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隴東陝北道)專家考察手記丨環子午嶺考察之十五:石摞摞山上望黃河

考古 黃河 文物 龍山 中國甘肅網 2017-05-06

作者:馮玉雷(《絲綢之路》雜誌社社長、主編,作家)

2016年7月中旬,我們考察位於渭河峽中的官桃園前仰韶文化遺址,時隔近一年,今天又考察先生挖掘的石摞摞山遺址。能夠與考古學家一同考察其主持挖掘的著名史前遺址,值得自豪!

石摞摞山遺址為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堡遺址(見《文博》1997年第三期),保存相對完整,對研究史前城市形成、城垣建築方法及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形態等有著重要的價值。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隴東陝北道)專家考察手記丨環子午嶺考察之十五:石摞摞山上望黃河

考察途中

從佳縣出發,先過葭河,再過其支流五女河,行車約一小時,便到石摞摞山遺址。這是一座巍然獨立的高山,五女河曲曲折折,從東邊繞過。山頂開闊舒緩,有兩處較為明顯的城門痕跡和外城(6萬平方米)、內城(3千平方米)兩層城牆遺址,頗為壯觀。我們走在酥軟的草山上,繞城一週,探看石牆遺址,俯瞰五女河,遠眺周邊低矮連綿群山,又臨崖感受古城“孤懸半空”的雄強氣勢。踏勘時,我看到一行石塊連成線,經張天恩先生考證,竟是第三道內城!2003年挖掘時,他還沒有發現。大概當年被塵土和雜草覆蓋,經過十多年風雨沖刷,終於露出真容。令人驚訝的是,山峰最高處有一座方形臺地底座,中間又凸起長著灌木的小土丘。如此結構,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祭祀臺,而祭祀中最終要的“道具”就是玉禮器。截至目前,石摞摞山遺址還沒發現玉器。但龍山時期玉文化盛行,作為功能如此完備的史前“王城”,不可能沒有玉禮器。何況,張先生調查到這個城址並非孤立。其附近還有規模較小的石城遺址。據朱官寨鎮書記薛曉華、朱官寨石摞山文物管理所所長張愛明及石家窪兩位村民講述,緊鄰石摞摞山的另一處“回水城”遺址10多年前曾出土大約50公分長的玉刀和玉璧,流失民間,下落不明。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隴東陝北道)專家考察手記丨環子午嶺考察之十五:石摞摞山上望黃河

遺存比較完整的古城牆

無論如何,這座王城絕非等閒之輩。根據目前考古結果顯示,石摞摞山遺址早於同位於黃河流域的石峁文化遺址。雖然其規模遠遠小於後者,但當年龍山人從五女河裡採集到石塊後背到山頂,和上草泥,堆砌城牆。或許“堆砌”太費事,它們只在城牆內外兩側精細累砌,中間則隨意丟上大小石塊。經過幾千年的風雨洗禮,大部分坍塌陷落,亂石滾落,散落山坡。大家從石堆中找到一個直徑超過15對公分的石盤和半截留下人工痕跡的青石。它們可能是玉璧、玉圭的雛形。

山下有張先生帶隊挖掘過的城壕護坡遺址。這是優質工程,至今艱固。近幾年國家開始重視工匠精神,並且號召向德國等國家學習。其實龍山人早在數千年前就踐行了,現代人撿起來即可。

石摞摞山遺址地勢高巍,山水相襯,風景絕佳。儘管山與山之間被深溝險壑隔開,但通過對出土文物的考察,可以證明,史前人類並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孤立發展,而是存在文化上的密切聯繫。佇立山頂,遙望黃河,視線被逶迤山脈阻擋。加之昨夜突起沙塵暴,天空朦朧,更增添很多古老文化遺址的深邃感和神祕感。

黃河是如何影響這些石城的?玉文化為何怎樣龍山時期興盛起來?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早已出現,只待人們細心去解讀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