?當然,筆者並不是說科幻片中不應該表達這些東西,只是科幻片的內核應當是一些更為宏大的主題或情懷。

從《珊瑚島的死光》到《上海堡壘》,探討國產科幻小說電影化之路

《上海堡壘》舒淇劇照

結語

《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及《大氣層消失》是我國科幻電影的早期代表作,它們都有意避開了特效的呈現,而專注人文思考。90年代是中國科幻小說蓬勃發展的時期,但因市場等方面的因素,科幻電影進入了沉寂期。新世紀後中國的科幻小說已發展到世界級水平,但《機器俠》和《未來警察》等作品卻走上了模仿好萊塢的道路,這一時期的電影在特效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卻缺乏靈魂。

《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時代,它不僅具有高質量的特效,更有中國特色的科幻內核及人文思考。雖不能說《流浪地球》的方向,就是中國科幻未來的方向,但其注重兼具科幻內核及人文表達的特點,確實值得學習。《上海堡壘》過於看重所謂的ip效應,選取了一部先天不足的軟科幻,在改編過程中更是弱化了科幻內核,其失敗需引以為鑑。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唯有質量過硬的作品才能得到認可。而科幻電影的質量不僅體現在特效層面,還體現在故事的人文思考方面。

參考文獻

  • 江南 《上海堡壘》
  • 吳巖 《科幻文學論綱》
  •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數》
  • 姚海軍 《寫在“基石”之前》
  • 張之路 《霹靂貝貝》
  • 童恩正 《珊瑚島上的死光》
  • 劉慈欣 《流浪地球》、《被遺忘的佳作》
  • 時光網 《機器俠》、《未來警察》等幕後資料
  • 北京晚報 《27年前科幻片大氣層消失成神預言,馮小寧:成真是慘痛教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