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與南絲路有啥關係 三星堆出土古印度象牙的祕密

考古 古蜀文明 文物 亞洲歷史 環球網 2017-03-26

三星堆青銅像為何會高鼻深目?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為何都會出土大量象牙?為何會有黃金面具和權杖這種非中原的文化產物? 作為古蜀文明的代表,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留下了太多未解之謎。3月24日,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教授亮相成都博物館,在《三星堆文化與南方絲綢之路》 講座中, 他用詳實的考證得出結論:早在三星堆時期,古蜀文明就已經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與中亞、 南亞展開了經濟和文化交流。□本報記者 吳曉鈴

古蜀人三四千年前就展開對外交流

在三星堆博物館,出土於祭祀坑的海貝、象牙曾讓無數遊客感到驚奇,而在學界看來,這恰是古蜀人在三四千年前就展開對外交流的直接證據。

段渝說,三星堆出土的數千枚海貝中,數量最多的是一種產於印度洋深海水域的白色齒貝。南亞次大陸地區的居民常用齒貝作為貨幣。三星堆出土的齒貝,大多背部磨平,形成穿孔,可見也是便於串系而用於貨幣交易。

三星堆、金沙遺址都出土過大量象牙。三星堆著名的青銅大立人像,其青銅祭壇中層,也是用四個大象頭形象勾連而成。然而,能夠出產大量象牙的地方,從未有史料指向過成都平原。相反,《史記》等諸多史料卻記載“身毒”等地盛產大象。而“身毒”指的就是古代印度。從來自印度洋的海貝,到大象盛產之地的考證,段渝認為,這可以說明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大批象牙,正是從印度地區引進而來,其交流媒介,正是一同埋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的貝幣。它還表明早在三星堆時期,古蜀文明與古印度文明的不期而遇。這比起漢文史書的記載,足足早了一千多年。

黃金權杖與面具見證文明傳播

在段渝看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權杖、黃金面具等,都是與中亞、南亞文明交流的結果。

黃金權杖、黃金面具,在文化形式和風格上不同於古蜀本土文化,甚至不同於同時期中國其它地區的文化形式。那它們從何而來呢?段渝認為,它們應該來自古代近東文明。

“至少在公元前三千年,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形成了青銅雕像文化傳統;而在公元前四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還使用權杖標誌神權和王權。用權杖標誌權力, 根源在美索不達米亞,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論和定論。” 段渝說,至於黃金面罩文化,最著名的就是埃及圖坦卡蒙王陵的葬殮面具。此外,敘利亞畢布勒神廟地面下發現的一尊青銅雕像,也覆蓋著金箔。同時,三星堆青銅面具高鼻深目的特徵以及莊嚴肅穆的藝術風格,也與西亞雕像風格接近。段渝表示,黃金權杖、黃金面具以及古蜀青銅雕像等文化形式在商代中國的其它任何文化區都絕無發現,因而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這些器物就有可能是吸收了上述文明區域的有關文化因素之後, 再結合自身文化傳統改造創新而成。

中國絲綢最早通過南絲路出國

不僅是文明的“進口”,古蜀人通過“蜀身毒道” 為主線的南方絲綢之路,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絲綢的出口貿易。

段渝表示,結合史料記載以及最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已經可以勾勒出一條從中國西南到印度,再到巴基斯坦至阿富汗,然後西去伊朗和西亞地中海的路線。這條路線正是南方絲綢之路西線途經的國際交通線。《史記》 等史料曾記載,蜀地商賈曾前往印度從事長途貿易,販運“蜀物”。

著名學者季羨林也曾指出,先秦時成都絲綢的西傳,應該或主要是從“蜀身毒道”西行。這在考古學上已得到證實:阿富汗喀布爾附近發掘的亞歷山大城的一座堡壘內曾出土大量中國絲綢,而喀布爾正是南絲路上的要道。張騫也通過實地考察得出結論:不管從西北還是北方草原出中國去中亞, 都路途遙遠、環境險惡,只有從蜀地經西南地區去印度到中亞,才既便捷又安全。

種種證據顯示,南方絲綢之路以四川為重心。段渝表示,正如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一書所說:“四川的古文化與漢中、關中、江漢以至南亞次大陸都有關係,就中國與南亞的關係看,四川可以說是龍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